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不可缺失的這道陽光:錢鋼评介陽光衛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0:07:56
中國政治不可缺失的這道陽光·錢鋼
·陽光衛視以深度談話節目為突破口,探索溫和的改革路線,但近來經由官方亞太六號衛星對中國大陸的轉播已被有關部門中止,部分觀眾只能接收亞太三號衛星傳輸的節目。觀眾有權要求政府說明處置陽光衛視的原因。
--------------------------------------------------------------------------------
這是個氣候無常的冬天。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國大陸許多電視觀眾發現,已收看不到陽光衛視的節目。據悉陽光衛視經由官方渠道亞太六號衛星在內地的轉播,已被有關部門中止(目前部分觀眾還能接收亞太三號衛星傳輸的訊號)。像這樣一個並不直接從事新聞報道的人文類「小眾」電視頻道,何以遭此變故?人們得不到確鑿的信息。
我收看陽光多年。二零零八年,我發現了《論衡》。起初我對陽光衛視的這個談話節目並不特別在意。看到陽光董事長陳平親自開講或主持,一時還不適應。二零零九年的一天,又偶然發現了《子夜》。它的一個話題稱為一季,由多集構成,每集二十五分鐘。逢週末,整週數小時談話集束聯播。已播出十季。這種巨型談話節目十分罕見,其格局氣魄,令我驚異。
從《論衡》到《子夜》,還有《陽光書坊》、歷史節目《春秋》,我漸漸看出,陽光衛視在走一條獨特的路。在提供購自國外的歷史文化類節目、自己製作的口述歷史節目、紀錄片以及其他人文節目同時,它開始以深度思想談話節目為突破口,全面改版,創造出可稱之為「陽光談話」的思想密集型品牌。談話節目的提供總量,每週高達三十小時。
《論衡》創刊之初,恰逢世界金融危機爆發。「陽光談話」中許多獨特犀利的觀點,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虛擬經濟是本次危機的爆發點,但引發危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陳平認為:是產能過剩和資源環境供給不足,更深沉原因,是工業文明已開始由盛而衰。對中國來說,危機從表層看是輸入型的,然而根本上是內生的:中國經濟的內需比例不斷縮小,尤其是內需中的民需比例越來越小,相對的官耗比例和絕對數越來越大;新技術和配套體系發展滯後,資源環境狀況正日益惡化。世界金融危機,預示著人類以不可再生資源消耗為依存的線性生產發展模式走到了不得不改變的關頭,走到了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關頭。這也是中國變革的關頭。
但是中國卻面臨著由中國式傳統社會的後權威主義時代、向工業文明的現代民主社會轉型,以及由早中期工業文明向民主生態社會跳躍轉型的多重挑戰。「陽光談話」中,大量內容涉及中國的社會轉型和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火花隨處可見。如:「我們的中產階級人數已經相當大了。這個社會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已處於巨變的前夜。」(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一個國家是不是能夠持續地財富增長,經濟能夠持續發展,關鍵在於有沒有一個好的政治框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蔡定劍)「(政改)一方面要靠相當強的、意識相當清醒的政治強人,另外一個方面,還是要靠基層,包括黨內,包括黨外,包括民間。」(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
陳平的言論有濃重的改良主義色彩。他堅信人類存在著普世價值,反對將「國情」作為大棒,打殺政改探索;同時呼籲正視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認真解讀中國國情。在描述中國歷史時,他提出了「君主|黨主|民主」的發展脈絡。認為中國民主的基礎薄弱,是因為缺乏基於自然人和人的價值的文化基因,缺乏基於自然人的權利和自然人的平等。一百年來,民主政體沒有確立。政治團體填補君主專制政體被推翻以後出現的社會組織化和權力的真空階段,無可避免。他說:「黨主是民主的準備,黨主時代是民主來臨的必要的前提,黨主也是一種特殊歷史時期、特殊形態的精英民主。」他贊同「在黨治的體系當中,和平地邁向民治」,但坦承「這裏面最難克服的,就是既得利益化」。
《論衡》中,陳平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的對話《用赦免與贖買破除改革阻力》,給我留下極深印象。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共一直在醞釀實行陽光法案,建立官員財產申報制度,但迄今未果。既得利益,成為改革的最大阻力。同樣,既得利益也是壟斷企業拒絕改革的根本原因。許小年和陳平贊成赦免部分貪官的原罪,以換來廉政制度的建立;對壟斷國企實行全民贖買,以換來民營化改革。許小年稱其為「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是「增量改革」,是「比較現實的路徑」。然而這又是充滿爭議的話題。陳、許二人的對話,讓我在震撼之餘久久陷入沉思:
許小年:這叫做給出路,你不給出路不行。
陳平:這就是改良。
許小年:改良,改良。
陳平:改良就是認。
許小年:過去的事認了。
陳平:認了。
許小年:認了,過去的事劃斷,我們往前看,為著國家的發展,為著民族的發展,為著每一個人的利益,我們既承認過去的,也要看到未來的,我們希望發展,減少改革過程中的振盪。
這樣的對話,在人們心中激起的情緒是複雜的。它沒有給你簡單的價值判斷,它告訴你混沌的中國現實,呼喚政府的理性、執政黨的理性、民眾的理性,和你一起苦苦探索走出泥沼的路徑。這樣的對話,在中國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太少了。
鄧小平早在一九七八年就說過:「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曾經有過短時期的百家爭鳴、議論風生(陳平也正是那一時期的體制改革研究者)。三十年後的今天,在危機中走入改革深水區的中國,需要更強勁的頭腦風暴。然而「盛世」的浮華正掩蓋著思想的蒼白。曲意逢迎的虛詞,權錢共謀的謊言,遮蔽著底層的真相,淤塞著本已狹窄的言路。黨治,是今天中國人需要面對的現實。但執政者應當清醒,黨治的最大危險是制衡與監督的缺失。輿論壟斷的惡果是自閉耳目。今天的領導者有沒有諍友?能不能聽到直諫?在決定一國之命運的重大問題上,知不知道民意民心何在?
中國傳媒走在歷史的峽谷中。政治控制、生存壓力、廣告依賴、利益集團的牽制……使許多媒體對理想敬而遠之,規避風險,聽話、賺錢。遵命的宣傳與媚俗的傳播奇怪地混合。在涉及國家命運的重大議題面前,莫談國事,或欲言又止。嚴肅的論證﹑活躍的探討﹑自由的批評正在邊緣化,乃至消失。
這是我尊敬陽光衛視、也為它在內地停止轉播深感痛惜的原因。我過去認為,在中國內地的環境下,陽光衛視的發展空間較小。這種針對特定收視人群的電視頻道,必須基於收費制度。而中國大陸,成熟的收費電視模式尚未建立。然而這一年我卻發現,在受著權力和資本雙重壓力的中國傳媒中,陽光衛視是一個異數。它的投資者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用其他投資盈利來支撐媒體的發展。陽光衛視有抱負,有承擔,它打開了一扇寶貴的窗口,直面中國現實,為中國難題求解,為中國頑症問方。它以異乎尋常的努力,彰顯著傳媒的核心價值——公共性,也出乎它自己的預期,在中國大陸獲得很大反響。
中國政治不能缺少這一道陽光。觀眾有權要求政府,將處置陽光衛視的原由公之於陽光之下。如此溫和的聲音,在這個冬天都要被不明不白地凍結,它向中國人釋放出不祥的訊號。■
(錢鋼是《唐山大地震》作者﹑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
原载亚洲周刊2009年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