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峥讲科学:脑中的旅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06:15
Olive Sacks,这个名字你要记住。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和精神学的教授,写过一串好文章,几乎年年入选《纽约书评》。2009年的一篇,是说有个年轻的医生,无端在雨天遭了雷击,却从此成了一个超级钢琴粉丝,变身为半途杀出来的音乐天才。当时我正被一首初级莫扎特奏鸣曲折磨得无比痛苦,真想也被雷劈一次……

但可惜的是,他的文章在网上是搜不到全文的。只有一个网站,可以读第一页,然后就得付钱了。

如果你每晚七点和滚滚的人群裹在一起,挤上地铁,然后……再一眨眼,发觉自己好好地坐在办公室里,你要小心了。这是 《脑中的旅程》的开头,这本书的作者Frigyes Karinthy是著名的匈牙利诗人(生于1887年),《脑中的旅程》是他的自传,描述了他从48岁那年开始的脑瘤症状(视听幻觉),从误诊到确诊,再到最后被一个维也纳名医手术切除治愈的全过程。

当然那时候没地铁,中年“文青”Karinthy也不会坐办公室,而是抽着烟在布达佩斯的咖啡馆写小说,或者和朋友们海聊。开始的时候,Karinthy很奇怪怎么脑袋里会轰轰隆隆地跑火车,而且每天都挺准时。就像一个侦探一样,他开始做笔录,找线索。

过了几天,火车消失了,但更恐怖的事情发生了。虽然眼前的每一物每一景都和平时一样,但“感觉”怪异:这杯水在那儿,又好像不该在那儿,可是却明明在;墙上的画似乎诡异地移动了一寸,又停下了,它要去哪儿?一切变得奇怪起来,变得不可捉摸,你努力去抓住它们,一旦抓住,却好像早就滑走了。而Karinthy 觉得他自己也正在向漆黑的深渊迅速而恐怖地滑落。

这世界对于Karinthy来说不是一下子变黑的,他的脑瘤正沉着稳定地发展,一点一点地压迫视神经。Karinthy发觉他不得不被迫成为一个画家:漂浮在眼前的这张脸就像一个滑稽的画框,帆布上没有细节,他要根据声音和动作,按照想象依据回忆把眼睛鼻子和表情“画”上去。“我站在现实和想象的边缘上,已经分不清两者的区别。”

作为一个成名的作家,Karinthy的人脉不疏,其中不乏医生。一开始,有个大大咧咧的朋友听了他的描述后,连诊断都没做,大手一挥:“朋友,你啊,是尼古丁中毒,没事的。”我能想象那个朋友说完还高高兴兴地吐了一个烟圈。那个烟圈飘过来,就像一个大大的零……或者,是个死神递过来的绞索。Karinthy不甘就范,继续寻找。要记得,那是上世纪初,CT之类的设备影子都还没有,所以要诊出脑瘤,确实不易。

确诊的那一刻相当滑稽。记得我自己刚来北京那年做鼻腔手术,主刀医师把微型摄像头探进去,一眼看到监视上的图像,兴奋地大呼小叫:“你看你看,没见过长成这样的!”嗯,不是兴奋,应该说是狂喜……

Karinthy 的确诊就更加戏剧化:

“就在那么短短的一瞬间,这个房间就被挤满了。内科住院医师、助教、学生潮水般呼啦啦包围了我,贪婪地争抢传阅那个检眼镜。

“最后大教授本人也来了,他转过身,对H医生说:‘恭喜你!这真是一个令人钦佩的诊断!’

“‘先生们……!’我慢慢开口。

“每个人都诧异地转过身——他们好像刚刚意识到,我,而不是我那个聚焦了他们无穷兴趣点的小脓包——才是这个大派对中的嘉宾。

“……”

正当Karinthy即将面临失明的当口,朋友帮他找到了维也纳的名医Olivecrona。8个小时的手术是难熬的,Karinthy一一道来,包括灵魂出窍的那一刻:在半空中,他看到Olivercrona俯身忙碌的身影,手术台上,是个切开的脑壳。

Karinthy奇迹般地恢复了,这本《脑中的旅程》印出来的第一本,他送给了救命恩人Olivercrona。

Oliver Sacks的文章我看过很多篇。作为一个出色的医生和作家,他以往的对象都是他一手接触过的病人,或者史上的一些有名案例。AwakeninGS这个电影,就是根据他的文章改编而成的。

但这一篇不同以往。

字里行间,Oliver透露出对Karinthy的敬佩和敬仰。这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天才,用同样伟大的魔幻笔触写下自己的艰难经历。Oliver的父母都是医生,饭桌上经常会谈论一些案例,Oliver耳濡目染。十三四岁的时候,Oliver读到《脑中的旅程》,Karinthy的文字,深深影响了这个年轻人。现在,Oliver成为了为一名医生和学者,也成为了美国顶尖的写手。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又是哪一本书,改变了你?

张峥,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负责系统和网络研究方向。笔名“竹人”,上世纪90年代美国插队老知青,曾参与创办“新语丝”和“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