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养生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1:30:02
2008年01月13日 星期日 08:56 P.M.
养生
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或一律静坐练习气功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
吃、喝、睡、行的养生之道。
吃:宜清淡讲五性
饮食一是要适量清淡。《黄帝内经》讲了一个道理:吃饭的量恰到好处补气,吃多了伤气;味道过厚伤气,味道清淡补气。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道:过多吃美味的食物伤胃。二是要看食物的属性和身体的需要。任何可吃食之物都有性,离不开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体内热时应吃凉性的,体内凉时应吃热性的。如:胃热,应吃寒性的香蕉;胃凉应喝热性的姜汤。如果吃反了会闹出病来。又如: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间气候燥热,不宜吃辛辣之物,易引发胃和大肠燥热火气上攻,导致耳聋、耳鸣等症。
水果吃得合适是营养,吃得不当有害于身体。脾胃虚便稀时不要吃水果,气盛便干时多吃水果。
喝:酒适量茶有别
饮酒要遵循规律:一是适量。过量而又不能及时代谢出去,会损害内脏。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这两段时间喝白酒,易引起内脏燥热。
喝茶有益健康。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秽气。经常喝茶可去人身的异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性。
绿茶。性凉,适合胃热的人喝。
花茶。是用茉莉花等熏制的茶叶。茉莉花性温,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
红茶。性温助消化。胃凉的人喝有助于暖胃。乌龙茶。结合绿茶和红茶的特点,属于平性。
据医学专家介绍,1982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曾制定了我国健康老年人的标准,1995年依据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又对这一标准进行了补充修定。具体标准如下:
(1)躯干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等不良体型,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2)神经系统无病变,如偏瘫、老年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系统检查基本正常;
(3)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4)无明显肺部疾病,无明显肺功能不全;
(5)无肝、肾疾病,无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及影响生活功能的严重器质性疾病;
(6)有一定的视听功能;
(7)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
(8)能恰当地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
(9)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
睡:顺四时有节律
传统养生认为睡觉是第一大补。民间有好多俗话:“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睡个好觉,有如吃个母鸡。”睡觉为什么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晚间睡觉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白天工作学习是能量的释放。阴阳各半,缺一不可。
睡觉与起床都要科学把握时间。《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人只有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变化的时空和谐相处,才有利于生命健康。睡觉与起床也当如此。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一天是一年的浓缩。因此,人一天的生活节律与一天“春、夏、秋、冬”的变化要符合。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9点“立冬”。到了晚9点,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与天地做“拔河”游戏。“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结果是天必胜人。人的身体变化节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还以人力”。
晚上睡得太迟有两种情况:一是晚上睡不着,二是困倦但硬挺着不睡。睡不着是阳气该收的时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点到晚9点是日秋,人要逐渐进入收的状态。“阳气盛目瞠,阴气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兴奋的事情,阳气就收不回来,阴气占不了主导地位就难以入睡。第二种情况是硬挺着不睡,这是观念出现偏差,不懂得日冬的道理,不懂要符合自然规律。
夜里睡得过晚会伤胆气。严重者就会患抑郁症。《黄帝内经》讲:“气以壮胆。”“十一藏府皆取决于胆。”23点至1点是子时,胆经最旺。人在睡眠中养蓄了胆气,如果不睡觉消耗了胆气,严重者出现“怯症”,即是现代医学讲的抑郁症。
晚9点至凌晨3点是人最佳的睡眠时间段。其他时间段的睡眠难以代替“日冬”。
起床的时间同样应当顺时。
凌晨3点是一天的“立春”,6点是一天的“春分”。天地在3点醒了,人体的细胞在这个时空感应下也醒了。在每天3点到5点之间醒了无须再睡,有时侯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也如同“拔河”,人是拔不过天地的。5点前还没有起床,6点“春分”人的神就出不来,使人精神不足。
一些公务人员晚上常常会因工作搞到很晚才休息,时间长了影响健康。因为如果晚上睡得过晚会耗杀阳气,早上起得过晚会封杀阳气。这叫“双杀”。因此,既使睡晚了,早5点前也要起,中午补个觉,防止“双杀”。
此外,睡觉的房间不宜太大,主要是为聚集阳气。传统养生讲究睡觉时一定要关好门窗。夏天再热也不要开电扇和空调睡觉。人睡着了身体表面会形成阳气保护层。如果风把这层阳气吹散了,体内还会补充。循环往复淘干阳气,早上起来浑身没劲,面色黄,头如布裹。如果夏天太热,可关卧室门开空调把房间吹凉,人冲完澡迅速睡觉。凉爽空气可保持1个多小时,人已经睡着了。如果中间热醒,可再按这个办法做一次。
行:动适度晨散步
行走也要讲辩证。走路时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神可调动气;气可以调动精,灌注到腿的关节之中。人体中流动的水份叫津液,津比较稀薄贯穿于肌肤之中,体温热时走汗道,体温凉时走尿道。液比较稠贯穿于人的筋骨之中,润滑关节。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这些“人体轴承”得不到充足的润滑油,时间久了,会把关节磨坏。
行走还需把握强度。“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们常讲的一句话。如果再加上两个字“适度”,即“生命在于适度运动”,这句话就科学了。走路腿轻快就走,腿累了就歇歇。因为腿累了如同汽车发动机缸热了,再发动就会磨损机件。
行走的时间要放在早晨。早晨为春,春主动;肝主动,应春,主管筋脉,早晨动使筋脉条达。
晚饭后不宜外出散步。“早出晚归。”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话。晚为冬,冬主藏,没有储蓄,就没有用钱之本。
养生之道
凡使身体失去健康的总原因,在终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凡人精力有限,应适当支配,实行三八制,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能如是正常,断无多病之理。今因身体或经济关系,于八小时工作时,不感兴趣,或工作紧张,这八小时吃力,过于十二小时,所以心难维持,日多思虑,夜梦多惊,失眠开始,胃纳不良,便秘肝旺,肺气不宣,于是诸病引起,正气日耗。所以要恢复健康,根本先要使思想正常,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这是气功疗养法的本意。
血气本来可以自然流通,却不可作意去使它流通。当排除其阻碍物,使得天然发展。而那阻碍者,正是自己的妄念颠倒作祟,所以要静坐法,先放下了身,暂停动作一小时。坐的姿势另条说明。坐稳了,再调气,使呼吸平匀,再次调心,这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要调心,先须要识心,认识心是什么。心有了主宰,方可以心制心,能以心制心,则妄念自息。人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有了工具,眼对于色,耳对于声等等,遂启发下一个影子,把那影子转辗分别,影上立影,妄上加妄,是名识心,即是妄心。那妄心作用,在好的方面,宇宙间一切人事进化,靠它建立;坏的方面,一切烦恼颠倒,损人不利己的种种恶事,也由它造作。所以人在世上,总以自觉为第一。真觉悟的人,决不贪瞋颠倒,妄作妄为,也不消极断灭,做个冷血动物,视社会事业与我无关,归根害了自己。
又那妄心对于身体上呢?好的方面可以调和血气,益寿延年;坏的方面,心可以生火,肝可以引风,火克金,肺即受伤。所以心过劳的人,心虚肝旺,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充补,已足可以增长。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关于心的道理,各有其说,儒家说正心,道家说清心,宋儒要把心放在腔子里。管子内守于静,外守于敬。孟子所谓“收其放心”,且问如何收法?若云以心收心,心既放去矣,又叫谁去收回?若未放去,就在眼前,又何必多此一举?又心既收回了,试问又放在何处为妥?又心不似物,可以来去,只是个隐显问题,究其实,不过是个幻化的影子。但放心、收心、制心、摄心等法,都是幻心,幻上加幻,越幻越多,不是究竟。
要识心的真相,须明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譬如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不必定分水波为二,亦不可执之为一。但愚人定分为二,智者知之为一,而究竟非一非二。又言非一非二者,仍是幻心作用,非真心也。
兹假定心未动时为真心,要了了分明,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已动了,六识分别纷扰,立许多知见,是为识心,是妄心也。
因此,一、集起者为心,言眼与色相集而幻影起也。
二、攀缘为心,言色本不来诱我,是我自己去攀缘而成识心也。朱子云:“不为外物所诱。”似归咎于外物来诱,非通论也。
三、悬想为心,以过去习气,转辗幻想,入于非非,而多巧见也。
四、取舍为心,由个别而立,法见情见,正见邪见,乃至善见恶见,彼执取有个道理在,便是妄心,即欲舍去那妄心之心,也是妄心。总之有所求,即是妄,而无所求,也还是妄,以皆波也。然则如何而可?
以上所说,还是个理,不得不明。若要实做到息心功夫,只要在空档处参究。以人既有心,不能无念,念只可止,不能灭,前念过去了,后念未来时,有个了了分明。寂然无念的,便是那空档处,正那个时侯,非但息妄,并亦无妄可息,无心可心,亦无空档可取。不要管他时间长短,只要绵绵密密地,常常凛觉到这样,不是无知如木石,也不是纷乱若猿猴。于静坐时,杂念忽起忽落,我只不理它,一不理,即同时止息,又到那空档时,任他一万次起灭,我只如是。亦莫作何种道理,去计较是非。 每日坐一小时勿间断,坐得安定,不要欢喜,坐得心乱,也莫烦恼,久之空力自强,功效自见。
壹、起居
(一) 睡眠宜早,勿过十时,凡交十一时,为阳生时,属肾,此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二) 睡时宜一切不思,鼻息调匀,自己静听其气,由粗而细,由细而微细而息。视此身如无物,或如糖入于水,化为乌有,自然睡着。
(三) 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时再睡。
(四) 如在午时,即上午十一点至一点,为阴生之时,属心,此时如不能睡,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凡有心脏病者切宜注意,每日于此二时注意,则元气日强,无心跳腹泄或小便频速之病。
(五)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迟。居北方宜防寒气,如在粤桂等省,早起防山岚瘴气中病。食后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贰、静坐
静坐的方法甚多,有儒家、道家、佛家诸门,又有密宗、禅宗之分,今取简易稳妥静坐法,打一根基。
(一) 兼可治病,但不必因病而坐,即不病亦应静坐,用以防病、治病、养病,三法兼全,一生受用不尽也。静坐法于有工作人较难,因无时间也,然每日四十分钟当可抽出。在表面似乎不急,而人生一切事业,皆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强弱,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一个乱字,足以妨碍一切工作。
(二) 健康、寿命、德性,并关系后代子嗣的品德健康,也事关改良种族,社会福利,岂不伟大。现在大家忙于生产,看重物质,不知这个肉体,正是物,首先要维持它。人生以健康为第一,应当特别注意。
现在流行气功疗养法,我于此道,素无经验,盖各有长处,并非全无效果,只是运气作功夫,有些人贪求速效者,未免走错路。虽不可归咎于法,要非可以普传而慎始之难也。应先说病,病有两种医法:一是外力,如医药、针炙、按摩等是;二是自力。即静坐法是。外力宜于急症,自力宜于长病。凡药石所不治者,惟有静坐法,功稳而妥。若两法兼施,则更妙矣。
◎ 养身要诀
人寿至百岁并非难事,惟保持此身之为难,能保持则少病,自然长寿。而保持之法,实在平时,如保持室内清洁,必日日勤于打扫,器具亦必日日洗涤,而物自经久。此身亦物也。
人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断水,或可以一日断水,不可一刻断空气。所以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诀。而化除要诀有二:第一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心何以难化,则因看事太真,我见太重,器量太小,疑忌太固,所以养身须有学问道德,对一般人难以求全责备,只勉其退让克己,少恼自少病,此根本法也;第二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药石之外,施以小术,即今所言推拿之法,一无费用,二省时间,三无流弊,四有实效,五勿他求,六为预防。但行之非难,须有先决条件如下:
第一恒心,不可一日间断,行过百日,停止反觉不适,当如每日吃饭一样。
第二求功不可速,性急即可助火,火以助气,反而不美。
第三不可贪多,贪则无恒而性急,劳而无功。以此法乃经常性,况百病由贪而起,不可再贪以重增病苦也。
养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其余起居、服装等皆是辅助。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纳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为第二。而饮食无节,饥饱过度者,肠胃必受伤,而营养日减。睡以安神为主,神以心安为主,应配合年龄,壮年至多七小时至八小时,多睡则智昏头晕眼红胀,四肢疲软,童年必睡足八小时,或过九小时勿碍,老或病人至多六小时已足。应注意者:
(一)夜勿过十点半,老年人以八点为正,勿过九点。
(二)枕上切忌思索计算未来事。
(三)勿以安眠药片助睡。
我国制定的这一健康老人标准,既符合当前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又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体健康标准的具体规定。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健康标准是躯体没有疾病,并符合以下条件: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老年简易保健法
1.强壮心脏法。经常按压手心劳宫穴,有强壮心脏的作用。劳宫为手烦阴心包经之荣穴,在手掌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之间(即手心)。其方法是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亦可将两手顶于桌角上按劳宫穴,时间自由掌握,长期坚持可使心火下降。
2.健脾和胃法。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全身强壮要穴,在外膝眼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经常按摩此穴有健脾和胃之效,补养气血之功。
3.促进睡眠法。中医认为失眠多是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所致。涌泉为足阴肾经之原穴,位于足掌前1/3与后2/3交界处出现凹陷处(即足心)。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擦热双手掌,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各36次,可促进睡眠,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4.牙齿保健法。每天早晚各叩36次,可治疗各种牙病,保护牙齿,使其坚固,不易脱落。
5.预防感冒法。感冒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把住呼吸道这个口,病毒就会避而远之。每天轻轻地嗅杯中酒味,可保持鼻嗅的灵敏。长期坚持对预防感冒有特效。
6.防治头痛法。每天早晚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耳垂100次,可预防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7.防治眩晕法。长时间伏案工作或姿势不变从事一项工作后,起的动作快些,往往感到头晕目眩。这时可迅速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用力按摩位于小拇指和无名指根约2公分处的"中堵"穴位,时间约7至8秒钟,然后换手。如此按摩1至2次,可消除头晕目眩症状。
8.梳头防白发。每天早晚用双手指从额头上前发际梳至后发际,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梳36次,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使经络流通、气血调和,不但能防治白发,还可使头目清醒。
9.防治便秘法。清晨空腹口服一碗温热淡盐水后按摩腹部,或转动腰胯,使水在胃内震荡,可消除胃内残渣物质,并能润肠通便。
10.壮腰健肾法。"肾之盛则寿延,肾之衰则寿天",这是长寿的要诀。扭摆腰部可壮腰健肾。方法:站立,两手插腰,上身向前稍倾,慢慢左右扭摆腰部,逐渐加快,至腰部感到发热为宜,早晚各做一次。
中医的养生观
一 、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春天的时候,气候温和,百花盛开,应该早睡早起,迎接阳光;到了夏天天气炎热万物盛长,依然必须早睡早起,多到户外走走,不可因为怕热就整天躲在冷气房里吹冷气,反而不好;秋天时,天气渐渐转凉气候干燥,人的活动也必须收敛,渐渐减少;冬天时天寒地冻,应该晚睡晚起,避开严寒,最好躲在家里像动物冬眠,以保存阳气,这就是中医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练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的。
参、中医养生方法
一、 饮食生活起居正常
这是最简单的养生方法。其中最好在晚上11点以前上床睡觉,晚上11-1点是胆休养的时间,1-3点是肝脏休养的时间,如果老是熬夜,错过了肝胆休养的时间,身体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就不是早上多睡一点就可以补充回来的。 饮食愈多样化愈好,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因为人有自愈的本能,只要不过量就好,愈天然的愈好,愈人工、愈精致的反而没有益处。 二、 合宜而持续的运动
运动人人会,但是不一定大家都做的对,动的太少没有效果,动的过度反而伤身,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适合养生。以下介绍三种简单又有效的养生运动:
(一) 快走一小时。人的脚生来就是用来走路的,却很少人知道走路本生就是最好的养生运动。但走路并不是散步,要快走,快到身体微微发热流汗的程度,每天走或一周二、三次。很多慢刑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等等,如果能够每天持续快走一小时,很大的比例都有很好的辅助效果,而且又没有什么运动伤害.
(二) 瑜珈.作瑜珈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老少少咸宜又无场地的限制,是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渡动,身心都有锻练的运动,但是,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各种瑜珈姿势必须循序渐进,以免产生运动伤害.
(三) 拍掌运动。手掌深伸直并陇,两两手或一手都可以,轻轻拍打打身体各部,除了五官颈项以及二阴外,2. 都可以依序拍打,轻轻拍打,以微痛为原则,好好处事随时随地可作,有舒通全身的经络气血,活络肌肉筋骨,减肥朔身的神奇效果。开车时如果打磕睡,适是很危险的,可以找地方停下来,用手掌拍打头痛十分钟,马上精神百倍。
三.保持恬淡虚无的心境
现代人, 生活步调快,互动频繁,各种压力层出不穷,造成了越来越多人神经衰弱,精神躁郁甚至精神分裂等,为甚么会这样?因为,人们只注意到身体的健康,身体的锻练,而忽略了心灵的保健,其实身心是合一的, 缺一就不算是完整的个体。然而心灵该怎么强健呢?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圣经—内经,早就提到一个养心的方法,就是「恬澹虚无」四个字,恬就是安静,淡是朴素-虚无是不被物欲所蔽,也就是清心寡欲,无忧无虑,能够作到「恬淡虚无」,心灵方面也就百毒不侵了。
四.不吃西药。 所有的西药都是毒,所有的西药几乎没有例外都有副作用,常常小朋友一点小感冒,带去看西医后,慢慢的,你会发觉吃了两天西药感冒好像好了,过了几天怎么又感冒了,然后小朋友免疫力变差了变得感冒不断, 食欲也越来越差,脸色也变苍白,体能更是每况愈下,似乎变成难以脱困的魔呪,各位爸妈可曾想到是什么原因吗?有没有想到药物才是危害小小身体的祸手呢?这时不吃西药多运动多补充营养不知不觉中病反而好了,这不是很奇怪嘛!我们都知道感冒阿大部份是病毒引起抗生素并不能杀病毒,可是台湾诶每年抗生素年使用量是日本的两倍,而日本人口是台湾的六倍从这点可以看出台湾况抗生素泛滥的程度。抗生素滥用会产生抗药性是众所皆知的, 以中医的观点,吃了抗生素后食欲变差了这是先伤胃,脸色变差了体能便下降了是伤到心了,免役力差是伤到道肾了,五藏是一体的,五藏以已伤了三藏,剩下的两藏能不伤吗?其它西药的副作用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
源流
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种期望虽然难以实现,但自古以来追求长寿者却大有人在。汉末[[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明确提出运用医药的办法进行养生的观点。华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戏是导引练形以养生的早期记载,华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叶青黏散则是延年益寿方剂的早期记载,可知华佗在养生的研究上确有相当的造诣。以恬淡虚无为主导的精神养生或精神调养,源于老庄之学,后来主要发展于佛、道两家,它与两家倡导修炼和清静无为的主张分不开,而这也正是[[气功]]修炼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气功,主张以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为根本,即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后世传习甚少。故气功亦以佛、道两家为主,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被视为气功学术的经典作品。晋隋时期,矿物药养生达到顶点,服食五石散几乎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时髦,流传既广,遗祸亦烈,伤身殒命者比比,这从隋代《诸病源候论》有关记载中可以窥见;唐以后,衰而未绝,帝王豪门因之亡命者代有记述。房中术则在秦汉以前似乎较为开放,这从古时记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残存帛书中可以看出。宋以后,可能由于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影响,性及性生活的封建观念和压抑排斥性的看法日趋严重,谈房中术者不被采录,或视为禁书而遭封删,故流传后世者极少。辟谷养生术自创立至今也逾千载,代有流传,只因遵行不易,须与坐禅等功法相辅而行,一般人难于施行和接受,因而始终没有较大的发展,仅局限在佛教、道教的少数流派中传播。相反,饮食调摄养生法则因符合上下各个阶层尤其是上层社会的需要,故日渐发展,代代深入。四时调摄养生、环境养生等因其顺应自然、符合人愿,故而日积月累,研究渐趋深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养生学的研究日趋活跃,国外重点在于理论研究及实验,探索衰老的形成原因及机理,包括生物内在的决定因素与生物生存过程中的有害积累两个方面;中国则侧重于传统理论的整理及对抗衰老具体方法的探索。
文献
延年益寿,人同此心。达官贵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于此莫不关注,故而养生文献不限于医家,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国现存养生类著作约数百种,尚不包括涉及养生内容又非养生专著的书籍。养生书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涩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著述。如后人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悞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目的要求
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康健无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婴幼、丁壮、老迈,只要一息尚存,均要养生,且养生的要求亦因其情况不同而异。
对寿命的要求
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大致的正常寿命,蜉蝣之短、灵龟之长,物种使然。人类正常寿命有多长,说法不一。据《[[内经]]》记载,排除去世离俗、积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寿无穷期、与天地永在外(此归于道家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寿命应达百岁,与现代对人寿命的认识基本一致,但至今只有少数寿星可以达到。现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尚不能逾80岁,可见养生确是全人类面临的一大课题。
对健康的要求
健康包括身体与精神两个方面,而诸如植物人、白痴等,其身体的生机可能正常,但神识阙如或不全,失去了人为万物之灵的特征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另有羸弱病残,衰颓老迈,辗转不离床褥而兼呈聋、盲、失语须人照料方能生活者,亦不算达到了养生的要求。必须是活动自如、视听不衰、神智正常,即《[[内经]]》所谓“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才算达到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标准。
不同年龄的养生要求
①胎儿期。依于母体,长于子宫,亦能感受外界及母体的影响,此期养生主要依赖胎教,故各种养生要求均针对母体,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平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房事等。
②婴儿期。已离母体,哺乳赖母。此期为稚嫩之时,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为邪袭,病则传变迅速,故此期养生在于母子同养,养母以防止母病及子,养子以保证其各种生理需求,适其寒温、多见风日、合理饮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儿发育结实、稳定。
③幼儿及青春期。此期已完全脱离母体,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此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生殖力亦渐成熟,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精神方面应对其和蔼、关怀,指导其明事理、辨善恶,失教将导致性格孤僻、行为怪诞,甚至为害社会;身体方面倡导杂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脚勤快,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避免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尤须注意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急公好义,避免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
④壮年期。此期为人智力、体力的顶峰阶段,达到肌肉隆盛、筋骨劲强、精力充沛的最佳时期,但也是自顶峰回落、开始走向衰老的时期。常由于自恃盛年,饮食劳逸皆失节制,当时不觉,实际体质已损,迈入暮年后迅速衰老,故而此阶段的养生重在保持和谐适度,虽精力盛壮但不做竭力之事,不任彻夜之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节欲保精,把体力、精力保持在旺盛的水平,可延长青春、延缓衰老。
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之衰老为自然规律,故精神上要放得开。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却,心无羁绊,怡然自得,访友话旧,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一凭己性为取舍,注意起居规律、食饮适宜、锻炼有常,使阴阳平衡、气血顺畅,精气神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则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寿。
 
理论
养生的理论均从维持人的正常状态出发,把减少消耗、加强再生、保持顺畅、维持稳定作为重要的着眼环节,主要强调如下几点。
调和阴阳
《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调和阴阳则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康。调和之道,须顺时以养阳,调味以养阴,使阳气固密、阴气静守,达到内实外密、健康有寿。
流通气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伴,贯通周身,熏濡百节,流通则生机正常,滞塞则淤结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体动作促进气血流行,即华佗授弟子五禽戏时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劳动则气血周流,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是以意念来导引气的运行,气行则血行,身体虽或动或止,但气血之流通、[[经络]]之舒畅始终得以保证,此即气功吐纳之术。二者均是通过气血流通而养生。
培补精气
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藏于肾,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后天之精由生化而来,亦藏于肾。故精乃阴气之本源,精盛则本壮,气化之源旺,故生气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动无不消耗阴精,故而用药食培补精气,补精以滋源,补气以助化精。延年之药食虽多,而不外乎培补先后天精气之大要。
节欲保精
七情六欲人所不免,多欲则伤精,故须节欲以安精神;房室有节以保肾精,使精常满盛,而体健寿延。
方法
养生方法很多,着眼点各异,但殊途同归。大致分以下几类:
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性欲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修炼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了。
与其他学术思想和学科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旨在于效法自然,而其成功的程度亦决定其养生的效果。
寿命的无限延长说,即源自古代哲学特别是老庄学说。庄子在《天道篇》中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内经》在谈到寿无穷期的真人、至人时,说他们能把握阴阳或和于阴阳,即掌握了自然规律,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达百岁而动作不衰、度百岁乃去的一般符合养生之道的人,也要恬淡虚无,这是道、释二家清虚为保、清静无为的思想的体现。
具体的养生原则,除了思想上的要求外,生活中的具体指导则包括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及行不欲离于世等,又与孔孟关于注重饮食的规律、数量、品质,强调精神愉快、兼善天下的积极干预社会的主张相吻合。结合《[[内经]]》的成书年代来看,这是明显地受到上述诸家有关养生主张的影响,并吸收了这些观点。养生学与相关学科关系:①与老年医学的异同:二者都研究衰老的原因,探索延缓和控制衰老的途径、方法,保持老年人的健康、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等内容;不同点在于老年医学局限于老年这一特定的人生阶段,以此期间的疾病及其诊疗为研究内容,养生学则不包括治疗部分,也不局限于老年这一年龄段。②与康复医学的异同:康复医学的研究对象特指疾病已被控制而其造成的影响尚未得到完全纠正这一特定领域,如病愈后衰弱体质的复壮,骨折愈后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的恢复,脑出血停止后丧失功能的恢复,人工替代部分(如假肢等)的功能锻炼等。其中如体质的复壮也属于养生学的内容,而其余的则更接近于治疗学的内容。至于人工肢体及其功能锻炼,则属于西医学中伴生的问题,古养生学中无此内容。③与预防医学的异同:预防医学更重视如何预防疾病,如各种预防药物的研制与应用、各种控制病因的手段等;养生学虽也包括强身防病的内容,但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养生学虽然涉猎广泛,但不如预防医学针对性强。④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应该说,一般的体育锻炼不问其形式和内容,都是从强身健体出发,如游泳、登山、跑马、射箭、下棋、打拳,均是养生的内容。但体育中的竞技,则更在于决出胜负,在于体能的最高表现,已与养生目的不同,也不一定能达到长寿的目的。另外,如武术、技击等虽与太极拳相近,但重在打斗、制敌取胜,是防止被武力伤害意义上的预防,而不是防止被疾病伤害意义上的预防,故而不属于养生学的范畴。正如同弦歌自娱可以养生,而音乐戏剧不属于养生学一样。
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的意思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就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达到《内经》所说的“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署,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养生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我国中医学十分重视预防保健,称为养生,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等整体综合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长生命的目的。在养生学中强调“治未病”,防重于治,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理论;诸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再如《灵枢·岁露篇》载:“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疟。”以上道出了:“天人相应”养生依据,提出了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要适应外在环境,人体内在环境必须要统一,这就要求五脏六腑机能互相联系,以互相制约,保持相对平衡和协调。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平阳秘,精神乃洽。”的道理。《素问·刺法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正气,来源于五脏,五脏坚强,血气充实,卫外固密,外邪无从侵入,疾病则不发生,健康则有保证。药膳与养生的特点 养生法则与方法中医学的整体观理论强调人体平素必须注重四时的气候变化去适应,避免外邪侵袭,是养生的法则,应该遵循,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利用外界环境因素,增强体质。总的来说:
一:要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与所处的节气和谐,始终保持融入自然的的状态。这部分占了养生的十分之七,所谓“三分调七分养”之七
二:保持和谐的心态随遇而安,保持健康的心理。这部分占了养生的十分之二,即“三分调”的个人调养部分
三:及时调理身体失衡之处,使人体在变化的时空中处于平衡状态。这部分占了十分之一。
可喜的是从2004年5月开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卫生部,与北京大道堂中医养生研究院共同举办了四期养生培训班,至此养生这一职业正式被国家批准,命名为“养生师”。
养生之道
冬季在抵御寒气的同时,也要注意,散寒助阳的温性食物往往含热量偏高,食用后体内容易积热,常吃会导致肺火旺盛,表现为口干、舌燥等。如何才能压住“燥气”呢?中医认为,最好选择一些“甘寒”食品,也就是属性偏凉的食物来制约。
在冬天,可选择的“甘寒”食物比较多。比如,可在进补的热性食物中添加点甘草、茯苓等凉性药材来减少热性,避免进补后体质过于燥热。平时的饮食中,也可以选用凉性食物,如龟、鳖、兔肉、鸭肉、鹅肉、鸡肉、鸡蛋、海带、海参、蜂蜜、芝麻、银耳、莲子、百合、白萝卜、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笋、香蕉、生梨、苹果等。冬季很多人喜欢炖牛肉,最好在其中加点萝卜。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说法。这是因为,萝卜味辛甘、性平,有下气消积化痰的功效,它和牛肉的“温燥”可以调剂平衡,不仅补气,还能消食。
凉性食物虽然有镇静和清凉消炎的作用,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据湖北省中医院甘爱萍教授介绍,平常有燥热、手脚心发热、盗汗等阴虚症状的人,可以适当选择“甘寒”食物。比如,鸭肉性凉,可以补虚、除热、和脏腑、利水道,对于伴有虚弱、食少、低热、便干、水肿的心血管病人更为适宜。一般来说,胃脾虚寒的人不宜进食寒性食品和凉性补药,反而可以吃一些常人不宜过食的热性火锅,如狗肉、羊肉火锅等。但也要注意不要补过量,热量摄入太多会聚在体内,容易上火,导致阳气外泄,对人体营养平衡造成破坏。
夏季养生:
精神调养:夏季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夏季要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多参与一些文娱活动或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这样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起居调养:由于夏天气温特别高,晚上睡眠时间较短,因此应适当午睡,以保持充沛的精力。
饮食养生:夏季,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酷暑盛夏,出汗较多,应及时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多吃西瓜、绿豆汤等,但切忌因食凉而暴吃冷饮引起胃肠疾病。
运动调养:夏天气候炎热,运动时,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到公园、河岸、湖边等,选择合适的项目锻炼,如太极拳、广播操、慢跑、散步等,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而引起中暑。
防病保健:夏令天暑地热,若人体正气不足,湿热之邪常乘虚而入,容易引起暑病。因此,在夏季要科学安排工作和生活,做到劳逸结合。注意室内降温,使居室环境尽量做到通风凉爽。
养生之道贵在健脑
中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的地方,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力等,都是由于脑的作用,这说明脑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是生命要害的所在,养生贵在健脑,健脑是健身的关键。健脑方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颐神养脑。脑藏神,精神愉快则脑不伤;如精神紧张,心境不宁,神乱神散,则脑受损。颐神养脑的关键在于注重道德修养,豁达大度,恬淡寡欲,不患得患失,不追名逐利,悠然自得,助人为乐,就利于养脑;而胸襟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七情易动,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就容易导致疾病。因此,健脑养生应当尤为注意。
二、服食补脑。分析古今健脑方药,一般是以补肝肾(如地黄、首乌、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川杜仲、牛膝、当归等),益元气、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川芎等)为主,化浊痰、开清窍(如石菖蒲、远志、茯苓、泽泻等)为辅。由天津中新药业生产的血府逐瘀胶囊内含桃仁、红花、川芎、牛膝、地黄等11种名贵的中药材。其中川芎能透过血脑屏障改善脑血液循环;红花、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可增加血管流量,改善血流阻滞。血府逐瘀胶囊对于治疗脑血栓、脑卒中、脑外伤后综合征、头痛、延缓脑萎缩能起到显著疗效,是养生健脑的良药。
三、防病护脑。据临床报告,目前患老年性痴呆症的人在65岁以上人群中高达10%,并有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发现,患者脑组织的铝沉积层明显增高,且常伴有缺铁性贫血。预防此病,可适当减少使用铝制餐具,尤其不要用铝制品长期存放有酸、碱性或咸的食品和菜肴。
四、运动益脑。各项体育运动都有益于健康,但大多不能直接达到健脑的目的。而书法、绘画、打太极拳等则具有手脑相连、全神贯注之共同点。手脑关系最为密切,注重手脑协调,具有较好的健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