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驻京”才能“办”,怎离得了驻京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32:55
只有“驻京”才能“办”,怎离得了驻京办?

□     李晓亮

       如果有些事,被广泛认为只有“驻京”才能“办”,那怎么可能少得了“驻京办”?但是驻京办这个词,早已被“污名化”,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看了官场小说,你会发现“驻京办”有了特殊含义,而看了一些震惊全国的大案后,甚至有网友直称其为“蛀京办”——震惊全国的河北李真案、成克杰案、沈阳“慕马案”中,都有驻京办人员的身影。
有这么一笔账:如果一个驻京办每年经费保守估计为100万,那么所有驻京办每年所需经费就在100亿元以上,这笔钱并未出现在各地政府的预算中。凡此种种,让舆论对于驻京办的去留争论数年,不过驻京办改革一度被圈内人称为“搞不动的东西”。
如今,这个“搞不动的东西”也有望被搞掉了:据悉,有关主管部门刚出台文件,数千家驻京办将在半年内撤销完毕。(124日新华社)年前听到这个消息,无疑是值得欣慰的。据说这是因为近年来,驻京办的腐败行为,引起了高层关注。不过,这次我们照例不能过于乐观。毕竟四年前中纪委就开始着力整顿驻京机构了,但直到去年,类似“许昌、漯河驻京办购777瓶价值66万元假茅台”之类的新闻,仍难以绝迹。
还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驻京办新闻。因亏空问题,去年年初山东潍坊决定撤回驻外办,但随后山东副省长王仁元不但表扬而且强调要重视驻外办的工作。让这事变得如乌龙般尴尬。重复上述旧闻是想说,虽有九成网友赞成撤销驻京办,但天高皇帝远的驻京办,现实中仍处于三不管地带(地方没法管,北京管不了,别人管不着)。问题不少,可一般人还真“搞不动”。
从历史角度讲,驻京办是物资稀缺、人际关系紧俏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现在理应功成身退。但从现实功用来看,它显然又没有过时和失效,否则不是一两个领导想保就能保住的。有人将整顿驻外办比作割韭菜,红头文件一道接一道,割了一茬又一茬,但问题依旧,因为它寄身的土壤并没改变。
经多年沉淀,这层土很肥沃,表层淤积的腐殖质很厚。一层层揭开,你会发现这早已纠结成了一个繁复的系统,就像《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地表下的林木结构一样复杂。貌似彼此独立,实则相互勾连,盘根错节。真要解决驻京办的问题,就涉及到对现有权力格局、官场生态乃至司法体系进行深层配套改革。
比如,常规的“跑部钱进”问题,就涉及到财税制度的改革。分税制后,很多钱都集纳到中央,然后再划拨地方。加之目前财政预算并未真正公开透明,有些中央部委的自由裁量权很大,给谁不给谁,给多少,往往在一念之间。驻京办似乎只有“跑部”才能“钱进”。
再者,驻京办变“蛀京办”,成官员“行宫”,甚至以领导满意为办事宗旨,都说明当下某些官场生态不甚健康,权力异化愈演愈烈。前不久无锡一豪华会所成领导特殊食堂,其实和“蛀京办”一个性质。可见,加强对官员和公权力的监督制约,时刻不能松懈。
当然,截访也是各地驻京办常务工作之一。但截出的悲剧也不少见,如安徽上访女李蕊蕊遭驻京办人员强奸,一审结束嫌疑人并未被重罚。或许只有置于特定的截访维稳系统中才能更好理解。不过,不能否认,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驻京办截访特权,是对司法尊严的戕害。不改变这一局面,不但此类违法行为不能得到遏制,法治威信也面临颜面扫地的危险。
以上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否则,即便从官方辞典中剔除“驻京办”,但现实语境如初,很多事还是被认为只有“驻京”才能“办”,精明的网友已能预测后驻京办时代,换汤不换药的情形了:小李,以后你就长期在北京出差。“蛀京办”没了你只能长期吃住五星级酒店了,所有费用报销,另外工资每月加五千,作为长期出差补贴。”这是句玩笑,怕也只能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