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6:58:05
高职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各类高技能专门人才,其技能由这类人才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决定,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中。在分析了高技能人才规格特征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高技能形成为主线,将各种技能概括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构建了高职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本模式人才培养的实施方式和保障条件。
[关键词] 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三段式”培养模式
Abstract:Skills of highly-skilled professionals educated and trained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are determined by their career requirements,and find their best expression in education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killed trainee’s specifications and capacity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with competence-oriented training as the basis,with skill-oriented training as the focu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stages” training mode for higher education,i.e.,basic skills training,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comprehensive skills training,together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means and guarante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highly skilled personnel;“three stages”training mode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需要,国家把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作为战略任务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到“十一五”期末,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1亿人,高级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注: 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3月14日发《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劳社部发[2007]10号)。)。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注: 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3月14日发《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劳社部发[2007]10号)。)。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各项改革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高技能人才规格特征
高技能人才规格是指培养的毕业生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其标准由这类人才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共同构成,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指能胜任某项工作、解决某种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实现目标必备的主观条件;技能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素质指一个人思想态度方面的综合修养。
如果将知识、能力、素质视为一个有机的球体进行解剖,不难看出,知识是能力和素质形成的基础,处于表层;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经培养而形成的,处于里层;素质由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和升华而成,处在核心[1]。
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教育”[2],培养的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下列特征:
1.知识特征
应用性特征,即学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注重对实践活动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深刻性;针对性特征,即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能解决他们在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理论和实践是对接的;先进性特征,即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反映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管理和服务水平,走上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
2.能力特征
经验性特征,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称为隐性知识,经验知识对一个人能力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助推作用;职业性特征,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就是未来从事的职业,专业理论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具有浓厚氛围的职业活动中做到“教、学、做”的统一,达到“手脑并用”,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必须条件;技能性特征,技术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立身之本,一个职业岗位可能只需要一种技术能力,也可能需要多种技术能力,具备单一的技能也许能较好地承担岗位工作,但不会成为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多种工作技能。
3.素质特征
一是全面发展的个性,具备比较稳定的心态、思想意志、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进取精神;二是学习行为的指向性,学习就是“任何行为、消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念或技能方面的长进[3]。 高职学生不同方面的长进,都指向岗位(群)工作的需求;三是知识与技能的互用性。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基础,并为技能的长进储备条件,技能的提高激发求知的渴望,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促进着素质的提高。
二、高技能人才能力结构(注: 教育部办公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16号),2004年4月19日。)[4]
不同类型的高技能人才其能力结构不同,就其共性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十方面:
1.学习能力:是不断获得新的信息资源,掌握新技能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既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受到客观教育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技能,将对终身学习产生长远影响。
2.表达沟通能力:是用语言或其他符号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有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曲线图表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情感形体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能用通俗、简明的口语(或外语)准确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文字表达能力,就是能用汉语言文字(或外语)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规则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通常又称为写作能力;曲线图表表达能力,就是能用不同的曲线和各种图表表示出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增强文字表达的直观性、可读性和趣味性的能力;数字表达能力,指的是数理计算能力,用数字说话,增强表达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情感形体表达能力,就是在特定的场景中能用自己的眼神、表情、形体、动作传达出让人心领神会的意图的能力。这些表达能力,前两者尤为重要,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手段,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学生,不能“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表达需要技能。
3.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运用现代技术工具和手段,能够从不同渠道搜集、储存、选择、利用各种有效信息资源的能力。这是知识经济、知识工人时代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因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的技能。
4.合作共事能力:是指与他人共事、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一件工作或者一件产品,需要同一岗位群的人共同完成,这就形成了一个团队,领导他人或者被他人领导,就建立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才有力量,协作才能步调一致。协作共事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团队精神,也需要一定的技能,现代企业尤其看重这一点。
5.社会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有意识的参加社会活动,并从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实现自己意图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形成。
6.动手操作能力:指一个人能够严格地按照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工作的能力。现代企业基本实现了标准化,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和产品的瑕疵,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技能只有在操作中才能形成,在反复中才能提高。犹如枪械拆装,只有按照拆装步骤反复练习,才能熟能生巧,闭着眼睛进行快速拆装,“巧”就是高技能。多样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高技能的集中体现。
7.环境适应能力:就是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变化以及现场处理突发事件、技术难题的能力。“眼睛一看,触类旁通”,“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这种能力的具体表现。它一方面靠操作技能的多样性,一方面靠心智技能的融会贯通。
8.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关系的思维能力。没有弄清事物的属性和内部的各种复杂关系,就不能达到对其质的深刻认识,就不能对工作提出理性的任务,对工作的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形象思维能力是在事物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展开思维张力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作为高技能人才,两种思维能力应该兼而有之,而形象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9.技术管理能力:是指熟知工作规程和要求,能够指挥、协调他人共同完成某项技术工作的能力。高技能人才应该熟悉企业文化,工作场景,工作规划,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能完成技术比较复杂或超常规性工作,承担对初级和中级工的指导、培训任务,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质量把关能力。
10.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高技能人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精湛技术有效解决生产中设备、工艺等技术难题,改进和提高生产效率、工艺水平、产品质量的能力。包括新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关键性技术、工艺难题的解决,自己研发新产品、新的加工方法和手段,提高服务和管理的质量等,力争有发明专利并能转化成经济效益。
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十种能力虽然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但逻辑关系却不是并列的,可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合作共事能力,这是一个人生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第二个层次为专业能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这是从事某项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岗位能力,即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人的是立业之本;第三个层次为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层次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三个层次的能力递增裂变,可以转化为多种多样的技能,如学习技能、表达沟通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管理技能等。
三、“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般概念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法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5]。人才培养模式“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6]。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种人才”这两大问题。不同类型或者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一类型或同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是相同或相似的,其中最符合社会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高者则为成功的典型模式。
(二)“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个培养的周期内,将高技能人才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进行培养,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复合的技能形成过程,采取讲练结合、工学结合、手脑并用的教学方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
1.“三段式”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1)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人的认知是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从表象到本质、循环往复的渐进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不掌握到掌握,从掌握较少到掌握较多,其规律是和认知规律相同的。要培养学生掌握有一技之长或成为能工巧匠,其培养过程也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从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
(2)符合人的成才规律。人的成才道路大体来说有三条:一是经过学院式的严格教育而成才,二是经过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训练成才,三是经过刻苦努力自学成才。不论哪种成才途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粗疏到精湛的过程。高职教育应当把三种成才途径有效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成才条件,努力促使人人成才。
(3)符合时代要求。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劳社部发[2007]10号),2007年3月14日。)。以能力形成为本位,将技能分成不同的层次,并按照不同层次的标准,分时段进行培养和培训,在高职教育周期内,使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既是国家的需要,家长的企盼,也是学校的责任。
2.“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
在每个技能层次内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进行严格的培养、考核和评价,达到规定的标准后,再进入下一个技能层次进行学习,其教学模式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构成。
(1)基本技能层次
即“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素质”的结构层次。基本技能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尤为重要。基本知识包括公共必修人文科学知识和一般企业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2)专业技能层次
即“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素质”的结构层次。专业技能是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体现此类人才的内涵特征。专业技能的形成,靠序列化的单项实训课程来实现。专业知识指的是以应用为目的,紧密衔接在一起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这是技能形成和升级的必须条件。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企业管理文化,被拓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及团队合作精神。
(3)综合技能层次
即“综合技能+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的结构层次。综合技能体现了高技能人才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基本特质是能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技能,并能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综合知识指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产业政策,先进的设备和专业技术前沿知识等。综合素质主要指专业自学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包括移植模仿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预测决策能力,这些方面的高度整合就形成了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3.“三段式”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培养过程的阶段性。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按阶段进行,保证了每一个阶段的教育质量,避免了齐步走和毕业时“秋后算账”的陋习,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断校正目标,规划人生,明确奋斗方向,少走弯路。
(2)技能培养的递进性。即后一个层次的技能培养既包容前一个层次培养内容,又是前一个层次的提高,以螺旋进阶的方式逐步达到培养目标。
(3)学籍管理的灵活性。在“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进步快的学生,经过测评,可以提前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培训,反之则将推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培训,既便于因材施教,也使弹性学习制度变为可能,符合学籍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4.“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条件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有行业、企业全过程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才能科学设计出与市场需求完全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打破学科窠臼,构建出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才能按照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而这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
(2)模拟仿真和生产性教学条件。建立模拟仿真的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是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通过校内模拟仿真的学习培训,才能熟知操作规程、工艺标准,并形成技能,然后再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毕业时自然达到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受到企业、行业的欢迎。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二。一般来说,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多数从学校到学校,学术型、研究型教师较多,虽然经过短期培训,下基层锻炼,不少人具备了双师素质,但同长期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相比,依然有先天性营养不良的缺陷。所以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除了坚持对专业教师进行较长时间的生产性操作技能培训外,更要注重从企业、行业引进教师,并大量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技能培训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主要应由兼职教师担任。
(3)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在多种职业活动中进行。职业活动不但要有明确的系列化主题项目,也要有浓厚的职业氛围,而职业氛围的精髓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经营发展的理念、企业管理制度、企业价值取向、企业职业道德、企业职工守则等,让学生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转化个性角色,从心理和行动上成为企业人。企业文化不仅仅是挂几条横幅、标语,而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式企业精神的展现。
(4)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就是质量标准,“三段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必须解决每一个技能层次的技能评价标准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规格只解决了宏观标准,没有解决每一个技能层次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的中观标准和微观标准。没有这两种标准,就不可能对每一个技能层次所达到的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建立完整的技能评价标准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楼一峰.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J].职教论坛,2005,(10):25-27.
[2] 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3] 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5.
[4] 翟向阳.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J].职教论坛,2005,(6)上:17-20.
[5] 李桂霞.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4-6.
[6] 徐 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