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踩踏事故,为何会成为校园里的矿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26:14
学生踩踏事故,为何会成为校园里的矿难?
发布时间:2009-12-09 来源:南方报网 类型:
作者:单士兵
校园踩踏事件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们带来无比惊悸的梦魇。就在12月7日晚,湖南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的学生踩踏事件,目前已经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另有8人在医院留观。(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10版)
这家学校楼梯上那一摊殷红的鲜血,让无数人内心充溢着苦涩,然后,把悲伤放大到绝望。因为这样的校园悲剧,很像无休无止的矿难,再多的反思与剖析,也不能产生阻止的力量。比矿难更悲情的是,要让未成年人来承受这种苦难。
真的不愿再去盘点类似踩踏事件,多一次面对,就多一分锐痛;也真的不愿意再剖析这起踩踏事件的直接肇因,诸如学生调皮、楼梯狭窄、缺乏疏导之类的说辞,以前早就麻木了公众耳膜。连一声“地震了”的谎言,连一句“鬼来了”的起哄,连一次学生的调皮之举,都能轻易制造出踩踏的惨剧,又还有什么不可成为踩踏事故的导火索呢?
到底拿什么阻止踩踏事故的发生,让校园成为一片安全乐土呢?这是必须面对的叩问,却又是令人无奈的疑问。当校园踩踏如同矿难一样频繁发生,恐怕越来越多的人求解这个课题的信心会被彻底击毁,内心濡染上沉重的失望。指望问责吗?湘乡这起踩踏事件,最为“迅速”、“果断”、“绝决”的问责已展示在公众面前了——当地的教育局长下课了,涉事学校的校长被刑拘了。问题是,问责能阻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吗?哪一回令人揪心的矿难事件发生后,又没有官员跟着倒下呢?
悲观实在不是好东西,谁也不希望自己沦陷于悲观的泥沼中。如果说,一个人的悲观可能受囿于他独特的心理环境,那么一个庞大群体的悲观,无疑缘于某种令人失望的社会生态。比如,公众对矿难的悲观,更多是缘于对权力与资本合谋进行的罪恶制造无力抵抗,感觉个体生命在权力与资本的复杂利益博弈中很容易成为吞噬的对象。而校园踩踏事件,也同样有着复杂而深刻的体制背景。
说到底,校园踩踏事件,还是根植于当前中国教育诸多的沉疴痼疾之中,也还是包裹在围绕教育产生的复杂利益博弈中。教育官员对学校的要求是升学率,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学生成绩,教师目标就是把学生变成分数的囚徒。这一切,其实都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尊重生命。道理最简单不过,教育官员眼中的升学率,学校与教师眼里的分数成绩,都是围绕着政绩与利益在转动。这样的教育,又怎么可能真正产生应有的文化与文明。没有文化与文明的教育,注定是教育的悲剧,自然也就会产生社会悲剧。
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呢?诚如龙应台所说,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而建立在政绩与利益的基础上的教育价值与秩序,只能无比松垮与脆弱,一碰就断,一击就溃。在这样的语境下,为了拥有教育政绩,应试教育可以大行其道,哪怕是进行压迫式补课,哪管他们内心是否尊重生命与人性,也要将学生制造成分数的机器;学校只要是有利益可图,哪管它教学楼的质量如何,哪管楼梯有多窄,又哪里能有安全危机意识呢?
当校园踩踏事件成为我们无法告别的人性悲剧体验,当本应美丽的校园成为可以吞噬生命的矿井,它其实是以最惨烈的形态向公众展示着从社会制度到国家文明的深层缺陷。没有敬畏的制度,没有文化的教育,没有文明的秩序,只能让谁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包括未成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