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坚守,超越文字和语言--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2:35:49
这次文化讲坛与往届相比,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因素。

  近年来我到祖国各地去访问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地方都在讲地域文化,说我们这个地方的文化非常重要,比其他地方都更重要。对于这一状况我总是很忧心,因为我认为中华文化的优势就在中文,就在汉语,就在中华文化本体。我们不要人为地把它分割开,不要把孔子说成是山东文化,不要把李白说成是四川文化,也不要把杜甫说成是河南文化。但现实中却有不少人在分割,而且以此来证明某个地方比旁边的那个省、那个县要强得多。而当我们移位以后,当我们离开某个本土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文化其实是一个整体,就会感觉到它的珍贵,感觉到它整体合成的雄浑气象。

  今天的三位嘉宾就是从不同角度,传递给我们富有情感性的整体感受。

  余光中先生温文而谈,表面看起来平淡,其实他这些年在中华文化上的坚持很有激情。我跟余先生说,虽然您不喜欢“英雄”这两个字,但是我觉得您真是一位文化英雄。他在刚才的演讲中讲到,对于中华文化来说,圆心是无所不在的,圆周是无处可寻的,但是半径是需要用我们的情感去守护的,它会不断地扩展,又会不断地维持它的尊严。表述很平和,却非常宏伟,值得我们好好回味。

  为欢度今年的中秋节,中央电视台要搞一个诗会,他们告诉我,主持人就是余光中先生和我。但不是要我们真的去当主持人,而是电视台拍摄了余先生的录像,然后又录了我的讲话。我就讲到了对余光中先生的感受。我说,世界上伟大的诗人大多像屈原那样,有一种离骚的感觉,只有暂时离开了之后,才会产生乡愁。如果世界平和,我们仍想营造一位像余光中先生这样的大诗人,好像就得狠狠心把他放逐一下,否则伟大的诗人从何而来?(全场大笑)有的时候,当一个人离开之后,往往更能体会到自己是与多么重要的一些东西离别。屈原在《离骚》里说,他是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他原本属于的土地,连他的马都在不断回头。在暂时离开后的方位上回首看中华文化,往往更能知道它的价值所在。

  今天让我同样感受强烈的,是两位女作家的演讲。

  虽然陈若曦女士的作品我看得不少,之前也见过她两次,但是我真的不知道,她那么会讲话。(全场笑)昨天她还讲起,她选择当作家的原因是不太会讲话,而今天一讲却讲得那么精彩。她把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追求,讲成了一篇史诗式的人物传记。从她不识字的爸爸那儿拿到收音机,懂得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从那个时候开始一步步学中文,后来又在“文革”的时候回到大陆,进入了一个文化的炼狱。在承受了风雨之后,她写出了《尹县长》这样的小说,在文风上就是对遭受破坏的中华文化气氛的一种清新剂。多年来,她一如既往地呼唤着中华文化,用各种方式传扬着中华文化,并且以文化的名义期盼着终极统一,这让人非常感动。陈若曦女士的经历有点像《浮士德》里面的人物,经历了多次跌宕起伏,还在寻找,还在坚守。这应该让有些以寻常方式生活在中国文化里却不懂得珍爱的人感动。

  我和戴小华女士是老朋友了。她是沧州人,我们过去都说她是林冲的后代,林冲不是被发配到沧州了嘛,她身上也有一种英雄气概。(全场笑)刚才她演讲中讲到自己的身份,真是让人感慨。出生在台湾,后来又成了马来西亚公民,但是她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故乡,就是中华文化,否则不会写那么多书,编那么多书,而且担负那么多繁重的有关中华文化的职务。

  这又让我想起经常发生在余光中先生身上的事。现在大陆很多地方搞活动的时候,往往希望能够用各种方法请到余光中先生,然后请他亲自朗诵一首《乡愁》,以此来证明他所说的《乡愁》的“乡”和他们那儿有关。(全场笑)余光中先生总是被问到,您写的《乡愁》是不是包括我们这个地方?余光中先生的回答是,我的故乡是中华文化。(全场鼓掌)非常精彩!不是某一个省、某一个地方,而是整个中华文化。余光中先生的这个答案,也可以回答戴小华女士在身份上的各种各样的迷惘。

  我认为,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他的第一身份和最后身份都是文化身份。这个文化比我们所说的语言文字概念要大,按照现在文化学的说法,这个文化指的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如果大概念的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话,那么确实,我们每个人的第一身份和最后身份都是文化身份。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身边出现了很多跨国婚姻,听说跨国婚姻的离婚率比较高。而据了解,离婚的理由非常类似,一般都有一条叫“文化差异”。离婚的双方可能都不是搞写作的,都不是画画的,都不是唱歌的,他们离我们理解的表层文化距离都很大,但是他们就会为“文化”两个字而不能过下去了。(全场笑)这个文化指的就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所以我认为,三位嘉宾在远方的坚守,是超越文字和语言的。文字和语言是他们坚守的一个部分,而且坚守得这么漂亮,这么杰出。他们整体上是坚守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今天讲坛的主题已经概括了,叫作“同根·同文·同心”。

  我从他们三位的演讲中,对中华文化的前途又增加了一份信心。我到国外也走了不少地方,我知道在各地的华侨中,像他们那样有如此杰出文化成就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和他们有差不多情怀的人非常多。当这样的人的总数庞大,而且和国内经常有各种各样的互动时,传承中华文化的权利和义务,一定不会被淡忘。我相信那些在远方坚守中华文化的人,对于中华文化的推动力,是巨大的。

  台上的三位,是华侨的代表。他们一方面是华侨,一方面又在文化创造上给我们树立了很高的标杆。

  我相信三位今天的演讲,不仅感动了在场的听众,也一定会感动报纸的读者。因为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重要。我们应该把这个重要性,在以后的努力中不断体现出来。

  虽然三位都是我的老朋友,但他们今天的演讲对我也是很好的启发,谢谢三位,也谢谢现场的各位!(全场鼓掌)
远方的坚守,超越文字和语言--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坚守的魅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直党建网 超越式继承:从中国道路的选择看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劳资关系: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依法行政的内涵和重点--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社论: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两个必须”彰显我党从严惩腐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房产、地产、民生的期盼--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改革我们的学习--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的未了“情结”--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小康目标的提出--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瞿秋白就义的前前后后--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关于人性的断想--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的学习观--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吴仁宝的“独门秘笈”--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学习的辩证法--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123 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目录--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小康社会理论的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刘实: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党的执政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纪检干部应树立和坚持怎样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