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热”离沸腾还远 - 吴思 - wusi - 专家博客 - 中国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0:33:38
全民参与程度不如其他时期 历史书籍大量失真

  近年来有一个词格外的“火”,这就是“历史”,从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节目的火爆,到不断续拍的“戏说历史”类的电视剧,再到雄踞排行榜前列的历史图书以及最近贺岁片全扎堆有关历史的题材,大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于是,“历史热”势不可挡地来临了,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被颠覆,大胆的历史观念频频被提出来。

  胡适先生曾说: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现在这个“小姑娘”的模样已和传统大不一样,变得更时髦、更现代了。那么,这股“历史热”究竟是市场的胜利,还是史学本身发展的幸事呢?“历史热”究竟还能持续多久?就让我们通过采访著名历史作家吴思,来仔细观察和认识这场“历史热”下的真正涵义。

  ■吴思:

  主要作品有《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隐蔽的秩序》等。

  现在“历史”还不算“热”

  晨报:对于近几年文化界出现的“历史热”,您怎么看?

  吴思:现在的这个“历史热”,从历史的角度看,不算真正的“热”。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时期都出现过“历史热”,但那些“历史热”多是官方推动的,全民参与程度更高,而现在的“历史热”是纯民间的,全民参与程度不如那时高。

  晨报:不同时期“历史热”的特点是什么?

  吴思: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热”是摄氏九十三四度的话,现在的温度最多不过八十摄氏度。但整体上看,过去“历史热”的温度虽高,却没多少历史书可看,百姓自发阅读兴趣也没现在高。

  文学不是历史的对手

  晨报:为什么“历史热”能压倒“文学热”呢?

  吴思:因为中国人对历史题材更感兴趣,这是一个非常悠久的传统,从唐朝起,读史就已经成了传统,因为历史本身就很有趣。搞纯文学的话,五六年想找到一个好故事都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可历史就不同了,你会发现里面到处都是好故事,一天就能找一个,十天半月能找一大把,历史本身的悬念就特别多,它在中国始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不是没道理的。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拿历史来说事儿的。

  晨报:所以“历史热”并非暂时的现象,而是一直就有的?

  吴思:是这样的,今天的“历史热”和历史上其他阶段出现的“历史热”的情况差不多,只是在传播的形式上有所不同。过去识字的人不多,人们只能通过在茶馆听说书的来了解历史;而现在传播文化的渠道多种多样,人们的知识水平也比过去提高很多,报刊书籍、影视以及网络等都能成为宣传历史的工具。

  历史书籍

  大量失真

  晨报:刚改革开放时“历史热”曾一度降温,为什么?

  吴思:因为那时出现了文学热、美学热等等,以后又有经济学热,它们抢走了历史书的读者。此外,当时历史书出版手续相对繁琐,比如有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等,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历史热”。

  晨报:为什么今天历史书却比文学书卖得好呢?

  吴思: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出版手续相对简便了,另一是现在历史的写法有所改变,虚构的成分增加了,这样同样依靠虚构的文学作品的竞争力就相对下降了。

  晨报:换言之,您认为今天许多历史书不太真实?

  吴思:对,不是一般的不真实,是大量的失真,包括一些教科书也是如此。

  创作=历史真实+细节发挥

  晨报:如今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虚构的成分是不是太多了?

  吴思:我想能否有一个扬长补短的综合,文学胡说八道但鲜活生动,历史真实可信但相对乏味,能把两个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更理想。比如《鸿门宴》,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描写得更细一点,比如樊哙闯入时把阻拦的卫士撞得怎么样等等。但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就不能瞎编。总之要尊重历史,但在细节上可以把文学的感性发挥出来,把叙事写得更好看。

  晨报:比如《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甚至用了CEO、CFO等现代词汇,您怎么看?

  吴思:我觉得没问题,比如监察御史,你用现在的语言,很多人看不懂,对于一些没有学过的人来说是不可感知的,如果你解释一下,近似于今天中纪委的调查员、巡视员等,这就比较好,反而给人更精确更真实的感觉。

  晨报:您对网络历史写手的建议是什么?

  吴思:首先要好看,然后最好能真实,如果再能有思想性,那就成上品了。但没思想,能热热闹闹写下来,且比较真实,我觉得也行,形象大于思想,也许也可以。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试着写写,但也不见得非干这行。另外,像盛大举办的网络全球写作大展(SO)这样的活动,也是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历史真相。

  考据有时会扭曲历史

  晨报:严格考据的历史书是不是更有价值呢?

  吴思:考据是研究细节,文学会扭曲历史,考据同样也会。考据家有时会把历史扭曲成一个个细节。

  晨报:历史创作总会面对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冲突,您是如何把握的?

  吴思:我是个“二把刀”,文学也是“二把刀”,史学也是“二把刀”。我是个编辑,编辑的立场既不是文学立场,也不是史学立场,而是读者的立场。我觉得把握读者的立场,了解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创作的一个方向。

  中国人的历史热情世界第一

  晨报:有趣的是,为什么国外的“历史热”不如中国?

  吴思:各国的情况不同,中国历史从《资治通鉴》第一页开始到现在,几乎都是非常精确的,差不多每一天都有记载。同样是文明古国,印度就没有这种东西,历史记载非常粗。对于历史的热情,对于历史的兴趣,我想中国人在世界上大概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