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星”为何不见闪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4:00:41
“中华之星”为何不见闪亮
——从自主开发高速列车项目看中国技术开发的软肋
田中 信彦
“北京~上海高速铁路”终于决定原则上采用“借鉴了国外技术的中国自主技术”。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另外一项国产高速列车开发项目则正面临着悄然下马的结局。这个项目就是“中华之星”。
曾几何时,这一项目被期望能够真的成为代表中国铁路技术的璀璨之星。但由于“安全性能没有达到标准”等原因,而被打入“冷宫”。投入了大量财力和人力开发的列车,刚开始还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一个不起眼的铁路区间当作普通特快列车运行,现在据说已经停运放到某个仓库里了。
自主技术,输给了时间?
“人民日报(日本版)”在2002年12月14日曾报道“中华之星”试运行的时速最高达到300.2km/小时,并强调“这是一列所有技术均由中国自主开发的纯国产列车。实验运行证明列车乘坐起来既舒适又安全,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确认”。
虽说是“中国自主开发”的列车,但制造商都承认使用了大量进口零部件,一部分铁路技术谜甚至指出“车辆的色彩就像是日本JR的特快列车“KUROSHIO”的翻版”等。
但是几年之前还作为一大成果夸耀的“纯国产”高速列车为什么会被实际上打入冷宫,又为什么转而采取以引进外国厂商技术为基础的方针了呢?
至少到目前为止,其中真相无人得知。“中华之星”的客车部分由长春轨道客车公司负责生产,动力部分由日本川崎重工的合作伙伴--南车集团旗下的株洲电力机车公司负责生产,运行调度则隶属于天津铁路分局。可是实际上“中华之星”与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一样,由中国铁道部掌管着所有重大事务,有关该项目的明确方针很少公开。
但综合各种报道就可以发现,时间是“中华之星”受到冷遇的最大因素。不管是投建新干线,还是原有线路的高速化,对铁道部来说提高运输能力是燃眉之急。虽然谁都明白培育国产技术的重要性,但无法一直等下去——这应该是铁道部官员的真实想法。
其实,中华之星虽然最高时速达到了300km,但性能稳定性方面存在问题也确实是事实。中国的经济杂志《商务周刊》06年3月5日号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2002年11月某日,铁道部部长一行乘坐的“中华之星”试验列车在高速行驶中突然警报长鸣,车轴附近冒烟而紧急停车。运行试验也只好当场停止。
据日后的检查报告称,故障原因是进口轴承存在质量问题。虽然这不是列车设计方面的问题,不过也有看法认为这起意外事故对“中华之星”来说可谓是致命伤。
处于对外依赖的危机感和现实路线的夹缝之中
不管真正的原因怎样,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最终决定交由与外国企业具有合作关系的数家中国企业来承担,“中华之星”项目便由此搁置,参与该项目的技术人员也相继离职则是现实。
有时让人感到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的中国政府,为何对好不容易才发展到目前水平的中华之星项目停止支援了呢?从性能的稳定性、交付日期和通过技术转让能够提高的水平等角度考虑,引进外国企业的技术的确更为现实。但是,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来说,今后要想保持持续稳定地发展,就必须使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是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现状还是很不尽人意的。
虽然中国政府在口头上一直强调国产技术的重要性,但在关键的时刻,却很让人费解地大方,作为一个国家,如此明显地依赖外国技术能行吗?身为外国人的笔者,也不禁有些担心。当然,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政府的这一决定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中国政府虽然很希望能够培育出自己的技术,但国内政治和国际形势与以往不同,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自主研发。心里明明知道这样做不行,但最后还是采用了便利的外国技术。现在手中有些现金了,就更容易依赖外国技术。
透过“中华之星”的结局,仿佛看到了中国政府的复杂心态。
■本文译自作者2006年5月3日撰写的日文专题“「中華之星」は輝かず”,特此备注。
■作者简介: 原日本每日新闻社记者。目前在上海和东京从事面向日资企业的人事咨询业务,同时还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继续执笔报道中国的最新动态,力求提供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中国。作者的博客网页(日文)参见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