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和智库危言耸听 中国应该多听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6:28:07
美国媒体和智库危言耸听 中国应该多听听(图) 中评社

  中评社北京1月8日电/此间光明网刊载署名南之默的专论指出,刚刚告别2009年,刚刚迈入2010年,在国人还远未告别2009年的欢欣鼓舞的自信与自豪之时,美国的媒体和智库,就先后针对中国作出了种种“不详”的预测。在国人看来,这些言论实在有点“危言耸听”。

  2009年12月24日,在美国《新闻周刊》题为《2010年世界预测》的文章,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10年崩溃。其文中写道:“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是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赢家。……但放宽信贷的结果是造成股市和房市泡沫膨胀,这令很多投资者为市场泡沫感到担忧。……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将崩溃,导致全球新一轮的通货紧缩。如果这时又发生银行业危机、贸易战或中国增长放慢,全世界都会听到一声爆裂的巨响。” 

  2010年1月3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就刊登了一篇忧心忡忡的文章,担心美中关系会在2010年陷入低谷。理由是奥巴马很可能在年初批准对台军售,而且准备会见达赖。

  2010年1月5日美国智库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发布报告称,由于贸易摩擦加剧,中美关系今年有可能恶化,这是今年最大的地缘政治风险。其危险度甚至高于伊朗问题,位列第一位。

  在美国欧亚集团智库的报告以及《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文章中,中美关系中,因美国对台军售,因达赖问题、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均是对中美关系在2010年开局向下恶化的可能因素。就事论事而言,其确有实在之处。然而,就此认为中美关系在2010年恶化,却不免有些“危言耸听”。因而,在此言论出来之后,包括中国外交部、中国的学者专家,都进行了相应的回应和反驳。

  然而,美国媒体及智库的言论,却并非凭空想象,信手捏造,其中的真实可能性,也并非不可能。就中国经济而言,中国经济因房地产开发问题,确实会导致中国经济的泡沫化。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地方政府依靠卖地支撑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2009年,杭州、上海、北京三市,夺得2009年土地出让收入的前三名。其中,杭州市以创纪录的1200亿元夺魁。上海以992.63亿元位居亚军,北京以925亿元夺得季军(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这样的现实,不免让人担忧。

  同样地,就中美关系而言,在对台军售问题上、达赖问题上、贸易摩擦问题上,哪一样不涉及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因而,其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波及面,自然不能低估。

  然而,在此,笔者更为关注的是,在承认美国媒体及智库“危言”之中的可能存在性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一类言论。

  相较于中国国内舆论而言,美国舆论的这种“危言耸听”,未必不值得中国方面学习。中国因在2009年经济与外交上取得了不错了成就 ,因此,国内舆论对此高唱赞歌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一面倒之势。固然,我们要承认中国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就,但中国无论是在内政外交上,或是经济社会上,都有其固有的内在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在此种情况下,舆论的一面性倒,是否有利于中国国民认识自己的国家的真实情况,显然是不言自明的。

  与中国舆论对中国问题一致性唱赞歌不同的是,日本国内在新年之际,却对日本的国情显示出种种焦虑的情绪。据1月4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新年伊始的日本像过去十几年那样被悲观情绪笼罩,但今年的焦虑直接跟中国挂钩,原因是2010年将成为一个标志性年份——日本的经济总量将被中国超过。日本担心因为经济强国地位与中国互换,进而导致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角色与影响力受削弱,因而显得焦虑和不安。日本国民的这种忧患意识,一直以来就都存在。比如曾经的《日本沉没》等著作,都能反映出日本国民的这种心态。

  相较之下,自古具有忧患意识和居安思危传统的中国,在经历三十年的调整经济增长之后,这种意识与传统,却似乎日显微弱。中日两国几乎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同时进行“大国化”的转型。只是,中国进行的是“经济大国化”的转型,而日本则是“政治大国化”的转型。相对而言,中国的经济大国化转型,似乎比日本的政治大国化转型取得的成就更大。然而,我们能否就此沾沾自喜,答案却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在实现“经济大国化”这一过程,中国和公民所付出的人力资源代价,环境代价,社会成本代价,显然是无法计算的。这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和公民所难以承受之重。

  在中国经济结构仍然有待优化,加上人口老龄化的严重,人口红利的枯竭,以及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长期化和金融危机过程中“国富民穷”“国进民退”的加剧,则未来中国经济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因此,在中国具有内政高度压力的现实面前,美国媒体及智库所发出来的各种“危言耸听”,我们不妨将其视为对中国舆论一面倒的一种话语补充,将其视为对中国问题的一种“夸大化的反思”。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及外交在2009年取得的成就,我们固然可以对之加以赞扬,但无论如何,在这种“自我表扬”的言论之下,我们多听听这种“危言耸听”,也无妨,也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