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中国发力校正经济轨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1:33:38
来源:欧洲时报 作者:欧时评论员 时间:2010-03-02
文 章 评 论
投稿  打印   向朋友推荐   文章引用 字号 【欧洲时报网】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中国届时将释放哪些经济决策的新信号,显然是各国观察人士、政要最急切想知道的。 在2009年这个“新世纪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中国总理温家宝之语),中国经济出人意料地以8.7%的增速在全球“一枝独秀”,成功“保八”,实现了超级“V”型反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许。今年中国经济上行的力量更加强劲,无疑让人乐观期待持续回暖的局面。 意外的是,温家宝却在两会前与网民对话中坦承“今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原因无他,去年为实现“保增长”目标立下头功的是以投资为“急先锋”的诸多救急政策,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大规模信贷及房地产刺激。数据显示,在8.7%的经济增速中,“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拉动了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92.3%;消费拉动了4.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2.5%;而以往的贡献大户——出口,近乎享尽政策扶持之惠,虽然帮助中国荣登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却对中国经济拖累了3.9个百分点,贡献率是负44.8%。 众所周知,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最直接、见效最快、效果最明显,但这种粗放式增长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活力,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自己以前的经验均已证明,这并非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无法拉动中国经济持久、协调、健康增长。 其实,北京领导人对此早有清醒认识。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被提升高度,让绝大多数民众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民生经济摆在了经济发展之首位。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打乱了本该在正常状态下面世的正常政策,中国经济未能成功调整轨道,继续在追求GDP增长的道路上前进。 高强度投资对经济拉动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注定其只能纾一时之困,而非长久之计。这种非常状态下延续的“非常政策”,营造了回暖的繁华表象,也为中国留下了严重“后遗症”:楼市泡沫、产能过剩、通胀压力、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烦恼加深。中国社会由此更迫切地呼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迅速校正偏离持续发展的轨道。尤其是今年乃中国“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二五”规划开局谋篇、铺设平滑弯道的预热之年,更需要及时清理中国经济前30年非均衡发展中累积的诸多结构性问题,打牢经济真正好转的基础。故而,其必然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大力着墨之处。 为了确保总量已逼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北京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之大看来是前所未有,已不惜现在牺牲一些经济增长的代价。高层的密集表态中,都清晰地论及“扩内需、促消费、调收入、重创新”;而“唯GDP论”的地方政府也开始“动真格”,在形势大好之际纷纷下调GDP增长目标,为转型争取更大空间——其中甚至包括今年面临举办世博会这一重大发展契机的上海。这一切都可看出,中国正在发力校正经济轨道。 那么,中国经济究竟转向何方?不难看出,尽管由于基数和外需复苏等原因,中国出口增速已经开始转正,今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将由负转正,但出口型经济本就是仰人鼻息,眼下全球经济复苏未稳,美国步履蹒跚,欧洲阴晴不定,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以及新近爆发的一些国家债务危机进一步缩窄中国外部需求,出口不复昔日高歌猛进风光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因而,中国当前经济转型之根本在于实现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增长方式,真正激活比欧美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13亿人天量市场。 反过来说,只有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促动居民消费,从而保证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而不难想象,今年“两会”许多经济的热点问题将围绕着“民生”而展开,如能否让绝大多数民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想必都会探讨出科学的方略,最终促进中国进一步稳定与发展。而这样的一个中国,才有望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才有望真正让全世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