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0:32:40

洪洞县地处山西南部黄河以东,汾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为晋南最大的县,人口约有80万。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境南部,临汾盆地北端,面积1495平方公里,辖9镇16乡,人口60.19万。县政府驻城关镇。洪洞,西周为杨候国,汉置杨县,隋义宁二年改称洪洞县。1954年与赵城 合并为洪赵县,1958年复趁洪洞。

目录

·                                 • 地理地貌

·                                 • 城市概述

·                                 • 历史延革

·                                 • 地形地貌

·                                 • 人文资源

[显示全部]

洪洞县-地理地貌

 

洪洞县是临汾盆地的组成部分,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霍山,山峦重迭,森林茂密,最高峰老爷顶海拔为2347米;西部有吕梁山系的青龙山、罗云山,最高峰泰山顶海拔1332米;中部为河谷平原,海拔在400至500米之间,地形开阔,交通便利,渠道纵横,土壤肥沃,盛产棉麦。河流除了有流经县境中部的汾河外,还有洪安涧河、曲亭河及大洪峪河、三交河等季节河流。此外还有多条干渠遍布汾河两岸和东部丘陵地带。

洪洞县-城市概述

 

洪洞县

洪洞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洪洞,西周为杨候国,秦汉置杨县,隋改洪洞至今,因境内有“洪崖”、“古洞”两个自然地貌而得名。人文资源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六百多年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大半个中国百姓魂萦梦牵的“根”。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有三绝一奇:全国四大名塔之一飞虹琉璃宝塔,国内首屈一指;佛国圣典《赵城金藏》 ,举世无双;元代戏剧壁画保存完整,独一无二;唐代左右对扭千年古柏,传说神奇。一曲“苏三起解”更使洪洞名扬四海,囚禁苏三的监狱也是全国最完整的惟一一座明代监狱。侯村女娲陵寝是炼石补天的伟大祖先女娲最后长眠的地方。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引发的五千年传承不衰的羊獬历山联姻民俗全国绝无仅有。另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庙、泰云寺、碧霞圣母宫等古典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及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青龙山玄帝宫和清净幽雅、小巧玲珑的净石宫,九凤朝阳、二龙戏珠的乾元山元阳观,避暑圣地兴唐寺等集人文、古建、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名胜古迹。还有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开发价值的坊堆甲骨文遗址,上村遗址,古杨侯国遗址,永凝堡西周古墓遗址,侯村龙山文化遗址。著名作家李荐葆称洪洞县为“神圣之邦”,因为“华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这里浓缩,抓一把沃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

洪洞县

洪洞县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东西部山区大量蕴藏着煤、铁、铜、石膏、等3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大,开采价值高,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洪洞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县”之一,尤以煤炭为最,据勘探测算,全县煤炭总储量44.15亿吨,可开采量20.15亿吨,且煤质好,埋藏浅,分布广。汾河自北向南贯穿中端,全长45.8公里,先后12条季节性的河流汇入,河流全长33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87立方米。地下储水量为1.04亿立方米。全县有大小泉水126处,年径流量为1.5亿立方米,其中霍泉流量最大,年径流量为1.3亿立方米。中小型水库9座、塘坝工程12座,总库容260余万立方米。南同蒲铁路干线、大运公路、霍候一级路、祁临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国道309线、赵克公路、洪古公路横跨东西;县乡公路星罗棋布、四通八达,自成体系。
洪洞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近年来,洪洞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信用洪洞、富裕洪洞、文明洪洞”三大工程,着力实施“农业富民、工业强县、城镇扩张、旅游开发”四大战略,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不断加强,企业生产走上了规模化之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3亿元,同比增长10%;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1亿元,增长7.4%;财政收入达到16.47亿元,增长2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76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5元,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2亿元,增长19.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亿元,增长5.7%。2008年全县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建设“山西现代农业大县、中部新型工业强县、全国文化旅游名县”奋斗目标,突出安全生产、环境治理两大重点,抓住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三个关键,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着力改变城乡面貌和改善人民生活,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和打造服务平台,以率先之志、争先之勇、领先之势,重振雄风,再铸辉煌。

洪洞县-历史延革

 

洪洞县

洪洞县是原洪洞和赵城两县于1954年合并而成,县治在洪洞城。洪洞县名的来源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取城南古洞而得名。赵城为周缪王封造父之地,后为赵简子食邑,故名赵城。洪洞县历史悠久,在唐、虞、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为冀州之域。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古城在今县城东南18公里的范村附近。赵城当时为赵国,今赵城东北三里简子城为故城。春秋时,洪洞为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号日杨干,后为羊舌胖食邑。到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始为杨县。赵城为赵简子食邑之地。洪、赵均属晋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治所在今范村。赵城属彘县,治所在今霍州,均属河东郡,西汉因之。东汉阳嘉三年(134年),彘县改为永安,洪洞仍称杨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洪、赵属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阳郡,辖杨县、永安。西晋因之。永安县治所曾一度在今赵城东北十五里仇池。十六国时,两县均属平阳郡。北朝均属晋州总管府。北魏仍属平阳郡,洪、赵属禽昌县。隋义宁元年(617)始置赵城县。义宁二年改杨县为洪洞县。两县均属临汾郡。洪、赵二县自隋置县以来一直沿传当代。唐时,洪、赵属晋州,赵城县治迁今赵城镇。五代十国时,设建雄军节度使,辖洪洞。赵城无考。北宋洪、赵均属平阳府。其间熙宁五年(1072年),赵城曾省人洪洞为镇。元丰三年(1080年)又复县。金代洪、赵均属平阳府。元代洪洞屑晋宁路,赵城属霍州。明清洪赵属平阳府,府治在临汾。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霍州为直隶州,领灵石、赵城二县,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属平阳府。民国初,洪、赵均属河东道,道治在运城。抗战爆发后,洪、赵属第六专署。洪、赵沦陷后,洪洞县政府驻河西韩家庄,赵城县政府驻罗云、双昌。日伪时期,洪、赵归冀宁道管辖。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1941年9月成立太岳行晋绥九分区管辖。日本投降后,洪、赵两县又成立民主政府,洪洞县人民政府驻师村,赵城县人民政府驻兴旺峪。解放后两县政府各驻县城,均属临汾专署管辖。1954年7月1日洪、赵两县合并为洪赵县,县治在洪洞,属晋南专署。1958年lO月。洪赵县与霍汾县合并,称洪洞县,县治在洪洞城。1959~9月霍汾从洪洞分出,恢复原置。1971年临汾与运城分署分置,洪洞归临汾行署管辖至今,县人民政府驻洪洞县城。

洪洞县-地形地貌

 

洪洞县位于临汾盆地的北端,地势总的来说是东西高、中部低。东部为霍山,最高峰老爷顶海拔2347米。西部为吕梁山系,山势低缓绵长,最高峰泰山顶海拔1347.6米。中部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平川轮廓也由北而南逐渐展宽。山地外围布有大面积的丘陵,靠东西两山自北向南连绵不断,多形成梁、垣、峁黄土地貌。全县可分山地、丘陵、山前倾斜平原、河谷阶地四种地貌单元。山地占总面积的18.9%,丘陵占32.8%,山前倾斜平原占26.7%,中部河谷阶地占总面积的21.6%。全县平均海拔430米。

洪洞县-人文资源

 

洪洞县

洪洞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洪洞,西周为杨候国,秦汉置杨县,隋改洪洞至今,因境内有“洪崖”、“古洞”两个自然地貌而得名。人文资源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六百多年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大半个中国百姓魂萦梦牵的“根”。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有三绝一奇:全国四大名塔之一飞虹琉璃宝塔,国内首屈一指;佛国圣典《赵城金藏》,举世无双;元代戏剧壁画保存完整,独一无二;唐代左右对扭千年古柏,传说神奇。一曲“苏三起解”更使洪洞名扬四海,囚禁苏三的监狱也是全国最完整的惟一一座明代监狱。侯村女娲陵寝是炼石补天的伟大祖先女娲最后长眠的地方。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引发的五拮年传承不衰的羊獬历山联姻民俗全国绝无仅有。另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庙、泰云寺、碧霞圣母宫等古典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及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青龙山玄帝宫、清净幽雅、小巧玲珑的净石宫,九凤朝阳、二龙戏珠的乾元山元阳观,避暑圣地兴唐寺等集人文、古建、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名胜古迹。还有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开发价值的坊堆甲骨文遗址,上村遗址,古杨侯国遗址,永凝堡西周古墓遗址,侯村龙山文化遗址。著名作家李荐葆称洪洞县为“神圣之邦”,因为“华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这里浓缩,抓一把沃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

洪洞县-经济文化

 

近年来,洪洞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信用洪洞、富裕洪洞、文明洪洞”三大工程,着力实施“农业富民、工业强县、城镇扩张、旅游开发”四大战略,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不断加强,企业生产走上了规模化之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3亿元,同比增长10%;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1亿元,增长7.4%;财政收入达到16.47亿元,增长2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76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5元,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2亿元,增长19.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亿元,增长5.7%。

2008年全县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建设“山西现代农业大县、中部新型工业强县、全国文化旅游名县”奋斗目标,突出安全生产、环境治理两大重点,抓住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三个关键,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着力改变城乡面貌和改善人民生活,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和打造服务平台,以率先之志、争先之勇、领先之势,重振雄风,再铸辉煌。 

洪洞县-名胜古迹

 

洪洞县名胜古迹有广胜寺、古大槐树处和苏三监狱。广胜寺位于县城东北十七公里的霍山南麓。建于东汉,重修于唐,寺内有金版藏经和唐、宋、明石碑百馀幢。 古大槐树处位于城北一公里的贾村西侧,是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向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移民时聚集的地方。移民为怀念家乡,便以大槐树为记,传于後代。
苏三监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明代监狱。明正德年间,北京名妓苏三蒙冤落难,囚于此狱。

洪洞县-主要景点

 

洪洞县

大槐树镇
(一)关帝楼
关帝楼,又名春秋楼,位于洪洞县城中地段。明嘉靖十年(1531),城内人郭钺等筹资创建。建成初,同时供奉真武大帝、二郎神、关帝,因而又称三真阁。楼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顶。北面悬有董寿平先生题写的“飞栋临庐”匾,内供关帝夜读《春秋》木雕像。

(二)大士庵
位于洪洞县城中地段,文庙街从庵后穿过,北与关帝楼隔街相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创建,整个建筑占地近二亩,建筑格局略似民间四合院,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寮房、客堂、斋房等。

(三)千佛寺
位于洪洞县城东门内,创建于明代。共有前、中、后三大殿。前殿代山门,中殿供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后殿中供有释迦牟尼佛,两房供有文殊和普贤菩萨,大殿东西两边上供有千座佛像,故称“千佛寺”。1985年8月5日,千佛寺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永凝堡西周遗址 
位于大槐树镇永凝堡村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发现,面积10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4米暴露有灰坑等。1981年省考古所和临汾文物班联合在此进行了发掘。出土器物有鼎、鬲、车马器等铜器,鬲、豆、尊等陶器,玉器等。

(五)钟楼寺
位于县城东门口路北,始建于宋代,现存钟楼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建筑。钟楼座北向南,重檐十字歇山顶,琉璃瓦覆顶,内悬宋元佑八年(1093)所铸造大铁钟。钟楼寺建筑古朴、雅致,置身其中给人以灵动相融、超凡脱俗之感。

(六)候家堡候家宅院
位于大槐树镇候家堡村中央,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宅院主人候源征系当地富户。候家宅院由前后二进院落组成,占地约四亩有余,因其保存完好,建造精致,在洪洞的民居建筑中,占有特殊的地位,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苗村祖师庙
位于大槐树镇苗村西南,占地约二亩余,始建于元代,明代曾加以修葺,现存建筑正殿、垛殿、配殿、戏台为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后的格局,供奉玄天祖师,采用分心造法。

(八)上纪落石坡
位于上纪落村南端,与国士桥相接。旧时为南北交通要冲,俗称官道,又称驿道。光绪十九年(1893),赵城知县湖南人李寿芝虑于坡道遇大雨时冲损难行,捐资修建石板坡。当地百姓为表扬其功,在坡顶西侧,立功德碑,简叙其修坡事迹。

(九)国士桥
位于大槐树镇上纪落村与下纪落村交界处,北接石板坡。相传春秋时即有桥,因晋国智伯的仆人豫让曾在此处谋杀赵简子,后人遂称此桥为国士桥。现存为明代建筑,通体石砌,券拱二孔,拱顶有石雕,形象凶猛,雕法精湛。

洪洞县

(十)李堡韩尚书墓
位于大槐树镇李堡村西大锡沟,占地一余亩,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韩尚书名文,字贯道,明中叶洪洞李堡村人。居官清廉,因弹劾宦官刘瑾等八人专权,被贬回乡。明嘉清五年(1526)病逝。嘉靖帝追赠韩文官街至太傅,赐银钱敛葬。祭祀规格与师旷墓、皋陶墓相同。

(十一)姚庄朝议大夫墓碑楼
位于大槐树镇姚庄村村南,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碑楼内嵌青石碑文记载此墓为:敕授儒林郎候选州同赠朝议大夫议叙知府张公辰工府君暨赠孺人姚刘太君、王太君、杨太君之墓。该青石碑对后人研究清文化及葬俗有一定价值。

(十二)庄园教堂
位于大槐树镇涧桥村东北、庄园村的西南,又称露德圣母堂。1916年,由荷兰籍法神甫主持修建。每年耶酥复活、圣神降临、圣母升天、耶酥圣诞四大占礼期间,洪洞、临汾等地的天主教徒约千余人前来该堂过宗教生活。

(十三)梗壁文峰塔
位于大槐树镇梗壁村村南,始建于清代。塔顶放陶制宝顶,意为聚祥瑞,纳灵气,佑庇当地百姓之用。值得一提的是,塔顶葫芦形宝顶多年来一直北倾,历经风雨,仍坚固如初。

广胜寺镇
(一)飞虹塔
位于广胜寺镇广胜寺上寺,屹立于山前的正面,建于明朝(1515——1527),历时十二载。飞虹塔呈八角形十三级,高47米,为锥形,全部砖砌。底层设有回廊,一层一组图案,尤为巍峨壮观,引人注目。其建筑艺术在全国首屈一指,为全国琉璃第一塔,被誉为“国宝”。

(二)广胜寺弥陀殿
位于飞虹塔后,即上寺前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开门,四壁无窗,虽经明代重修,但仍保持元代结构特点。殿内主像是明代铜像阿弥陀佛像,两侧为泥塑观世音和大势菩萨像。墙边有一排红色的藏经木柜,闻名于世的《赵城金藏》原来就藏在这里。

(三)广胜寺大雄宝殿
广胜寺上寺中殿称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单檐悬山顶,殿内设佛龛,供木雕佛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两侧为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佛龛两侧及背后有明代铸的十八罗汉和清代泥塑观音像。

(四)广胜寺毗卢殿
广胜寺上寺后殿称为毗卢殿,系元代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泥塑三佛、四菩萨、三十五尊铁雕铸佛像和五十三佛壁画等,系明代作品。

洪洞县

(五)广胜寺元代壁画
广胜寺下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四壁布满元代壁画。这些壁画,内容多为民俗,实乃可贵,为元泰定元年(1324年)所绘。技法非常娴熟,人物清逸生动,线条流畅有力,构图章法巧妙,其艺术价值极高,为广胜寺“三绝”之一。

(六)泰云寺
位于广胜寺镇石桥村北,洪广路南侧,该寺始建于唐代天宝十五年(756),北宋雍熙年间重修,清乾隆年间再次重修。该寺的建筑和绘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考古价值。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碧霞圣母宫
位于广胜寺镇坊堆村西,明代建筑,199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雕塑、悬塑精美绝伦,是一处等级较高的道教圣地。2002—2003年,省文物局会同县文物旅游局,对碧霞圣母宫进行了修复。

(八)霍泉
位于广胜寺水神庙前东南隅,俗称海场,即霍泉源头。因流于霍山之麓而得名。霍泉源自沁源诸山,向西流至安泽县的渗水滩,涌入地下的透水层,伏流80余华里,于霍山之麓广胜寺山脚磐石中喷发而出,在此汇集成潭。泉水清澈见底,为水神庙又一胜迹。

(九)广胜寺地震纪念亭
位于广胜寺霍山南麓半山腰,2003年9月21日建成,纯木结构四角亭,琉璃瓦覆顶,饰以彩绘。亭中置石碑一通,上刻“地震纪念亭”五个行书大字。该亭为纪念元成宗大德七年(1030)8月6日在洪洞、赵城一带发生的一次八级大地震而立。

(十)九箕山洗耳泉
位于广胜寺镇封里村的九箕山中,泉水从山脚流出,清澈甘醇,流量为1.5公升每秒。据当地人讲,泉水遇到干旱季节不减流,雨涝时节不增大。因口感稍甘甜,人们又称“甘泉”。

(十一)早觉村村门楼
位于广胜寺镇早觉村北,现存为清代建筑。底部砖砌基座,基座顶部四面砖砌护栏,中间立木起楼,重檐十字歇山顶。中间四柱直通顶部,柱间耍头雕刻成草龙形状,雀替雕作夔龙拱壁图案。站在楼上,可绕檐环行,四望烟村雾树,霍岳东峙,宛如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