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杂交水稻在东南亚各国推广失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10:42:57
杂交水稻在东南亚各国推广失利
                                              ——关于亚洲杂交稻种植的最新消息

国际遗传资源行动组织

20世纪90年代初,杂交稻似乎即将消失。像北美杂交玉米市场一样,建立一个杂交种子市场的梦想牵动着很多公司,然而几年的投资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使得这些公司非常生气。领导这个项目的机构,国际水稻研究所,经过几年的努力也未能独立地成功生产出一个新品种。中国是唯一大规模种植杂交稻的国家。然而随着国家开始直接给与农民补贴的出现,这种情形每况愈下。

十年过去了,杂交稻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一项由亚洲发展银行赞助,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实施的项目使杂交稻起死回生。跨国种子公司发掘到种子产业有利可图,便使杂交稻在一些国家商业化种植。据国际粮农组织和国际水稻研究所资料显示,杂交稻的种植区域在整个亚洲都有所增加。

2000年,亚洲众多组织共同发布了一篇报道。该报道警示人们:杂交稻的这种激励机制的强度是空前的。这篇报道解释了这种机制将使种子产业应运而生,而且是给转基因水稻提供了垫脚石;它还揭示了从跨国公司到国际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和亚洲发展银行),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不同性质的机构在这种机制中分别扮演的不同角色。报道指出,农民从杂交稻中获利微薄,因为杂交稻种价格昂贵,而且每年得重新买种。此外,杂交稻易感染病虫害,而且米的营养价值不高,米价却相对偏低。如果杂交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那么正如它的倡导者所宣称的,这不仅是因为政府的直接补贴,还因为现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这是2000年的最新消息。让我们静观这些杂交稻种植区及其鼓励机制的变化吧。现在走近这些国家,看看杂交稻是如何影响不同亚洲国家的农民。

亚洲杂交稻种植概况

自从2002年以来,亚洲杂交稻的种植区域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杂交稻生产国,中国的种植面积自1997年以来有缩减,而且主要集中在东南和中南地区。在有着10年杂交稻市场的印度,最早种植杂交稻的地区已经不再种植了,而仅在政府管辖的小面积区域和种子产业的“田间示范项目”的试验田里种有杂交稻。2000年,杂交稻有进入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的迹象。然而实际上,现在这些国家很少或根本没有种植杂交稻。引领亚洲水稻生产国之一的泰国也没有杂交稻的市场。国际粮农组织在缅甸发展杂交稻的努力也收效甚微,因为整个国家仅有零星几块稻田里培育了从中国进口的杂交稻种。老挝情况的也一样。在孟加拉国,杂交稻的市场也没有期望中的生气蓬勃。市场依然很有限,而且里面多是从中国和印度进口的品种,而这些品种又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

越南和菲律宾是自2000年以来仅有的两个杂交稻生产有所增加的国家。不过在越南,杂交稻仅在北部地区种植,而且种子主要从中国进口。相比而言,菲律宾可能有更多的当地杂交稻种生产,但这些也是在国家的补贴和大力支持下幸存下来的。2004年,种植的杂交稻区域的面积为17万公顷,这与政府40万公顷的目标相差甚远。

表1 亚洲杂交稻的生产情况

国家     种植杂交稻的面积(公顷)     种植杂交稻的面积与总稻田面积的比率%
1997年     2001年       2003年       2003年

中国     17,708,000     15,821,000     15,210,000      52%
越南     187,000          480,000          600,000          8%
印度     120,000          200,000*   <200,000*    <1%
菲律宾   500                90,000           107,000           3%
孟加拉国 0                   20,000            49,655           <1%
缅甸     0                   10,000            未知           -
巴基斯坦 0                   0                    试验田         -

来源:1997和2001年的数据来自国际粮农组织的数据统计,2003年来自官方数据统计,具体出处不详。

*基于杂交稻育种者提供的数据,国际水稻研究所统计了2001和2003年的数据分别为20万和28万公顷。然而没有2003年的官方数据统计。据印度一位主要的杂交稻研究员Aldas Janaiah 所言,目前杂交稻仅限于在小范围的示范农田里种植。

鼓励机制仍在继续

杂交稻在亚洲的推广速度很慢,不时还出现倒退现象。但是,这些都没有令倡导者却步。杂交稻的支持者,联合国粮农组织2004对水稻特别关注,并把2004年定为“国际稻米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在亚洲发展银行的支持下也继续扮演着他在杂交稻推广中的主要角色,并提供了新的亲本、技术支持与技术援助,以争取使各国政府采取有利于该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国际水稻研究所最近考虑了亚太种子协会的建议,即与私营企业合作,形成财团的模式,其中每个参与的公司只需付会员费即可在一段时间内享用国际水稻研究所杂交稻亲本的特权。国际水稻研究所曾表示不赞成使其管理方式产业化的提议,但现在他却在发展另一种形式的产业化管理。

同时,此时私企比以往更有决心使杂交稻得到更大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种子公司和民间组织也参与进来,其中许多机构或单位进口种子或从国外获得生产杂交稻种的许可,尤其是从中国。仅有少数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自己育种,他们正试图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威信。同时并存的也有许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和印度公司。

表2 亚洲主要的杂交稻种子公司

公司
子公司或合资企业

拜耳(德国)
国际杂交稻(印度)公司

杜邦子公司先锋国际育种公司(美国)
南方石化工业公司(印度)

东西方种子公司(新西兰)
杂交水稻股份公司(菲律宾)

孟山都(美国)
孟三度生物技术公司(印度)

希里拉姆生物种子遗传公司 (印度)
  先正达(瑞士)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
            科学咨询委员会(菲律宾)

            护卫水稻 (巴基斯坦)公司

            邦冈普萨卡公司(印度尼西亚)

            伊斯兰集团农场公司(孟加拉国)

来源:公司网站、报告和出版物

印度和中国正逐渐成为亚洲杂交稻种产业的中心地带。这两个国家拥有培育杂交稻的优越条件:潜在的巨大市场、得天独厚的气候、相关种子法规的不完善、公共研究项目和私企相结合的强大阵容及廉价劳动力。

    印度是拜耳、杜邦、孟山都、希里拉姆生物种子遗传公司及先正达等大公司的主要杂交稻种栽培基地。这些公司都渴望打开印度市场的大门并以印度为基地把种子出口到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几乎有一半的种子收入来自印度大米市场的杜邦公司告诉印度时代杂志:“我们的推算再简单不过了。目前,水稻种植者每年仅购买1900吨杂交稻种。这换算过来就是在印度仅有0.3%的杂交稻种植面积。我们的初级目标是使之到达1200万公顷,即意味着杂交稻种植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相比一半以上的稻田都种有杂交稻的中国来说,这样引导印度朝这一方向发展对于我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契机。”

然而,杜邦和其他种子集团一路颠簸,至今还未生产出一种让印度人拍案叫好的杂交稻品种。印度的杂交稻种植面积日益缩减,因为曾经种植过的农民不愿再次冒险。同时这些公司还得面对大众冷眼对待他们一心想前进和控制市场所付出的努力。

先正达在与印度赖布尔甘地农业大学的一次争议中,不得不半退下来。甘地农业大学把20世纪90年代从当地农民那儿收集到的1.9万余种水稻品种的商品化权授予先正达。先正达原计划给甘地农业大学支付使用费后把收集到的这些品种用于一项杂交稻培育项目,进而推出上市的杂交稻新品种。这条新闻2002年11月在当地的报纸上曝光后,引发了公众的反对,这个交易随后也泡汤了。

菲律宾也竭力使自己在杂交稻种企业中扮演主角。在菲律宾,孟山都公司进行着从嘉吉公司那儿购买的稻种培育试验,东西方种子公司的子公司杂交稻公司也如此,正进行着从国际水稻研究所那儿购买的亲本实验。然而,菲律宾的种子培育条件实在有限,以致政府以补贴的方式购买种子或直接补贴现金(180美元)的方式鼓励农民生产稻种,如:稻白叶枯病消毒剂和有机肥一样得到最高的补贴。这样大量的优惠和大力推广使得其他农民纷纷购买那些种子。不过尽管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价格实惠的杂交稻种不断涌进来的状况还是冲击了它的发展。

中国在培育杂交稻种产业中仍然处于重要地位,而且近年来通过在美洲和亚洲的实践,中国的稻种产业已经由一个民族产业变成了全球化产业。中国公司与其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对手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同国家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及许多他们在国际上的活动也限于谈许可证协议、合资企业甚至搞捐赠。不过随着中国对外国种子公司的准入及本国跨国种子公司的建立,这种情况日益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