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没有父亲-燕云-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05:01
说到父亲形象,我们这一代人很容易想到罗中立先生那幅著名的油画《父亲》。但这幅著名的油画很可能向人昭示的是:中国人没有父亲。如果罗先生不吝笔墨油彩,他完全可以把画中人物的头发画得再长一些,再换一个画名叫《母亲》。即使不画长一些,那个父亲怎么看也不过是一位留短发的母亲。多少年来,中国人一直缺乏一个立得起来的父亲形象?也许正是这样。如果我们进一步探询这幅作品的思想含量的话,就不难发现,罗先生的油画倒是很幽默地揭示了“中国人没有父亲”的真实状况。
罗先生的《父亲》是“中国式的母亲”的翻版。
这个著名的形象的确更像母亲:像母亲一样给岁月冲刷出道道皱纹的脸,像母亲一样饱受磨难的粗造皮肤,像母亲一样浑沌迷茫的眼睛。。。。。。。有谁能看出什么属于父亲的显著标志呢?除了几根胡须,的确很难找到属于父亲的独特品质。父亲与母亲在这里倒是恩爱地共享了一个中国式的主题:坚韧地受苦。而谈到坚韧地受苦,中国父亲绝对远远不如中国母亲。
中国父亲的脸上没有惨烈的内心冲突留下的废墟,皮肤上没有展示出探索中精神的疆域,眼睛里也没有闪烁出理性的光辉。中国父亲没有孕育孩子的精神的能力,中国父亲的精神构成中缺乏了许多器官—没有精神子宫,没有精神脐带,没有精神乳房。孩子第一次从爬行中摇摇晃晃站起来的时候,父亲没能给孩子一副精神的脊梁,他们甚至不知道孩子是怎么站起来的,是怎么摇摇晃晃往前走的,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无数细节一无所知—中国父亲的那个忙啊,似乎永远都在忙一些天下大事,结果,在一间间小屋子里,中国孩子大都像一些私生子。
中国孩子的精神大概都来源于中国母亲,因为中国父亲缺乏中国母亲所具备的那些能够让孩子爱、让孩子由衷尊敬的东西。中国父亲徒劳地绕着一个个空洞奔跑着,脸上的面具从“权力父亲”迅速转变为“金钱父亲”,然后又迅速地转化为别的什么东西,一旦拿掉那些附属物,中国父亲便不再存在。随着中国母亲的进一步崛起,这些由权力、金钱等构成的准父亲形象渐渐土崩瓦解。机器时代早已让父亲胳膊上的那点肌肉越来越成为装饰品。
可悲的中国父亲们,有没有一点点恐慌?或者恐惧?难道你们真的还想像自己的父亲一样,让自己的形象“黑色幽默”一样高挂在展览大厅,任人嘲弄、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