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7:08:23
首席医学网    2007年10月21日 12:29:04 Sunday
204
作者:王亚鹏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系( 兰州 730070)        by 王亚鹏 - 2002 -Cited by 11 -Related articles
【摘要】 从“认同”的概念界定及其嬗变出发,介绍了西方研究者在民族认同的发展、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概括了民族认同的一些研究策略。文章最后指出,在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下,民族心理研究,尤其是宏观层面民族认同心理的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族认同 文化适应 研究策略
THE PRESENT CONDITION ON STUDY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DENTITY
Wang Yape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Written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change of the identity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western researchers’ studies on thedevelopment of ethnic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and mental health,ethnic identity and accultur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personalitydevelopment, etc, and summarizes some study strategies of ethnicidentity. The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Western Explorati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ethnicpsychology, and especially of the study of macroscopic ethnicpsychology to our country.
Key words: ethnic identity, acculturation, study strategies.
在世界多民族国家中,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大都面临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的共同问题。在多元民主国家中,由于少数民族往往是弱势民族,因而其文化也就成了主流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弱势文化。在这种文化和身份双重不利的情况下,许多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产生了严重的分化: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为了摆脱低社会经济地位和低教育成就的阴影,产生了强烈的向上流动的动机,积极学习主流文化背景中强势民族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尽可能像一位强势文化群体的成员;另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则因认定了自己的弱势与不利地位,产生了自卑、悲观、消极的态度,终而无法认同自己的民族[1]。然而,由于少数民族成员与强势民族成员固有的建立在先天基础上的外部差异,他们在放弃自己的母文化认同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强势群体并不会积极地接纳他们,其结果是他们既不想认同自己的母文化,主流文化也不会轻易地接纳他们,从而使他们沦落为一种边缘人。
1 认同概念的界定及其分化
“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后来,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一步对认同进行了解释和阐述。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有时它指一个人对其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指个体对其性格连续统一体的无意识追求,有时指自我综合的无言操作,有时则是指对某个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3]现在意义上的认同研究一般区分了两种水平的认同: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这种区分其实是对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的沿袭。..
弗洛伊德提出“认同”一词时,认同的外延并没有现在这么宽泛。当初他提出的认同或表同仅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现在,随着认同研究的深入,认同一词的外延逐渐扩大。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那就是有关认同的研究仍然沿袭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两条路线展开。
Carla曾对民族认同下了一个定义[4],他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我们姑且不论Carla所下定义的准确与否,但有一点很明确,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一般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虽然认知是态度形成的基础,但是在这四个要素中,态度是最关键的,因而现在有关民族认同的研究大都是从态度着手的。而单就态度而言,表现在民族认同上有两种基本的认同模式:即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指民族成员积极、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民族,并且为身为民族的一员而自豪。表现在行为上,积极的民族认同会使民族成员积极地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以一种充满优越感的姿态看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积极的民族认同使民族成员具有强烈的内聚性,同时,也会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和抗拒性。这种认同模式在强势民族中表现的比较突出;相反,具有消极民族认同的个体以一种悲观、颓伤的心态看待本民族的一切,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充满了自卑,甚至有时以自己身为自己所隶属的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耻辱,因而产生了一种认同的污名感(stigma)。这种消极的民族认同运作的结果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有些民族成员不愿暴露自己的民族身份。这种认同模式在弱势民族的一些成员中有所表现。积极认同和消极认同的分水岭在于前者是积极的、主动的、自愿的,而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非自愿的。
2 民族认同的研究现状
由于国内对民族认同的研究为数有限,即使有一些,也主要局限在人类学视野中的理论推衍和阐释上,因而本文主要对国外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一介绍。
2.1 民族认同的发展
有关少数民族认同发展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Thomas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在Thomas提出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后,Cross也提出了一个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阶段模型,这一模型试图勾画出健康的黑人认同发展的方向。这一模型假定,黑人青少年按照线性发展的方向,从最不健康的白人认同或主流文化认同发展到最健康的黑人认同,而黑人群体过分的白人认同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5]。
2.1.1 Phinnery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
Phinnery,Lochner和Murphy[6]扩展了埃里克森早期提出的认同发展框架,提出了适用于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Phinnery提出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有三个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个体克服了消极的民族认同,最终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获得了一种积极的民族认同。
阶段一:Phinnery指出那些不能积极探索民族问题,又不承认自己民族身份的个体处于民族认同的第一阶段——弥散的民族认同阶段。这种弥散的民族认同其特点是个体对本民族的问题很少关注,也缺乏兴趣。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常常按照父母的观念或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态度看待自己的民族。这种弥散的民族认同使个体处于接受或内化消极的刻板印象及信念的危险边缘。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其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同时他们在自我控制、各种社会关系分量表上的得分较低,他们的自尊水平也较低。
阶段二: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民族意识逐渐崛起,他们意识到一味地模仿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对其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帮助。第二阶段崛起的这种民族意识产生了两个相反相承的结果:一方面他们开始积极地关注本民族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逐渐停止了对主流文化的一味追求和认同。当然,要产生这两个相反相承的结果,个体必须意识到自己母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及起源是这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反省性的元认知过程。在民族意识崛起和深化的过程中,以及在整个元认知过程中,个体都面临着强烈的情绪紧张度。
阶段三:在第三阶段,个体接受了自己文化和身份双重不利的地位,同时也达到了Phinnery所指称的民族认同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对自己身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再也不是那种表面的外部认同了,他们把自己对自己母文化的积极态度内化和整合进了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内化和整合的结果使个体产生了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Phinnery和Allpuria认为个体所达成的这种积极的民族认同是个体抵制偏见和歧视消极影响的缓冲器。
2.1.2 Helms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
从Cross提出的黑人民族认同发展模型算起,民族认同发展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将近30年。这期间,可以说Helms的贡献最大,成绩也最突出。她于1996年提出了白人民族认同发展模型后,又于同年提出了更具有包容性的适合于所有有色人种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7]。她认为这种推广是可能的,一方面所有的有色人种都分享着一些共同的经验,另一方面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个体,都会抵制或拒绝消极的民族刻板印象。按照她的提法,所有有色人种认同的发展都包括“对内化了的社会种族刻板印象的克服以及对消极的自我概念与我族概念的克服。”Helms的有色人种认同发展模型深受Cross的黑人认同发展模型和Atkinson,Morten,以及Sue的少数民族认同发展模型的影响。她所提出的有色人种认同发展模型按照认同变化的逻辑顺序,由五种身份(statuses)组成。第一种身份是顺从(Conformity),它类似于接触身份。第二种身份是不一致(Dissonance),处于这一身份的个体在有关自己民族的问题上表现的模棱两可而又略显混乱,并且他们在自我概念上也显得模棱两可。她提出的沉没-浮现(Immersion-Emersion)与Cross所提的沉没-浮现意义相似,但是它与她在白人认同发展模型中所说的沉没-浮现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认同发展的第三种身份。处在这一身份的个体沉浸在内群体的文化圈中,并且对外群体有一些消极的行为反应。Helms模型中的第四种身份是内化(Internalization),处于这一身份的个体能积极地看待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能客观地对外群体的成员作出反应。Helms的有色人种认同发展的最后一种身份是综合意识(Integrative Awareness)的出现,处于这一身份的个体能对受压迫的群体产生移情心理。
2.2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
民族认同研究的样本采集主要来自两种人:即少数民族和其他边缘群体(包括移民、旅居者、难民等)。当这些人从自己的母体文化中转移到另一种全新的文化背景中后,他们普遍面临着剧烈的文化冲击和文化摩擦,这就引发了研究者对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极大关注。同时,个体对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现有的民族认同理论也只能解释民族认同的一些侧面。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文化适应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这一复杂的过程。与民族认同相反,文化认同主要关注的是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适应过程,文化适应是个体与其它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多维度适应过程。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个体对其母文化和主流文化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这样就形成了整合、同化、分离以及边缘化等不同的适应策略。DonaldB等[5]的研究发现,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处于前遭遇认同阶段的个体,在文化适应量表上的得分最低,而处于沉没式认同阶段的个体,在文化适应量表上的得分最高,并且个体文化认同的状况可以很好地预测其文化适应的状况。
2.3.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
Helms等提出了民族认同的4种分化状态,即顺从(以前称为前遭遇)、不一致(以前成为遭遇)、沉没/浮现,以及内化。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具有顺从和沉没式民族认同态度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差。Helen和Roderick[8]以美国黑人大学生为被试,利用民族认同量表聚类离析出了5种民族认同态度:不一致内化、积极内化、卷入式内化、分离性的民族认同和潜伏式的民族认同。对这5种民族认同态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发现,与不一致性内化的群体相比,卷入式内化的群体不但心理不安感较轻,其一般的心理症状(人际不敏感和精神症状等)也较轻,他们所报告的心理不安感也显著低于具有分离性民族认同态度的个体。同时,那些具有积极内化态度的群体其偏执性观念也比不一致内化的群体为轻。
Drew,Rosanna和Leigh[9]对移民群体的研究也发现,由于移民在进入新的文化背景后,一般会出现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现象,因而,那些具有较高民族认同的移民,由于他们的这种民族认同能为他们提供一种外部的社会支持,因而他们的心理不安感较轻。当然,在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太一致的结论,但是有一点很明显,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民族认同研究领域中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
2.4 民族认同与人格的发展
可以说,有关民族认同与个体人格关系的研究,是民族认同研究方面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由于西方研究者对人格的界定比较宽泛,因而民族认同与个体人格关系的研究有许多兴奋点。在这一领域中,西方研究者早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探索。像民族认同与自尊、民族认同与自我概念、民族认同与自我实现、民族认同与成就动机、民族认同与控制点等,都是这一领域相当活跃的研究课题。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民族认同与个体的自尊、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等成正相关,而且民族认同态度积极的个体,其内控的可能性较大[9,10]。近期,Marie等[11]对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个体的民族认同冲突或民族认同混乱可以预测其自我认同危机或自我认同混乱。同时,研究也发现,个体由于内化了积极的民族认同而导致的民族认同冲突的解决不但可以预测个体内部定向的自我认同危机的解决,而且可以预测其外部定向的自我认同危机的解决。
3 民族认同的研究策略
可以说,民族认同本身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边缘交叉研究领域,因而,就其研究策略讲,也具有这种性质。概括地讲,民族认同主要有两种研究策略: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在运用到民族认同研究领域时,更具有社会学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特点。这种研究策略又可细分为两种亚研究策略。具有社会学分野性质的民族认同研究一般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的态度出发,运用大量的问卷调查,来了解民族成员对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固化物的外显态度。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要了解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看法和态度。这种研究策略所运用的统计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运用百分数等一些描述统计的方法,来了解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态度;而具有文化人类学分野性质的民族认同研究一般从个案研究着手,通过神话、历史传记、实物收集等方式,并辅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来了解和研究民族认同,这种亚研究策略具有典型的质化研究的特点。
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在运用到民族认同研究领域时,一般运用实验法和量表法。用实验法研究民族认同,一般是从类化着手,将群体分化为内群体和外群体,通过实验操作,来了解群体成员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态度。运用实验法研究民族认同的优点是一方面它可以探讨因果关系,同时,由于它一般是在外群体参照框架下研究民族认同,因而他还可以了解群体成员对本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强势民族的认同态度。此外,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在运用到民族认同研究领域时,还常常使用量表法。比较常用的量表有Helms编制的黑人民族认同量表(BRIAS)、Parham等人编制的民族认同态度量表(BRIAS)、Helms和Carter编制的白人民族认同态度量表(WRIAS)等。这三个量表都是李克特五点量表,但前两个量表是以Cross的民族认同发展阶段模型为理论指导而编制的,而白人民族认同态度量表是以Helms提出的白人民族认同五阶段模型为理论指导而编制的。虽然WRIAS的理论基础与BRIAS及BRIAS的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假设却是一样的,即个体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整合等痛苦的元认知过程,最终克服了消极的民族认同态度,达成了积极的民族认同态度。
4 民族认同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民族认同既有“根基性”的认同,也有“工具性”的认同。虽然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民族认同往往是以文化单元为载体的。主权国家中各个民族对共享的普遍文化的认同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基础。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各少数民族和亚文化群体在文化交往、文化融合中的心理适应与认同问题。民族是一种以“文化亲近性”(cultural nepotism)为根基,以“集体记忆”(collectivememory)与“结构性健忘”(structuralamnesia)为工具,来凝聚及调整人群,以适应现实资源之争的人类社会结群现象[12]。不难排除,不同民族重要的外部差异及血缘关系在形成民族认同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利益冲突、共同的命运等在内-外群体的分化中扮演着一个相当显赫的角色。社会关系的变迁导致的人群利益关系的重组,是造成民族认同变迁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移民社会或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迁中的社会是研究认同变迁的重要对象。
如果对与“认同”有关的文献进行一个检索,我们就会发现,西方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我国,有关民族认同的系统研究还很少见。尽管我国的民族问题与西方的不一样,但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变迁也是研究民族认同的一方沃土。同时,在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由于西部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因而少数民族普遍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共同问题。在少数民族面临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情景下,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政策的制订、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关系、民族认同与民族刻板印象及民族偏见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其培养等,都是有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我国民族认同研究的相对薄弱一方面与社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缺乏系统的对国外研究的介绍有关。社会变迁和西部大开发引发的民族文化重组,必然引起相关研究者对民族群体深层文化心理的关注。从现有的研究看,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民族认同及其相关问题所做的系统研究在我国还比较少见,而民族认同本身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相信,不远的将来,民族认同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将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新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陈枝烈.原住民儿童族群认同与文化认知之探讨.原住民教育,1986:55—80
[2]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3] 卢文格著.李维译.自我的发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360
[4] Carla J, Reginald J. Racial identity, Africanself-consciousness, 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8, 26(1): 28-36
[5] Donald B, William M, Shannon J. African American acculturationand black racial identity: A preliminary.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00, 28(2): 98-108
[6] Phinney J S, Lochner B T, Marphy P. Ethnic identity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ts. In: Stiffman AR, Davis L E ed. Ethnic issues i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London:Sage, 1990. 53-72
[7] Healms J E. An update of Helm’s white and people of colorracial identity models. In: Ponterotto JG, Casas J M, Suzuki LA,Alexander C M ed. Handbook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Thousand oaks.CA:Sage,1996. 181-198
[8] Helen A, Roderick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cial identitycluster profi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African American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0, 28(4): 194-202
[9] Drew, Rosanna ,Leigh. Migrant ethnic identity andpsychological distres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7,28(5):569-588
[10] John A, Jo M, Natalie , Michael J. Social attribution,self-esteem, and social identity. Current in social psychology, 2000,6(5):56-75
[11] Marie L, Danel, Pat , Brian.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between racial/cultural identity and ego identity among AfricanAmericans and Mex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and Development, 2000, 28(4) :208-220
[12] 王明珂. 过去、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的族群经验. “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1994. 249-275
============================================================
附:全文抄袭者:
当代民族认同研究述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03期
作者:李忠,石文典,
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001-5140(2008)03-0024-05
民族认同问题是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它与民族偏见、文化适应、心理健康等研究领域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是国外相关学科研究的焦点之一,而我国有关民族认同的系统研究还很少见.本文基于民族认同研究的起源和民族认同理论发展的系统梳理,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认同与人格及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我国民族认同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民族认同,文化适应,心理健康,民族偏见, |全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