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36字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27:41
让你受用一生的做人做事36字诀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

  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你不能说他们不够努力,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从表面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比如说你当一名教师,你的主观愿望是当好教师,但事实上却不受学生欢迎;你去做生意,你的主观愿望是赚大钱,可偏偏就赔了本。抛开这些表层现象,去发掘问题的症结,你就会发现做人做事的确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

  可以这么说,做人做事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要掌握这门学问,抓住其本质,就必须对现实生活加以提炼总结,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人们才能有章可循,而不至于迷然无绪。

  读懂一个字诀,受用你一生!

  一、社会交往字诀

  ——教你建功立业

  (一)“谦”字诀

  处世唯“谦”字了得,若一味狂妄自负、骄傲自大,只会失去处世的根本,落得个孤苦伶仃、千夫所指的骂名下场。

  1、不可目中无人

  2、得意不要忘形

  3、有本事不必自夸

  4、请教不择人

  (二)“淡”字诀

  为人处世,交朋待友,对势利纷华,似乎不必太过于苛求,当以“淡”字当头。看淡些,看开些,人生也就豁然开朗,有滋有味了。

  正如“平平淡淡才是真”。

  1、君子之交淡如水

  2、淡看人生,善待生命

  3、淡泊明志,莫为名利遮望眼

  4、减少心欲,满足心灵

  (三)“俭”字诀

  不懂得“俭”字的人,不知道如何成功,任何成功的事业都在于点滴的积累;不懂得“俭”字的人,只会丧失成功,过分的骄奢多败人品质。

  “俭以养德”,为人做事之良训。

  1、从节省生活费开始

  2、“穷大方”不可取

  3、谨防变态的节俭:吝啬

  4、欲路勿染,俭以养德

  (四)“自”字诀

  做一个有个性的人,给自己一点自信!成功的道路靠自己闯,美好的前途来自于自强自立,不屈服于任何权威,用自我的努力找到属于你的自尊。

  男儿立世,自己拍板!

  1、自强自立,与成功有约

  2、独品人生百态

  3、用自我来挑战权威

  4、自信——任你东南西北风

  (五)“礼”字诀

  生在礼仪之邦,做一个彬彬有礼之人。有礼之人会做人,有人缘,多朋友。有礼之人会做事,注重形象,有教养,不树敌,成功路上事事顺。

  1、以礼待人

  2、彬彬有礼,礼多人不怪

  3、注重礼仪着装,给人良好印象

  (六)“正”字诀

  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人格健全完善的人,受人崇敬。做一个自私的人,做欺心的事,疾贤防能,与成功无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嫉妒乃方正之人之大忌

  3、不做欺心事,本身是一种愉悦

  相关链接:

  二、形象塑造字诀  ——教你品格高雅  三、自我提升字诀  ——教你拯救命运  四、人际互动字诀

  ——教你赢得朋友  五、解困渡厄字诀  ——教你轻松快乐  六、不败人生字诀  ——教你人生辉煌

  我们晓得佛法无论大小乘,基本上都重视身、口、意的清净。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归纳起来,就有十样,身体造的恶业是杀、盗、淫;嘴巴造的恶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念上造的业是贪、嗔、痴。像我们的身体本身也会使人乖离,拿现代语来说就是‘肢体语言’,怎么说身体会挑拨人家呢?譬如眼睛是身体的一部分,有时候用不着说话,一群人坐在一起蛮好的,对方故意跟你眨眼睛,示意某人对你不好,挑拨一下,就可使你们起仇恨。那个眨眼睛的动作就是身在造业。

言语上造业更厉害,中国儒家也经常讲到言语的严重性。书经上说:‘惟口出好兴戎’,也就是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如果不深读历史,不会相信这句话;看历史就知道,往往因为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句话也可以使国家灭亡。

事实上,身、口两种业力的总指挥是意,也就是意识、意念、思想,意所造的业主要是由贪嗔痴而来。例如我们偶而有一点不高兴的心理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在修行来讲,对人对事有一点不高兴,就已经犯了嗔戒。嗔的心理行为有很多,微细的较难察觉。

譬如一个好人讨厌一个坏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嘛!然而这个起厌恶的心,就是嗔恨心。这在人道行为来看,不能说有多大的错误,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过错,因为不高兴的心理绝对是厌恶的、嗔恨的。但是在菩薛道看这个坏人,却是怜悯的、慈悲的,等于我们看到自己最疼爱的儿女做坏事一样,虽然也愤怒,也打骂,然而当父母打孩子,往往一边打,一边流眼泪,那等于是菩萨的行为,内心没有真正的嗔恨。如果没有这种父母的心肠则不然,是非太明,善恶太清,已经是嗔心的种性。

我们晓得,阿修罗道译成中文是魔道的意思。阿修罗道也是天道,很高哦!人死后能到阿修罗道,谈何容易?我们通常所说的神道就是阿修罗道,此道众生善恶分得很清楚,因为嗔心重,不得证果,连天人的境界都谈不上,不过他有天人的功德福报。理由何在?因为他的意念上有戒禁取见,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善恶是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一个人在佛菩萨面前犯错,乃至打骂菩萨,往往还可以逃过去,如果在鬼神面前玩这一套,他非处罚你不可,因为他的善恶观念分得很严谨,但是在菩提道上却犯了嗔心的戒,正因戒禁取见的观念太重了,无法证果。

贪,三毒之一,如果一个人说他能万缘放下,只喜欢清净,那也是贪喔!贪恋清净也是贪,贪恋空也是贪。所以菩提道的究竟,连空也要彻底毕竟空。清净与空还要放下,否则虽然放下万缘,住在清净、空的境界上,也算贪恋。

大家喜欢打坐,修清净的定,目前尚未得定;就算得了定,如果贪图定的境界,则是犯了菩萨戒。为什么呢?因为贪恋禅定境界不会起慈悲心,不会牺牲自我而利他,慈悲利生做不到,因此犯菩萨戒。

痴,那更多了。总而言之,在没有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成佛以前,乃至于在菩萨地都是痴,都没有到达究竟。

杀、盗、淫、贪、嗔、痴、两舌、恶口、妄语、绮语叫十恶业。我们修行的重点在那里呢?不论大小乘,它的基础是先修十善业道,把身口意的恶业转成善业,这才叫修行。所以修行是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

佛说一切众生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意是在思想上制造,制造什么呢?时时走上错误的思想,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总认为我的观念对,你的观念错。‘恼乱自他’,一有这种心理,第一个烦恼就是看不惯,我讨厌,跟着也使他人受害。

我们看到世界上有许多人做善事,看似种了善因,结果所得的却是恶果,其理由就因为欠缺般若智慧。修行在智慧,不要自认为在行善,往往身语意在造作增长种种恶业而不自知。

身、口、意这三种恶业相互辗转,譬如意识一动,嘴就讲话,身体也起行动,面部等六根的表情也出来了。或者看了别人的表情动作,受了外在境界的影响,而更增加自己内心的烦恼。‘辗转’两个字,就是由别人的因助自己的缘,或以自己的因助别人的缘。因缘相互轮转,像一串连环图一样,相互连锁发生关系,一切众生常在因缘辗转之间做不利他人的事。

‘相互谋害’,就是你害我,我害你。谋就是在打主意害人家,假如没有办法明着干,就在暗地里加害,即使信了宗教,还是一样。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444323.html?fr=qrl&cid=208&index=2佛教里面,和尚们说的戒嗔的嗔是什么意思?
回答   引用: 添加引用:
登录并发表回答   取消  在谷歌搜索佛教里面,和尚们说的戒嗔的嗔是什么意思?  正在发表回答,请稍候……
您输入的内容将会在您成功登录之后自动发表。
 系统推荐答案

2001430  2008-11-15 9:24:34 58.240.142.* 举报 【基本解释】
  拼音:chēn tián 
  部首:口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五笔86&98:KFHW 
  仓颉:RJBC 
  笔顺编号:2511225111134 
  四角号码:6408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5D4
  基本字义
  ● 嗔
  chēnㄔㄣˉ
  ◎ 怒,生气:~怒。~喝(hè ㄏㄜˋ)。~诟。~斥。~睨。
  ◎ 对人不满,怪罪:~着。~怪。~责。
  汉英互译
  ◎ 嗔
  be angry
  English
  be angry at, scold, rebuke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嗔 chēn
  〈动〉
  (1)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发怒;生气)
  (2) 同本义。也作“謓” [get angry]
  謓,恚也。——《说文》
  (3) 字亦作嗔。又如:嗔怒(生气;发怒);嗔怪(生气怪罪)
  (4) 责怪;埋怨 。如:嗔道(怪道;怪不得);嗔色(不满的脸色)
  (5) 用同“謓”。睁大眼睛 [stare angrily]。如:嗔目
  常用词组
  ◎ 嗔怪 chēnguài
  (1) ∶责怪
  孩子不懂事,你就别总嗔怪他了
  (2) [rebuke]∶强烈的非难
  基本词义
  ◎ 嗔 tián
  〈形〉
  (1)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盛大。同“阗”) 同“阗”。盛大 [grand]
  嗔,盛气也。从口,真声。——《说文》
  盛气颠(嗔)实。——《礼记·玉藻》
  (2) 另见 chēn
编辑本段【康熙字典】
  字源字形【丑集上】【口字部】嗔 ·康熙笔画:13 ·部外笔画:10
  --------------------------------------------------------------------------------
  【广韵】徒年切【集韵】【韵会】【正韵】亭年切,??音田。【说文】盛气也。【玉篇】声也。引《诗》振旅嗔嗔。○按今《诗·小雅》本作阗阗。 又【广韵】昌眞切【集韵】【韵会】【正韵】称人切,??音?。【广韵】本作瞋,怒也。【集韵】本作謓,亦作?。【韵会】嗔本音田,至唐声尚如此,今俗则以为瞋嫌字矣。
编辑本段【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嗔
  --------------------------------------------------------------------------------
  盛气也。从口眞声。《诗》曰:“振旅嗔嗔。”待年切
 
其他回答 按时间排序 按投票数排序 

cyjy19  2008-11-15 0:17:17 221.196.169.* 举报 嗔是发怒的意思
 

蜜雪儿小仙  2008-11-15 0:18:02 114.223.125.* 举报 “贪、嗔、痴、慢、疑”,合称为五钝使。
一、贪: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
二、瞋: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
三、痴: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并非一般世间所指之聪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缘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了,则属愚痴无智。
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等心态。
五、疑: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怀疑虑,妄生猜忌,是非纷起,因此生诸烦恼,造作恶业。例如怀疑众生本具佛性,或怀疑佛法的道理,无法信受奉行等等。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2)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2)
赚话费   2008-11-15 0:18:14 116.217.12.* 举报 “贪、嗔、痴、慢、疑”,合称为五钝使。
一、贪: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
二、瞋: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
三、痴: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并非一般世间所指之聪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缘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了,则属愚痴无智。
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等心态。
五、疑: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怀疑虑,妄生猜忌,是非纷起,因此生诸烦恼,造作恶业。例如怀疑众生本具佛性,或怀疑佛法的道理,无法信受奉行等等。 --------------------------------------------------------------------------------suqinh   2008-11-15 12:05:15 71.198.219.* 举报 “贪、嗔、痴、慢、疑”,合称为五钝使。
一、贪: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
二、瞋: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
三、痴: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并非一般世间所指之聪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缘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了,则属愚痴无智。
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等心态。
五、疑: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怀疑虑,妄生猜忌,是非纷起,因此生诸烦恼,造作恶业。例如怀疑众生本具佛性,或怀疑佛法的道理,无法信受奉行等等。
    

lianxin1975  2008-11-22 10:43:16 119.5.32.* 举报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杂阿含经》——  一、瞋心的起因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此外,由于能病恼有情,坏出世善心,令众生长劫受苦不得出离,所以又称为三病。  据《俱舍论》、《成唯识论》载,对违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为瞋。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都是以瞋的部分为体,是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五盖、五钝使之一。  瞋有三种相,即:  一、非理瞋:他不来恼,而自生瞋。  二、顺理瞋:他人来恼,尔乃生瞋。  三、诤论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瞋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的对境所生起;相反地,瞋则从不顺心,即逆己的对境而产生。  二、瞋心的过患  《华严经》云:“一切恶中,无过是瞋,起一瞋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法苑珠林》亦云:“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刀斧。”由是可知,瞋是修学佛道上最大的障害。因此,经论中常告诫之,如《佛遗教经》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人。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大智度论》亦载:“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载,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瞋。  三、瞋心的果报  据《地持论》载,身苦多瞋恚,死后当堕于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常为一切求其长短:因前世瞋恼,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  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稳,故感今生亦为他人恼害之。  四、瞋心的对治  瞋之为害,具说难尽;要获得安稳无忧,唯有杀瞋。如《大智度论》载,“杀瞋心安隐,杀瞋心不悔。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杀瞋诸佛赞,杀瞋则无忧。”那么,要如何对治瞋心呢?《正法念处经》载,能忍之人,则具第一善心。能舍瞋恚,即为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于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具足一切功德,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  又《摄论》载,由观五义可以去除瞋恚: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  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