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京办:“亦官亦商”的毒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23:20:13
   驻京办:“亦官亦商”的毒瘤
  尚清
  BBC中文网记者
  驻京办经常被视为腐败的藏身之地
  《瞭望》新闻周刊近日报道说,中国国家主管部门计划在未来的半年内,撤销数千家驻京办事处。
  驻京办距今已有60年的历史。最早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的是内蒙古,该办事处设立于1949年3月,当初被称为“内蒙古自治政府驻北平办事处”。
  60年后的今天,据不完全统计,除了52家副省级以上机构在京设立办事处外,还有520家市级和 5000余家县级驻京办。
  随着空中和地面交通网络的大幅改善,互联网和手机等电讯服务的普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开设长期驻京办事处的必要性已经大打折扣。
  “跑部钱进”
  中国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曾直言不讳地斥责很多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换言之就是地方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到中央各部委跑项目,争资金。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在接受BBC中文网的采访时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初期,他在北京工作时,只有30几家省和直辖市的地方政府驻京办。
  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他收到的调研报告显示,各地驻京办已经扩展到几千家。现在,就连乡镇政府和一些中型企业也纷纷开设驻京办。可想其泛滥程度之高已经达到无法容忍的地步。
  去年2月初,河南两家驻京联络处联合购买了777瓶总价值为66万余元的“贵州茅台酒”,用于招待和向地方企业批发。但随后发现酒味不对,经举报和工商部门的鉴定,这批茅台酒为假酒。
  这一消息经媒体曝光后,舆论哗然。驻京办的声誉也随之扫地。
  亦官亦商
  由于驻京办的运营管理以及财政开支都不透明,缺乏合理监督,使之成为亦官亦商的典范。
  大陆作家王晓方曾在他的小说《驻京办主任》中写道:“驻京办是三不管,别人管不着,地方没法管,北京管不了。又开宾馆、酒楼,又办公司……”。
  如果你在谷歌地图中搜索关键词“驻京办”,迎面而来的是一片片密密麻麻的坐标点,但上面的信息大都是宾馆或餐厅。
  由此可见,各地驻京办除履行一些地方与中央政府联络的职能外,基本上已成为集商业、贸易、餐饮、旅游、休闲消遣于一身的大杂烩。
  的确,地方驻京办的商业职能转换领人眼花缭乱,从过去的开发票、卖特产发展到了今天驻京办开设的宾馆、公司、娱乐中心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的局面。难怪有网民称驻京办是“腐败色情的温床,仕途贸易的驿站”。
  钱权官权
  “驻京办是三不管,别人管不着,地方没法管,北京管不了。又开宾馆、酒楼,又办公司……”。
  摘自王晓方小说《驻京办主任》
  丁学良在分析驻京办泛滥成灾的原因时指出,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看,六四事件后,北京中央政府收权力度加大,收紧财政权就导致了“跑部钱进”的现象;而收紧干部监管考核的权力就促使地方干部把眼睛盯在北京。
  而从下向上看,一些乡镇政府和企业,无论从财政还是官本位角度讲,它们与中央政府根本搭不上边。为什么也要设立驻京办呢?
  丁学良认为,这与地方官员的腐败分不开。设立乡镇一级驻京办可以为乡镇领导在北京提供一个掩人耳目的消费、享受、经商、做交易的落脚点。
  更有甚者,驻京办也使地方官员和机构得以在北京开设一个合法帐户,将地方上的灰色收入或小金库转移到北京,三转两转,资金的控制权就转到了私人手里。
  治标不治本
  但也有人为驻京办鸣不平。四川省驻京办主任就曾指出,驻京办在招商引资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功效。《2003年北京工业统计年鉴》也称:各驻京办事处在拉动北京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此,丁学良承认在这些方面驻京办的确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不应夸大,因为这些所谓的贡献是以巨大的成本换来的。
  那么,撤销数千家驻京办能否彻底根除这个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亦官亦商”的毒瘤呢?
  丁学良说,不能排除这个一刀切的措施会起到一定的效用。但在这些徒有虚名的驻京办销声匿迹半年一年之后,很多代头换面的乔装打扮的驻京办又会浮出水面。
  在他看来,在中国凡是牵扯到官员切身利益的事情都不会治本的。因为中国并不是一个法律就能关注官员的体制,也不是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可以管住官僚的体制。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驻京办也许只是中国腐败冰山上的一角,它的废与存并不能左右反腐倡廉的成与败。   --------------------------------------------------------------------------------
  驻京办披着新“马甲”浮出水面
  周德舰/2010年1月26日
  据中新社北京一月二十五日电此间媒体报道说,有关主管部门刚出台一个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京办事机构管理的红头文件,此次方案仅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驻北京办事处,经济特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予以保留。已经设立的地级市、地区、盟、州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确因工作需要,经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核准后,方可保留。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北京,副省级以上单位的驻京办有52家,市级单位驻京办520家,县级单位驻京办5000余家。如果加上各级(主要是省)政府职能部门及各类开发区管委会设的联络处(或办事处)、各种协会、国有企业和大学的联络处,各种驻京机构超过1万家。
  为什么驻京机构膨胀得如此迅速和庞大? 溯其源头,大约与我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的设立有关。从那时起,中央特别是各部、委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审批上具有不菲的弹性,即不少的非经中央政府统管的钱给谁不给谁,有一定的伸缩空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谋求更多的资源,纷纷设立驻京联络机构。而且谁会跑、谁会哭、谁会联络感情,谁就可能用“肉包子”打着狗,用金弹子打中“巧鸳鸯”,用纳税人的钱编织成的花环套住“大白狼”。反之是不跑不要,很难得到,多跑才能多要,多要才能多得。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由“无往而不利”的“跑部钱进”逐渐衍生为一个无所不包的“腐败孵化器”:有的成为地方首脑上党校、跑官要官的驿站、权钱交易的掮客栈房,有的成为商业主体,开办供地方官员进京消遣的集餐饮、休闲、娱乐、会友的业场,为其提供因人而异的特色服务,有的利用这个平台争项目,夺经费,有的甚至直接涉足房地产开发……比畅销书<<驻京办主任>>中描绘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述种种现象所产生的恶果是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运行管理的成本,而且干扰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最为严重的后果是毒化着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涣散着党心、民心,损害着民意。
  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在未来的六个月内,数千家驻京办将被撤销完毕。如能顺利实现这个目标,自然是件大得党心、民心的大好事。然而,笔者甚为担心地是它像精简行政机构那样,通过一些人的创意、异化、变种,使之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甚至改头换面挂羊头卖狗肉,继续危害甚至毒害我们党的肌体、腐蚀、锈蚀国家机器,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严管、检查、落实和惩处力度。凡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者,拿地方党政一把手是问,动真格予以党纪和政纪处分;
  二是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对保留下来的驻京办规范其职能,特别要规定禁止做什么,同时要强化监督,促使驻京办进行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功能;
  三是强化部委项目审批过程的透明度,扩大监督范围,保证权力运作公开透明;
  四是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特别对那些“变异”驻京机构,向社会公开举报鼓励、奖励措施;
  五是从行政制改革的长远性着手,在新一轮的精兵简政的规划中进一步采取断然措施,逐渐撤销所有各地驻京机构。否则,即便撤销了驻京办,还有其他披着“马甲”者暗流汹涌,甚至冠冕堂皇地浮出水面。
  --------------------------------------------------------------------------------
  从会馆到驻京办
  作者:十年砍柴  日期:1/25/2010
  来源:南方都市报
  驻京办,在今日中国的政治架构中,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机构。然而在现实中,这个机构却有着难以为外人道的重要作用。因此当辽宁作家王晓方的系列小说《驻京办主任》出版后,立刻洛阳纸贵,畅销全国。可见多数国人心底里是知道这个机构的能量,很想了解一些所谓的内幕。
  驻京办之滥,也是近年来一个公众话题。不仅各省、区、市以及副省级城市,包括许多地级市甚至县级市,地方政府厅、局这样的职能部门,乃至一些大学、大型企业在北京都设有驻京办或联络处。有关驻京办的负面说法也很多,比如“跑部钱进”,贿赂京城官员,成为所属地方大员进京的接待办等,有人将驻京办说成腐败的温床,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发布了一条消息,说中央有关部门决定要在半年内撤销数千个驻京办。这样的决心值得赞赏,但效果如何还需相当的时间来观察。其实这些年来,已有过几次整顿、撤销驻京办的动作,最终雷声大、雨点小。原因何在?———因为驻京办对地方政府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人曾问过我,古代有没有驻京办这种机构?我说,据我有限的历史知识,古代在官府的体系内,好像并没有“驻京办”这样庞大的机构,用官府的钱,长期在北京养一个衙门,一大帮子人。汉代是郡、国交错,一些刘氏宗亲封为藩王后,离开长安去就国,为了维持和京城的联系,会在长安设一个“留邸”,留几个小吏长期候着。在唐代藩镇割据时,各节度使在京城也有“留邸”。
  但是到了明、清两代,中央集权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地方官不敢公开在京师设立“留邸”。因为设留邸其实和皇权时代的政治伦理是相抵触的,在皇帝看来,地方大员被派出去做官,老老实实奉旨办事就行,如果还派手下的官员常驻京城,显然不是刺探宫禁秘密,就是试图结交朝廷大员,这都是犯忌的。但古代中国从秦以来,多数时候版图很大,加上交通和通信不便,一个地方大员确实需要了解京城的诸多信息,而且在乡土中国,外地人来到京城办事也需要有个落脚的地方。于是有两类机构或人士代行了当下驻京办及驻京办官员的职能。一是会馆,会馆并非纳入官府系列,它要么是地方商会出钱、要么是地方在京大员捐款修建的,乃一种民间机构,外官进京述职、外地举子进京赶考,常常在会馆住宿,会馆也成为连通京师和地方一个信息交汇中心。另一种办法,就是地方大员派幕僚进京长期打探消息,或者让自己在京的朋友、亲戚及时向自己通报京城情况,打通与朝廷各种关系。明末天启年间魏忠贤陷害东林党人,就是从一位“驻京办主任”汪文言入手的。汪是安徽歙县人氏,早年连个秀才都不是,从监狱看守一步步干到县衙门的书吏,办事能力极强,又仗义疏财,有“活宋江”之称。后来他受某地方大员指派,给他捐了个监生的资格,以进国子监读书为名,长期住在北京,后与东林党人过从甚密。清末曾国藩、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给在京城的儿子、门生和朋友写信,一大半就是询问京城动态。
  可见,古代尽管没有吃“皇粮”的驻京办,但必须有其他的机构或人员来承担这样的职能。原因很简单,当权力来源于上面,资源分配的主导权在上头时,京师的政治动态、各类信息对地方大员太重要了,不了解这些就等于盲人摸象。皇帝三令五申不许结交朝廷大员、宫中公公,可哪个地方官都知道,要是得罪这些人,很可能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样的政治体制不变,“驻京办”总是会以各类面目出现。
  美国那样的国家,各州县有“驻京办”么?有一本书《硬球》回答了这个问题,那本书描写各州参议员、众议院的助手在华盛顿的旅馆、咖啡厅打探、交流各类信息,然后做出对自己老板有利,也意味着对所在州选民有利的决策。可以说,美国各州的两名联邦参议员和人数不等的众议员,有点“驻京办”官员的味道,他们必须在国会里为本州争利益,否则就会被选民抛弃。   --------------------------------------------------------------------------------
  多起腐败大案有驻京办负责人身影
  2010-01-25 04:07:00 来源:信息时报
  近年来在全国引起震荡的一些腐败大要案中,“驻京办”负责人的名字已经时时出现其中——
  河北省原国税局局长李真案中,河北省政府驻京办事处原主任王福友(正厅级)因贪污、挪用公款、受贿三罪被判无期徒刑;
  成克杰案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驻京办事处原副主任李一洪犯贿赂罪被查办;
  沈阳“慕马案”中,沈阳驻京办事处主任崔力(正厅级)大肆索贿钱财,贪污公款被惩处;
  大庆市国税局局长那凤岐贪污受贿案中,原大庆驻京办事处办公室副主任李洪波与那凤歧勾结共同贪污被查处;
  原广州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兼北京广州大厦筹建办公室副主任詹敏(副厅级)受贿20万元被查处;
  江苏省驻京办原主任吴廷祥(正厅级)因受贿、挪用公款、玩忽职守三罪被判刑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