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个中部城市群入围中央决策文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0:08:58
在经历了多年的争论、预热之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四个中部的城市群,正式入围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也意味着进入了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视野。到7月底,确定四个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基本法”,即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全部“出笼”。(chinesenewsnet.com)
四幅未来5年甚至是更长的15年的发展“路线图”展现在世人面前。从逐鹿中原到决胜长江,四大城市群涵盖了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精华部分,它们也是所在省的经济发动机和牵动区域经济的火车头。在未来几年内,它们又将如何担纲中部崛起脊梁的角色?(chinesenewsnet.com)
目前的四大城市群,已进入全面发力和起跳的最新阶段。今后,必然会面临更多的角力与“暗战”。也在融城与离心的双向作用力中,谋划更进一步的突围。一系列的新动都在酝酿或已经付诸实施,以利于更好地打破阻碍城市群一体化的那堵“墙”。(chinesenewsnet.com)
不管是作为中国城市群“实验样本”的长株潭一体化,还是正在寻求突破的郑汴一体化,都在为中部的“连城诀”续写新的华章。虽然现在提出谁是中部“代言人”为时尚早,但中部城市群版的“四城演义”的精彩细节值得品味。而更值得我们期许的,是若干年后中部城市群奉献给世界的“惊叹号”。(chinesenewsnet.com)
在长株潭城市群看来,2005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为2425亿元,第一次在总量上超过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在湖南省和长株潭的决策者看来,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升降变动,而且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对于这个数字上的变动,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武汉,则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武汉一直以“中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的身份出场,然而在2005年,第一次出现了“抱团”挑战者,而且是“来者不善”,数字背后还将有一系列的举动陆续呈现在世人面前。(chinesenewsnet.com)
数字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最直观地反映出中部城市群之间的格局变化。透过数字,我们可以触摸到中部城市群经济跌宕起伏的脉动。“赶超武汉”是长株潭10多年前就提出来的目标。湖南省政协委员,浏阳市政协副主席王义高曾在《把赶超武汉作为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十年目标》中这样写道:“武汉曾经是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被广州超出;第二个十年被上海甩开,让我们设定一个目标,加快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在第三个十年中赶超武汉。”这一提案很快得到了湖南省发改委的积极响应。(chinesenewsnet.com)
而后,在各种有关长株潭的发展目标中,武汉成为长株潭发展的一个参照坐标,在规划中,处处体现出与中部枢纽城市武汉的竞争。湖南省省长周伯华在一次公开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求,长株潭3市GDP年增幅力争高出全省2-3个百分点,GDP占全省比重达到40%,并力争到“十一五”末经济总量超过武汉,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增长极。实际上,这一速度大大提前,到2005年,长株潭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武汉。(chinesenewsnet.com)
更进一步,湖南省政府仿效上海浦东,已正式向国家申报建立长株潭城市群综合改革试验区,这远比长株潭三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武汉更具有“冲击力”。与此同时,对于武汉城市圈来说,已经操作20多年的长株潭一体化,更是城市群发展的分析样本和参照坐标,湖北省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一般办事员,到长株潭城市群学习调研是平常事。而在长株潭看来,他们更愿意学习武汉,曾多次深入长株潭调研的湖北省社科院长江研究所所长秦尊文告诉《决策》:“长株潭始终认为,武昌、汉口、汉阳三个曾经独立的中等城市组成大武汉,对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一体化与融城,具有极好的借鉴价值。”(chinesenewsnet.com)
长株潭VS武汉,只是中部四大城市群中,两对最明显的竞争关系中的一组,另一组就是在民间、媒体和网络上争吵得沸沸扬扬的郑州VS武汉。武汉、长株潭、郑州,上演了一场特殊的“三城演义”。(chinesenewsnet.com)
如果从城市的个体竞争力来看,中部四大城市群内最大的城市分别是武汉、郑州、长沙、芜湖。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主持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2006年,上述四个城市的排名武汉最靠前是第22位,长沙第29位,郑州第37位,芜湖第50位。在个体竞争力中,武汉确实略胜一筹。(chinesenewsnet.com)
一群狼肯定能够打败由一头狮子带领的羊群,这就是着名的“狮狼之论”。这个比喻也常常用在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的比较上。在2006年3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中,确实印证了这种说法。中部地区的城市群竞争力,中原是最强的,在15个进入排序的城市群中列第7位,超出了列第9位的武汉城市圈和列第11位的长株潭城市群,这正是团队竞争力的独特魅力。(chinesenewsnet.com)
正如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项目组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分析的那样:“尽管从核心城市来看郑州无法与武汉相比,但从‘群’的角度来看,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密集区。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发展水平接近,城际差异较小,这意味着各城市之间特殊利益较少,易于协调。”(chinesenewsnet.com)
团队竞争力造成的差异同样存在于长株潭城市群。在成员市的数量上,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都是9个,皖江城市带是8个,长株潭仅仅是3个,虽然城市群不是城市的随便拼凑,但是单个航空母舰的战斗力远远小于一个联合舰队,长株潭显然力量单薄,因此,扩容就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湖南省发改委主任陈叔红的话说:“打造航空母舰,进而更要打造联合舰队,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面推进长株潭与其他城市点线互动。”(chinesenewsnet.com)
2006年6月,湖南省正式筹备启动“3+5”城市群建设研究,即以长株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城市群建设。这样一来,8个城市涵盖的地域范围和未来的运动空间就大大扩展。同样,在对外公布的皖江城市带中,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方阵”马芜铜宜4个城市,而是扩大到了流域内的池州、巢湖、滁州和宣城等市。(chinesenewsnet.com)
“不管城市的数量有多少,匹配性对城市群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中原城市群的匹配性较好,而武汉城市圈的匹配性相对较差。从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对比上看,以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例,武汉VS孝感是2238:360,相差6.2倍;郑州VS洛阳是1675:1111。如果再将首位城市与最后一位城市进行对比,又是什么状况呢?武汉VS潜江是2238:107,差距高达20.9倍,郑州VS济源是1675:144,相差11.63倍。
由此可见,武汉城市圈的匹配性差距最大,武汉这颗“大树”底下没有孕育出茁壮生长的小草。相比之下,长株潭才是真正琴瑟和鸣般珠联璧合,三城发展差距小,产业各有优势,协作互补性更强。(chinesenewsnet.com)
在中部四大城市群中,与武汉城市圈中武汉的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皖江城市带的各个城市的小。皖江城市带中缺少省会城市的“发动机”,而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省会的行政力量会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项目组负责人毛汉英在接受《决策》采访时,对此表示了自己的质疑,他强烈认为合肥应该加入到皖江城市带。同样,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项目组成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研究所所长秦尊文也认为,合肥也应该加入到皖江城市带,与芜湖、安庆形成大三角关系。(chinesenewsnet.com)
郑州、武汉同处于中国交通大动脉的十字路口,然而,郑州近来却流行着一个郑州铁路中心正在“被边缘化”的“盛世危言”。对武汉来说,随着合武高速与武渝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武汉结束了没有东西向铁路大动脉的历史,再加上南北向的京广铁路,已经动工的武广、武郑高速,特别是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的建成,武汉就拥有两座公铁两用大桥。2005年3月,武汉铁路局已正式升格为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武昌火车站的改扩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再加上汉口火车站,两个大型铁路枢纽站一南一北隔江相望、遥相呼应,中国中部的铁路调动中心大楼也已经在武汉启动建设。(chinesenewsnet.com)
与武汉的热火朝天相比,郑州铁路局已经被分拆,郑州、武汉、西安“三家分晋”,其管辖线路营业里程由原来总长度的6600公里缩短到2400公里,而且铁路第五次大提速后,铁道部开通了Z字头的进京直达特快列车,没有一趟列车在郑州始发或停靠,打破了郑州火车站建站百年来,列车进站必停的历史。眼看着列车从郑州站呼啸而过,郑州方面大呼“被边缘化”。(chinesenewsnet.com)
铁路局的变动不仅使郑州感到失落,连整个河南的经济都会受损。河南省南部的重要煤炭城市平顶山、主要民工输出地漯河、信阳都划在了武汉铁路局管辖范围内。武汉铁路局除了可以获得平顶山的煤炭运输收入以及漯河、信阳等地的民工客运收入之外,还控制了宁西线、京广线这两条外界向郑州铁路局发送货运空车的主要通道。那么,这一小小的变化动了谁的奶酪?或者说谁动了郑州的奶酪?也正是存在这些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才使得这场“中部城市群演义”的大戏不再枯燥无味(chinesenewsnet.com)
6月27日晚上,在湖南长沙着名的风景区湘江橘子洲,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焰火晚会,为的是庆祝第一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胜利闭幕。在这场意义深远的联席会议结束之时,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手拉手向所有与会者致意。三市还签署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框架协议》、《长株潭工业合作协议》、《长株潭科技合作协议》和《长株潭环保合作协议》。(chinesenewsnet.com)
第一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上,湖南省省长周伯华与三市党政领导悉数到会,这是1997年湖南省首次召开长株潭一体化工作会议以来,第一次真正实质性的会议。会上透露出一条重要信息,足以引起外界,特别是中部其他省份的关注:湖南省政府仿效上海浦东,已正式向国家申报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拟借助国家层面力量,先改先试,以突破三市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体制障碍。(chinesenewsnet.com)
“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都将给后来者刻骨铭心的启示。”这是国内着名媒体《南方周末》对长株潭城市群的高度评价。(chinesenewsnet.com)
因为在目前阶段,靠体制内的优惠政策来推动社会前进已后继乏力,这就势必需要依靠体制创新这一环。以全国首个综合改革试点区上海浦东来看,改革试点方案虽然一分钱都不给,一个项目都没有,一条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没有,但获得的最大特权是“先行先试”。这不同于以往改革试点地区总是要钱、要项目、要优惠政策的传统思路。实际上,综合改革的威力和吸引力就在于这个“先行先试”。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杨周彝认为,优惠政策好比直接给粮食,而试点赋予的是“生产自主权”。也就是说,原来试点地区只能按照既有政策框架改革,此次则给了试点地区自主探索改革之路的机会。综合配套改革,是必须在“规定动作”内完成更多“自选动作”。(chinesenewsnet.com)
那么,长株潭能不能成为“国”字号试点地区?长株潭作为二级城市群的典型进入国家的试点范围,不是没有可能,关键在于长株潭能够创新出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从深度上看,综合配套改革会触及一些体制内核问题,可能会是一些经济、社会、法制等制度的再造过程,也是一个整体制度创新的过程。(chinesenewsnet.com)
显然,依靠综合改革的体制创新获得根本性突破,打破城市群发展的阻碍,长株潭已经先行一步,因为作为中国最早的自觉的城市群一体化行为,长株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更为彻底。咫尺之遥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三城牵手”的梦想,三市一直在为实现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仅以交通为例,三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各自为政”,正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壁垒的一个缩影。而城市公交与长途客运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分别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公交一体化看似简单,但如果全部改成公交,夹在两套管理体制中间,如何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chinesenewsnet.com)
正是为了探索一条城市群体制创新和加快发展的独特道路,这次长株潭申报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冲破体制障碍,就具有了更加现实的示范意义。在湖北,21公里长的“双谷大道”,在武汉市境内17公里,在鄂州市境内4公里,贯通后,中间将不再有收费站作为武汉和鄂州两个不同的行政管辖区的标示。如果在以前,这是绝对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城市间的公路收费站,是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一堵‘有形的墙’。”这是众多政府决策者、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一致的评述。作为一种将特殊的行政边界和经济行为两者功能合一的有形载体,公路收费站总是在城市与城市交界的地方伫立着。(chinesenewsnet.com)
收费站的存在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地推进,融城趋势在日益加强,作为一种城市分割有形标志的收费站,就成为各方讨论的焦点。拆与不拆的争论从城市群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不管是已经启动的郑汴一体化,还是马芜“双子城”的打造,拆除收费站直接两城相通,都已经提上日程。因为在硬件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一体化,它是整个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也是城市群发展水平的“试金石”。(
与收费站并存的是“回头路”现象。具体说,城市群内部任意城市之间是否都已经高速相连,都可以由高速公路直达,不用走“回头路”必须转经中心城市。实际上,目前在中原城市群要转经郑州,武汉城市圈很多城市必须转经武汉,虽然这样能够体现出中心城市的作用,但浪费了大量的经济成本。(chinesenewsnet.com)
而在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分布于长江两岸,呈线性排列,只要一条沿江高速,就可以贯通整个皖江核心区,从安庆直达南京,就可实现与中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的无缝对接。但是很可惜,就是在最核心的马芜铜宜之间,至今也没有高速公路全部相连,安庆到南京走高速必须绕道合肥。而且整个皖江城市带8市也没有大型机场。皖江城市带的基础设施建设真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chinesenewsnet.com)
如果说收费站是一道有形的墙,那么迫不得已绕道走回头路就是无形的墙。“不通则痛”,没有交通一体化做“开路先锋”,整个城市群就将有陷入死局的危险。“从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践看,可以说,市场一体化的成效是最为明显的一个领域。这既说明城市圈市场一体化具有深刻的客观基础,也说明它具有越来越突出的需求。武汉城市圈建设很有可能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市场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促进产业一体化和城镇体系一体化的局面。”这是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项目组负责人之一、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亚莉,在关于武汉城市圈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提出的观点。(chinesenewsnet.com)
梁亚莉在深入研究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之后,发现了一个特殊现象:“产业发达,市场落后。”武汉周边城市的服装产业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基本上是依托沿海市场,对武汉则是绕城而去。汽车、钢铁、电子信息、轻工食品、医药等产业在武汉城市群虽有生产优势,但基本上没有在武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专业市场,原材料购进和产品销售主要由企业自已“远购远销”。(chinesenewsnet.com)
武汉城市圈的周边地区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需求难以从武汉得到满足,特大中心城市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人才中心的功能更是远未形成。这不仅使武汉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迟缓,更使周边地区难有象上海那样赖以“乘凉的大树”,从而导致整个区域资源配置的水平和效率低下。(chinesenewsnet.com)
根据湖北省对武汉城市圈成员之一的天门市出口服装企业的调查,企业所需要的面辅料全部从沿海购进,产品全部在沿海交易,基本不发生本地的市场关系。整个武汉城市圈的服装企业实际上都面临同样的困扰,甚至连拉链、钮扣这样的小商品都难以在本地配套,要从沿海进货。(chinesenewsnet.com)
显然,武汉城市圈特别是武汉市相关市场体系的发育很不充分,产业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市场优势和服务业的优势。这既不利于产业本身的发展与效率,是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是服务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与此同时,武汉城市圈消费品市场上至今仍是外省商品为主,特别是高档消费品,基本是外地产品的天下,有60%以上为外来商品,是一个消费品市场高度“净调入”的格局。(chinesenewsnet.com)
由此看来,虽然中部四大城市群都已经规划了未来5年甚至是更长的15年的发展和希望实现的目标,但是所面临的硬件和软件上的多重阻碍,仍然是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反向拉力”。中部四大城市群共同发力的这盘棋,才刚刚开局。即便是已经开始的中原城市群的郑汴一体化、武汉城市群的葛店扩城、长株潭融城等等,这些仅仅是各个城市群在“布子”,对弈最讲究“势”,善弈者谋势,中部四大城市群“而今迈步从头越”,好戏还在后头。(chinesenewsnet.com)
“在两个省辖市之间修建这样的城市连接线,在中西部地区尚属首次。”7月20日,河南省发改委胡军博士告诉《决策》,“郑汴快速通道预计将于10月底竣工通车。届时,从郑州到开封,只需30分钟车程。”这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人们同样没有预料到的是,从郑汴一体化构想见诸官方文本,到头号工程郑汴快速通道破土动工,仅仅间隔200余天;而这条重要的城市骨干道路竣工通车之日,也将成为两市公交同步互通之时。(chinesenewsnet.com)
这只是郑汴一体化以惊人速度领跑中原城市群的一个缩影。实际上,郑州、开封早已建立起协调机制,两市电信同城、金融同城等正在加速推进,而更深层面的产业对接也将全面启动。在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大背景下,郑汴一体化先行一步,这对中原城市群以及其他中部省份而言,无疑极具借鉴意义。(chinesenewsnet.com)
这一构想,源自七朝古都开封的“塌陷”。改革开放后,与河南省内其他城市的喧嚣蒸腾不同,开封几近陷入死寂。1993年,《经济日报》以《开封何时能开封?》为题对此作了报道,在开封引起很大震动。遗憾的是,这篇报道并没有挽回开封的颓势,资料显示,1993年,开封市的市本级财政收入为2.17亿元,而到了2002年,这一指标却下降到1.96亿元。如今,开封在全省18个市中的排名已下滑到第13位。(chinesenewsnet.com)
开封如何突围?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敏锐地意识到,唯有面向郑州、依托郑州。2004年4月,他率先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郑汴一体化构想,在河南引发了各界尤其是媒体的持久关注。“接下来,我的观点迅速进入河南高层的视野。但我没有想到,它会这样快就变成现实。”在接受《决策》专访时,耿明斋意犹未尽。(chinesenewsnet.com)
历史往往被偶然的机缘所改写。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的文章,中文标题第一次出现在具有100多年历史的美国大报上。这篇罕见的文章,在回顾了1000年前全球最繁华城市开封衰落的历史后说:“今天的开封脏乱而贫穷,连省会都不是,小得连机场也没有,它的悲惨景况恰恰突出了命运的多变。11世纪时,开封是宋朝的都城,人口超过100万人。而伦敦当时只有人口1.5万人,但是当地人坚信,中国已经踏上了再度领先世界的道路。”(chinesenewsnet.com)
5天后,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从省委宣传部《海外舆情》看到了这篇文章。他批示道:“我读后感慨万千,我们的古都开封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反面典型……现在看,要使开封发展起来,没有一些特殊的措施是不行的。我建议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一下,把振兴开封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来实施。”(chinesenewsnet.com)
紧接着,开封市决策层旗帜鲜明地提出,开封重点向西发展,逐步与省会郑州呼应,形成“连体城市”。2005年8月,这一思路得到河南省长李成玉的认可:“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构想不能动摇,必须强力向前推进。从郑州和开封的发展规划来看,最容易实施的是郑汴一体化。”(
为什么郑汴一体化最容易实施?耿明斋分析认为,从空间距离来看,开封紧邻郑州,目前两市建成区距离仅30公里左右,中间只隔着中牟县。从发展走势来看,郑州向东、开封向西,两市相向发展,郑东新区、汴西新区是两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中牟一旦撤县设区,两市就可顺利实现空间对接。从历史联结来看,两市最为紧密;从功能定来看,两市互补性明显。(chinesenewsnet.com)
基于上述考虑,河南高层随后得出这样一个判断:郑汴一体化已具备了率先突破、加快推进的良好基础,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在李成玉的亲自过问下,2005年12月,郑汴城市连接线工程启动建设,这标志着郑汴一体化迈出实质性的一步。(chinesenewsnet.com)
而在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看来,郑汴一体化的实施,将给开封、郑州带来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区位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讲,是比垄断还要垄断的要素。开封的地位为何急剧下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失掉了区位优势。所以,开封应当注意汲取历史教训,主动融入郑汴一体化大格局,借力郑州来恢复自己的区位优势。而郑州在全省的首位度仅为15.6%,因此做大做强郑州也是燃眉之急。要缩小与周边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差距,郑州惟有借助开封等周边城市的资源。”(chinesenewsnet.com)
饶有趣味的是,2005年年底,河南省政府就《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召集相关9市市长问计。当市长们翻看到“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一节时,会场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郑州市市长王文超向开封市市长刘长春“表态”说“省会要向‘京城’靠近”,而刘长春则笑答“我们是省会的‘东郊’”。(chinesenewsnet.com)
这份已正式实施的《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郑汴一体化重点在于推进“六个对接”,即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生态对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这是郑汴一体化的总基调。综观业已取得的进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郑汴两市协调发展机制初步建立;二是郑汴城市连接线工程进展顺利;三是《郑汴城市连接线两侧功能区和道路景观规划》接近完成;四是公交互通、电信同城、金融同城、产品入市“质检互认制”等工作持续推进。(chinesenewsnet.com)
在两市协调发展机制方面,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郑州、开封两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召开郑汴一体化座谈会及市长联席会议。省长李成玉更是积极推动,2005年8月,正是李成玉在开封调研时,当场拍板立即建设郑汴城际快速通道,以此作为郑汴一体化的切入点。(chinesenewsnet.com)
这条总投资10.29亿元的快速路长39.11公里、宽100米,为双向10车道,全程不收费。有人曾简单地以为,这条城际连接线主要为了解决两市的交通问题。但李成玉更正说,“不是交通问题,而是产业问题,围绕着这条路,要形成一个产业带,把郑州与开封连接起来。”(chinesenewsnet.com)
李成玉一语道破城市连接线的要旨。果不其然,自郑汴快速通道开工建设以来,汴西新区、中牟县城尤其是快速通道两侧商业小区的房地产价格成倍飞涨,反应灵敏的投资商更是蜂拥而至。资金和项目纷至沓来,让两市政府有些应接不暇。以中牟县委书记崔绍营为例,他每天都要接待数批有意前来投资的客商,今年上半年,全县实际到位资金已高达37亿元。但河南省明确要求,在《郑汴城市连接线两侧功能区和道路景观规划》正式出台之前,郑汴城市连接线两侧3公里以内的土地一概不准动用。在河南的决策者看来,快速通道的两侧绝不能搞成路边店,一定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chinesenewsnet.com)
此外,郑汴两市已初步拟定电信同城分两步走:第一步,由省通信管理局牵头,会同两市行业部门及电信运营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先提出降低两市间通话电信资费的具体操作方案;第二步,搞好两市固定电话区号合并的前期规划工作,积极向信息产业部汇报争取。(chinesenewsnet.com)
受访人士提醒说,电话区号是重要的国际资源,信息产业部对区号合并问题十分谨慎,目前仅在西安、咸阳进行了试点。即使郑州、开封获得批复,也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因而两市电信同城只能从降低两市间通话电信资费入手。当前争议最大的问题当属互通公交,因为河南早就向外界承诺,郑汴城市连接线竣工通车之日,就是两市公交同步互通之时。显然,留给两市协调时间已经不多。(chinesenewsnet.com)
两个城市之间通行公交,并非天方夜谭,长三角地区的苏州与无锡、上海与昆山、镇江与扬州等城市之间很早就已经存在类似的城际公交;在山西,从太原到晋中,花3元乘坐901路汽车就可到达。然而在郑州与开封,公交和客运同属于两个系统,存在部门利益之争与市场分割问题:城市公交以非赢利为目的,属城市管理局管理;长途客运则以赢利为目的,属交通局管理。分歧由此生发。(chinesenewsnet.com)
在交通部门看来,郑汴城市通道是由河南省交通厅投资兴建,两市交通局负责工程具体实施的。根据国家谁投资、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要求,道路的客运经营须由交通系统承担。两市交通局的方案是:联合成立郑汴城际客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开封出资比例为4:6,拟投资4000万元购买大型高二级豪华客车40台。同时,现有的76户郑汴运输经营者也将继续参与运营。(chinesenewsnet.com)
而在城市管理部门来看,既是“公交同城”,理所当然按照公交运营模式运营。两市城管局的方案是:开封、郑州两市公交总公司共同投资3000万元,成立河南新时空公交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开封,资金来源为贷款或融资。(chinesenewsnet.com)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案各有利弊。第一种方案既可保证不同群体的需要,也可有效解决目前76户郑汴运输经营者的分流问题,但交通部门的城市公交运营经验不足,同时,如果处理不好公交与长途运输的线路问题,将会衍生新的矛盾。第二种方案价格相对较低,但很难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chinesenewsnet.com)
据此,有官员和专家提出了第三种方案:企业完全从争利的出发点思考问题是不对的,应该是大家共同打破壁垒,延伸服务,长途可以适度进入市区,公交可以在市外适当延伸。既然是方便市民出行,公交长途化、长途公交化都未尝不可,客运方式应该多样化。各方依然在各持己见,但政府有关部门为何迟迟不愿对此“表态”?有官员分析,郑汴一体化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切入口,它的交通处理模式势必为后来者效仿。如果处理不好,将对全省长途客运市场产生很大影响,甚至重新洗牌。(chinesenewsnet.com)
一叶知秋,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郑汴一体化的持续深入,更多的矛盾与困惑将会不断衍生。这些,无疑将成为检验执政者智慧与勇气的又一块试金石。“太好了,到时我要在中牟买房子。在中牟居住,去郑州上班,到开封休闲,在雁鸣湖吃螃蟹。”2005年10月,郑汴快速通道即将开工的消息刚刚披露,一位网友就这样在网上兴奋地说。
这条城市连接线给两市市民带来的最大实惠是取消了过路费,车程也比连霍高速更短。目前,仅过路费一项,从郑州到开封,走连霍高速一个来回需要50元;走310国道,要经过两个收费站,一个来回也需要40元钱。为了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河南还拟适时建设郑东新区-中牟-开封城市轻轨,力争在“十一五”末,在郑州与开封之间形成更便利快捷的交通通道,并且计划取消郑汴之间公路收费。当地专家评论说,要加快城市群的建设,必须搬开阻碍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绊脚石。郑汴快速通道不设收费站为打破壁垒开了个好头。(chinesenewsnet.com)
而郑汴一体化仅仅是中原城市群的一个切口。河南欲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中原城市群的崛起至为关键。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当之无愧的经济核心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庞大、极具潜力的市场。然而,令河南官员颇为委屈的是,前不久,国家某部委在做一个规划时,把武汉城市群和西安城市群定位在中西部的一级城市群,而把中原城市群定位为二级城市群。(chinesenewsnet.com)
耿明斋认为这并不奇怪,尽管未来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可能共同构成中部崛起的两大增长中心,河南的经济总量在中部地区位居第一,人均指标也直逼湖北,近10年,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和人均增长速度,河南都高过湖北。然而就各自的中心城市相比,武汉要远远胜过郑州,2005年,武汉市生产总值占湖北省的30.8%,而郑州仅占河南的15.6%。故而,一个占地面积150平方公里的郑东新区,开始在郑州东面铺开。郑州市政府提出的口号是,“再造一个新郑州”。(chinesenewsnet.com)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区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届时,将“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有效地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的发展”。而在这一进程中,郑汴一体化将会因“中原城市群急先锋”的角色备受瞩目。(chinesenewsnet.com)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牵头编制完成的武汉城市圈总体发展规划于7月29日在北京进行评审,这是最后一个编制完成的中部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从2005年11月,长株潭城市群第一个出台总体发展规划开始,进入中央关于中部崛起10号文件的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都已经正式出台了规划未来发展的“基本法”,也标志着中部的城市群由理念阶段正式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chinesenewsnet.com)
在中部地区的发展中担纲崛起脊梁角色的四大城市群,都是所在省的“经济心脏”,它们的脉动,牵动全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后,中部四大城市群将上演怎样的风云际会?能否顺利探寻到撬起自身的“阿基米德支点”?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在城市群新的一招一式中精彩呈现。(chinesenewsnet.com)
汉正街,一个积淀着500年历史风尘的商品集散地。它的兴衰,折射出武汉在商贸流通上的起落沉浮,更是武汉变迁的缩影和写照。1989年,曾有一部叫《汉正街》的电视剧在全国各大城市热播。“汉正街”成了堂堂大武汉的城市名片。(chinesenewsnet.com)
这得益于1979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宣布“敞开城门”,对外开放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特别是自1984年,武汉作出两通(交通、流通)起飞的决策后,商业的发展尤为迅猛。几年功夫,这个仅有100多家个体商户的窄小街巷,一跃成为延伸10多个社区、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辐射全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并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小商品流通领域的深层次革命。到1991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武汉独占7家,雄踞全国之首。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武汉“两通”起飞战略达到一个新高度。随后,中商、汉商、中百相继上市,一个城市拥有4家上市商业公司,全国绝无仅有。武汉的“两通”战略达到鼎盛时期。(chinesenewsnet.com)
然而2000年的一项排名,让汉正街遭遇当头一棒:汉正街从全国十大批发市场的“老大”退至“老八”。20年前,浙江义乌市场,销售额仅是汉正街的45%,而在20年后,义乌市场销售额已是汉正街的3倍。人们不禁发问:汉正街真的“老了”吗?其实,对武汉来说,1998年武汉就已实现双超,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财政收入超过100亿,也是从这一年起,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就已超出第二产业比重,形成了“三、二、一”结构,在中部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项目组负责人之一曾菊新教授认为,武汉城市经济正处于“迈向成熟阶段”与“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的临界期,产业经济空间正在由“蔓延式”向“精明型”转变,这就需要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chinesenewsnet.com)
拐点发生在2005年9月28日。这一天,“汉正街复兴联盟成立大会”举行,6家开发企业与汉正街管委会共同结成汉正街复兴联盟,并庄严签署《汉正街复兴宣言》,重振“天下第一街”,试图以新一轮商业地产开发擦亮汉正街这块金字招牌。接二连三的大手笔,正在刷新汉正街残破的摊铺,改造汉正街零乱的布局,提升汉正街的档次。在汉正街第一大道上可以看到,规划整齐、装修现代的新型商铺沿街排开,分别起名银座、金座、钻石座、翡翠座,每个根据不同的功能确定为儿童、男装、女装、饰品等专门化的市场。与武汉复兴商贸流通业齐驾并驱的,就是重振金融中心的地位。(chinesenewsnet.com)
耸立在汉口江滩的大钟是作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今天虽然钟声依旧,但武汉金融中心已经是过眼烟云。因此,借着中部崛起的东风,武汉重振金融业可谓是“野心勃勃”。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规定,武汉是目前中部唯一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依然占尽先机。按照发展规划,武汉将会在“十一五”时期构建一个具有较强融资和国际结算能力,融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外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网络化的圈域性金融市场,确立华中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武汉正计划以有实力的地方商业银行为龙头,吸引周边八市金融机构参与,积极引进民间资本,组建辐射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的股份制地方商业银行──汉口发展银行;并且争取国家支持在武汉设立中部开发银行;进而打造“长江证券”的品牌,重塑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的地位。武汉的目标就是建成立足武汉城市圈,面向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金融街”。(chinesenewsnet.com)
对于号称“中国芝加哥”的武汉来说,物流和金融是体现城市带动力,并使之真正成为中部中心城市的“杀手□”。因此,武汉将“复兴运动”的着力点放在这两个方面,可以产生“倍增效应”,进而带动整个武汉城市圈的提升。如果武汉作为中部的商贸流通中心和金融中心复兴,不仅对于武汉城市本身,对于武汉城市圈和整个中部崛起,都将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湖北葛店,一个小地方;“中国药谷”,一个响当当的大品牌,当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会上演怎样的精彩?(
葛店位于武汉城市圈的两个成员市武汉和鄂州相连的地方,是湖北省设立的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号称是湖北的“经济特区”。葛店全力借助武汉,把湖北省化学研究所、湖北医药工业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院所引入葛店,创办科技工业园。2001年9月,葛店开发区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涵盖所有门类的“药谷”商标;2001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准葛店高新区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这是首家国家级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chinesenewsnet.com)
虽然还有江苏泰州、浙江台州、上海张江等近80个地方都在提出打造中国“药谷”,但是,只有湖北葛店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葛店药谷就成为唯一合法的品牌。这样一来,葛店虽然到2005年的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不是最高的,但在激烈的第一轮市场竞争中,已经胜出。与葛店的中国“药谷”相对应,就是武汉的中国“光谷”。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将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内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与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合,突破体制障碍,实行“资源共享、利益共有”,组建统一的管委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政策、统一管理。记者在湖北采访时也了解到,连接药谷与光谷的“双谷大道”将在年底贯通,未来在大道沿线两边,将会布局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发展规划,葛店将在未来几年形成一座人口达到50多万的中等城市,到那时,就将把武汉和鄂州连在一起,实现融城。(chinesenewsnet.com)
融城的背后,根本上说是产业的合理分工。秦尊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迁模式”,具体说就是鼓励武汉与周边八市发展产业内和产业上下游配套;武汉加快向“高技术、高加工、高附加值”的大都市产业升级的步伐,将一般传统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高技术产业和研发营销总部向武汉集聚,加工基地向周边布局,实行“前店后厂”式的区域分工。因此,发展“总部经济”,就成为武汉的一个现实选择。目前,登陆武汉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60家,在中部是最多的。同时,一个更为雄伟的规划正在酝酿。武汉武昌区在西至临江大道、东至东湖路、南至武珞路、北至徐东大街面积2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建设“500强总部区”。(chinesenewsnet.com)
这个500强总部区包括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经济500强、行业500强公司的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销售服务中心以及物流配送中心。在2005年12月面世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中,中国10个有潜力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中,武汉是唯一入选的中部城市,名列第10位。相对于中部其他任何一座城市,总部经济成为武汉最具有自身个性的一张“王牌”。这张牌对武汉的产业升级、城市地位、综合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会带来质的提升,进而可以全面带动武汉城市圈。(chinesenewsnet.com)
相对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融入“泛珠三角”,则演绎了另一种不同版本的产业分工。湖南省社科院院长助理、社会法学研究所所长方向新说:“湖南要在中部崛起,既要联动中部驰骋泛珠,更要借力泛珠逐鹿中原,但连横泛珠重于合纵中部。”在湖南向南的战略指导下,长株潭选择了两边用力,在今后的发展中更能左右逢源,这张牌的出手真可谓独具匠心。(chinesenewsnet.com)
“对中部城市群来说,在关于中部崛起的中央政策出台之后,如何对外推介就成为关键,寻找营销支点成为亟需加快解决的重大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不管是政府决策者还是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个观点。的确,中部崛起战略本身就是一次区域营销,而作为主力军的城市群,又该如何对外营销,吸引全世界的注意力呢?(chinesenewsnet.com)
如果有人问:中部四大城市群独具特色的Logo是什么?各自的城市符号是什么?没有人能准确地概括出来,这已经成为中部城市群的“阿喀硫斯脚踵”,即最容易受到伤害的薄弱环节。因此,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项目组负责人之一、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亚莉认为,区域形象应有鲜明的视觉标志和丰富的区域形象推介等系列活动。通过高水准的形象设计和丰富多样的宣传推介,扩大城市群的影响和感召力,使其成为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内陆地区亮点。(chinesenewsnet.com)
在中部,打造城市群软实力的首推长株潭。秦尊文认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文化竞争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现象。长株潭城市群的文化竞争力得益于“电视湘军”的异军突起,使得长株潭的文化软实力在中部地区“折桂”。作为目前中国文化市场上一个最经典的文化现象和商业营销案例,不管是对思想观念的冲击还是对于长株潭的知名度提升,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为整个湖南和中部其他省补上了很好的一课,文化运作得好照样可以赚得盆满钵满。(chinesenewsnet.com)
湖南在区域营销上的更大动作,是将要布局一批以长株潭冠名的标志工程,形成和打响区域品牌,并对长株潭这一冠名市场,加快开发、加强宣传。湖南省鼓励龙头企业和新建的大型企业或集团以“长株潭”冠名;未来的武广客运长株潭车站、长株潭现代物流中心、长株潭会展中心、长株潭公交公司、长株潭旅游公司,长株潭广电中心、长株潭报业集团,每年1次的长株潭招商会等等,都将精彩亮相,用以强化长株潭的整体形象。(chinesenewsnet.com)
比较而言,中原城市群位列“榜眼”,特别是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就任以来,明确将“文化河南”作为河南省的发展战略之一,加上中原城市群成员城市本身的厚重文化积淀,河南省策划的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比如祭拜轩辕皇帝大典,运作少林寺等等,吸引起了全世界的目光。综合来看,长株潭在文化策划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和运作的手段,不如河南的中原城市群,文化策划能力中原城市群高居“状元”之位。(chinesenewsnet.com)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对中部城市群来说,如何准确探寻到让外界认可的营销支点,对决策者和企业界、知识界,都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挑战才刚刚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