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产品的应用和白领的“白领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8:07:21

ICT产品的应用和白领的“白领化”

——一个日常生活的视角

 

杨善华 李 静

 

提 要: 本文选取日常生活视角, 通过访谈资料分析发现, ICT产品全面进入白领日常生活后与白领之间产生双向互动, 互动使“白领化”成为可能, 也即从事白领职业者从获得职业始, 主动或被动地以“白领共识”来改变自己, 使自己真正成为白领阶层的成员。“白领化”使白领人群的生命过程因此具有了新的与众不同的内涵, 形成了特有的认同机制和排斥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置身其中的阶层固化, 而关于内部认同和排斥机制如何形成的讨论为社会分层理论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 ICT产品 日常生活 白领共识 白领化

 

一、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ICT①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用品作为高科技产品以其迅速准确、形式多样和简便有效目前已经成为整个人类世界主要的信息传递和人际沟通手段, 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作和休闲)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标志, ICT产品从发明到更新都是与商业竞争和赢利相连或者说是以此为目的的; 作为商品, 它的价值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来实现。因此, 如何通过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来拓展市场就成为ICT产品生产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这种意义上, ICT用品市场是一个分层化的市场。这样的事实是本文研究ICT用品对社会生活影响的一个前提。国内以往关于ICT用品的研究一般只是专题的讨论, 比如互联网②、手机③等。国际上对ICT用品的专题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是意大利社会学家Leopordina Fortu2nati对ICT与人体关系的探讨④以及ICT对政治态度和传播的影响⑤。但是关于ICT产品的应用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尚未有较为深入的讨论。

由于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开发和投放市场的大多数ICT产品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平才能使用, 所以这些产品都是以白领群体和大中学生为主要购买者来设计的, 即通过满足他们工作和休闲的需要来达到让他们购买的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ICT产品与白领群体的生活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在接受、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 白领群体的生命过程也具有了新的、与众不同的内涵。既然ICT产品和服务对白领群体及其后备军(大学生) 有如此的作用, 那么考察ICT产品和服务对白领群体生活及观念影响的社会学研究其意义也因此凸现。以前关于中国社会分层中白领群体的研究虽然提到了分层的定型化与阶层内部的身份认同⑥ , 但是尚未有较深入的研究去探讨阶层内部的身份认同机制及这种机制的形成(比如说ICT产品的应用对这种身份认同的影响) , 而这恰恰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在正式展开分析之前, 对本文的两个基本概念予以界定。关于目前中国社会中的白领或者说“新中间阶层”, 虽然不同学者对他们的界定有差异, 但对他们的特征研究者们却取得了一些共识, 这些共识可概括如下: (1) 职业构成以脑力劳动为主; (2) 具有较高学历, 接受过专业化训练; (3) 以工资、薪金谋生的被雇佣者; (4) 程度不同地拥有对劳动过程的直接控制权, 对社会公共事务一定的发言权及影响力; (5) 政治态度温和、保守, 追求民主、平等, 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社会意识形态; (6) 生活方式、行为教养以上层社会为马首, 讲究格调、品位; (7)价值观念上强调自我成就、自我实现; (8) 拥有体面生活的私有财富、闲暇时间及消费能力(如私家车、私产房、携家人旅游、度假, 等等) 。

关于日常生活概念, 阿格妮丝·赫勒认为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 并且, 因为“没有个体的再生产, 任何社会都无法存在,而没有自我再生产, 任何个体都无法存在。因而日常生活存在于每一社会之中”⑦。赫勒的说法在总体上勾勒出日常生活的一些带根本性特征。从经验层面看, 人们的日常生活时间又可以分成一般日常生活时间和“事件”时间两个部分。一般日常生活时间通常是指个人为了生存和满足自己生理需要所耗费的时间, 它的特点是具有重复性与稳定性, 如吃饭、工作、做家务、休息等。“事件”时间是指当生活中出现各类对个人生存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时被访人在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 它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在总量上则可长可短。由于日常生活意味着时间的耗费, 而从生命过程的实质来看, 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群体, 它都是时间的流逝(甚至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过程的组成单位) , 虽然这种流逝是蕴涵了社会意义在里面的。在这个意义上, 个体的日常生活构成了他生命过程的展现形式。这也是为什么本文将“一般日常生活”作为研究主要切入点的缘由。在此基础上, 现象学社会学家舒茨提供的将日常生活看作是生活世界的中心, 以及将处于生活世界之中、具有自然态度(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最初的、朴素的、未经批判反思的态度) 的社会行动者的主观意识⑧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处于变动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白领阶层成员在与ICT产品打交道时赋予其行动的意义, 而这种意义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影响到白领群体阶层内部认同机制的形成。

 

二、资料分析

 

(一) ICT产品对中国白领阶层的影响是以他们对其率先接受为前提的

在“改革开放”与“实现科技和教育现代化”国策的主导下, 作为高科技代表的ICT产品,其开发和普及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高等教育的发展迅速壮大了中国知识分子队伍, 为白领阶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这是ICT产品影响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当然ICT产品从办公室走向私人家庭, 成为白领在日常生活中须臾不能离开的“日用品”, 是与ICT产品的大幅度降价, 从而变成白领乃至普通老百姓都能承受的消费品分不开的。

以手机为例, 1987年模拟网刚开通时, 全国只有300多手机用户; 到2001年8月, 中国手机用户数突破112亿, 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截至2004年9月, 中国手机用户达到312亿户。而“手机用户不断增加的背后, 是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 以及入网费、通话费和手机购机费的大幅度下调”⑩。但是, 从笔者的调查来看, 对白领阶层来说, 互联网对他们生活的意义显然更为重要; 因为手机主要是通话交谈和短信收发, 而互联网所发挥的功能要远远超过这两项。网民的文化和职业分布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 5016%的网民文化程度为大专、本科及以上, 高中(中专) 占3116% , 高中以下的仅占1718%; 而网民的职业分布主要是: 学生(3612% ) 、企业单位工作人员(2819% ) 、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714% )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612%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16%) 等lv 。

(二) ICT产品的层化市场

由于白领群体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较强的购买力, 而较高的文化水平及较高的文化品位则是应用ICT产品的前提, 因此生产与销售ICT产品或提供ICT服务的企业和商家无不把白领群体作为自己首先要争取的对象。有些企业和商家甚至毫不讳言自己这款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就是为白领打造的。比如MSN中文网站在成立一周年时推出的读书、交友、数据、社区、汽车五大频道,进一步诠释了自己“时尚生活, 白领门户”的品牌定位lw, 表明了它引领白领生活方式的宗旨,以力求让白领满意的态度来赢得市场。这样的态度自然使白领在接受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服务时将MSN作为自己的首选。值得一提的是, 白领对MSN的选择是一个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过程。首先, 和QQ相比, 白领确实比较倾向在工作时间使用MSN的。如GBN (广州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 所言, “因为上班据我了解, QQ都是娱乐用。但是MSN, 很多上班族都喜欢用。一个是它的有些功能, QQ不具备, 而且另外MSN??比如说QQ是初中水平的人比较喜欢用的, MSN是那种大学水平的人比较喜欢用的, 那种即时聊天工具吧。”但是, 另一方面, 就跟很多人最初使用手机、电子邮件等很多种ICT产品一样, 白领选择使用MSN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别人在用,NYF (上海某物流公司业务员) 在谈到QQ上的朋友都是工作外的朋友时说, “因为其他公司都用MSN, 不用QQ”, 所以他在工作的时候就要使用MSN, 这就使得他在MSN上的好友大多都是和工作有关的人。由此可知, 类似MSN这样的ICT产品的层化市场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既是像白领这样的顾客能动的选择, 同时也是外部环境形成让使用者被动接受的氛围所导致的结果。但是, 有意思的是, QQ作为与MSN类似的聊天和交流工具, 在MSN进入之后却并没有退出。这一现象恰恰从另一方面证明了ICT产品的市场是层化的市场。因为QQ现在可以将它的服务对象更清晰地定义为非白领人群, 而这个人群在数量上会比白领更大。

(三) 打造白领

1、白领化就是打造白领的过程

之所以提出白领还需要打造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被调查的白领并没有认为有了白领职业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白领群体中的一员。CPY (广州某外企销售部职员) 所从事的职业和收入在别人看来是典型的白领, 但是她本人认为自己是个“小白领”, “工作三年之后我就成为真正的白领, 五年之后是粉领, 八年之后是金领。”可见, 白领职业与白领群体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一个等号, 也就是说, 一个白领阶层的成员应该有可以与其他群体的成员相区别的独特气质和内涵, 这样一种气质和内涵会通过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甚至神态和外貌表现出来。为了分析方便, 笔者把这样的内涵和外在表现的结合称为“白领共识”。虽然我们所访谈的白领并不能说出自己的哪些特质符合或基本符合白领阶层成员的标准, 但是他们最起码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就是他们在意识层面承认“白领共识”的存在。以CPY所订的刊物为例, “我一般国内新闻都是通过比较高档的, 比较面向小资的刊物为主, 像《周末画报》??还有美容、服饰方面就是《瑞丽》, 很有名的??, 我从小就喜欢看这些东西, 我知道这些杂志是面向白领的。”从CPY的言谈可以看出, 她很清楚有专门属于白领这个群体(亦或暂称为阶层) 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而她作为一个“准白领”lx, 她喜欢白领的生活, 所以她主动订阅面向白领的休闲刊物, 了解白领们关注的东西, 从而使自己与这个群体更靠近。

有了所谓的“白领共识”这样一种虽然还不成文甚至是模糊的, 然而却是真实的存在, 我们就可以界定“白领化” (或打造白领) 这个概念: 指从事白领职业者从获得职业始, 主动或被动地以“白领共识”来改变自己, 使自己真正成为白领阶层成员的过程。这种白领化首先来自一种源于白领群体的非正式规则的推动。我们经常在地铁、公车、路边看到面向白领的化妆品、服装、IT产品的广告信息; 在互联网上, “白领丽人小游戏”、“白领时尚用品”这些字眼随处可见。当一个非白领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 就会想“哦, 原来白领是用这些东西”, 这就为白领群体制造了外部压力。这种压力的意义是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白领应对环境、决定消费时行动的选择范围。而在白领群体内部, 他们在工作和休闲时间里的互动, 他们共同讨论的话题, 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比如从大学时的一身休闲变为工作时的西装革履, 显然是“办公室”这种职业的要求。而由对这种穿着的不习惯到习惯与接受, 其实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变化,它的实质就是白领共识的内化。所以, 身为“准白领”或白领, 就不能不遵从群体内非正式规则, 由这一点我们可以说, 白领化是“打造”与“被打造”相结合的过程。仍然需要说明的是,不是说身在白领职位, 模仿了这些行为方式, 就可以自称白领, “打造”与“被打造”事实上都需要一个内化和型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 ICT产品的应用发挥了很特别的作用。

2、ICT产品与白领之间的双向互动

当ICT产品全面进入白领的生活后, 它对白领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影响自然也全面凸现。但如果说得更准确一点, 这应该是ICT产品与白领之间的双向互动。这种双向互动的第一重意义就是, ICT产品走进了白领的生活, 白领也选择了ICT产品。

首先, 我们讨论ICT产品与白领之间的互动方式——— ICT产品作为工作、学习和娱乐工具广泛渗透到白领的一般日常生活时间。纵向来看, ICT产品ly全面进入白领这个群体的生活, 是在他们的学生时代。短信交流、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网上聊天、宿舍里的网游构成了现在年轻白领大学时代集体记忆的重要内容。他们较早使用ICT产品, 知道如何为我所用。显然, 这是ICT产品能成为这些大学生就业之后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的主要原因。横向来看, 笔者在访谈中曾问到: 接触与利用ICT产品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时间大概是多少? 他们的回答多在50%以上。对网络的依赖首先表现为对信息和资源的依赖, 在我们的访谈中, 有很多白领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浏览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资讯。白领TSW (广州某软件公司职员) 认为, 他上网的内容就是下载各种资源, “日常生活中整个信息获取量的80%左右是从ICT产品中获得的”。另一白领GBN (广州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 更表示, “我是有点离不开这个网络。

因为有一段时间我在家里, 家里因为没有电脑, 而且也很少时间看电视, 所以我就感到非常烦躁。就是觉得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其次, 我们发现, 白领与ICT产品之间的互动是一种有选择的互动。也就是说, 虽然白领对ICT产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 但是另一方面, 从大学阶段开始逐渐养成的较高文化品位也培养了白领们的自主意识和追赶时尚的价值观念, 因而他们能够对ICT产品做出“自主”的选择。白领的自主选择在信息获取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 而ICT产品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和工具。以下两个例子清楚说明了这一点。第一、选择论坛并使其充分地为我所用。论坛是白领上网的一项重要内容, 校友录、高校论坛、一些综合性论坛是他们最常登录的地方。他们工作后关注的论坛与在学校里关注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比如TSW就说, “学校里上网更关注学校的论坛和学校的一些资源, 工作以后可能还是社会上的论坛去的多一点。关注的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第二、开发利用网络中的“专业群体”, 并将网络关系延伸到现实生活中。1、QQ群。现在的QQ群种类繁多, 很多都是专业人才自己建立的群, GBN加入了一个主要由法律工作者组成的QQ群, “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这个认识一些从事法律行业的人, 第二也是通过这个群来了解一下法律行业本身的近况。”2、版聚。PYQ (上海某外企高级审计师) 曾经参加过一个版聚, 因为她上的一个BBS是专门针对出国留学的信息之类, 2006年, 版主在中国大陆地区发起一次关于美国学校招生的版聚。她没有参加其他的版聚是因为她认为没有很强的现实性帮助, 单纯的娱乐她是不会去的。3、网上临时团购群体。ZG (上海某汽车公司职员) 讲了一个他同事的故事,自己要买一辆车就在网上(有关汽车的论坛) 找了五六个人发起团购, 去跟经销商谈价, 而这几个人是完全靠网络才认识的。这些“专业群体”与论坛不同的是, 互动并不仅仅发生在网络中, 共同的利益需要把这些人暂时在现实中凝结到了一起。

最后, 当前的ICT产品在融合了传统ICT产品lz优点的同时, 综合了“即时性”和“非即时性” (如果错过节目, 互联网会保留相关信息或视频, 可以稍后再看) 两个特点。这在为白领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在某种程度上使白领与ICT产品的互动带有一种比较明显的工具性倾向, ICT产品对他们而言仍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GBN说“我只是希望了解外界发生什么东西而已, 就是说不至于信息太落伍, 还是一个工具。”在ICT时代, 白领有能力对ICT产品进行自主选择,从这一层面讲他们是不太容易被ICT异化的一个群体。但是, ICT产品和服务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和获得渠道, 而白领对信息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ICT产品也强化了他们获取信息的紧迫感和追赶时尚的观念, 因为落伍实在是可怕的一件事情。这也是双向互动的第二重意义。按照CPY的说法, “这种时尚前沿, 我不一定要去追求它, 但是你必须去了解它, 这个在资讯的时代很重要。然后反正因为有一句话嘛, You are wanted to be。就是说你读的是什么, 你读的东西决定了(你的身份、地位) , 就像你穿的决定了(你的身份、地位) , 我就会比较注重这些精神生活的东西。”白领对资讯和时尚的追求也使他们在引领消费的潮流方面越来越领先, 同时也与其他群体拉开了差距。到了这个时候, 白领群体或白领阶层与其他阶层的边界也就逐渐清晰了。

3、白领群体内部的认同机制及这种机制的形成

正如前文所述, 白领群体在意识到“白领共识”的存在之后, 或是有感于群体压力, 或是由于自己的主动靠拢, 他们不断使自己的行为和追求更靠近“白领共识”; 而白领和ICT产品的双向互动, 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快了白领对时尚的追求, 他们特有的消费特征也逐渐呈现, 消费能力和消费选择最能体现出一个群体的内部特征, 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表征, 被赋予了身份和地位的意义。所以, 这样的双向互动是这种认同机制最重要的基础。而从认同机制自身来看,它体现为白领群体从行为和内心对“白领共识”的承认与效仿, 最后内化为一种习惯, 同时包含了对非白领群体行为方式的排斥, 这种排斥并不包含“鄙视”等否定意义, 只是表现为具有白领身份的个体或群体对他群体习惯性的远离。

那么, 这种认同机制是怎样形成的? 笔者认为, 白领较强的消费能力是形成这种认同机制的前提。白领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使得他们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与自己的职业和身份相匹配的愿望更容易实现。以ICT产品为例, 他们选择ICT产品时, 很看重外形和功能, 价位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ZJ (北京某媒体职员) 从2001年到现在换过5部手机, 最近两部价格都在四千左右,“其实我觉得三四千的东西也不用太考虑, 因为没有完全超过自己的承受范围。”他看中的是手机的音乐功能和外形。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是较一致的消费习惯的形成。白领的消费期待通常是比较高的, 比如ZN (广州某大学教师) 就认为, “MSN的Hotmail邮箱不太好用, 因为它服务器可能在欧洲所以在中国不太好用, 我用163的, 免费的, 但是可以充值升级V IP。我有V IP癖好,所以充了几十块钱。有邮件可以通知你, 发到你手机里可以直接阅读。”GBN至今仍使用一个白屏的手机(跟月收入比较低有关系) , 他说: “现在干的是白领的活, 买的是民工的工具, 买的是锄头, 所以不大适合。”可见, 他们消费期待比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同自己的白领身份, 潜台词就是, 我是一个白领, 所以我应该消费这种档次或者具备这些功能的产品, 这样我就更符合白领群体的特征。

认同机制的形成是白领追求个性化但又不得不接受职业和群体归属要求的共性并将这样的个性和共性融入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我们通常会觉得, 白领是追求个性的一个群体, 他们也最有能力去追求个性, 尽可能去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但事实上他们这种追求是受到限制的, YD(北京某外企职员) 经常抱怨她没有自己的衣服, 为了工作需要她必须穿职业装。所以, 白领通常是只能在共性中张显个性的, 比如, 我们访谈的白领工作后普遍不倾向发短信, 因为打电话来的更直接, 在学校时发短信是为了省钱。又如, 在我们的访谈对象中, 女性的休闲活动大多为美容、健身、逛街, 男性多为游泳、网络游戏、球类运动等等。这也恰恰证明, 白领群体的认同机制已经大体形成。

 

三、小 结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 白领群体内部认同机制形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白领的群体边界逐渐清晰。尽管关于“白领阶层”或者“新中间阶层”是否真正形成或者是否已经成为强大的社会力量的争论至今尚未有明确的结果,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 经过白领化的过程, 白领这个群体会逐渐“稳定”或者说“定型”。而其他人想成为白领群体的一员, 也必须经过打造和型塑的过程。这又同ICT产品与白领的互动分不开的,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 正是ICT产品与白领的互动促进了白领阶层的固化。第二, 由前述对新中间阶层(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白领) 特征的界定可知, 以往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一般是从群体外部的特征(职业、薪水、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来提取和确定社会分层的具体指标的, 但是我们认为,某个社会阶层的确立是需要一种内部认同和排斥的机制来明确群体边界的。以往的社会分层研究虽然有的也指出了这一点, 但是对于某一社会阶层是如何形成这样的机制并对这一机制的具体内涵进行深入的讨论却是明显缺失的。而ICT产品的应用对白领白领化的影响使我们获得了讨论这样问题的一个具体切入点, 同时也可以举一反三去思考ICT产品的应用对其他社会群体(比如蓝领) 的影响, 这也可以说是本文对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之所在。第三, 我们在界定“日常生活”这一概念时曾提到, 日常生活意味着时间的耗费, 个体的日常生活构成了他生命过程的展现形式。这样, 当ICT产品全面渗透进白领们的日常生活的时候, 他们的生命过程就必然会呈现出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完全不同的特点。尽管生命过程的一个主要理论预设在于社会变迁对一个大的人口同期群( cohort) 的影响, 但是, 事实上社会结构也会制约这样一个同期群的生命过程。比如1980年代出生的白领和农民工虽然同样经历了199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 但是他们生命过程的轨迹肯定是不一样的, 甚至这种差异是根本性的。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 这种不同的生命过程轨迹也会成为社会分层的一种标志。这可以启发我们从一个新的维度去理解和认识生命过程的理论内涵及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意义。

 

注:

① ICT用品包括和信息技术关联在一起的所有高科技电子产品及相应的软件, 如电脑、互联网、电视、MP3、IPOD、手机、录音机、数码相机、各种游戏机、VCD、DVD以及各种软件等。

②郭茂灿: 《国内关于互联网研究的文献述评》, 载《中国社会学年鉴( 1999~2002)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

③杨善华、朱伟志, 《手机: 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动”选择———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的文化和心态的解读》, 广州: 《广东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

④Alberta Contarello and Leopoldina Fortunati, ICTs and the Human Body: A Social Rep resentation App roach, in N ew Technologies in Global Societies, edited by Pui – lam Law, Leopoldina Fortunati and Shanhua Yang1World Sci2 entific Publishing Co1Pte1L td1 20041

⑤Leopoldina Fortunati and Raimondo Strassoldo, Prac2 tices in the Use of ICTs, PoliticalAttitudesAmong Youth,and the Italian Media System , in N ew Technologies inGlobal Societies, edited by Pui - lam Law, Leopoldina For2 tunati and Shanhua Yang1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1Pte1L td1 20041

⑥李强: 《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南京: 《江苏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 张宛丽、李炜、高鸽: 《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江苏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

⑦阿格妮丝·赫勒著, 衣俊卿译: 《日常生活》,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年, 第3页。

⑨苏国勋主编: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十卷,《社会哲学》,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第336、338、339页。

⑨本文访谈资料主要来自“信息技术和社会文化实践”课题组在上海、广州、北京所做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查, 每地各访问了20人。

⑩王竞: 《手机在中国的发展》, 2005年(未发表) 。

(11)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7月发布的调查结果。

 (12)“MSN一周年庆: 追踪时尚生活打造白领门户”,2006年6月16日, http: / /www1ccw1com1cn /。

(13)这里暂且用“准白领”来代表CPY这种处于白领的工作环境当中, 但自身某些特征尚未与真正的白领完全接轨的一群人。

(14)像录音机、电视、DVD等ICT产品二十多年前就开始进入白领的生活, 但是考虑到所有ICT产品对白领开始发生普遍和深刻的影响还是始于白领全面接受手机、互联网这些产品和服务, 也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真正开始, 而那个时候, 很多白领还处在自己的学生时代。

(15)本文将较早出现的收音机、广播、电视等称为传统的ICT产品, 他们一个共同特征是需要即时收听收看, 错过了节目时间, 如果没有重播, 就等于错过了节目。

 

 

作者简介:

杨善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 静,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助理分析师。北京 100871

 

责任编辑 张应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