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之敌,银行劫匪的悲剧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04:31

影片最后,当FBI探员说出John  Dillinger临终那句话,Billie泪流满面,故事就这样结束,画面渐隐,字幕浮出……从影片开始到落幕画面转换间,熟悉的叙事结构、人物设置还有影像风格前,一个银行大盗的故事从导演迈克·曼“笔”下流出。在139分钟略显拖沓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那个远去的年代,看到了一些我们知道和不知道的有关John  Dillinger的故事。
整体上看,这个略显悲怆的故事靠银行劫匪与FBI探员、警察两条相悖的叙事主线推动,生动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银行劫匪John  Dillinger的片段人生。影片一开始通过字幕交代出了影片的时间线索、故事背景以及叙事主体——三个当年震惊美国的大盗——John  Dillinger,Alvin  Kaapis和Nelson。字幕还透露出“这是抢劫银行的黄金年代”,在滑出这段字幕的同时,美国西部片的镜头在脑海里闪现,银行、城镇、荒漠、枪手、马匹,好在镜头没有给我继续构建西部片的时间,John  Dillinge的故事就在监狱里上演了。
在交代完John  Dillinger策划的越狱后,导演把笔头直指FBI探员Melvin  Purvis缉凶现场,两声毛瑟M1898响过之后,一个干脆利落的FBI探员形象扑面而来,让我们明白这将是场实力相当的对决。迈克尔·曼手下两大主角就以这样的形式登场,这样的双主角对比设置符合好莱坞电影,也符合大多数商业电影规范。比起《盗火线》里的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两影帝对决,《公众之敌》在演员阵容上丝毫也不占下风,“海盗船长”约翰尼·德普与“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都是当红一线演员,也都有千万片酬加身,而两人近年来在好莱坞混得也顺风顺水,各自都有不错的发展。
介绍完正反两方面的人物,高清DV画面呈现了John  Dillinger出狱后第一次抢劫过程。“传奇人物”John  Dillinger的故事开始,画面到这里为我们点出了主题,那就是自我毁灭。正是John  Dillinger在光天化日下一次次抢劫才引发最终的悲剧。一次次的抢劫与对抗让John  Dillinger“名声大振”进而引起当局的重视,于是他被列为“头号公敌”,这样的抢劫也注定了故事的结局。
从资料上看John  Dillinger(1903—1934)是上世纪30年代初活跃于美国中西部著名银行劫匪,他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人物,曾被指控与数名警察的死有关,次外还策划组织了不少于24次的银行劫案和4次抢劫警察局以及两次越狱。1934年7月22日John  Dillinger被击毙于芝加哥一家剧院门口,由于他传奇的犯罪经历,以他为原形改编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荧幕。1945年同名电影《迪林杰》是第一部根据其传奇经历改编的影片,此后陆续有《调查局的故事》(1959)、《迪林杰之死》(1969)、《迪林杰》(1973)、《红衣女郎》(1979)以及1991年电视电影《迪林杰》和2009年上映的《公众之敌》。
09版《公众之敌》中的John  Dillinger冷静、幽雅同时不失兄弟义气和细腻感情,即使这样比起经典影片《盗火线》来仍然逊色得多,除大打折扣的累赘叙事外,人物塑造与心理描写也跟不上,以至于影片公映后反响平平票房惨淡,首周票房2617万,当周排名第三。影片中John  Dillinger通过几场抢劫奠定了自己“一号公敌”的身份,同时与警察的对抗以及出逃也显示出他的沉着冷静,几场冲突戏更是升华了他与Billie的感情。
有情有义John  Dillinger最终没有逃脱死亡的宿命,在一段段被演绎的故事中,逐渐增强的毁灭成为片中的隐语和落脚点。在彼此对抗中,  John  Dillinger虽没有什么大的优势,但始终处于对立的强势面,即使手足被断、情人被擒他也没表现出惧怕和退缩,而站在他对立面的警察则显得有些弱势。影片最后几组合特写镜头过后,一个盗匪的影响与震撼力突显,在子弹高速飞出枪膛后所有的一切都尘埃落定,留下的只有彼此间的余悸和瞬间停留的惊愕。
John  Dillinger死后,FBI探员Melvin  Purvis一年后离职,1960年自杀而亡。有关Melvin  Purvis的自杀,有资料说善与恶的纠结,让其在生活中无法安宁;也有说是John  Dillinger案件后,Melvin  Purvis遭上司排挤在重压下出走。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都没有根据,影片最后打出这条字幕无非是想完成一个终结,从John  Dillinger的开始到死终结是一段故事,同时伴随着他的还有另一个人的片段史与结局,这样做意在维护结构叙事的同时完成对Melvin  Purvis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