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化管理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0:42:18

第一个层面由教委领导、各科室视导员组成,两委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学区化领导小组,相关科室视导员按学区分工,负责了解学区工作信息动态。


  第二个层面由研修员组成,各学科研修员按学区深入教研组指导备课和教学工作。


  第三个层面可以说是学区化管理的中枢,是由各校校长组成学区协作组,实行轮值主席负责制,轮值主席由学区内校长推举,任职半年或一年。在学区协作组中还设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学段的牵头人,与轮值主席组成学区协作组的核心,负责制定学区资源配置计划、资源运行评议,组织落实各项工作。


  “学区化管理体制能够运转起来,信息平台的建立功不可没。”冯洪荣鼠标一点,一个网页“跳”出来。“看,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找到全区所有学校能提供的资源。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把可共享的资源录入到学区资源库中,供学区内学校使用;资源需求学校只需要通过平台向资源提供方提出申请,得到资源提供方的授权信息,整个资源共享就达成了。”


  为了鼓励各学校积极参与学区化建设,区教委还用心制定出一套管理评价办法,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资源共享量的多少,也就是共享受益人数与时间的乘积。在计算学校或学区的资源共享总量时,不同类型的共享资源,按照资源的稀缺程度、共享成本的大小、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程度而有着不同的权重。


  根据共享量的多少,区教委会对资源输出校给予适当补偿和奖励:对于政府投入建设的硬件设备设施,以及无实质成本增加的开放课堂、专题报告、共享课题、学区教研等资源共享项目,原则上无偿使用,但会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资源输出单位给予奖励;对于在资源活动中有明确成本消耗的项目,如体育用品、实验室药品等,采取能自备的自备,不能自备的学期末由双方统一结算;对于在资源活动中明确的人员费用,由资源使用校支付,双方期末结算。


  “我们共享量计分是双向的,既对资源提供方也对资源使用方,这样就把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冯洪荣说。


  政府出资为学校建游泳馆、礼堂,理应为其他学校学生服务


  2004年,学区化管理模式首先在和平里学区进行试点,2005年12月又推广到景山—东华门学区和东四—朝阳门—建国门学区,2006年4月,这种管理模式在5个学区全面推广。


  在学区化管理的推进过程中,校长和教师的观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过去,学校办学一直固守着自己的“阵地”,由于消耗补偿、安全等诸多原因,学校资源轻易不会让别人共享。“大门紧锁,探头用上,别人绝对不能进来。那是政府给我们建的学校,别人来用出问题算谁的?前几年校长们都是这样的想法。”东城区教委副主任马杏芳说。


  最近5年,东城区加大教育投入,一方面争取使每所学校的硬件配置达标,一方面加强现代化学校建设,为每一个学区提供一个可供享用的优质资源,史家小学、东直门中学等几所高标准学校先后落成。


  这几所高标准学校在建设时曾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响,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反对者认为这会加剧东城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优质和均衡能否兼得?蔡福全认为,社会对均衡应该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均衡不是平均,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东城区之所以推进学区化管理,就是要探索建立公共教育资源动态平衡的新机制。


  在这些学校建设过程中,区教委一直在思考着如何通过一所现代化学校“救活”一片学校的问题。马杏芳说:“我们要让校长们都形成这样的共识:政府出资为学校建游泳馆、礼堂,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因此学校应为所有纳税人服务、为其他学校学生服务是一种责任,而绝不是恩赐。”


  3年来,东城区学区化管理模式冲破了办学资源为一校所有的理念,使校长、教师树立起每个学校都有优质资源的大资源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共享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马杏芳认为:“这是对教育资源公共属性的还原和回归。”今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义务教育执法检查组到东城检查,路甬祥副委员长说,东城区政府提出学区化管理的理念,使学区内学校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3年来,全区中小学共享了393项硬件资源、811个人才资源、2046项课程资源,达成资源共享活动2994项次;250项校本课程被56所学校的8万余人次共享;760节远程课程点击率超过9万次……东城区的学区化管理已经从图纸上的5个圈,变成了80个教育单位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