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暨南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06:23
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夏令伟
【摘要】: 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号称相门,政治个性与表现较为突出,文学创作及影响也自有特色。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史氏家族的发展与评价》。史氏家族的发展经历了从一介寒族到地方望族再到相门之家并迅速衰落的过程,其中关键成员如史才、史浩、史弥远等以出色表现直接促进了家族的政治崛起、经济上升与文化塑造。建国以前人们对于史氏家族的各种评论主要集中在和战与用人两大主题上,众说纷纭,针锋相对。两大评论文体——史志传记与笔记小说则载记各异,呈现出不同的言说风貌。第二章、《史氏家族的政治崛起与表现》。史氏家族与赵宋皇权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史氏相权的强大保证。这一政治传统由史浩首建,经史弥远发扬光大,并惠及后世。为相期间,史浩与张浚纷争不断,在战守异议的表面下隐藏着国是之争、职权之争及处事之争的本质;作为与之关联密切的一段公案,王十朋论史浩虚实互存,值得辨析。史弥远废济王、立理宗,引发了相权与公议的对抗,胡梦昱案是个中典型。第三章、《史浩文集与诗词创作》。史浩《郧峰真隐漫录》由周铸编集于绍熙二年,以《四库全书》本与《宋集珍本丛刊》本最为常见,应用性、政治性突出,在家族文献、地方文化、文艺研究方面具备重要价值。其中的诗词作品深受某种制度或文化的影响,如宫廷供奉诗之于王府官制、酬唱诗之于休沐制度、归隐诗词之于四明仙隐文化等,皆是如此。虽文学性不高,个性特点却很突出。第四章、《史浩(郧峰真隐大曲)》。史浩大曲之变表现在以摘遍为大曲、以词调入大曲,据此可以纠正王国维的若干误断。以宫廷宴飨文化相观照,史浩大曲的创作背景、主体条件及艺术特征可得以说明。第五章、《史弥远与江湖诗案及滑稽戏》。围绕着江湖诗案,史氏相党与江湖诗人之间存在分立、冲突与消解的关系,与之相适应,诗也实现了群、怨或颂的功能转换。滑稽戏以宰相为主要嘲谑对象,史弥远与它的关系是其中的的一个缩影。附录有《史浩诗歌酬唱考》、《史浩佚作辑补》两种。
【关键词】:史氏家族相门史浩史弥远鄮峰真隐大曲滑稽戏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5;I206.2
【DOI】:CNKI:CDMD:1.2009.108196
【目录】: 中文摘要4-5
ABSTRACT5-6
目录6-9
绪论9-23
一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9-15
二 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15-21
三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21-23
第一章 史氏家族的发展与评价23-85
第一节 史氏家族的兴衰历程23-51
一 概观:从门族之微到相门之尊23-28
二 发轫期:清寒之家的艰难探索28-32
三 兴盛期:官绅之家的傲然树立32-47
四 衰落期:权势之家的风流云散47-51
第二节 历代史氏评论之评论51-85
一 和战:评论主题之一51-62
二 用人:评论主题之二62-71
三 评论文体的差异与互动71-85
第二章 史氏家族的政治崛起与表现85-159
第一节 史氏相权与赵室宫廷85-109
一 藩邸旧臣与史浩初相86-91
二 皇帝亲臣与史浩再相91-96
三 终南捷径与史浩子孙96-105
四 余论105-109
第二节 史、张之争109-124
一 国是之争109-116
二 职权之争116-119
三 处事之争119-123
四 影响简论123-124
第三节 王十朋论史浩124-139
一 时议所归 坚决主战125-129
二 论浩八罪 虚实互存129-135
三 刚而不中 有未纯处135-139
第四节 史弥远与胡梦昱案139-159
一 背景与过程141-146
二 特征与性质146-153
三 影响与评价153-159
第三章 史浩的文集与诗词创作159-217
第一节 《鄮峰真隐漫录》总论161-175
一 编集与流传161-165
二 版本差异165-168
三 内容特色168-171
四 文集价值171-175
第二节 宫廷供奉诗175-189
一 阶段之一:1159.6—1160.2176-181
二 阶段之二:1160.2—1162.5181-184
三 阶段之三:1163.1—1183.8184-189
第三节 酬唱诗及其意义189-203
一 西湖酬唱诗189-199
二 从驾酬唱诗199-202
三 余论202-203
第四节 退隐生活与诗词主题203-217
一 取法陶裴 荣归故里203-206
二 自然之亲 仙隐之思206-213
三 乡友之睦 天伦之乐213-217
第四章 史浩《鄮峰真隐大曲》217-247
第一节 王国维论史浩大曲辨218-229
一 以摘遍为大曲219-224
二 以词调入大曲224-227
三 余论:王氏的两个误断227-229
第二节 宋代宫廷宴飨文化下的史浩大曲229-247
一 从宴飨文化重建看创作背景230-236
二 从史浩所历官职看主体条件236-240
三 从宫廷宴飨体制看艺术特征240-247
第五章 史弥远与江湖诗案及滑稽戏247-280
第一节 江湖诗案中的群体关系及诗的功能转换247-267
一 群体分立与成员互动249-256
二 群体冲突与清议消长256-263
三 群体消解与诗道复昌263-267
第二节 滑稽戏与史弥远及嘲谑宰相之现象267-280
一 史弥远与滑稽戏的关系267-271
二 宰相成为主要嘲谑对象271-275
三 "台官不如伶官"试解275-280
结论280-283
附录一 史浩诗歌酬唱考283-300
附录二 史浩佚作辑补300-303
主要征引书目303-309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309-310
后记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