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环境灾难离我们有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35:46
环境灾难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2006年11月3日 星期五


悔吧,因为世界末日就在眼前。听到这句话,你可能认为这是福音派信徒或环境末日论者的警告,不会想到它出自一位冷静的经济学家之口。然而,这基本上就是英国政府最新气候变化报告*作者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Sir Nicholas Stern)的意思。他的口吻可能还算冷静,但结论却不然:马上行动,否则就太迟了。
许多经济学家、商界和政界人士(尤其在美国)一直辩称,由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且采取可能不必要的行动会带来高昂的成本,因此,最好的政策就是等待、观望,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应”气候的变化。这份报告的贡献,就是要推翻这种逻辑。报告强调,鉴于同样的不确定性,且马上行动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最好的政策是行动。
这份报告如何证明这一点?可信性有多高?我认为,答案是“足够可信。”

 
 
首先一点,就是“一切照旧”的后果。关于这一点的科学论证相当简单。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从280ppm(百万分之280)升至430ppm(百万分之430)。如果按照目前的排放趋势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可能会增加两倍多。
温室气体保留热量,这是地球生命得以生存的原因。科学家强调,这也是地球气温自1900年以来已升高约0.7摄氏度的原因。如果延续当前的趋势,到2100年,地球气温可能会升高3至10摄氏度(见图)。到本世纪中叶,即现在许多人的有生之年,气温可能会升高2至5摄氏度。这种幅度的变化是巨大的,因为与上一个冰川期相比,现在的地球温度也仅仅高了5摄氏度而已。
如果气温升高5摄氏度,可能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海平面将大幅上升,不仅会威胁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也会危及伦敦、上海和纽约等沿海城市;水资源将出现短缺,受影响人口超过10亿;大量生物将会灭绝;将出现越来越强烈的风暴;气候系统也肯定会发生巨大变化,一些地区将变冷,另一些地区将急剧变暖。这些后果听上去都像是《圣经》中的灾难。
如果气候变暖是如此可怕,那么,1.2万年前的“斯特恩”会警告他同时代的人,关注冰川时期即将结束的可怕后果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必是否定的。气候变暖可能非常有利(1.2万年前就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气候迅速变暖也是如此。我们(以及其它生命)很好地适应了现在的气候。虽然人类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大,但气候变化的速度和潜在破坏的规模将考验人类的极限。
为这次气候变化评估而进行的模型分析工作得出结论认为,未来两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代价可能相当于人均消费减少5%。这仅仅相当于损失了两年的经济增长。然而,如果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代价可能高达世界生产总值的20%。报告将这些损失与“20世纪上半叶重大战争和经济危机”的相关成本进行了比较。更糟的是,对于气候变化而言,“这些变化很难逆转,或者不可能逆转”。而且,这些代价将主要由最贫困人口来承担。
因此,如果行动的成本如此合理,那么,降低危险似乎是简单的常识。房屋很少失火,但没人反对花一点小钱购买烟雾报警器。
问题在于,建议采取的那些行动到底需要多少成本。在这方面,报告的结论相当鼓舞人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速度的经济成本,似乎颇为合理。报告估计,尽管其中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这项成本占全球总产出的比例仅有1%,仅相当于几个月的经济增长。
报告建议,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设定一个目标,建议设在450ppm至550ppm:如果目标浓度太高,气候风险就会过高;如果目标浓度太低,需要付出的成本就会太大。鉴于当前的趋势,即便达到这个目标也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然而,我们拖延的时间越长,危险就越大,对抗这些危险的成本也越高:“拖延采取行动的时间,将导致更大的气候变化,最终造成更高的治理成本。”鉴于报告中估计的成本和好处,提早行动似乎是明智的。然而,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贴现率。报告明智地指出,从本质上讲,我们这一代的幸福没有理由比我们后代的幸福更重要。贴现率较高的唯一一个其它原因,是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然而,如果气候变化令经济增长大幅放缓(似乎有这种可能),那就应该采用较低的贴现率。如果这样,提早行动的理由就更加充分了。
我们需要做什么?答案之一,就是学会适应,部分原因是温室气体已在大气中,气候肯定会进一步变暖。然而,采取治理措施也很重要。幸运的是,人们已经研发出很多能够降低单位产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技术。报告也指出,在这方面,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把多种技术结合起来,包括:提高能效;碳捕捉及封存;核能;生物燃料的使用;以及适用于家庭取暖的热电联产(CHP)。同样重要的是植树造林。
如何促使人们采取这些措施呢?广义的答案是,将温室气体排放权定价、新技术投资和能效监管结合起来。
这就引出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面对这个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市场失灵”,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对人类大规模持久合作能力的挑战,人类将如何应对?观点和利益存在巨大分歧的世界各国有可能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吗?
迄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直是响亮的“不”。这份报告可能提出了一个提早行动的理由。但它很可能最终也是一次无用功。是否一定如此,我将在下周分析。
*《气候变化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www.hm-treasury.gov.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