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奔腾 酷睿带来新计算革命业界为之一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08:38:20
《IT时代周刊》记者/王琦玲 陈 实(发自上海)
没有人想到2006年又是人类计算史上革命性的一年。是英特尔再次给全世界带来了奇迹。世界从1993年进入“奔腾时代”,13年后又与之告别,芯片巨人将把人类导向何方?40%性能的提升和40%功耗的降低,英特尔在倡导一种怎样的计算潮流?或许这些答案并不能让人马上深刻领会,而“酷睿2”身上体现出来的革命性技术无不正在表明,新的计算时代已经来临。
当英特尔公司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副总裁杨旭,和合作伙伴同时高举双手而呈现出一个个巨大的V字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特尔期待在全球市场迎来又一场更大胜利的决心暴露无遗。
2006年7月27日下午15时,上海,世纪公园,彩旗飘飘。在业界翘首以待中,英特尔的全新“酷睿2”(Core 2)双核处理器强势登场。这是该公司继年初推出“酷睿”(Core)双核处理器后的第二代产品,也是它在全球的首度亮相。
在竞争对手表现得日渐逼近之时,英特尔公司太需要一款激发自信和市场动力的产品,“酷睿2”此时衔命而生,英特尔上下也对它寄予了太大的希望,并将其视为划时代产品。据本刊记者观察,所有参加这次发布会的英特尔员工的脸上,无不洋溢着从未有的兴奋表情。
而事实上,在过去的一段时期,英特尔和竞争对手相比,某些技术上确实有一些滞后。但这次,“酷睿2”的确表现出了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它最为傲视群雄的特点,是在集成2.91亿个晶体管的处理能力后,其计算能力提高40%,而功耗同时减少40%——这绝非任何芯片厂商都可以做到。它把所有的竞争对手都甩在了后面。
“这是世界上最好、最强的芯片,它有世界上最强劲的平台技术。”同时身为英特尔亚太区联合总经理兼中国区总经理的杨旭,在对《IT时代周刊》谈及这款最新产品时连续用了3个“最”。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之情,“所以,选择世纪公园作为新产品的发布地有着标志意义……它标志着PC产业,从真正的奔腾时代进入酷睿时代。而我们的计算能力也跨入了一个新的世纪。这会对25年后整个产业的推动、整个电脑的应用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杨旭说。
主动告别以频率论英雄的“奔腾”时代,以高能低耗的理念推出全新“酷睿2”,这是英特尔重新建立市场优势的倾力之击。而英特尔取意Core(中文译为“核心”)之举,不难让人揣测其良苦用意——英特尔才是市场的绝对核心。
业界为“酷睿2”一振
鉴于世界同步,且发布场面空前壮观,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英特尔7月27日的会议表面看是“酷睿2”的发布会,但更像利益攸关各方的誓师大会。
这一天,戴尔中国、联想、中国惠普、方正、清华紫光、索尼中国、宏諅、东芝和长城电脑等10余家国内外主流品牌厂商的高层悉数到齐,甚至连平素不常露面的七喜、海尔电脑、八亿时空等区域品牌厂商的头面人物也成为座上宾。与之一道的是,这些PC厂商推出的基于“酷睿2”的新品同时在现场展示。
“让在PC市场上打得不可开交的竞争对手坐在一起谈论PC业的未来,恐怕目前也只有英特尔能够做到。”有与会人士目睹这一阵仗后也忍不住咋舌。
观察家指出,这些中国PC产业界的风云人物出席并不是为了应景,没有哪家企业敢无视 “酷睿2”给整个产业带来的巨大动力。因此,面对英特尔的新产品,几乎所有的PC厂商都不约而同地用“机遇”来形容市场的未来。
方正科技总裁祁东风的观点就体现了这种共识。他告诉本刊记者:“我们盼望已久的‘酷睿时代’真的到来了,不仅性能让我们欢欣鼓舞,最主要是新的市场契机开始了,我们看准这个时机!”祁东风所说的契机,是指“酷睿2”有助于行业摆脱产品的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竞争,进入新的IT发展蓬勃时期。
祁东风的信心来自于“酷睿2”杰出的性能表现。
在杨旭亲自主导的性能演示中,英特尔毫不含蓄地用自己的新品和竞争对手产品同台竞技。前者在一次性充电情况下,全面支持文档处理和游戏娱乐等任务,后者则因为电能效力不足而频繁死机。最让现场人士大呼过瘾的是,在运行当下最为流行的及时战略游戏“半条命”时,基于“酷睿2”双核处理器的电脑只用51.6秒即结束全部操作,安装“奔腾”双核处理器的电脑耗时长达85.4秒。
所以,也就在英特尔新双核处理器及其“至尊版”发布的第2天,全球面市的双核PC产品多达550款。可见,为了促进“酷睿2”的推广,英特尔和合作伙伴一道不遗余力。
还值得关注的是微软大中华区高级联盟经理王建乔的出现。和PC厂商首脑们相比,王建乔颇显低调,但分析人士一致认为,王此行是实质意义大于象征意义,尤其表现在微软下一代操作系统Vista呼之欲出之时,英特尔抢先推出“酷睿2”新品,无疑更加巩固了两大巨头公司业已存在的合作,Wintel联盟也将继续延存。
“‘酷睿2’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和高级数字媒体增强技术,明显与Vista的性能相吻合。这为两家公司继续统治主流市场提供了充分保证。”前述分析人士说。同期,杨旭也证实所有的“酷睿2”产品发布后都会做Vista测试,不会让微软下一代操作系统受限于芯片处理能力。
据微软公司已公开的资料显示,他们即将推出的下一代操作系统将突出多任务的数字娱乐功能。
人类计算史的延革
作为业界的领军人物,英特尔的技术推动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拥有了强劲的渠道资源和市场操控能力,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如虎添翼。
当美国于1977年发射成功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仍在太阳系外太空飞行的时候,里面搭载的4004芯片也仍然在正常工作,这是英特尔在1971年11月发布的首批微处理器。
英特尔于1969年开发第一款微处理器,当时是作为日本计算器制造商 Busicom项目的一部分。日方最初计划是需要12个定制芯片,英特尔工程师特德·霍夫提出了一个更出色、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正是由于他的提议才使得微处理器得以开发。
起初,Busicom向英特尔支付了6万美元获得了微处理器所有权。在认识到“大脑”芯片的无限潜力之后,英特尔用同等数量的美元换回微处理器设计的所有权。1971年11月15日,英特尔面向全球市场推出了4004,每颗售价为200美元。而它仅相当于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运算速度为108KHz,和现在动辄就以GHz为主频单位的主流处理器相比,可谓蜗牛速度。
虽然速度缓慢,但4004的问世却意义重大,它不仅缔造了庞大的半导体工业,更为重要的是托起了全球IT产业。
此后,英特尔集中精力专注于处理器的研发,并多次取得巨大进步。到了1982年,世界上首款286处理器问世。它的晶体管集成数量达到13.4万个,较以前产品有了较大提升,工作主频实现了6MHz。
286是英特尔第一款具有完全兼容性的处理器,即可以运行所有针对其前代处理器编写的软件。这一软件兼容性也成为了英特尔处理器家族一个恒久不变的特点。该产品发布后的6年内,全世界基于286处理器的PC便达到了大约1,500万台,而同期的电脑则被称为286机。它随着后来出现的386、486和586一起,英特尔公司将世界PC产业引导进入了“X86时代”。
1993年,“X86时代”结束,“奔腾时代”闪亮登场。初期,“奔腾”(Pentium)不过是英特尔公司产品序号排位到“586”时,用以结束X86处理器序号排列的一种公司行为(也是为了更好地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区别),却不想与Pentium 发音相近的“奔腾”成为速度的代名词,也成为处理器的代名词。第一代“奔腾”处理器集成了310万个晶体管,主频速度达到60MHz。
显然,如果用“酷睿2”集成的2.91亿个晶体管和第一代“奔腾”集成能力相比较,前者速度无疑更是快了许多。而“酷睿”作为英特尔新一代处理器的通用名,“酷”代表卓尔不群,“睿”代表注满了智慧。英特尔希望带来再创造一次辉煌时代。
“今后我们会进入一个个人的互联网时代,就是根据大家所需要的更多的视屏的内容,更多的图像、更多的增值内容、高清的内容会在网上,而且根据每个人的需要为你制作,所以每次你上互联网的时候,都是根据你增值的需要来体验的。所以从这里来看,刚才谈到了功能能耗方面,从高清方面的优势都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带给大家更好的体现,在享受个人内容的时候,和你今天使用电脑是不可比拟的。”杨旭说。
“酷睿”向我们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英特尔也在期待这个时代的及早到来。杨旭挥舞着双手,用坚定的口气告诉《IT时代周刊》:“我们会以上世纪90年代英特尔的市场份额为努力的目标,为用户带来一个新的‘酷睿’时代。”
对话杨旭
2006年7月27日,上海,世纪公园三面环水的岛上会议室,《IT时代周刊》在这里第一时间与英特尔副总裁、亚太区总经理杨旭进行了对话,试图更深刻地感受英特尔改变世界的激情,探究“酷睿2”对全球IT产业形成的巨大震波。
《IT时代周刊》:回顾一下13年前,英特尔发布“奔腾”处理器的时候,当时有人断言奔腾芯片的诞生,让电脑产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3年后,英特尔“酷睿”微架构诞生之后,会为我们PC产业带来什么变化?
杨旭:过去10年,中国的IT产业是和“奔腾”一起成长起来的,“奔腾”几乎是家喻户晓,从电脑最初的文字处理,到最后进入了多媒体时代,在当时也是有跨时代意义的。今天又进入“酷睿时代”,它表现的特征有几个方面。第一,真正标志着电脑芯片不再单纯看的速度是多少了,完全是在衡量性能的提高、同时功耗的降低,这个是对未来应用的要求所不可区别的。因为在奔腾时代,更多的应用还是单应用,或者是单任务等。进入酷睿时代以后,它真正标志着“多任务时代”的来临。它的双核架构可以同时运转电子邮件、电脑传统工作的时候,你的电脑可能还在下载音乐,同时电脑还在后台扫除病毒等。
这些工作以前要做很困难,电脑做了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电脑基本就瘫痪在那里,完全做不了。但是“酷睿2”来临之后,整个电脑的应用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是多任务的应用。这种应用的过渡,真正进入到一个多任务的、更复杂的环境。同样一台电脑,能够为消费者做的事,比以前多得多。
《IT时代周刊》:英特尔经常说到危机感,在英特尔公司的文化精髓里,也一直有一种诚惶诚恐的进取心。从“奔腾”到“酷睿”,芯片市场竞争的焦点有没有什么变化?
杨旭:危机感有时候来自内部,有时候来自外部。内部的危机感来自公司本身的策略,公司的运作能力、效率等,这样的危机感需要不断地加强,也是进步的动力。来自外界大环境的,比如一个地区的经济、未来的发展、未来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未来运用的趋势等等,都需要我们永远地关注。同时,来自竞争对手的危机也是存在的。 英特尔永远不光看今天的辉煌,还要看明天的,还要看更长远的,永远要考虑众多的因素来制订我们的策略、技术研发的方向,所以我们一直诚惶诚恐。
谈到芯片竞争的焦点,第一个,从性能的提高和功耗的降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芯片已经达到每瓦功能的体验。第二个角度是衡量芯片,就是芯片的应用。芯片是否还是简单的在传统的计算机,做传统做的文字处理等办公效率提高工具性的东西,还是真正的可以基于PC强大功能,对更多的数据,在不同操作平台上处理。比如通讯和家用电器,像现在大家都在谈3C融合,现在的3C融合都是由数据集成的融合,因为有更多的数据需要处理、需要传播,而且还有很多数据进入到家用电器要进行处理,这都需要处理功能。今后产业融合之后,别的电器设备、通讯设备等都需要处理数据的功能,这就是潜在的、更复杂的运用环境下的竞争。
《IT时代周刊》:每次英特尔一个跨时代的产品出来,都会造就一批电脑厂商脱颖而出,比如联想和TCL。如今在“酷睿2”的合作过程中哪些厂商将会脱颖而出?
杨旭:很难说某一个。既然和大家都是战略策略合作,这个基础必须是大家认可这个战略是正确的。如果有厂商觉得这个方向对我比较好,我就朝这个发展,这样就走到一起来了。所以各个厂商准备的情况都不一样,一个厂商出来早一些,是不是英特尔就和它合作最紧密,不是这么理解的。
我觉得整个产业是一个机会,硬件厂商包括软件,今天的应用在多任务的环境、双核、多核的环境,优化、移植这样的工作需要一个产业链支撑。所以我们有专门的软件部门,在全球的范围内开发、应用过程中进行技术支持,提供开发平台、优化的工具,把以前经验应用在“酷睿2”的产品中,但是除了我们自己,就是一个整体产业,我们并不能左右,更不能造就某个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