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发展-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5:12:08
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发展——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危机作者:仲大军来源:民主与科学来源日期:2008-3-14本站发布时间:2008-3-14 12:00:30阅读量:204次    作为一个经济工作者,我判断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往往是那些农民。我来北京已经26年了,尽管北京的变化越来越大,城市越来越漂亮,越来现代化,但在判断我国富裕和发达标准时,我时时想起的却是童年生活过的故乡。         2007年12月快要结束的一天,当我与家乡通电话时,得知我的一位上了年纪的亲戚,却冒着深冬的寒风,在山野里拾草。         在我的故乡山东胶东半岛,农民们已经多年不上山拾草了。每到冬天,家家户户大多买煤取暖。可是,2007年的通货膨胀,一些农民已经吃不消煤价的上涨,只好重新上山拾草,以供烧火做饭取暖之用。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农民,部分人又回到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这个事实使我陷入思索:为什么,改革30年后,中国的一些农民仍然过着与多年前一样的日子?         少数人的现代化         如果说我国上世纪80年代前生活艰苦,物质不富裕,有历史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国仍然有着一批原生态的社会群体?我的家乡山东胶东半岛算是沿海发达地区了吧,但在表面发达和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贫穷和落后。         那是两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应邀去威海讲课,抽空回了一趟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亲戚家。汽车在宽敞漂亮的高速公路上行使,走到俚岛附近的时候,我们拐进了路边的一个小村庄。这就是我30年前从部队复员时曾经去过一次的亲戚家。汽车从村口向村里行驶,道路高高低低,破破烂烂,还是原来的用石头铺砌的老街道,还是原来的老房子。         来到亲戚家门前,我又看到了30年前那座用海草搭盖屋顶的饱经风霜的老屋,一切都没有变化,只有年迈卧床的老人,和小时候一起长大而现在已经变老了的亲朋。         这是一个与村外高速公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依然停留在过去的农业时代。如果高速公路代表着现代化,那么生活在这个村庄的村民们仍然停留在过去。         距这个村子再往南不远就是荣成市了,那里有着全国数得上的宽大的中心广场,有着很多现代化的大楼。但是城市与农村两重天。按理说,改革开放的时代,生产技术比过去大大先进了,产出大大增加了,但为什么农民依然没有大的改观?         去年春节前夕,我又回了一趟故乡,我小时候居住的那三间小房仍然保留着,东边两家邻居大嫂依然住在老房子里,房屋院落没有任何变化,那黝黑脏乱的老屋和着历史的沧桑使我仍然停留在半个世纪前的时光。         少年时代的贫穷与自然         上世纪50年代,我在家乡姑姑家上小学时,冬天放学后的大部分时光,是挎着篓子拿着耙子,到山坡上拾草。那是一个自然经济的时期,一切生活资源来自大自然,从粮食、蔬菜、水果到烧草,都来自村外的田野和山坡。         当然,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由于没有工业化,自然状态的土地产出是有限的。因此,在那个时代里,人们吃的主粮是地瓜、地瓜面和玉米面,小麦的产量有限,只能在过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时吃。至于说肉类,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就很幸福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一阶段的生活,农村之所以那么艰苦,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土地集体所有,人民公社,生产队,这种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二是在这种集体生产制度背后的国家索取,即交公粮。三是农业科技不发达,生产手段原始落后。         先说生产队制度和交公粮,生产队组织相当有利于交公粮,那就是很难少交或偷漏公粮。每个生产队每年大约要把粮食产量的10~20%交给国家。这种国家税负在那个年代里是相当沉重的。因为当时我国的工业建设和原始资本积累主要依赖农业支持。农村和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付出和牺牲。         再说当时的生产技术,施肥主要是人粪尿,猪粪,草肥。农民家家户户都要沤粪,积肥,通过养牲口、养猪来积肥。但这种家肥的数量是有限的,质量和效果也不理想。记得小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常干的活是赶牲口,用驴驮着粪运到地里,然后把粪在地里撒开,通过用犁耕地参合到泥土里。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一些疑惑,那些焦干的粪肥撒到地里后,经太阳和风一晒一吹,肥力消失大半,再加上生产队的社员在干活时并不负责任,随便一扬就拉倒了。这种耕作方法哪能长出好庄稼呢!哪能有高产量!因此,吃不饱吃不好是自然的事了。         我们这一代正好是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因此,从小就饱尝了生活艰苦的滋味。记得60年代初生产救灾的那几个年头,家家户户几乎断粮,村民们吃茅草根、榆树皮、花生壳、玉米核,把这些东西在碾子上压成粉面,掺上少量的面粉合着吃。我上小学的那几年,可以说是生活最困苦的年代。         改革后的富足与生态环境破坏         上世纪80年代后,家乡农民的生活开始好转,农业产出大大增加,家家户户再也不用为吃犯愁,缺衣少食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令人揪心的事情也不断发生。到了今天,让我评判社会进步的标准已经不是能不能吃上白面馒头,而是能不能看到青山绿水。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尽管是个极其贫困的年代,但留在我脑海中的家乡的景象,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那时的村庄,人口稀少,大约有近百户人家,村民们的房屋高低错落,稀稀疏疏,散落在一座小山脚下。一条长年流水的山沟把村庄分成两半。村民们依山而居,依沟而居,房屋依地形而建,顺其自然,是那个小山村的特色。         村民的房前屋后大都是绿树掩映,我姑姑家住在村南头,这里的房子大都是一家一户,互不相连。我家的房屋后面是一片小树林,右侧是一个场园。夏天打开后窗,居高临下,透过树荫,一眼可望到北海。房屋的前院墙外,是几棵老槐树。孩童时代的我最喜欢爬树,夏天经常躺在树杈上休息和乘凉。         我家房子西边不远便是松树覆盖的山坡,顺着山坡上的小路向上走不远,就是巨石嶙峋的山岗,我们这些爱玩的孩子经常沿着陡峭的山崖直攀山峰。爬到山顶上,举目所看到的,前面是一汪蓝色的大海,后面是一片万马奔腾的山峦。在山与海之间,是绿色的山坡和田野。         山脚下有一片树林,那是一座老茔,长满了黑森森的柏树,村头还有一座小土地庙,坟地和土地庙都是传统文化的景物。小时候每到天黑的时候,最害怕的是路过那片老茔。但无论是秋冬期间在山野里拾草,还是盛夏时节在雨后的溪水中嬉戏,故乡的童年生活都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自然风光。         然而,在工业化后的今天,这幅淳朴的自然景象全然消失了。现在的村庄,已经比以前扩大出好几倍,房屋一座连一座,村里一棵树也没有了。人口的增长与住房的增加,使原来那种自然风光荡然无存。         房前屋后的大槐树,村边的老橡树,村头松柏森森的老茔,山坡的松树林,全都消失了。山坡上那些花岗岩大石岩,早被采石场的大石坑代替。整个山坡,被采石场挖得坑坑洼洼,斑驳陆离。         最使我心疼的是村中三棵老槐树的消失,它们是我小时候公共生活的记忆。每到夏天,无论是中午还是晚上,这三棵大槐树下都是村民聚集的公共场所。它是那么高大,粗壮。粗得我们小孩子几个人都抱不过来。但是,就是这样的已经保留了几百年的老树,在以往再贫穷的时代也没砍掉的大树,居然在80年代生活好起来的时候给砍掉了。         我不明白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准是什么?难道就是多吃了几块肉,多喝了几两酒!看看现在山东许多农村的模样,大多数村庄里没有一棵树,见不到一片树荫。不管夏天多么炎热,都要在那水泥钢筋的砖瓦房里承受着。要么就用空调降温,除了浪费能源就是浪费资源。再看食物,今天的猪肉、鸡蛋、粮食、蔬菜是一种什么味啊!小时候在家吃的鸡蛋和猪肉,那是什么营养和滋味!今天养猪场和养鸡场产出的猪肉和鸡蛋可以比拟的吗?         因此,从生态、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角度看,中国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是绝对下降了。更不要说那些污染严重的地区。         什么是真正的发展         其实中国这么多年里,并没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发展这样简单的问题。发展好象就是砍树,挖煤,开矿,当然最主要是为了填饱肚子。结果经过这样一番“发展”之后,中国的居住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不知下降了多少倍,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只有纸面上的意义了。         中国这些年里不遗余力的开采本国资源,廉价输出国外,换取外汇,到头来,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到一场大破坏。所换来的一把外汇储备在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不断化为乌有。这种发展战略真是令人痛心疾首。中国人暂时富起来了。可山秃了,树光了,矿挖空了,水污染了。有的地方甚至连泥土都没有了。这种状况如何可持续发展?         离我家乡不远的地方就是烟台开发区和烟台市,这些年来,烟台这座城市迅速现代化起来,但周边的一些农村也为之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我的一家亲戚住在烟台南部的一条山沟里。60年代甚至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时代,这条山沟里风景如画,一条大河从山里蜿蜒流出,十几个村庄沿河依山而居,完全是一幅田园风光。         但工业大开发之后,这条山沟成了烟台市建筑材料的来源地,村村挖山放炮采石头,小水泥厂、大理石厂、石子场、石灰厂布满了整条山沟,道路被载重大卡车压得破破烂烂,水泥厂的粉尘弥漫在上空,一处处山体被采石场挖得坑坑洼洼。         沟里一个景象,沟外的开发区是另一幅景象。一片片现代化的厂房、楼房拔地而起,大马路修得宽宽畅畅,但这一切都是以另一处地方深受创伤为代价换来的。         还有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中国发展的好处是否被全民均享了。譬如,有一个村庄在村头的山坡上开采石头,粉碎成石子,为城市工地提供。石子场被此村的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承包,每年只交给村里一小部分钱,大多数都流到承包者个人腰包去了。其结果,这个村庄的山坡被破坏了,空气污染了,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但村民们并没有从这个石场中获得好处,得到的只是受害。个别人富裕了,大多数人受到损害。         这种发展模式在中国农村遍地开花。山西的小煤窑,辽宁的小镁矿,矿主们赚了钱,就跑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买房子,成为投资移民。留下来的是残破、枯竭的农村。         摆在中国农村面前的下一个严峻挑战:农业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和粮食危机,这个问题很快就要暴露出来。这在多大程度上将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请拭目一待。
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发展-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何兵: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国有企业到底是谁的?-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中国发展的新十字路口-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我们有顾准-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龙应台:追求自由和尊严的路上,过程就是目的-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李肇星:我们要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重要的-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北大与哈佛:大学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李泽厚: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性?-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课题组到底想说什么?-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人民日报:中国人民可以有什么样的民主-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赵国君:追求富强如何压住了追求民主?-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中国农民生存与发展的九大悖论-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未来三十年发展的指向:制度与理念并举-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俄罗斯学者如何看中国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温家宝:强大的美国利于中国发展-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龙应台,为什么我们的中国梦如此不同?-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我看到的台湾选举-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关于进一步促进小额信贷组织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策-中国选举与治理网orz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陈行之:谁决定了我们今天的状态-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聂圣哲:我们欠缺的平民教育-中国选举与治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