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揭关系科研经费黑幕:会喝酒忽悠拿经费就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04:18
 

学者揭关系科研经费黑幕:会喝酒忽悠拿经费就多

2010-01-15 05:04:41 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广州)

核心提示:广州某高校长江学者14日披露,“关系科研经费”的现象在全国高校都很普遍,已经是潜规则。谁会喝酒、会忽悠,谁拿的科研经费就多。

新快报1月15日报道 继前天部分院士和大学校长在广东省教育厅座谈会上集体痛批不少教授更多时间在喝酒拉关系之后,广州某重点高校的著名生物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昨天再揭“关系科研经费”黑幕,称这种现象在全国高校都很普遍,已经是潜规则,会喝酒、会忽悠的人拿的科研经费就多,反之则少。

爆内幕会喝酒忽悠成潜规则

这名长江学者告诉记者,这种情况(靠喝酒拉关系找科研经费)挺普遍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其实很难,因为已经形成惯性,成为潜规则了。“我在国外呆了很多年,回来后发现吃大亏了,因为我不认识人啊,没有关系,拿项目很难。”

他说,现在真的是有关系的人拿的科研经费、项目就多。但申请国家科研基金相对公平。因为初审阶段的同行评议是“盲审”,你不知道你的申请报告递到谁手里了。但到了不是“盲审”的二审阶段就很难说了。比如,我们学校另一位刚从法国回来的教授,去年申请国家基金,初审时三位专家都给了“A”,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但到了二审,投票居然没过半,最终没拿到。因为他不认识人,很难通过。

他说,国家基金评审是这样,到了省市一级,认识人就更重要了。“很多我们认识的教授,做得不怎么样,但是会忽悠、会喝酒,他就总能拿到各种各样的基金,至于他拿了钱干什么去了,谁也不知道!”

找症结

项目验收太松是祸根

科研经费拿了之后,难道不需要出成绩?非也!该教授说,关键在于现在我们对科研成果的验收太不严谨了。项目做了两三年后验收,从国家项目到省市项目,都很松,甚至请验收专家喝喝酒吃吃饭就能过关。这实际上就是,你拿了钱后,做多少事都无所谓。

“这也是教授拼着老命、削尖脑袋去喝酒拉钱的重要原因。”他建议国家收紧项目验收关,不要把项目给那些只会喝酒不会做研究、做学问的人。

他还指出,高校对教授的评价标准本末倒置,也是导致这种“怪象”的原因之一。“现在大学里,谁拉来的钱多、项目多,谁就最荣耀。学校甚至以教授拿了大钱作为成果。这是错的!我们不应该鼓励那些拿了大钱却没做出多少成绩的人,那些拿小钱做出大成果的教授,才是值得大大表扬的!”

他生气地斥责:“拉了多少钱就是荣耀,但出多少成绩反而无所谓,这是浪费纳税人的钱,是在犯罪!”

寻出路

项目审批可借鉴香港

他还对比境外的学术环境,认为境外的学术环境相对公平。“一名教授产出不好,他是很难继续拿到科研经费的。”

他举例说明:“我在香港大学当教授时,向香港研究资助局(RGC)申报科研基金,他们的评审也相对公平。RGC在收到所有申报项目后,会将申报书发给全世界10个同行评议,收到同行反馈后,根据这个反馈发放基金。这个过程中,你压根不知道自己的申报在哪个欧美专家手中,所以没法去拉关系。我在那5年,共拿了两三个100多万元的资助项目。内地可以考虑借鉴香港做法。”

他乐观估计,随着国内海归学者的增多,这种“拉关系”找项目的情况可能有所好转。但他忍不住话锋一转:“但现在很多从国外回来的学者,也开始去喝酒拉关系了。可能是没办法,必须适应国内行情,这真是一个怪圈!”

声音

这种拉关系的现象不是主流,教授拿项目靠的还是实力和影响力。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李幸

纯粹为了找项目拉关系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在基础研究领域相对少一些,搞基础研究主要靠科研成果和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论文拿经费。最近广东电视台就给我100万,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反而是他们请我吃饭呢!

——暨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王华东

(本文来源:新快报 作者:陈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