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国 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3:02:44

文化大国 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2010-02-17 11:28:38 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 跟贴 196 条 手机看新闻

文化大国,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成为“文化大国”,也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一厢情愿,而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国民活得有尊严,中国才有尊严;国民活得有文化,中国才有文化。

脚本/奶猪 漫画/麻雀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

最近,所谓“文化大国”,好像是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这并不奇怪。官方公布的数字和一些媒体的报道,让许多人觉得,我们现在已经是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在各类国际事务中,都很有些发言权,甚至举足轻重。这时,如果文化跟不上,不能同时也成为文化大国,那就像喝酒喝到兴致最高,突然没了。虽然也许只少了一口,但那感觉,别提有多别扭。

更何况,我们先前,可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国。春秋战国不说,强汉盛唐也不说,便是弱宋,至少文化是拿得出手的。宋词,宋瓷,绘画,理学,禅林,书院,那可真是“郁郁乎文哉”。明清两代,似乎也不差。所以鬼子们打进来,要抢文物,或者偷。瞅着咱家的东西,什么都好。现在西方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那里,还有不少偷来抢去的瑰宝。河南、陕西地底下,埋着藏着没挖出来的,也不少。如此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家底,没有不能成为“文化大国”的道理。如果居然不能,那是要愧对列祖列宗的。

所以,甭管怎么说,这事得弄成了。

只不过,这样一来,我们就得琢磨两个问题:一个叫“是否可能”,一个叫“如何可能”。当然,不需要说明,我指的是现在。如果说过去,我们老早就是。

先说“是否可能”。

中国,能够成为当代的“文化大国”吗?邓晓芒先生有一个观点,叫“任何国家都有可能”。为什么都有可能呢?我想,是因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存在的。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文化非他,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都要生存,都要发展,这是没有疑问的。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方式,这也是没有疑问的。既然所有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则所有的国家,便都可能成为“文化大国”。

但这只是“可能”。而且,这种“可能性”,也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当今世界,堪称“文化大国”的,屈指可数。不不不,准确地说,是数不出。文化大国,标准是什么?如果是文化产业的产值、利润、出口量、市场占有份额,或者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例,那么,美国要算一个。可惜,美国却被认为是“没文化”的。也不光是中国人这么认为,欧洲人也这么认为。我在百老汇看音乐剧,当时就犯嘀咕:就这,也算文化?

也只好说历史。历史上,文化大国可不少。中国就不说了,当然是。印度,也是。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还有意大利,都是。怎么都是呢?因为都有标志性的文化人物。这些人物,全世界也都认账。比方说,提起托尔斯泰,大家都点头称是;提起莎士比亚,大家都心服口服;提起歌德、贝多芬、康德、黑格尔,没人不承认德国是文化大国。美国吃亏,就在这里。标志性人物是谁?总不好把米老鼠也算一个。

那么,为什么只要有了这样的文化人物,成为“文化大国”就靠谱了呢?

很简单,就因为他们的影响,都是超国界的。请大家想想,孔夫子、释迦牟尼、卢梭、伏尔泰、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影响,哪一个是仅限于本国的?事实上,但凡“文化大国”,一定具有国际性。比方说,有一段时间,亚洲一些国家,都写汉字;欧洲一些国家,则以说法语为荣。这个时候的中国和法国,岂能不是文化大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化大国,一定是有影响力的。而且这影响力,还一定是超国界的。事实上,文化,文化,一要“文”(文明),二要“化”(影响)。有文能化,即有文化。化出国界,即为大国。不能化出国界,岂不成了卡拉OK,自娱自乐?

这就又有了一个问题:文化大国的影响力,为什么会超出国界呢?

我想,恐怕还是因为有魅力。有魅力,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有影响力。影响力不是硬推出来的。想当年,孔子何曾漂洋过海办儒学堂?佛祖又何曾不远千里办佛学院?然而其影响力,却是不胫而走,远播四海,流传至今。为什么?自身有魅力,挡都挡不住。由此可见,文化魅力,是成为文化大国的关键所在。

于是我们又要问:文化魅力,来自哪里?

也有三条。第一,这些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自己都没有精神,却说可以影响世界,岂非天方夜谭?第二,这种精神,一定有着深刻的内涵。肤浅的东西,可以喧嚣一时,难以影响一世。第三,这种精神,一定有着出彩的形式。出彩不一定就是美,就是精致、高雅、灿烂、辉煌,但肯定不是说套话、打官腔、陈词滥调、人云亦云。它一定是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爱不释手的。

有了这三条,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就会有一种极具魅力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比方说,魏晋风度或者盛唐气象。这就会有吸引力,也就会有影响力。因为深刻的内涵让人尊敬,出彩的形式让人喜欢。如果还能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样,立人文之本,开风气之先,那就能对人类文化做出卓越贡献。有这样的贡献,世界就会承认你是“文化大国”。

这样看,美国,是“有希望”甚至“可以算”的,因为有“美国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独立宣言》,也体现在美国民众的世俗生活。它也有自己出彩的形式,这就是好莱坞大片。只不过,说这种形式是经典,很多人想不通。但文化是与时俱进的。谁能肯定,它将来在人类文化史上,就不会有荷马史诗或唐诗宋词的地位?何况就算这样的东西,也不是谁都拿得出的。

那就再说“如何可能”。

可以肯定,用钱堆,是不行的。那只能叫“纹银大国”。光演戏,也是不行的。那只能叫“文艺大国”。把别人偷的,地下埋的,都找回来、挖出来,同样不行。那只能叫“文物大国”。纹银大国、文艺大国、文物大国,都不能叫“文化大国”。文化大国得能“化”,得能影响别人,影响世界,甚至影响人类的历史进程。这就必须有“干货”,有拿得出手、站得住脚、经得起历史检验,让他人由衷钦佩、赞美、学习的东西。

也就是说,要有体现出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

这里有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现代文明。所以,照搬老祖宗是不行的。老祖宗不是不能搬,是不能“只搬”、“照搬”。要搬,也得现代化。第二,必须是中国精神。所以,照抄西方人,也是不行的。学得再像,也是人家,不是咱们。要学,也得中国化。建立“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必须置根于传统,置身于世界。也就是说,得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并不容易。如果还要创新,就更不简单。

那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一要实干,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二要智慧,打官腔是没有用的;三要理性,唱高调是没有用的。动不动就“不高兴”,更是无聊。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是吼叫出来的。那样的垃圾制造得越多,我们离文化大国就越远。

更何况,文化大国,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成为“文化大国”,也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一厢情愿,而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国民活得有尊严,中国才有尊严;国民活得有文化,中国才有文化。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能产生出有影响力的人物、思想和作品。因为人民的实践,才是文化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易中天)

郎咸平:中华文化的两个小问题投机与浮躁

2009-04-11 08:08:34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10 条 手机看新闻

我们的文化从来不鼓励我们去研究失败的原因。我们只看表面现象,不看背后真正的原因,这种只看表面的民族是浮躁的。因为我们看什么事情,不往深里去挖,不看真实的东西,不看本质的东西,只看表面现象。

 

作者:郎咸平  经济学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没有错的,这个没有人会有意见。在这种博大精深的外衣之下,我们谈谈小问题。我认为中华文化有两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问题,投机取巧;第二个小问题,浮躁。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本质几乎囊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小问题之一:投机取巧。《三国演义》里面有位男主角是诸葛亮,这个男主角在《三国演义》里面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和空城计,人们一下子想到的也就会是这两个。

赤壁之战和空城计不但你想的到,在京剧,在我们各种章回小说里面、古典小说里面都重复提到。当然了,历史上不一定有这两个事。但是真正的历史不重要,而是《三国演义》影响了我们的历史,赤壁之战的决胜因素是什么?有人说了是借东风!因为当时是冬天,刮的西北风,曹操的战船在北面,东吴和蜀在南面,如果要用火攻的话刚好逆风,因此一定要等到东西风来才行,所以我们的男主角诸葛亮同志登场了,终于借来了东风,火攻成功,大败曹营。我请大家想一想,你们跟我来个逆向思维想一个问题,万一这位男主角东风没有借到怎么办?如果东风没有借到,百万将士生命将置于何处?这是什么事件,是标准的小概率事件。

第二件是什么事,就是空城计,诸葛亮同志弹琴,他在赌司马懿同志多心,因为司马懿同志就是个多心的人。可是万一那一天跟他老婆吵了一架不多心了呢,被他老婆骂一顿心里一毛,桌子一拍上来把诸葛亮抓走了,有没有可能呢?当然有可能了,吵架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司马懿如果真的把诸葛亮抓走的话就没有《三国演义》了,就变成“二国演义”了。你身为堂堂蜀国的宰相,冒这种风险,这就是小概率事件。你有没有听过“杀鸡不用牛刀”?有没有听过“四两拨千斤”?很有道理是吧!只要你认为有道理的,基本上都是错的。你们顺着这个思想再来想一想,如果拨不了咋办,被千斤压死了。为什么中华文化不喜欢“千斤拨四两”?为什么杀鸡不能用牛刀?我用机关枪不是更好,保证能打死是不更好吗?为什么“千斤不能拨四两”,想一想,“千斤拨四两”一个必胜的把握有什么不好?

中化民族还是一个崇拜悲剧英雄的国家。你看我们的京剧、电视剧、甚至我们的章回小说崇拜杨家将、文天祥、史可法、岳飞、屈原等人,我们再换一个逆向思维,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这个民族,对于他为何而失败是没有兴趣知道的,对吧?我们从小学念到大学,什么时候老师教我们说:你们为何对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仔细研究一下他背后的原因。屈原跳汩罗江,好悲壮,我们只能说:你看看楚怀王的昏庸。再讲一句大家熟悉的谚语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全世界最荒谬的逻辑,失败加失败加失败竟然能够成功。如果你把这一句话翻译成英文叫失败是成功的妈妈,你把这句话讲给老外听人家肯定不知道。哪有失败加失败加失败等于成功的道理。我们对于失败背后的原因从来不去深究,从来不去研究,可是我告诉各位每一次失败都有原因,不是管理的问题就是战略的问题要不然就是其它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文化从来不鼓励我们去研究失败的原因。我们只看表面现象,不看背后真正的原因,这种只看表面的民族是浮躁的。因为我们看什么事情,不往深里去挖,不看真实的东西,不看本质的东西,只看表面现象。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浮躁之处,所以我今天讲这么多历史故事。

上面我给大家讲了在这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产生两个影响极为深远的文化异类,叫做投机取巧以及浮躁。浮躁与投机取巧的两种给合导致缺乏创造力,按这个路走下去非常危险。

针对创造力我想谈一谈,请大家注意一下,一个国家如果他的企业好的话,他的文化艺术一定是最好的,比如说美国,美国的企业好这是很明显的,那美国的好莱坞呢,那种文化与艺术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是你不可想象的。那在亚洲你们认为哪个国家会继日本之后会成为亚洲经济方面的强权国家呢?韩国!在你研究韩国企业之前,请你先研究一下韩国的文化。韩国文化的创造力是值的我们关切的,比如说,他曾经拍了一个电视剧叫大《大长今》。《大长今》讲的是一个非常烦人的故事,就是在皇宫的一个后宫,一个厨房中女人的故事。如果今天你要我郎咸平来拍的话我只能拍两集,就拍不下去了。可是韩国拍了80集,而这个电视剧不但是在韩国热播,在日本,在我们内地甚至西方各国也热播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台湾也出来了一个新的题材,一个姓许的韩国人画了一本漫画书叫《食客》,也是非常有创造力,这就是韩国文化。不要简单的看韩国文化,而是要一个国家的企业要做的好首先必须要有超强的创造力,而文化艺术方面是首先表现出来的,所以你看这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好不好,就能判定这个国家的创造力如何!

再看看我们的电视剧,这五年比较热卖的一个叫做《汉武大帝》,一个叫《走向共和》这两个电视剧非常受观众喜爱,按我个人的意见,他接近事实的程度超过90%,你们再看一看我们现在的电视节目里面这种剧是占大多数的,你有创造力吗?《汉武大帝》包括服装等都是如此的符合史实,你觉的是一种悲剧还是一种喜剧?我可以这么讲,中华文化从大宋王朝开始逐渐丧失创造力,因为宋朝的理学的本质就是考据学,因此从宋朝朱熹之后的八股考试,完全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因为他在搞考据。

一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在搞考据,那我们的创造力在哪里?丧失创造力的当儿,你可想象到我们国家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一定是困难重重。在文化的束缚之下,你是浮躁的,你是喜欢投机取巧的,只有打破这个束缚你才能发挥创造力。 (本文来源:人民网 )

纪宝成:简化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进步

2009-03-12 12:34:42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帖 9 条   人民网北京3月12日电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 今日上午11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专题采访,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

  南方都市报记者:最近我们发现社会上有恢复繁体字教育的呼声,最近两会上也有代表提出相关的提案和建议。请问在座的各位对此有何看法?另外请问章部长,教育部有没有对此进行过考虑?谢谢!

  纪宝成: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有语言文字的法律,应当依法办事。简化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进步,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想我们还是按照法律办事,因为它是进步的。在孔子学院的教学中当然要使用简化字。繁体字是一种历史,现实当中,它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说在书法、艺术上可以写繁体字。在某些专业研究上,比如研究中国的古代史、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研究人员确实需要懂得繁体字,而且应该精通书写。有一些专业人士是需要的。在国外,汉学家也是一样,如果研究汉文化的,他肯定要懂得繁体字。但是从象牙塔走到市场的时候,简体字要方便得多、好得多。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还应该继续推广使用简体字,依法推广使用简化字。  (本文来源:人民网 ) 【已有9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

关于 纪宝成 孔子学院 繁体字

  • 全球已有81国家建256所孔子学院 58所孔子课堂 2009/03/12
  • 法国召开首届中文国际班研讨会 2009/03/12
  • 美国大学过度商业化 大学教育应有全球化眼光 2009/03/12
  • 鼓噪恢复使用繁体字的短视 2009/03/11
  • 潘庆林:“对繁体字的信心从未动摇”(组图) 2009/03/11

韩媒:中国表面是文化大国 实际是赤字大国

2009-04-15 10:20:07 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跟贴 1 条 手机看新闻

中国出口的出版物以传统文化领域为主,以中国现代主流文化理念为内容的东西很少。出口电影的种类主要是武打片,十分单一,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太少。中国的演出、电影、音乐、出版等文化领域正继续着贸易赤字。

编者按:韩国《先驱经济》网站4月14日文章,原题:中国“文化大国”只是表面,实际是“赤字大国”。

作者:金善熙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工业品席卷全世界,正在更新每年的贸易数字。但“中国文化制造”(Made in China Culture)在文化贸易市场上却没把好脉。中国的演出、电影、音乐、出版等文化领域正继续着贸易赤字。

据北京演出业协会统计,去年国内艺术团体的北京演出次数与2007年相比,减少1.56%,但与此相反,外国剧团在北京演出的次数增加36.3%。中国动画片需求量2006年的基准是100万分钟,但国内动画片供给量仅13万分钟。因此,海外各国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动画片出口对象。2005年,包括图书、杂志、报纸等在内的出口规模是730万卷,进口规模则是1400万卷。唱片市场的进出口差异2006年甚至达到10倍。

与文化贸易的数据赤字相比,实际情况更加严重。特别是文化内容上的偏向性加重了这一现象。中国出口的出版物以传统文化领域为主,以中国现代主流文化理念为内容的东西很少。出口电影的种类主要是武打片,十分单一,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太少。

中国文化产业专家陈少锋认为,有必要借鉴海外文化市场的事例。中国的孩子很喜欢日本的奥特曼,相关图书、玩具大量进入中国。美国的迪斯尼也在运用电视、出版、唱片、玩具等一系列市场。只有创造性学习这种市场战略,才能发展文化产业。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

专家认为:中国文化线路遗产保护面临新挑战

2009-04-12 21:00:04 来源: 新华网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无锡4月12日电(记者 廖翊)4月10日至11日,百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会聚中国无锡,在古运河畔首次举行以“文化线路遗产的科学保护”为主旨的论坛,并将论坛共识形成的《关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向海内外发布。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是一个全新概念,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迈向现代化的中国而言,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文化线路遗产往往首尾相连千百里,形成历史千百年,是一条条见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长河,是一部部展示中国辉煌文化的百科全书。加强文化遗产线路的保护,有利于文化遗产集群的抢救,有利于整合文化遗产资源。”

    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线路遗产资源,其中既包括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古代栈道、藏彝走廊、邮驿道路、豫晋朝拜之路等,也包括代表了近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成就,并将影响对中国不同区域间社会、经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发展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京秦铁路、成昆铁路、川藏公路、青藏铁路、红旗渠等。

    专家表示,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对大型文化线路遗产的整体保护研究的力度,但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支持,加上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影响,以及因对遗产认知不清导致的人为破坏等,中国文化线路遗产普遍面临生存威胁,相关遗存正不断消失。

    为此,本次论坛提出了“进行资源调查,开展科学研究”“制定专项法规,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多学科参与的体系”等前瞻而务实的具体措施,呼吁全社会重视并加强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正式通过了《文化线路宪章》,成为国际文化线路保护的基础性文件。 (本文来源:新华网 )

日本学者:中国最大课题是如何恢复亚洲文化大国地位

2008-02-20 08:1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网友评论 2 条 点击查看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即将超越德国、追赶日本时,日本学者却认为不应该经济先行、文化滞后,中国的未来在于恢复她亚洲文化大国的地位。

  “当代中国最大的课题就在于恢复她亚洲文化大国的地位。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说中国不要在其他方面成为大国,而是认为中国如要作为世界性大国被大家认可,这方面最为重要。”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依田憙家说。

  依田憙家是一位热爱和平、长期致力于对日本军国主义及其战争罪行进行研究批判和揭露的进步学者。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的研究成果在日本和中国史学界有着较高的声望。2月19日,应中日关系史学会的邀请,他在北京社会科学院作了题为《日中关系的问题点》的学术报告。

  依田憙家教授认为,几千年来中国的最大特点在于她是亚洲的文化大国这一事实。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在很长的岁月里吸收了中国的文化以发展本国的文化。其间,虽然存在着北方民族在武力上与中国相比占有优势的年代,但即使在那样的时期,中国也没有丢掉亚洲文化大国的地位。

  然而,鸦片战争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最大的不幸在于丢掉了亚洲文化大国的地位。“此前,中国即便在战争中失败了,文化大国的地位也没有丢失。但鸦片战争后,为了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近代中国无数先驱者进行了奋斗,现在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了,那么,当代中国最大的课题就落在了恢复亚洲文化大国的地位上。”

  “从历史来看,中国作为亚洲的文化大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没有成为文化大国才是奇怪的。”他说。

  依田教授认为,拥有广阔领土和庞大人口的中国,往往被周边国家所戒惧,但是,只要中国采取了文化大国的姿态,周边国家的戒惧心理就能够得到缓解。另外,21世纪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世纪,在这个世纪成为亚洲的文化大国,也就是成为世界的文化大国。

  “要想成为文化大国,必须将文化普及到国民大众的末端,并且积极地吸收世界的文化。”依田教授说。

  依田教授明确提出,反对首先搞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可以滞后这一观点。相反,文化的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他以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发展为例进行了说明。

  他介绍说,日本二战失败后丧失了大部分的产业,陷入了极其悲惨的境地。这个时期最先提出的课题是“文化国家的建设”,这大量反映在当时的报纸和杂志上。当时的日本国民从过去军国主义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在“建设文化大国”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而并非以“经济大国”为目标,结果是日本成为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国。“我认为,这里存在着历史性规律。”他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也经历过经济的飞速发展,依田教授认为,其原因在于江户时代的日本是世界上平民教育最为普及的国家,当时,日本农村的自耕农大部分都具备了生活上必需的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以此为基础,明治维新后义务教育制得以顺利地推行,到1900年,包括农村在内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到了90%以上。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后制定的初级中学义务教育制,所以说,文化的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依田教授说。

  依田憙家曾在中国的南开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在日本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目前担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对中国特别友好,珍惜中日关系,访问中国超过100次,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中国应朝着成为文化大国的方向努力。

  本报北京2月19日电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 【已有2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
  • 0

    来顶一下

  • 写进博客

  • 返回首页

关于 文化大国 亚洲文化 日本
  • 新闻

  • 图片

  • 博客

  • 引用

  • 随笔:体验日本地方蚕桑文化
  • 300名日本妇女抗议美军士兵强奸日本少女
  • 日本妇女抗议美军士兵强奸日本少女
  • 媒体称日本在中国制包子中检出杀虫剂
  • 日本将对垃圾邮件处以高额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