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 四川大地震考验中国媒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40:36
英国广播公司 四川大地震考验中国媒体
  四川汶川周一(5月12日)发生7.8级地震后,中国官方媒体迅速报道有关消息,引人注目。  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台,从新华网、人民网和新浪网等主要新闻网络都在第一时间推出四川地震专题,24小时滚动报道。  地震发生24小时后,国务院新闻办于13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等介绍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并答记者提问。  会上公布了地震灾区最新灾情及死亡人数。这也是以往中国发生类似自然灾害后很少见的。  报道速度如此之快引起海外媒体注目。英国两家报纸称,本次地震中国媒体迅速报道可能与今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有关。  文章说,中国官员似乎意识到对重大自然灾害反应迟缓或掩盖真相将会带来真正的危险。  在中国,自然灾害本身已经不再是国家机密了,政府对媒体在这方面的报道已经较以往放宽了监管尺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具有政治敏感性的消息如西藏事件的报道也会放开。  就在不久前,南都周刊副主编长平因发表对西藏事件与民族主义情绪的评论被撤职,《南方都市报》也被一些官方媒体和网民批为“汉奸媒体”。信息公开  《中国青年报》13日发表文章评论说,中国政府此次处理地震信息是第一次让"真相跑在了谣言的前面"。  文章说,此次地震发生后不到10分钟,国家地震局就迅速通过新华社向社会发布了消息,并及时发布了各地的震感信息,使公众很快知道了真相,避免了恐慌发生。  文章将此归功于自从5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说,恐慌止于信息公开,谣言止于信息畅通,信息不畅是谣言和恐慌的温床,只有及时、权威的信息公开才能给公众稳定和理性的预期,自作聪明地"隐瞒信息"和"以谎辟谣"才会真正激起公众的恐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除了政府公开的信息之外,市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信函及电报或者传真、当面三种途径,向政府机关申请获得在主动公开之外的信息。  政府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将在信息产生后及时上网公开,一般最迟不晚于10个工作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需获取本机关主动公开以外的政府信息,可以提出申请获取。媒体竞争  不过,从另一个层面看,中国国内媒体近年来实行产业化以来出现的越来越强烈的商业竞争多少也助长了新闻冲击报道底线。  地震爆发生后,各大通讯社和报社都向灾区迅速派出采访团队,新华社记者在公路受阻的情况下徒步进入震中地区,并发出现场报道。  一向以敢言著称的南方报业集团也派出数十人的采访团赶赴灾区,争取得到第一手素材。  《南方都市报》12日头版用"地震重创四川 死亡逼近万人"的醒目黑色标题凸现灾情的严重。  在地震发生当天,人民网和新浪网甚至出现了"国家地震局预测北京12日晚将有余震"的报道。为避免在北京出现公众恐慌,新华网不得不发文辟谣。  结果,北京市民度过了一个平安夜。网络力量  此外,随着互联网和摄影手机的普及,这些新新传媒手段也无限加大了信息流通的范围。  尽管,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于2008年1月31日开始实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导致国内一些视频网站受到整肃,但土豆网在四川地震当天放在网上的视频材料引起外界广泛关注。  其中,一名四川大学学生在宿舍里用手机拍摄的地震景象被包括BBC电视在内的海外电视新闻的画面上。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现已达到两亿多人。  2008年初的大雪灾、西藏事件、奥运火炬海外传递,以及前不久的安徽阜阳手足口病疫情爆发,网络都走在其他媒体的前面。  中国最受欢迎的敢言网站猫眼看人凯迪社区上,一个名为"败类克星"的网友13日写到:今天,我也在电视上看到奥运火炬在泉州和厦门传递,当地的人们沉浸在一片狂欢的海洋中。  这位网友说:这个时候,也许正是汶川的同胞在生死之间无助地挣扎的时候。圣火啊,你能否停一下步,为我们死难的同胞默一下哀?  还有网民建议火炬手佩戴黑纱,对地震死难者表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