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远清:罗家伦发起的台湾简体字论战(南方都市报 2010-3-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4:06:16

罗家伦发起的台湾简体字论战

类别:人文历史 作者:古远清 原创 浏览量:33  发布时间:2010-03-04 手机看新闻编辑此文
版次:RB14 版名:历史 稿源:南方都市报 全国订报  

    ●古远清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台湾当局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推行简体字,以利消灭文盲。1953年程天放任“教育部长”时,便成立过简体字研究委员会。到了1954年,台北发生了一场要不要使用简体字的论战,论战由五四时代的风云人物、时任“考试院”副院长的罗家伦所引发。他发表的《简体字之提倡甚为必要》脱稿于1954年3月18日,还未写完便在台港同年3月17—20日各大报连续刊出。

    罗家伦主张文字要简化的理由,“第一是为了要保全中国文字”。乍看起来,这是悖论,其实反过来看是简化文字之必要。中国文字太复杂,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因而有钱玄同、瞿秋白等人关于汉字是“最恶劣、最龌龊、最混蛋的中世纪毛坑”及“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一类的谬论。他们主张废除汉字,让中国文字拉丁化或全部改用拼音字,而不让汉字罗马化、拉丁化而改用简体字,正有利于中国文字的保全。“第二个理由是节省时间,第三个理由是节省精力……第四个理由是为忙碌的民众着想”,使他们“能以最便利的工具得到知识”。

    曾任国民党“中宣部”代部长的叶青写了《简化文字问题》(台北,《公论报》,1954年4月11、15-18日),表示赞同罗家伦提出的采用已有的简体字再简化部首及偏旁的主张,另对反对简体字的理论作了系统的检讨。有些人反对简体字,是因为“中国的文字即是代表中国的文化之象征。如存其意义,去其象征,破坏文字本身的组织,即等于贬低文化的本身之意义”。所以简化文字“这事关系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甚巨。为防止其毁灭中国文化”,要反对简化文字。叶青认为,这个理由是错误的。中国文字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文化包括甚多,所以中国文字不是代表中国文化的象征,只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外形。简化文字虽是破坏文字本身的组织,但并不贬低文化本身的意义。历史上已有简化文字多次的事实……它在便于阅读上,反而有普及作用。所以简化文字是无害于保存中国文化,而有益于发扬中国文化的,指为“毁灭中国文化”,显然不当。“……过去由甲骨文、金文而大小篆而隶书、楷书而草书,不是已破坏文字本身的组织很多次了吗?又何曾毁灭中国文化呢?”

    反对简体字的人喜欢给对方戴红帽子。他们说:查大陆成立新政权以来,“主持毁灭中国文字的,设有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以吴玉章为‘头目’。今罗家伦氏商由‘教育部’组设简体字研究委员会,主持文字变革事宜,其意义和作用岂不是和吴玉章等隔海和唱,与共同为民族文化的罪人吗?”叶青认为,这段话有许多错误。主张简体字的不仅有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比如吴稚辉、赵元任等人。“如果说,今天共产党主张简体字了,我们就不要再主张简体字,再主张简体字便是与共产党‘隔海和唱’,那么今天共产党说中国话,我们就不要再说中国话了。如果再说中国话,岂不是与共产党‘隔海和唱’吗?……我们与共产党都是中国人,要说中国话,是有相同之处的!说反共要与共产党完全相反,或一切都不相同,根本就错误了。”(台北,《公论报》,1954年4月11、15-18日。)

    著名学者潘重规也写有《论罗家伦所提倡之简体字》,先印成单行本,后在《台湾新生报》发表。在刊登前一天,“中国语文学会”集会,刚回国的胡适及来宾罗家伦,一再强调简体字推行之必要,希望大家响应。潘重规当即告诉罗家伦,他反对简体字,因为“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命脉,是千万世人的公共遗产,不容一世代一部分人专横独断。”另一著名学者胡秋原则写了《论政府不可颁行简化字》。可他在反驳罗家伦时自相矛盾:一方面不赞成文字简易化,可又说他不反对简体字:“简体字是一事,这是无人反对的……我们天天在写简体字,即如我这篇文章,恐怕十个字中八个字是简体字。”由此可见简体字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连反对的人都要采用它。至于罗家伦主张用简体字印古籍,胡秋原认为,“消灭中国书的意图又何其显然。”原来,胡秋原主张简体字只可在个人书写中流行,而不能在学校教育、机关文书中推广。胡秋原与潘重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赞成廖为藩用行政手段《文字制定程序法》案来反对简化文字。叶青为此写了《论“立法院”不可通过文字制定程序法》(任卓宣(叶青):《文学和语文》,台北,帕米尔书店,1966年,第360—376页。本文的一些文章未注明原始出处的,均转引自此书),批评胡秋原。当时“立法院”在讨论文字制定法案时,获多数通过。在即将交付审查之际,叶青向“立法院”呼吁,不可通过文字制定法。他认为反对简体字只是少数知识分子,大多数人尤其是全中国四万万人(按:当时全中国只有四亿人口)都不主张文字复杂化、凝固化。文字必须改革,这才是人民的心声。在《大道》上的论战接近尾声时,叶青再写了《简化文字答客难》作为总结(台北,《大道》,1954年7月16日和8月1日出版,总第92、93期)。此文重申简化汉字不是毁灭中国文字,更不是毁灭中国文化。

    叶青早年曾是共产党高级干部,也许这个缘故,使他不忘下层人民学文化的苦衷,尤其不主张“凡是共产党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一点,体现了他的良知以及在论战中表现出来的渊博的文字学知识。

    反对简体字一直是台湾的主流论述。有些官员为了保自己的乌纱帽,明知简体字废止不了,但怕别人给自己戴上与共产党“隔海和唱”的红帽子,只好违心地反对简体字的使用。

    另一些人反对简体字,是因为大陆有些简体字简得不合理,像“面条”的“面”本来左边有“麦”旁,现在一简化与“面孔”的“面”混用,就会产生歧义。如在部分海外地区,毒品俗称“白面”,如果订合同时把作为粮食的“白面”的“面”不加“麦”旁,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再如“刀削面”作为招牌写在餐馆的门面上,在两岸交流初期,有台胞调侃说:“刀砍面孔血淋淋的,怎么还可以做广告?看了这种招牌,哪里还会有食欲呢?”此外,“报表”的“表”与“手表”的“表”混用,也不妥。诸如此类,等等。

    关于是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问题,台湾尽管有许多人反对简体字,但至少已有不少报刊采用大陆的横排方式,大陆书法家和领导人题词也用繁体居多,可见两岸可求同存异,不必要求国家统一文字也必须统一。

    ◎古远清,学者,著有《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等。



http://gcontent.nddaily.com/e/9c/e9c46fbd9f4b5dd5/Blog/f0f/502a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