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复习知识汇编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28:34
电学复习知识汇编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3、基本性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荷量(电荷)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2、电荷的单位:库仑(C)简称库;
五、元电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0×10-19;
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六、摩擦起电
1、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七、导体和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八、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能够供电的装置叫电源。干电池的碳棒为正极,锌筒为负极;3、规定: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4、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九、电路: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1、电源:提供持续电流,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
2、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电灯、电风扇等)
3、导线:输送电能的;4、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十、电路的工作状态
1、通路:处处连同的电路;  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3、短路: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同;
十一、电路图及元件符号:
1、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常用的符号如下:
画电路图时要注意:整个电路图是长方形;导线要横平竖直;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十二、串联和并联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常根据电流的流向判断串、并联: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电流方向走一圈,回到负极,则为串联,若出现分支则为并联;
十三、电路的连接方法
线路简其捷、不能出现交叉;2、连出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一定要与电路图保持一致;3、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4、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分支点和汇合点。5、在连接电路前应将开关断开;
十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µA)1A=1000mA     1mA=1000µA
3、电流强度(I)等于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I=Q/t
十五、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A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2、电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临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
(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3)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4)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3、电流表的读数
(1)明确所选量程;(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3)根据表针向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十六、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  电压  电阻知识点汇编
一、电压
1、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  形成电流的条件:一是要有电流;二是电路是通路(或闭合回路);
3、  电压的单位:在国际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常用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1kV=103V;     1V=103mV=106μV;
4、  常见电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是2V;对人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家庭照明电压是220V;
5、  电压表的连接
(1)       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2)       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电压表的正极线柱靠近电池的正极;负极线柱靠近电池的负极);
(3)       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0~3V;0~15V),各量程的分度值依次是0.1V,0.5V;电压表的读数等于指针偏转的格数乘以分度值;
注意:使用电压表前要先看清电压表的量程,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读数时,要看清量程,认清各量程的分度值。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电压之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与各节电池的电压相等;电磁的正极的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
6、  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压相等,等于总电压(电源电压)。
7、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电阻越大对电流的阻碍越大;电阻用R表示;其单位是欧姆(Ω)在电路图中用符号 “          ”   表示;
(1)       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导体;对光、热较敏感)
(2)       超导现象:某些物质在很低的温度时,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
8、  变阻器:阻值可以改变的电阻器;常见的变阻器是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通常靠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特点:不能准确表示接入电路的电阻值,但可连续改变连入的电阻。
(2)       符号:                 结构示意图
(3)       作用:改变电流,调节电压和保护用电器;
(4)       电阻箱:是一种能表示出阻值的德变阻器,读数的方法是:各盘对应的小三角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相加。
第七章  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电流 I=U/R
(2)电压 U=IR
(3)电阻 R=U/I(但R的大小与U、I无关!
(4)用的是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电流、和电阻关系的(调节滑动变阻器的电阻)
在该实验中若R增大了,为保持R两端电压不变要增大滑动变阻器的电阻;
二、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阻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
(1) R串 =R1+R2
(2)n个电阻串联R串 =R1+R2+R3+…+Rn
(3)n个相同电阻R串联:R串 =nR
(4) R串 大于每一个部分电阻,原因是串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2、电流特点:串联电路各点的电流处处相等:I=I1=I2=I3;
3、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U=U1+U2;
二、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阻特点: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倒数之和; = + ;
(1)若n个相同电阻并联,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的n分之一;R并=
(2)并联相当于增大横截面积,总电阻小于每个分电阻;
2、电流特点: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总=I1+I2;
3、电压特点:并联电路个支路电压相等,等于总电压;U总=U1=U2;
三、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R=U/I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该式是用比值来定义导体的电阻的,是电阻的定义式,不是决定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测电阻.
1、实验目的  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导体电阻
2、实验原理  欧姆定律   I=U/R变形R=U/I
3、实验器材    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
阻器、待测电阻、单刀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4、实验电路图:
实验步骤:(1)断开开关,连接电路
( 2)接入电路的滑动变阻器调到最大
( 3)闭合开关,调节R,读取并记录几组电流表、电压表数据(U≤U额)
(4)计算导体阻值
四、安全用电的原则: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
2、触电方式:(1)单线触电;(2)双线触电;(3)高压电弧触电;(4)跨步电压触电
第八章:电功率
一、电功:电流做的功;
1、电功用W表示;W=UIt;
2、电功、电能的国际单位都是焦耳;
3、电功的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
二、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电能消耗快慢的物理量);
1、电功率等于每秒内消耗的电能:
2、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
3、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
单位:瓦特(主)、千瓦(常用)
4、推导公式
P= ——
U2
R
P= I2R
注意:推导公式同样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定义公式和普适公式适用于任何电路。
典例:“220v,40w”,“220v,100w”的灯泡40W的电阻大,灯丝细;并联时,100W的较亮,串联时,40W的较亮;
灯泡的明亮程度由其实际功率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