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城外:翰香袭人沁心脾—访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7:58:43
 

 

按语:1995年4月,胡绳到湖北襄樊参加新建图书馆开馆仪式(因其藏书捐献于此),后经石堰、神农架到鄂南。阮建中《胡绳的微笑》、李城外《“今日乡情堪告慰”——记胡绳九宫山之行》、《翰香袭人沁心脾——访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三篇文章记述了他在鄂南的一些情况,其外出考察的行迹、情趣、思绪、风貌,可略见一斑。

 

 

 

——访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

 

李城外

 

 

        鄂南的早春,楠竹青翠欲滴,茶叶百里飘香,油菜一片金黄。在这诱人生发诗兴的日子,一位智慧老人悄然而至。我有幸拜会了这位京城贵客——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老人虽年近耄耋,但看上去神采奕奕,言谈中显示出今日“翰林”首长特有的魅力。身为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却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令我久久难以忘怀……

        我趁空来到胡绳老住所的时候,他正在灯下记着日记。此次咸宁地区之行,主要考察北伐战争旧址贺胜桥、汀泗桥和三国古战场遗址蒲圻的赤壁。经秘书介绍后,我先递上一本新购不久的《胡绳诗存》,没等我开口,他已感到十分惊奇,不料想这本三联书店1992年初版,印数仅二千册的小书,在温泉小镇竟有它的读者!我很快翻了翻书,指着其中的《哭岱姊》道:“胡老,您这首20岁时写的诗,里面提到湖北嘉鱼县的燕子窝,就在我区。”三言两语,一下子把胡老的思绪带回到57年前,他马上感叹起来:“当时,我的姐姐是和《新华日报》的几位同志一起,从武汉撤退途中,坐在轮船上遭敌机轰炸,不幸遇难的。不知那里尚有遗址在否?唉,她们也只好‘燕子窝前长寂寞’了。”

        我有点担心老人沉缅这段往事会影响心情,于是岔开话题:“您的这本诗集,我是去年在全国第六届书市上觅得的。我喜欢藏书,一般文史方面的‘看家书’基本拥有,国内大家品味高的诗集也都收藏,尤其是钱钟书先生为您这本诗集题了签,这是十分少见的,我更视为珍品……”胡老是钱先生的好友,互相十分熟悉。他果然很快从回忆中跳了出来,饶有兴趣地问:“你爱读钱先生的书?”

        这一问正中下怀。我喜上眉梢,无拘无束起来:“岂止是‘爱’,简直是‘迷’了!”我乘势说起自己几乎收藏有钱氏全部著作,其中光小说《围城》就有好几种版本。他连声道:“不错,不错。”我还顺便提及自己曾上钱府登门拜访过哩!那次求见钱老没能如愿,但杨绛先生终于领我进门参观了书房,我独自品味了“云深不知处”的唐诗意境,倒以为“不遇”也许比见面效果更佳呢?胡老听得认真,随口评道:“年轻人还是有闯劲,尽管费了点周折,而杨先生毕竟让你进了‘围城’,这也是不容易的啊。我和她熟识,知道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钱先生挡驾。”说到这里,他也谈到钱先生那句著名的“鸡蛋与鸡”的俏皮话,动情地笑了起来。还补充一句,钱老不久前生病住院,现在可能已有好转了。

        胡绳老又问起我是什么学校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听我回答“自修的中文”,他话锋一转,谈及自己:“我大学只读了一年,没有毕业,也是自修的。”我心里说:“那怎么敢比!”而这一句“也是”又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我倍感亲切。老人接着说:“年轻人爱书,好学,要大加提倡。”我连忙应声道:“一定记住您老的教诲。”

        接着,老人很爽快地答应我的请求,先用钢笔在一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签了名,又在《胡绳诗存》扉页上写道“一九九五年四月二日路过咸宁,李城外同志藏有余之诗存一册,因为题记。”我有点陶醉,又得陇望蜀,请胡绳老留下一点墨宝。他兴致渐浓,挥毫写下“不破围城非好汉”几个遒劲的“胡体字”,还为我题了一个“城外书斋”的匾名,并一一盖上鲜红的朱文姓名之印。如此“优惠”,算是让我实实在在“过了一把瘾”。霎时间,我仿佛跻身于“精神贵族”之林,其喜洋洋者矣。

        于细微处见精神。胡绳老题字时,因为没留心宣纸垫的双层,运笔力透纸背,墨汁浸入第二张。他揭开后连声叹道:“浪费了下面这张,可惜,可惜!”我听了十分感动,自然联想起茅盾、孙犁等大文人节省一张材料纸、一个信封的旧事,对照自己平时长期泡在办公室文件堆上,用纸大大方方,不由得感到深深的羞愧。

        最后,老人满面笑容,热情地称呼我:“爱书的小李”,和我合影。秘书在一个专用登记簿上抄下今日的几副题字,我有意凑上去瞟了一眼,发现日前他在汉参观“八七会议”旧址的题词是:“党的历史告诉我们,要不怕困难,战胜困难。”我想,这位著名的党史专家、哲学家治学成功的经验,不也同样如此吗!这也是值得我今后时刻鞭策的呀。

        到了该休息的时间,我道声“请您保重身体!”便恋恋不舍地告辞了。胡绳老的字,胡绳老的话,似一股温泉滋润我的心田。今日翰香凫凫(袅袅?),并不只是对我个人的“破例”,更体现了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厚望,一位文化老人对所有爱书青年的厚爱。我低吟起他三年前写的《初春》诗:“岁月不随人共老,好花又见满枝头。”也热切盼望胡绳老《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写出续篇(1919—1949),早日摆上广大读者的案头。

原载《咸宁日报》199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