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十年回首:Google带来民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1:17:53

2000-2009十年回首:Google带来民主

在Google、Wikipedia和iPhone等科技创意的推动下,人类的信息获取、创造潜能和连接与沟通已知世界的能力,在这十年获得了最伟大的爆发。 

 

苹果公司CEO斯蒂夫·乔布斯于2004年在英国、德国和法国的iTunes发布会上,站在iTunes网页的投影前。(图片来源:Ian Waldie/Getty Images)


试着回想一下你在上世纪末的生活。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吗?在CD上听音乐?拥有一部主要用来打电话的手机?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动身旅行之前买一张地图?现在,列下一个自那时起改变你生活的10件事物的清单。这里是我的清单:


1、Google:在2002年,它还只是一大堆没有商业计划的愿景。不到4年,它就从不名一文发展到年收入200亿美元。它在全球信息搜索市场占有70%的份额。 2006年10月,它砸下16亿美元,吃下YouTube--又一个没有商业计划仅有18个月历史的公司。YouTube目前的日搜索量已攀上10亿次。在21世纪的前九年里,美国报纸的收入减少了大约50%。Google则奔走在将现存的几乎每一个字、每一幅画、每一个信息、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海洋、每一本图书、每一张报纸、每一头动物、每一只昆虫、每一张照片和每一封电子邮件都数字化的宏伟旅程上。“Google”在2002年成为一个普遍使用的动词。你Google,我Google,大家一起来Google。它是十年来最具革命意义的词汇。


2、Wikipedia:我是怎么知道第一次有记录的使用“to google”作为动词是在1998年7月8日?我怎么知道Google公司自己最初曾让律师阻止这个词当动词使用?是Wikipedia告诉我的--它是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和其他人在2001年1月提出的一个半生不熟的而疯狂的创意。一个如此愚蠢的概念--一个由任何人和每一个人撰写的百科全书—怎么能获得成功?还有比这更荒唐的吗?答案很干脆:英语版本的Wikipedia现有3百万篇文章和10亿个词条(据Wikipeidia称,这是大英百科全书容量的25倍)。


3、Twitter:另一个愚蠢至极的创意。似乎任何值得说出的话都可以用140个字符来表达。这些可悲的想要知道其他那些可悲的人是在等候公共汽车还是刚刚给小孩换完尿片的人是谁?好吧,这些人大约有1800万,但是他们究竟在谈些什么呢?是的,人们仍然在上面写着/说着什么。有更聪明的人认为Twitter是起承于Google的一个新阶段--它将人类智能和推荐应用到信息排序中去,实时排序。它使其他的算法看上去还停留在1990年代。


4、Comment Is Free:一个用于这个报纸网站(译注:指www.guardian.co.uk)的插件。自2006年3月推出后,CiF就改变了报纸评论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如此进行:几个专栏作家对政治、文化和时事发表意见,读者通过信件或电子邮件作出响应—只有极小一部分响应会得见天日。这个模式假设,如果你是--比如《纽约时报》的读者,那么你会希望看到托马斯·弗里德曼(译注1:Thomas L Friedman)就委内瑞拉、中东、俄罗斯、卢旺达、意大利、中国和阿富汗等国家发表看法。Commit is Free在推出时的假设是--通过智能化的编辑和温和化处理后--有成千上万值得倾听的声音和意见,还假设,联合报纸专栏作家和其他声音可以催生出强大、多元和多样化的事物。目前每个月有数以百万的人在看Commit is Free。还有大约10万人积极地参与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仍在发展中,但很难想象它会回到旧有的模式。


5、BBC iPlayer :于2007年底推出。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喏,又来了--一种不能随时随刻观看和收听节目的生活了。当然,这将导致一个真正疯狂的想法,认为有一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iPlayer访问过去70年里任何时间的BBC节目--还是免费地。除非詹姆斯-默多克(译注2:James Murdoch)真的能让大卫-卡梅伦(译注3:David Cameron)和杰罗米-亨特(译注4:Jeremy Hunt)拼个你死我活,那种情况下,你将不得不付费。当然,我们得假设BBC能够以任何可识别的形式存在下去。


6、iPhone:2007年6月面世。你还记得第一次拿着它的那一刻吗?还记得当你知道它能做什么时你情不自禁的紧张喘息吗?触摸屏,可旋转屏幕,可缩放屏幕!将卫星街景、地图、iPod和手机合而为一的漂亮银色滑块!而这仅仅是开始。极端聪明的牛津哈佛的网络大师乔纳森·兹提春(译注5:Jonathan Zittrain)贬斥最早版本的iPhone为“难以为继的”--因为那是一个只有苹果公司自己才能改进和改变的装置。但那已是2008年6月前的事情了。自从十亿多个iPhone应用程序被下载后,唯一限制这个手机的就是人类本身的想象力了。


7、Craigslist:2000年之前,这个分类广告数据库只存在于旧金山。进入新千年,它已扩展到其他9个美国城市。而现在它已进入50多个国家的近600个城市里(多谢Wikipedia让我查到这些数据)。我记得,在卫报媒体集团董事会的某次会议上,公司内部(译注:本文作者是卫报编辑)的一位数字大师耐心地解释了这个网站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它对广告客户和读者都是免费的。它起家于旧金山的一个小屋子,只有17名雇员。我坐在那里想,“这是本地报纸末日的开始”。从那时起,我的想法就没改变过。


8、Facebook:现在人们对Twitter说的所有蠢话都曾用在Facebook上。现在仍然如此。多么毫无意义的时间浪费!那些生活空虚的人是谁啊?诸如此类。它是如此没有意义,以至现在有3亿多人活跃在这个网站上,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但是,你得是个认为联系、创造、分享创意或思想毫无意义的人,是个认为讨论、协作、建立小组或者与其他有共同兴趣或热情的人联合纯属无聊的人,你才会认为Facebook是毫无意义的玩意儿。如果你不能看到那些事情中任何一件的意义,你就看不到Facebook的意义。


9、iTunes U:2007年5月推出后,仍然不太为人所知。该理论认为,世界上的每所大学--其中大多数受益于大笔的公共资助--都能和其他任何人分享他们的课程、讲座、语言学习和实验示范。那些还没找到课程的人,自己上iTunes找吧。输入任何你想查找的内容,它将为你提供从所有的合作大学得到的内容,然后你就可以通过iPod或iPhone随身携带这些内容,在巴士、机场和长途旅行车上收听,或者(如果你和我一样有失眠症)听着它们度过漫漫长夜。有多少课程?工人教育协会( Workers' Educational Association)和公开大学(Open University)的10000倍。


10、Spotify:刚刚在8个月前推出的Spotify比iTunes更具改变生活的能力。它存有600万首曲目,包括数量惊人的确实非常深奥的古典音乐。它们--至少在撰写本文时--全部免费,如果你不介意偶尔听听广告。真有那么一个时期,为了听一支特别的协奏曲或交响乐,你要么购买唱片,要么在Radio Times上搜寻第三台(Radio 3)是否有播出该曲目的计划?难以想像那个黑暗的时代。现在—只要你不介意不会“拥有”音乐--你几乎是可以在任何时候听到任何音乐。买一个花费不超过中等价位调谐器的小型Eee PC,再连上你的音响系统,伴随一生的音乐之旅就向你招手了。


我并不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十年来信息沟通领域最具历史意义的发明。它们只是对我影响最深的10项发明或创意。我会发现,很难想象回到烧了它们当中任何一个的生活了。它们催动了民主的蓬勃发展,还创造了最出色的信息获取途径、创造的潜能以及连接与沟通已知世界的能力。它们每一个,都因波及未来生活的影响力而极具颠覆性和革命性。一些(大多数?)的生命可能短暂些,会被更具变革意义的创新所取代;有一些则会长久一点。在短短的10年里,它们和其他类似的数百万的创新开发、技术改进和网站一起,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