电视机的音像技术浅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6:03:56
  著名配角演员黄宗洛说:因常年在外排戏,老伴一个人在家里寂寞,硬是闷死了。如果是现在,可以看看电视解闷,也不至于闷死呀。
  由次可见:电视对于人们的生活是何等的重要了。
  现在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机,甚至于2、3台。电视信号由“模拟”而进入了“数字”,前进了一大步。
  有了这么好的硬件,人们如果不能够尽情地享受它,那真是莫大的遗憾。
  为了您更好地收视,介绍两点有关知识。
  第一,先说一说什么是“乐声”、十二律。
  西乐早期的十二律是“等程音系”,即以440Hz.为A1,以2的12次方根为基数,依次以 2乘方、3乘方、……12乘方。即880Hz.为高音A.。这显然各个音律都是“无理数”,不可能有共同的谐音,不会悦耳,自然淘汰。
  于是就产生了“纯音系”,仍然以440Hz.为A1,再以整数,或,以整数 N,或N加 1/2为乘、除数。得到低音1234567、中音1234567、高音1234567……。3、4之间为半音,7、1之间为半音。它们之间有完全共同的谐音,这才能悦耳。“谐和社会”都有共同的谐音,也应是这个意思。
  但是这样算来算去,琴键的所有白键全都囊括了,却没有一个黑键。黑键称之为变音:#音(升半音)、b音(降半音),都不和谐。例如“变徵(zhi)之声”,听了使人不安、惊骇。
  “高音准”的音响,必须含有丰富的谐音(音色)。例如,以440Hz.为基音,之外另加振幅较小的220、330、660、880……Hz.谐音。谐音越丰富越悦耳。健康儿童的听觉由20Hz.至20000Hz.之间。调音的均衡器也是这个范围。
  各种乐器所含的谐音各不相同。谐音最丰富的是 管风琴,由20Hz.至8300Hz.。二世纪的管风琴约3米乘3米大,上边2人演奏,下边2人辅助演奏,2人鼓风①。好大气派! 国家大剧院的管风琴更大,是“镇院之宝”。仅一场演奏会难遂众愿。
  其次,88键钢琴:a-27.5Hz 至c-7509Hz.。
  最窄的定音鼓,是90~180Hz.。
  音色的调节,您可以在电脑里,例如“千千静听”的“均衡器”。童声:196-880Hz,女声:200-1100Hz,男声:80-523Hz.。据此,您可以把男声调为童声、女声,增加情趣。
  在音乐欣赏方面,不要看得那么奥妙。白岩松先生认为:“音乐从来不是让人懂的,而是让人‘感受’的。”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女士也说:你听音乐,不必追求理解,感受到愉悦、激情、或是忧伤就够了。有人说:最悲怆的才是最美丽的。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西欧有人说他只是一位“旋律家”,一笑。
  乐曲有《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即使是《标题音乐》也往往并不准确,例如《二泉映月》,怎么听也不像瘦西湖,而是瞎子阿炳的自我呻吟。
  《无标题音乐》似乎更难理解。贝多芬不得不把《欢乐颂》加进了声乐才能表达主题思想。“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②”他听的是器乐曲《无标题音乐》,听得张嘴挢舌,嘴都麻木了,痴迷到了这步田地。足见音乐《感人之深、入人之速》了③。
  俞伯牙操琴,钟子期听琴。一会巍巍乎若高山,一会荡荡乎若流水,“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④”二人皆得到满足,这就够了。钟子期一死,俞伯牙就把琴摔了⑤!
  荆轲在易水告别燕太子丹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zhi)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⑥。这样,激励士气的目的达到了,不必问他唱的是什么。
  电视机的音频在“机顶盒”内已经分离出来了,经 af 的左(黄)、右(红)两条线送到电视机的左右插口。
  第二,电视机的图像的传输方面,较为复杂,又有理解的必要。
  原来,摄像机的图像信号是分为红、绿、蓝(R、G、B)三色;电视机屏幕显示的也是 红、绿、蓝三色。如果把前者原封不动地一步一步地传送到电视机,那就会像一幅写意的水彩画,轮廓模糊不清。
  于是,专家在杨柳青年画、扬州年画得到了启示:轮廓用清晰的黑色。这就是在传输过程中不用红绿蓝,而改用 U、V、Y。 U 近于橙色,V近于藏青,Y是黑白。
  一个频道射频总共 6Mhz.对于 Y,为了保护它的清晰,特别优惠,占据80%的频道;而对于U、V,马虎一点,让它靠边,二者共走20%,的频道,这叫做“大面积涂色”。
  从电视台发射、空中电波、电视机的(“射频部分”,有了“机顶盒”,这部分废弃了。)“机顶盒”输入端,都是用Y、U、V这么走。
  由“机顶盒”输出端到电视机的“视频部分”,狭路相逢,走了一条 rf.线。这样,UVY 共同挤进了rf.线这一条窄路,Y 难免挤坏了。怎么办?专家们想了另一个办法, S线。
  S线有4个芯线:U、V、Y、0 。Y 依旧宽待。U、V 经过“解码矩阵”,与Y重新组合为红、绿、蓝 分别进入显像管,再用三个电子枪射在荧屏上。
  鄙人採用了“S 线”,因“二五眼”,未见图像明显改善;您若有兴趣,不妨试一试。
  家庭作业一点体会,鄙人不揣浅陋,愿进献一点“曝”。仅供参考。
------------------------------------------------------
  【注释】①《音乐的故事》(德)保罗·贝克,(美)房龙 著,曼叶平 译
    ②《论语》述而第七,7-14,
    ③《荀子》“乐论篇”第二十 ,
    ④“滕王阁序”,王勃《古文观止》,
    ⑤《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第二·二曰本味.,
       又《今古奇观》第19卷,
    ⑥《战国策》“燕三”卷31,P.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