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经济学 张为付 南大出版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9:35:07
[url=javascript:ImgBtnChgPrd_Click(this,'http://img37.dangdang.com/88/20/20694157-1_o.jpg')][/url]
作  者: 张为付 主编
出 版 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1
字  数: 437000
版  次: 1
页  数: 319
印刷时间: 2009-8-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305063879


在内容上将理论描述、数学推理、图形解释等结合起来,语言的论述辅助图形说明比较适合国内的学生阅读和理解,数学推理可满足有进一步学习,提高理论基础需要的同学参考。
本书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详细介绍;最后在阐述如新贸易理论、国际收支调解理论等问题中引入模型分析,使本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此外,本教材在每章内容后面增加了各章的核心概念和书后习题。
内容简介
本书在教材体系上的划分采取了国际上惯用的方法,将国际经济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贸易理论与政策和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这样的划分方法更加契合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结构,便于学生的学习。全书共由十五章组成,分别是:绪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GATT与WTO、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与要素跨国流动、国际收支、汇率与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均衡、国际货币体系、世界经济危机与国际经济。在内容上将理论描述、数学推理、图形解释等结合起来,语言论述辅助图形说明比较适合国内的学生阅读和理解;数学推理可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提高理论基础的需要。本书还特别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对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影响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具有一定的时新性。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研究生以及企事业单位人员学习、培训的参考用书,对于从事对外经贸领域的实际工作者也不失为一本有益的专业读物。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国际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
第四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及其证明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第四节 里昂惕夫之谜与新要素贸易理论
第四章 新贸易理论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二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运输和环保成本引起的国际贸易
第四节 产品内分工
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
第二节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第三节 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超保护贸易理论
第五节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第六节 战略性贸易理论和管理贸易理论
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
第二节 国际贸易措施:关税壁垒
第三节 国际贸易措施:非关税壁垒
第四节 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第七章 GATT与WTO
第一节 关贸总协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
第三节 中国的复关与入世
第八章 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发展原因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形式及其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第五节 中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九章 跨国公司与要素跨国流动
第一节 跨国公司与国际资本流动
第二节 国际技术转移
第三节 国际劳动力迁移
第十章 国际收支
第一节 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
第三节 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第十一章 汇率与汇率决定理论
第一节 外汇汇率
第二节 外汇市场的功能
第三节 外汇交易
第四节 汇率决定理论
第十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第二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乘数分析法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
第四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
第十三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第一节 开放条件下的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
第二节 IS-LM-BP模型
第三节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四节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五节 开放条件下国内外生衡的调整与国际协调
第十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 金本位制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三节 牙买加体系
第十五章 世界经济危机与国际经济
第一节 世界经济危机
第二节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
第三节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第四节 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及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书摘插图
第四章 新贸易理论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一种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同一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类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它们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
产业内贸易兴起于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贸易,随着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市场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产业内贸易逐渐活跃起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贸易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偏好、技术和禀赋都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差异比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流量中,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主流。到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贸易中有一半左右为产业内贸易;到90年代,其产业内贸易接近60%。在当今全球贸易中,大约1/4是由产业内部的双向贸易构成的。
传统的贸易理论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它认为,一国必然出口相对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两国之间只存在产业间贸易,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两国要素禀赋相对差异越大,贸易量越大。当两国要素禀赋无相对差异时,不存在相互贸易。产业内贸易则是基于现实情况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引入了相异产品的概念,它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