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迪拜危机对中国的启示(南方都市报 2009-1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10:53
马光远专栏:迪拜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类别:时事评论 作者:马光远 原创 浏览量:1084
发布时间:2009-12-07
版次:AA23 版名:个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经济人 之马光远专栏
2009年11月25日,迪拜政府宣布将重组旗下最大的主权投资公司迪拜世界,并延期6个月偿还其即将到期的债务,延期债务总额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政府全部债务800亿美元的比例竟然达到3/4,迪拜神话倒在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前夜。根据穆迪12月2日最新的评估报告,迪拜政府及国有企业已确认债务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而根据迪拜政府目前的资产负债表,靠自身摆脱这场危机的可能性基本是零。
迪拜危机发生之后,中国股市的表现也是恐慌性的,走出了近四个月以来最长的周下跌曲线。然而,学者们一再劝说人们,迪拜危机无论从金融还是实体经济层面,对中国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中国经济与迪拜的关联度低,中国金融机构与迪拜的往来也不多。于是,迪拜危机成了机构再一次抄底的良机,股市重新回到3300点以上。
的确,从中国与迪拜的关系而言,这种洋溢着乐观情绪的评估绝非一点道理也没有。但从贸易角度看,迪拜作为中国与中东进行贸易往来的主要窗口,2008年,中阿双边贸易达到280多亿美元,连续10多年成为我国在西亚和非洲地区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在阿企业有3000多家,我国企业的地区总部都设在迪拜。就此而言,对中国与中东地区的贸易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但迪拜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警示意义显然并不在于此。迪拜事件暴露出的最大的问题是全球资本对新兴市场模式信任是否可以持续,如果迪拜摧毁了全球资本的信任,那么毫无疑问将引发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巨大冲击,并且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因此,无论就全球对新兴市场的定位,还是迪拜对中国经济提供的“范本”意义,都是非常及时的。
首先,迪拜有利于我们重新定位房地产。和中国一样,房地产绝对是迪拜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占G D P的比重从2007年的7%发展到10%以上,年均增长率在两位数以上。无论在中国还是迪拜,都存在着对房地产的图腾崇拜。在房地产救中国的论调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自己最火爆的一年,二手房交易量是过去三年大牛市的总和,各地房价大幅飙升,差不多都创了历史新高。而世界房地产泡沫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迄今为止,凡是房地产泡沫,都有破灭的一天,寸土寸金的迪拜没有躲过,我们更不应该挑战这样的神话和几率。
其次,迪拜危机告诉民众,炒楼是一件极具风险性的投资。在去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很多中国资金到迪拜抄底,而以任志强等为代表的开发商更是鼓吹迪拜房产没有泡沫。据介绍,2004年到2008年初,迪拜的房产曾一路狂涨,“投资100万元,一年赚两三百万元的温州人不少。”很多温州人闻风跟进。据估计,迪拜的楼市让温州炒房客损失不少,有浙商损失至少在20多亿元。
再次,迪拜事件告诉我们,畸形的经济结构如果不及时调整,迟早会成为一颗随时爆炸的地雷。迪拜的产业结构严重畸形,对房地产和投资的依赖过多,和时下中国很多学者鼓吹的“房地产的带动力”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在这种论调下,房地产不仅绑架了银行,也绑架了实体经济,使得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从常识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如果从全球公认的房价收入比指标和房地产本身的周期看,超常规的繁荣已经让房地产积累了巨大的泡沫和风险。中国经济这种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的繁荣的确给经济的未来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如果我们对泡沫不能给予足够的敬畏,迪拜的今天可能就是最好的答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http://gcontent.nddaily.com/f/0b/f0bbac6fa079f1e0/Blog/349/58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