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精神大讨论:问题、现状与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4:31:06
(作者 代迅 西南大学文学院)
在关于重庆人文精神的宣传中,我们可能会采用一种简化的方法,因为这样便于广大群众理解,在宣传工作中也便于操作。但是这种化繁为简的做法也容易丢失这个概念本来应该具有的丰富内涵。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一个基本工作是,搞清楚重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这里有两个概念:1,人文精神,2,重庆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所指何谓?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人文精神,要搞清楚这些概念并非易事。从西方文艺复兴到我国九十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精神大讨论,其间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直到现在,关于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也是人人言殊。
按照一般通俗化的理解,现在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一整套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用这个理解来解释重庆人文精神,似乎就难以完全解释。重庆市的报刊中讲,"用重庆人文精神神来培育重庆人民",似乎这个重庆人文精神应该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得一整套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两会代表呼吁提炼重庆人文精神",似乎更多地指尚需我们摸索和把握的重庆地域文化的特色,因为既然全社会和主流已经公认,何需我们加以提炼?所以看来即使是在官方的解释中,也有歧义,特别是把重庆的饮食特点,也纳入重庆人文精神,恐怕不妥。至于网上一些讨论重庆人文精神的文章,大谈重庆美女如何有魅力,这恐怕和饮食一样,主要属于重庆旅游导读的内容,和人文精神相去较远。
我们可以轻易地根据重庆的历史、地理等特点,归纳出重庆人文精神的一些侧面,如重庆是港口城市、移民城市,因此重庆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海纳百川式的宽容,足以融汇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甚至融汇中外文化的川东大熔炉,构成了重庆人文精神的一个基本特点。又比如,重庆地形崎岖,山高路险,气候炎热,大江奔流,练就了重庆人开朗、乐观、豪爽、坚韧的性格,吃苦耐劳、大胆泼辣、敢于创新、热情好客的重庆性格,又构成了重庆人文精神的一个基本特点。我们还可以再按此办理,继续归纳一番,但是总的来看,新意无多,也不够深入。
自从重庆直辖以来,我参加过一些"重庆文化特点"之类的讨论会,也有一些感触。从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再到现在的重庆人文精神,应当认为有一定进步,因为红岩精神意识形态色彩还是显得浓重了一些,三峡移民精神有点偏狭了一些,而重庆人文精神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包容性,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淡化,这对于深入把握重庆文化的特色,凝聚海内外重庆人的乡土情结,都是有益的。但是在问题没有充分展开并取得应有成果之前,急于提炼重庆人文精神,恐怕为时尚早了一些。
城市文化性格、城市文化形象、城市人文精神,从前些年开始,国内许多许多城市都在做这些事情,可能深圳市做这些工作是比较早的。所以,关于重庆人文精神的思考,尽管也有一些前期积累,但是重庆直辖晚,起步慢,底子还是薄了一些,这应当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持续的重庆文化工程。我们可以此为契机,做可能是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这样几件事:
1,重庆人文精神不能仅仅是重庆人的自我表扬,它不仅要成为凝聚重庆人的一面光彩夺目的旗帜,同时也应该成为照亮重庆现在还缺乏人文精神的一些角落。也就是说,不光是有亮点,还应当照亮我们过去的盲点,这不仅包括重庆市民作为公民素质的培养,社会公德的建设,重庆市文化娱乐公共设施的建设,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高水平大学的培育,也应当包括关于重庆市的生态意识、环境伦理的教育和宣传。如何改变重庆市规划设计、市容市貌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新重庆建设成为生态城市、花园城市、文明城市、和谐城市的问题,简言之,不仅是社会伦理,而且是生态伦理,不仅是爱人,而且是爱自然,这都应该成为重庆人文精神讨论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简单明快地编写几句顺口溜式的东西就可以了事。
2,重庆人文精神的讨论,应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重庆的再认识。我们可以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编写《重庆文化读本》,主要不是关于重庆的旅游导读,而是关于重庆人文精神的导读,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文精神,撰写重庆的自然风情、历史沿革、文化艺术、历史名人,包括重庆走出去的历史名人和外地来渝的历史名人,特别是抗战期间重庆对于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这段令重庆人骄傲的历史,至今未能得到国内外学界应有的承认,我们应予注意。曾经在重庆生活过的外省人、外国人关于重庆的描绘,也可以成为我们编写《重庆文化读本》、把握重庆人文精神的依据之一,其实这方面的论述颇多,散见于各种历史名人回忆录以及历史上的新闻报道当中。编写的过程,也就是梳理、审视、把握重庆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校正和加深我们对于重庆人文精神的认识。
3,可以采取国内外通行的做法,采用重庆市社会科学基金立项的方式,对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到重庆人精神(是否还可以包括巴蜀文化论、中国人眼中的重庆形象、西方人眼中的重庆形象、西方人文精神、中华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等),我们可以经过专家论证,设立若干相关的课题,让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来申报并展开较为深入地研究。要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重大的重庆文化工程,需要长期的持续的认真研究,而不是考场上急于交卷的急就章。我们不仅要有结论,更要有材料的开掘,翔实的论证,问题史的反思。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作历史的回顾,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历史嬗变及当前走向,认真加以梳理和研究,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思考,而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漫谈,匆忙地下结论,有可能会把我们对重庆人文精神的讨论和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来源:新华网  2006-05-12 15:31 编辑: 陈丹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