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虎豹满楼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36:02
满山虎豹满楼风(2010-02-11 23:00:53) 标签:45岁风满楼 博客 庆东体 文化

满山虎豹满楼风

 

近日网上流传一份就孔庆东老师新书《45岁风满楼》的采访,内容多数属实,少数地方由记者或编辑进行了删改和抄袭,但基本也无恶意。今将采访稿原文披露于此,其实多是废话和旧话。过年之前给大家看点轻松文字,有助于神清气爽,和面洗菜剁饺子馅时,玉臂不累,蛮腰不闪,看春晚时也不必准备速效救心丸也。

 

于《四十五岁风满楼》

1.博客在您的创作中占据一个什么位置?您写博客的时候,是随意性很强还是很严肃地视为写作的一部分?

答:我写博客,形式上很随意,精神上很严肃。我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如此,怎么做都行,可做可不做,但既然做了,就要严肃。即使嬉笑怒骂,那也只是外表的形式,骨子里是严肃的。这一点是多数人不能理解的。记得多年前洪子城教授对我说:“我最近才发现,孔庆东是个那么严肃的人。”我非常感激洪老师这句话,因为我常常被冤枉成“不严肃”的人,而据我的观察,那些整天板着面孔的家伙,里面有很多是游戏人生的坏蛋。

 

2.您的博客是新浪最高人气博客之一,每日数万点击率。您自己分析过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吗?

答:两个原因吧。一个是内容上,说点真话;一个是形式上,真话说得比较艺术。用孔子的话来自我吹捧一下,就叫做“文质彬彬”吧。外表上看,我好像是个土匪农夫之类的家伙,其实,我还真没见过比我更文雅的人!

 

3.四十五岁对您来说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答:有两点。一个是从此俺进入中年了,青春一去不复返了,慈悲心大增,敬畏心大增,觉得自己更有力量也更有责任了。另一个是这一年多来我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风满楼”的事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劈波斩浪,分外过瘾。颇有一种站在楼头,指挥满山的豺狼虎豹进行军事演习的快感。

 

4.博客结集出书越来越多,您如何评价?“博客体”会成为一种新的文体吗?

答:大多数人的博客是不能出书的,都是垃圾,包括很多名人的博客,只具有新闻价值和信息价值,没有知识含量和文化含量。所以大多数博客书不受欢迎。我写博客,同时在探索一种新世纪的文体,博客体。比如我的“流水体”和“札记体”,都是“庆东体”的一个侧面。我以此来探寻汉语写作的边界,就像宇航员在茫茫太空里探寻一样,前边已经没有导师和榜样,得失只有自己知晓。

 

关于孔子和《孔子》

1.您一直说自己是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有根据吗?是怎么算出来的?

答:我没有“一直”说,是外界“一直”在说,我很低调地“承认”而已。你这个问题比较外行啊,如果是前辈文人,一看我的名字,就知道我是73代。孔子后人都按照辈分取名,这是一个小小的“文化常识”。记住,以后看见叫孔“庆”什么的,那就是孔子的73代后人。好比有个人说“七八五十六”,你问他:“你怎么知道七乘以八等于五十六?有根据吗?是怎么算出来的?”这只能说明你无知,而且还不怀好意,对人怀有一种恶意的猜测。

 

2.作为孔子的后人,您对孔子有研究吗?您是如何看待孔子的?

答:我对孔子没有专门的研究,孔子后人也没有一定要研究孔子的义务,更没有垄断孔子阐释的权力。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圣人,但圣人也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是圣人,就说他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好话我们继承,不合时宜的要扬弃。

 

3.眼下电影《孔子》正在热映,您看了吗?对影片作何评价?

答:我已经在博客里评价过了。我给打70分。基本肯定,用毛主席评价《红色娘子军》的话说:“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有不少细节上的错误,应该批评,但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

 

4.电影《孔子》的批评声很多,包括孔子会武术,一些战争戏,以及周润发演孔子是否合适等等,您怎么看?

答:批评的人多数不是文史哲专家,他们这种批评,包含着对孔子的“个人崇拜”倾向,其实并不懂孔子那个时代的生活。他们好像是很尊重孔子,其实跟“批林批孔”时代的大骂孔子是同一种思维,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孔子那时当然是战乱动荡年代,战争和打斗是家常便饭。周润发演的孔子基本上是站得住的,以后人们肯定会怀念“周润发版的孔子”的。为什么?因为周润发了解黑社会,了解民生疾苦和社会黑暗。气质上似乎还差点劲儿,但谁敢保证说你认定的那个孔子气质就能得到民众的认可呢?

 

5.影片中“子见南子”这一段是不是太“戏说”了?

答:没有戏说,恰恰是非常严肃的。认为那段戏是“戏说”的,不是不懂电影,就是“道学家看见淫”。《孔子》这部电影虽然有缺点,但是映照出了许多学者和记者的无知,怪不得孔子唉声叹气了一辈子啊。

 

6.与很多学术界人士不同,您给于丹很高的评价,说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于丹。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孔子一生用了很多精力去进行文化普及工作,到处奔波。在清高的老子看来,这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庸俗的。但孔子有孔子的想法和担当。那时候没有“百家讲坛”,如果有,孔子一定会去。很多学者批评于丹,不过是要显摆自己有学问而已。假如一位数学家指出你算错了账,应该感谢他;但假如他以此来否定你的人格,那只能说明这个数学家的人品低劣。很多学者对孔子的研究可能比于丹深刻,但人家于丹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孔子的很多言论就是前人思想的“心得”,为什么于丹不能发表自己的“心得”呢?其实学术界的顶端学者,都是充分肯定和理解于丹的,大骂于丹的,多是跟风起哄,少数则是文化界品学双差的流氓也。有那功夫,自己干点正事,老骂人的人,即使骂的对,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吧。

 

关于金庸与武侠

1.醉侠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如何看待侠?

答:这个问题太庸俗,我已经回答千百遍了,你好像从来不读书不看报似的。

 

2.众所周知,您对金庸非常推崇。能否简单谈谈您是如何与金庸小说结缘的?

答:你怎么知道是“众所周知”?我就不知我对金庸“非常推崇”。你看看我的有关书籍,比如《笑书神侠》,就可以了。

 

3.金庸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两次修改,您喜欢这些改动吗?

答:老问题,不回答。

 

4.您支持金庸作品进课本吗?

答:模糊不清的问题,不回答。

 

5.金庸前一阵子入了作协,被推为名誉副主席,您如何评价?

答:你好像不看我的博客啊,不回答。

 

6.前一阵流行一个测试,测自己是金庸小说里的什么人物,那您觉得,您是金庸小说里的哪个人物?

答:你这话有语病啊,既然是测试,怎么又让我自己“觉得”呢?我经过测试,我是金庸小说里的“张三丰”。

 

关于鲁迅

1.除了金庸,您还曾开坛讲过鲁迅。在您眼里,鲁迅是个什么人?

答:这个问题需要一万本书来回答。你问得太偷懒啦。

 

2.鲁迅的文章很多被选入课本,影响了几代人。近年来,也传出一些声音,认为鲁迅的很多文章并不适合中小学生。似乎您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答:这都是废话。孔庆东的很多文章也“并不适合中小学生”,你到底要说什么啊?据我所知,鲁迅的“大多数文章”并未选入课本啊。

 

3.把对武侠文化的理解引入到对鲁迅的研究中来可谓您的独创,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哈,你的提问总有一种“阴谋论”的味道啊,似乎我干什么都要“出于什么考虑”。世界上的道理本来是相通的,看见的人就看见了,没看见的就没看见,没有什么考虑。

 

4.您曾经说过,未来想做的一件事是:打通20世纪中国文学的几位大家:鲁迅—老舍—张恨水—金庸。还说这蕴涵着您的现代文学观。能否简单谈谈,您的现代文学观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答:就是你的问题本身,打通。

 

其他

1.百家讲坛的问题在哪儿?为什么您说再也不去了?

答:我没有说过“再也不去了”。你的案头准备工作比较差劲啊。我说的是假如百家讲坛继续抛弃思想抛弃学术的话,那不但我不去了,所有正经学者都不会去了。这是一种善意的规劝和批评,不是彻底否定。

 

2.据说您祖籍是山东,是山东什么地方的?齐鲁文化在您身上有体现吗?

答:这个问题你还要“据说”!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去呢。

 

3.大家都认为您很幽默,反而您自己不太喜欢这种说法?

答:你这个“反而”使用得不对,是个病句。回去查查工具书吧。大家说我幽默,我很喜欢这种说法,这不是很幽默的一件事吗?

 

4.您的幽默与您从东北长大有关系吗?

答:孩子,“从东北长大”,还是个病句啊。你简直比我还幽默啊。

 

5.现在还骑车上班吗?

答:很少很少了。据说北京市的偷车团伙已经跟境外盗窃组织接轨了,我丢的自行车已经可以买一辆摩托车了。

 

6.现在您有贴吧,有粉丝,有广告代言,您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学术明星吗?

答:我没有给自己的定位。你认为孔子的定位是什么?是学术明星吗?你认为毛泽东是“政治明星”吗?知名度比较高,不等于明星。关键要看是因为什么而知名,还有知名了以后在干什么。

 

7.如今“公共知识分子”流行,梁文道、陈丹青、韩寒等都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能谈谈您对他们的看法吗?

答:这是个不太严谨的概念,姑且说说而已,大概是说经常对公共事务发言吧。你提到的这几位当然是很出色的,但是我觉得不要这样概括人家,这是对人的不尊重或者说别有用心。人家为什么就非得是“公共知识分子”呢?今天概括了人家,明天就会要求人家这样那样,结果会把他们变成“公共受迫害知识分子”啦。

 

8.接下来还有什么创作计划?

答:我从来没有什么创作计划。你提问了这么多,挺累的,最后我赠你一句话,再也别说“接下来”这个词儿,太影响形象了,多么鄙俗的一个词儿啊。

 

本期博客思考题:

 

1、          有人让我交一万元,让我博客点击率过亿,干不干?

2、          “庆东体”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多少种?

3、          请帮助记者修改一两处失礼、偷懒、错误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