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部经典电影(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6:43:31
而索洛佐却托人捎信来,建议谈判,并要求迈克尔去。于是,经过周密策划和安排,迈克尔赴约了,在会谈中,他以异乎寻常的冷静和大胆干掉了索洛佐和麦克洛斯基,为家族报了仇。教父基本伤愈出院,返家疗养,他得知迈克尔因杀了索洛佐和警长后已经躲藏起来的消息后很不以为然。由于卡洛的出卖,桑尼被暗害了,教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他不愿追查下去,倾向于和谈,而各大家族虽然举行了会谈,达成了“和平协议”,但暗中的仇杀、倾轧、排挤并没有结束。流浪在西西里的迈克尔被一位名叫阿波萝妮娅的女郎迷住了,两个人举行了婚礼。当他得知大哥桑尼被害后,复仇心切,决定马上回纽约。然而临行前,被收买的保镖法勃利齐奥在迈克尔的车上装了炸弹,迈克尔虽幸免于难,却痛失爱妻。迈克尔回到了纽约,教父见他有雄心,有魄力,便让他继承了家业。不久,迈克尔找到了以前的女友凯,两人结婚成家,并生有一子。教父病故了,迈克尔一方面觉得失去了依靠,一方面又觉得从此可以自行其道了,于是开始执行多年的复仇计划。他先是除掉了几个其他家族的仇敌;为了给桑尼报仇,他亲手勒死了出卖桑尼的卡洛;接着又一枪结果了法勃利齐奥的性命,为前妻报了仇。迈克尔终于满足了,他成了新一代的教父。小说《教父》196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教父》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它详尽地描述了美国纽约5大黑帮势力集团之一的维托·唐·科莱昂一家采用各种极端手段,实现了在整个美国黑帮势力团体中的独尊地位的全过程。在这场斗争中有黑帮团伙之间的火拼,有走私贩毒的嚣浪,有赌场的烟云,有红灯区的人欲横流……本书被认为是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黑社会现象的最具权威的作品。许多人在评论《教父》时都说:“这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阴险的犯罪集团的权威性小说。生动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论家和一切新闻报道合起来所揭示的还要多。”《教父》这本小说在美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恐怕很难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由于这本小说的出版,黑手党在美国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美国政府和人民在震惊之余开始动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展开对黑手党的扫荡。黑手党再也不能像在西西里那样肆无忌惮,他们在FBI的穷追猛打之下,逐渐地分崩离析,步步瓦解。虽然我们不能说是《教父》直接导致了这一结果,但至少它是一剂催化剂,调动了社会的关注情绪,使黑手党暴露于公众面前,加速了它在美国的衰灭。链接☆在《教父》获得成功后,1974年,科波拉与《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编和拍摄了《教父Ⅱ》。《教父Ⅱ》以登上教父位置的第2代科莱昂的奋斗史为主线,并在这条主线延续的同时,不断插入第一代科莱昂的奋斗史作为影片的副线。影片以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手法对两代教父的性格进行了对比。而这种有历史渊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写,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1990年,科波拉再度拍摄了《教父Ⅲ》,它使影片的思想和意义更为系统和深刻。☆影片《现代启示录》是科波拉的一部反映越南战争题材的精心力作。该片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名作《黑暗之心》,体现了科波拉对于战争暴力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的深切反思。在影片中,科波拉巧妙地将古老的情节模式与现实主义的主题融合在一起,以旅程本身为情节,展开了一种近乎荒诞的“实况记录”。这种战争题材与“歌剧式”手法的叠加使影片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和荒诞感,它不仅是对人性本质的探讨,也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马丁·斯科西斯的新作《纽约黑帮》承袭了他一贯的风格:把所有的精力倾注于对美国社会底层场景的描述。它淡化了影片的故事性,而着力描述了1846年到1863年间发生在美洲新大陆上的移民纷争,力图向人们展现19世纪中期混沌无序和血腥的社会画卷。黑帮的火拼,儿子替父报仇等等都是背景,真正走在前台的是那些邋遢肮脏的人群、狡猾的女扒手、交易的政客、无耻的警察,甚至是那些骚乱后留下的焚埋了4天4夜的尸体……影片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美国诞生于街头”这个论点,这种不同寻常的铺排而成的历史画卷对每个影迷来说无疑是一次饕餮大餐。
人证
一幕无法挽回的人生悲剧一部探讨人性沦落的杰作以反省历史来揭露世俗社会对人性的压抑1978年出品导 演:佐藤纯弥主 演:冈田茉莉子    乔治·肯尼迪    三船敏郎·一九七八年十大卖座影片第二名·世界侦探推理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森村诚一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社会派推理小说作家,他的作品想像奇特,充满了社会责任感,最著名的作品是“证明三部曲”系列,即《人性的证明》、《野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其中,《人性的证明》在10个月内再版30多次,半年中畅销300万册,被认为是日本文坛的一个奇迹,也成为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史上的一部精品。1978年,《人性的证明》被拍成电影《人证》之后,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风靡世界各国,在我国上映时更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影片所讲述的女主人公八杉恭子与她的黑人儿子焦尼之间哀婉动人的故事让人感伤不已,儿子对母亲的眷恋与失去母爱的悲哀同母亲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而杀害了千里迢迢来寻找自己的儿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剖析了不同种族之间面对亲情的尴尬人性。影片悬念丛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展示被社会扭曲的人性的同时也揭露了日本社会上层的黑暗与腐朽。影片的主题曲《草帽歌》曾携着凄厉的气息飘过大江南北,催人泪下——“妈妈,就在那个夏天,我那草帽,不知怎么啦,跌进了深渊,你还记得吗?妈妈……”评论在我的小说里,我所描绘的全是人间的戏剧。我认为一个作家应当关注社会问题,以反省历史来揭露社会弊端,追求人生的真谛,这才是我写作的目的,也是我生存的意义。——小说《人性的证明》的作者 森村诚一  《人证》可以说是日本旧电影向新电影发展的历程中的一条分界线,也正因为它是分界线,所以当时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它太写实,有人说它违背了日本电影讲求含蓄的传统。现在过了很多年,这部影片在日本仍然受到欢迎,作为导演,我的心情也很复杂,但我坚信,随着时代的变化,电影也应该有所变化。——本片导演 佐藤纯弥  《人证》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单单是一部推理电影,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来的主题,它反映出了许多其他电影没有反映出来的东西,不但风格富有悬念,对于人物的刻画也细腻入微,并且更深一步地注重挖掘犯罪者的精神世界,总之,这是一部开拓了悬疑片的社会深度的好电影。——日本著名评论家 小泉健一郎  善恶本是一念之差,在名誉与亲情的抉择中,将罪恶的双手伸向亲生儿子……这是人的魔性战胜了人性。影片展现了隐藏在人的内心中最黑暗的一面,它是那样丑恶,那样鲜血淋漓。而主题曲《草帽歌》更是凄婉动人,流露出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眷恋和哀怨,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影片主题。——网友 唐 离  梗概在东京皇家饭店的高楼上,一年一度的服装设计奖展出大会正进入高潮。国会议员郡阳平的妻子、著名服装设计家八杉恭子参加了这次展出大会,也在紧张地忙碌着。这时,有消息说饭店电梯里死了一名黑人青年,据电梯服务员讲,被害人死前嘴里直用英语喊着“麦秸草帽,麦秸草帽”,在他的风衣里面还有一本《西条八十诗集》……黑人青年怎么会死在这里?杀人凶手是谁?警方紧张地展开了调查行动。警犬从被害人的死亡地点一直嗅到了皇家饭店附近的清水谷公园,警察在草丛里发现一滩血迹和一顶草帽,说明这才是真正的罪犯作案地点。一对曾在公园里幽会的年轻人报告说,他们在公园里见过死者,而且在此之前,一个穿西装的女人也离开了公园,驾驶一辆白色皇冠轿车走了。从海关很快查明,被害人叫焦尼·赫瓦德,是3天前从纽约来到日本的。他遗下的《西条八十诗集》和麦秸草帽,都是入境时从美国带进来的。经过多方搜索,警方得知焦尼的父亲威尔歇·赫瓦德曾作为二战结束时的美国驻军,在日本横须贺居住过。正好同那顶麦秸草帽和那本诗集处在同一时期。而被害人临死时留下的“喀斯密”一句话,也正好在诗集的一首诗中被发现了,指的是一个叫“雾积”的地方。于是警官栋居决定到雾积去,把这个案子查个水落石出。当地的人都说,中山种老奶奶最了解情况,但当栋居赶到中山种家时,已经有人抢先一步,把了解内情的这位老妇人谋杀了。栋居又调查了一些线索,得知当年在福岛县久之浜海滨,中山种是开小酒店专做外国驻军生意的,当时在店里同时做工的还有八杉恭子……而正在此时,设计师八杉恭子的儿子居恭平因驾车撞死了人而逃到了纽约,警长栋居也追到了纽约,在纽约国际刑事警察希弗坦的配合下,他们也同时展开了对黑人青年焦尼案件的调查。他们根据线索找到了一个叫阿达姆斯的男人家里,他反映说在几个月前,自己在驾车时,路上突然蹿出一个黑人老头,他来不及刹车,就把他撞倒了,结果被敲去了6000美元。那人名叫威尔歇·赫瓦德,而钱是根据他的要求给了他的儿子——焦尼·赫瓦德。于是警方推断焦尼的父亲是为了弄到一笔送儿子去日本的钱而去撞汽车的。可是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把儿子送到日本呢?居恭平因开枪拒捕而被击毙了。栋居得到新线索,找到了焦尼的父亲。一切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威尔歇在任战后驻日美军士兵时同八杉恭子同居 生下了儿子焦尼,美军撤出日本时他把儿子带走了。而八杉恭子不久嫁了个黑市小商人郡阳平,对他隐瞒了过去,生下了儿子居恭平。在美国的焦尼长大成人思念母亲,威尔歇于是通过撞车为儿子挣了一笔钱,让他来日本。而此时郡阳平成了一个有相当实力的资本家,八杉恭子也成了赫赫有名的服装设计艺术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家庭的名誉,八杉恭子亲手杀死了来找自己的黑人儿子焦尼,同时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去,她又杀害了知情的老妇人中山种。正当服装设计的颁奖礼即将结束时,栋居告诉了八杉恭子她的儿子居恭平被击毙的消息,两个儿子都死了,八杉恭子的精神崩溃了。从授奖大会出来,八杉恭子驾车向雾积的山峦飞驰而去。她用尽力气把手中的草帽投向山谷,自己也纵身跳下了山崖。麦秸草帽在山谷里飘落、飘落,山谷里又响起了焦尼关于草帽的歌声……悲伤的草帽许多人对于电影《人证》的记忆似乎更多地源于那首凄凉哀婉、如泣如诉的《草帽歌》。《草帽歌》的歌词出自日本著名诗人西条八十的同名诗作,原是一首儿童诗,诗中模仿孩子的口吻向妈妈倾诉着一种孩子式的失落感和忧伤情绪。西条八十的《草帽歌》开头是这样的:妈妈,我的那顶草帽怎么样了?在那夏日从碓冰去雾积的路上,落在溪谷里的那顶草帽!妈妈,我爱那草帽!可是,一阵清风将它吹走,那时节,我是多么懊恼!影片的主题曲《草帽歌》是一首地道的黑人歌曲,有趣的是原唱者乔治与他扮演的剧中人焦尼的身世极为相似,也是美国黑人与亚裔的后代。歌曲以焦尼的口吻唱出,深沉、哀婉的歌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眷恋和失去母爱的悲哀。八杉恭子的扮演者冈田茉莉子在年近古稀时回顾这部影片说:“《人证》是我表演转型时期的一部作品,在这之前我没有塑造过心理如此矛盾复杂的母亲形象。虽然这部影片是一部推理片,却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八杉恭子这个人物很真实,在她身上蕴涵了太多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东西。”在谈到《草帽歌》时,冈田茉莉子说这是她最喜爱的一首歌曲,每次听这首歌曲,她都忍不住会掉下眼泪。文艺爱好者陈贤庆曾根据《草帽歌》的形式创作了一首诗,表达了对电影《人证》的感触,读来仍觉凄婉动人——妈妈,你为什么杀我?/我千里迢迢来到你身边,/就为了这个?妈妈,你为什么杀我?/人人都赞美母子之情,/这事怎么评说?妈妈,你为什么杀我?/人世间虽有贵贱之分,/但就该惹来这灾祸?妈妈,你杀了我,/你又怎能心安理得,/继续过你上流人的生活?妈妈,你杀了我,/也杀了弟弟,杀了自己呀,/人性会证明你的罪过。链接☆根据日本著名作家松本清张的原著小说改编而成的《砂器》可看做《人证》的姊妹篇,故事讲述了在一个初夏的清晨,国铁蒲田停车场发现一具男尸,今西和吉村警士对案件展开了调查。蒲田站前小酒店的服务员提供线索说,曾有一男子与被害者在此饮酒,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推理,最后终于查出了真相。原来,被害人是岛根县的三木巡警,他的养子和贺本名本蒲秀夫,其父本蒲千代吉得了麻疯病就要死了,于是三木将他送到了医院,并将本蒲秀夫收为养子。后来本蒲秀夫改名为和贺英良,成了知名的作曲家,他怕暴露自己和麻疯病父亲的关系会毁掉名誉、前程,于是杀死了养父三木。影片含有极深刻的人生意义,它将生活剖析为“生下来,活下去”,即生活的价值在于质而不是量,要靠自己的奋斗,要活出生命的理想状态,让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都无愧于己,这在某种意义上深化了影片的主题。☆著名影片《追捕》是根据日本推理作家西村京太郎的小说改编而成的,检察官杜丘为人正直,却被诬告犯有强奸和抢劫罪,杜丘一面逃避警察追捕,一面独自侦察,途中巧遇牧场主女儿真由美,二人产生爱情。杜丘在真由美的帮助下突破各种险阻,终于查明诬告人横路的下落,并使事情真相水落石出,原来因杜丘对警方判定某国会议员自杀一案持保留态度,真凶、某制药公司经理长冈便买通横路诬告陷害杜丘,以除后患。案情终于大白,长冈被击毙。影片在我国上映时曾引起过极大的反响,导演佐藤纯弥的执导风格再一次被肯定,而著名影星高仓健和中野良子饰演的男女主人公杜丘和真由美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远山的呼唤》是日本著名女作家三浦绫子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溢着悲悯情怀与宽恕的爱心的作品,小说后来被搬上了银幕。影片由著名演员高仓健和倍赏千惠子联袂出演,他们的倾情演出将一个逃犯和一个村妇的不寻常经历演绎得凄美动人。影片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曾经感动并影响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
城南旧事
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1982年出品导 演:吴贻弓主 演:沈 洁    郑振瑶    张 闵·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南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评论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本片导演 吴贻弓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影评人 凌 梦  梗概20世纪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城,往在北京城南惠安会馆附近的一个小院里。爸爸是大学教授,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和乳母,英子的童年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氛围中度过。英子在胡同玩耍时,总会看到会馆门前痴立的“疯女人”秀贞,渐渐地,她们熟识了,秀贞非常喜欢英子,英子也很喜欢她。从秀贞口里,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个北大学生,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反动军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们的女儿“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齐化门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秀贞就成了现在这种疯疯癫癫的模样。小英子很同情秀贞,答应帮她寻找小桂子。胡同还住着个卖唱的人家,卖唱的小姑娘妞儿是和英子一起玩的小伙伴,妞儿是个弃儿,生性老实,受尽养父、养母虐待,有时还受外人的欺侮,英子总是替她不平。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妞儿挨了打,跑到了英子家,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身世。英子意外地发现,妞儿的耳朵后有一个痣,她想起秀贞曾说过女儿小桂子的耳后也有一颗这样的痣,原来小伙伴妞儿就是小桂子!英子立刻把妞儿拉到秀贞家,让她们母女团聚,就在这个晚上,秀贞带着妞儿去寻找小桂子的生父了,她们的身影消失在雨夜中……在送走秀贞母女的那个夜晚,英子病倒了。病好了之后,英子家搬家了。她也到了上学的年纪,在课堂上,她跟着老师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离英子家不远的一个荒草丛生的破院子里,英子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他总是在草丛里掩盖着什么。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还有个学习非常好的弟弟。谁知,那人竟是一个小偷,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并不认为他是个坏人,因为他曾说过自己是为了“奔窝窝头和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走了这一步”的。这个朋友也“走”了。英子家的乳母宋妈抛下自己的儿女、家庭,到林家当佣人,辛辛苦苦地赚钱养活在乡下的男人和孩子,她的男人有时也来看看她。英子的弟弟就是吮着宋妈的奶水长大的,宋妈勤快、诚实,她很喜欢小英子和她的弟弟。一天,英子放学归来,看见宋妈呆呆地坐在廊檐下。原来她的儿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女儿也不知被丈夫卖到了什么地方……英子有一个非常慈祥可亲的父亲,他喜欢书和花、鸟,更喜爱英子和弟弟。在他身边经常聚拢着一些进步的学生,他们共同商讨着革命道理。可是好景不长,父亲患肺病离开了人世,英子和母亲、弟弟一起,把父亲埋在北京郊区山间的台湾义地里,他们要回台湾老家去了。宋妈被她乡下的丈夫用小毛驴驮走了。英子怅惘地望着宋妈,似乎她在北京所拥有的一切都永远地离她而去了……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沈洁)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那个痛苦的年代。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在影片最后的5分钟里没有一句对话,而且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也无所谓情节,然而却用色彩(大片的红叶)、用画面的节奏(一组快速的、运动方向相悖的红叶特写镜头)、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此时此刻能造成惆怅感的叠化技巧等等,充分地传达人物的情绪,构成一个情绪的高潮。在这种情绪的冲击下,观众会自然地去总结全片给予他们的感受,因而也就达到了感受上的高潮。这个“高潮”并不是导演直接给予观众的,而是在观众心中自然形成的。清代文学家梁廷楠在《曲话》中说:“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影片《城南旧事》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国美学传统中这一最高境界。链接☆“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印象……”这是电影《童年往事》的开场白。《童年往事》是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的一部自传电影,影片以侯孝贤从小生长的凤山眷区为背景,纪录了他从国小到当兵之前的点点滴滴。在这里,侯孝贤以他特有的纪实手法,透过固定镜头与画框的空间感,以及画面与旁白的交织,不但记录了他的成长,也同时记录了台湾当时某些角落里的世代交替。不管在政治上或是历史真实上有多少不同的讨论,这部影片确实记录了过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些人的消逝与另一些人的成长,就像电影的英文片名一样《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电影《红衣少女》是一部很有新意的影片,它根据女作家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而成,通过一个16岁女生安然的目光体味和展现着变革时代的社会和人生,意味深远。影片抨击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大量带有封建色彩的陈腐的世俗观念,揭示了发人深思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问题:在变革时期,老一辈希望下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年轻人要求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红衣少女》非常敏感地描述了一个少女的生活,那种青春懵懂的意识和不谙世事的单纯,却又在朦胧之间感到大人世界的不可知,这种细腻的手法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比较少见的。
莫扎特
人物传记片的顶峰之作轰动世界的第一流的视听享受音乐片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1984年出品导 演:米洛斯·福尔曼主 演:汤姆·赫尔斯    默里·亚伯拉罕    伊丽莎白·贝里奇·第五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项大奖·第四十二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奖·百部美国经典名片之一在第5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音乐传记片《莫扎特》一举夺得8项大奖,轰动了全世界,这一夜也被称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萨列里兢兢业业,但资质平庸,莫扎特才气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烧的萨列里最终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刚愎保守的维也纳音乐界中惟一能领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绝无仅有的音乐知己。两人本可成为西方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却由于一方的嫉妒,最后双双以悲剧告终。嫉妒,这一人类最原始的阴暗心理,它毁灭掉了一段本应成为现实的人间佳话。《莫扎特》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莫扎特全名为“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间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钟爱的人,而萨列里却一手毁灭掉了他的绝世才华。上帝爱之深,庸人害之切,这是对世事的绝妙讽刺。_?在第5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音乐传记片《莫扎特》一举夺得8项大奖,轰动了全世界,这一夜也被称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萨列里兢兢业业,但资质平庸,莫扎特才气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烧的萨列里最终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刚愎保守的维也纳音乐界中惟一能领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绝无仅有的音乐知己。两人本可成为西方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却由于一方的嫉妒,最后双双以悲剧告终。嫉妒,这一人类最原始的阴暗心理,它毁灭掉了一段本应成为现实的人间佳话。《莫扎特》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莫扎特全名为“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间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钟爱的人,而萨列里却一手毁灭掉了他的绝世才华。上帝爱之深,庸人害之切,这是对世事的绝妙讽刺。评论在音乐历史中总会有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美国音乐学者 约瑟夫·马克利斯  我们不得不承认,影片《莫扎特》的音乐性、前瞻性和现实性都是极具深度的,它确实是一部高水平的、富于挑战性的影片,同样,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导演技巧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导演学习的。——美国著名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莫扎特》突破了人物传记片的一般模式,它没有以一代天骄莫扎特的生平为主线,而是以追逐名利但却才能平庸的宫廷乐师萨列里与才华横溢、但不谙世事的莫扎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主展开故事情节,记录了莫扎特的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它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佚 名  音乐堪称是本片一项重要的电影因素,影片的配乐中采用了大量莫扎特的原创作品,其与情节衔接之巧,烘托气氛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它让人们在为莫扎特的坎坷一生慨叹的同时,又不得不为他高超的音乐天赋而感动。——影评人 刘芷丽  梗概1823年一个下雪天的夜晚,在维也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个名叫安东尼奥·萨列里的老人自杀未遂。他向一位神父忏悔,讲述多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经过。在30多年前,萨列里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任宫廷首席乐师,当放荡不羁、玩世不恭而又拥有绝世才华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后,萨列里的心里开始感到了强烈的不平。莫扎特的才华既令萨列里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心胸狭窄的萨列里由嫉转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由于约瑟夫二世的喜爱,莫扎特一直留在维也纳写歌剧。他创作的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都是不朽之作,然而虽然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超尘脱凡,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个不修边幅、行为恣肆的人。在萨列里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莫扎特为“异端”,处处为他设坎施绊。莫扎特的乐谱遭到大量删改,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即使能够上演,也常常不超过1星期,因此他的经济收入很少,生活日渐困窘。于是,萨列里一面假装是最关心莫扎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甚至收买了一个女仆,把她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细,以了解莫扎特的家庭和创作情况。由于他的伪装,天真的莫扎特把他视为知己。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这使他悲痛万分,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身体状况也一落千丈。萨列里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戴上莫扎特的父亲生前用过的假面道具,敲开了莫扎特的家门,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就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不久,他所创作的歌剧《魔笛》在剧院上演了,由他自己担任乐队的指挥,终于有一天,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莫扎特由于体力不支而晕倒在地。在莫扎特的病床边,萨列里还逼他写《安魂曲》,病床上的莫扎特极度虚弱无法执笔,萨列里建议由他执笔而莫扎特则口述。莫扎特的灵感像泉水般喷涌,萨列里甚至来不及记录。曲子完成了,天才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年仅35岁的莫扎特英年早逝。而萨列里虽然阴谋得逞了,但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他备受道德与良心的煎熬,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时光流逝,曾经显赫一时的萨列里渐渐被人遗忘,而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天才和庸才影片《莫扎特》主要描述了两个人物:纯洁、真挚、善良、桀骜不驯的莫扎特——他被誉为上帝的宠儿;阴冷、伪善的宫庭音乐家萨列里——一个站在上帝对面的人。萨列里曾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名利的崇拜而信仰上帝,然而仅仅是因为嫉妒使他选择了与上帝为敌,变成了魔鬼。那个痛苦的灵魂虔诚地请求上帝:“我秘密地对上天说出一个小男孩能想到的最辉煌的祈祷词:‘主啊,让我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让我用音乐来赞美你的荣耀并且使自己扬名,让我闻名全世界,亲爱的上帝,让我不朽,在我死后让人们怀着对我的作品的爱永远记住我的名字,作为回报我将一生保持纯洁、幸福、谦恭地对待你,阿门。’”他苦苦地质问上帝:“我惟一的愿望就是对上帝歌唱,上帝给了我那种渴望却又让我失声,为什么?告诉我,如果他不想让我用音乐赞美他,为何要在我心中种下渴望,让我充满强烈的欲望却又不给我天资?”他绝望地控诉上帝:“那仁慈的上帝,他毁掉了自己的宠儿,他没有让我这个庸才分享哪怕是一点点他的荣耀,他杀死了莫扎特,却让我活活受折磨,32年的痛苦折磨,32年让我看着,看着自己慢慢消亡,我的音乐光彩越来越黯淡,最后根本没人再演奏它,而他的音乐却流芳百世……”当神父真诚地说着:“在上帝眼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你是否能听得出其中的讽刺意味?嫉妒如同人心灵的肿瘤,这种痛苦使一个人神经分裂,就好像在那个黑色的铁屋里所有的人都睡着,惟独你醒来,却无论如何挣扎也出不去。你透过“那一丝不苟的笔画所围成的牢笼,凝视着一个绝美的东西”,你想再睡,却又再也睡不着了。这种痛苦足以让人敢于仇恨上帝。结尾,可怜的庸才也终于发出忏悔,而上帝也通过庸才传达了一个声音,那就是:“全世界的庸才们,我饶恕你们。”世界各地的庸才因嫉妒而生害人之心的事太多了。我们似乎都是被教着去谴责那些嫉妒者:要认为他们无能,丧尽天良,不仁不义。可是,嫉妒之心还是在每个人的心里隐藏着,像野草一样一有机会就疯狂地生长着,悄悄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这种不宽容更导致了嫉妒的被压抑,在黑暗中的魔鬼更可怕,他在白天伪装,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总有一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请给嫉妒一种宽容的观望。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好多事说起来容易,真正体会又是另一回事,其实,都由不得你。链接☆作为印度的圣雄,甘地在无数的印度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心中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而影片《甘地》则通过3个多小时的时间完整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伟大人物光辉而灿烂的一生。本·金斯利主演的《甘地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不仅在第5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8项大奖,而且让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重新被人们怀念。影片描述了甘地为了印度的独立自主而运用非暴力的方式抗议英国政府,以及为了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暴力冲突而抗议,使社会秩序得以恢复的丰功伟绩。本片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宣扬了这位英雄的伟人风骨,以及非暴力主义的和平思想。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着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获奖的应该是甘地本人。☆影片《莎翁情史》 又名《恋爱中的莎士比亚》 以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引线,讲述了莎士比亚本人的爱情罗曼史,并点出其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因及过程。当时生活清贫的莎士比亚在创作一部名为《罗密欧与海盗之女伊桃》的喜剧时,与美丽的少女维奥娜相识,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正当莎士比亚坠入爱河之际,却传来维奥娜即将嫁与一个贵族的消息,莎士比亚在悲痛之中,将他的喜剧改为悲剧,取名《罗密欧与朱丽叶》。《莎翁情史》获得第71届奥斯卡7项大奖,轰动一时。
 芙蓉镇
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一个难以忘怀的小镇“电影泰斗”谢晋的扛鼎之作反映了“文革”前后十几年人物命运的升沉变迁1986年出品导 演:谢 晋主 演:刘晓庆    姜 文·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奖等四项大奖·第十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奖等四项大奖·第三十三届西班牙瓦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表彰奖和观众奖·法国第五届蒙特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谢晋是中国电影史上泰斗级的人物,他的作品得到了国内外数以亿计观众的承认和喜爱,被海外影评家们誉为“当今国际影坛上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谢晋的影片充满着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他曾说过:“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我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 ,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就是在这样的观念引领下,谢晋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执导了著名影片《芙蓉镇》,它以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年里命运的变化,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向人们展示了小人物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踉跄足迹,以此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由于《芙蓉镇》刻画了“文革”的动乱岁月,在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但谢晋力排众议,完成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推动了思想解放和对动乱岁月的思考,并用艺术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动乱岁月的终结。评论《芙蓉镇》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揭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影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优良传统,取得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第10届百花奖评委会  总的来说,《芙蓉镇》仍然是一部谢晋式的“哀而不怒”的电影,但在当年那个特定的年代却引发了人们对“四清”、“反右”、“文革”等历史问题清算的热情。——《中国新闻周刊》  《芙蓉镇》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编导者采用近乎编年史的手法,通过众多人物的升沉荣辱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佚 名  《芙蓉镇》是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是与《活着》一样细腻又激烈地描写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保持美丽与优雅的好电影。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令人难忘。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衡,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气韵非凡,浑然天成。——网友留言  梗概《芙蓉镇》是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在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芙蓉镇,人称“芙蓉仙子”的胡玉音跟丈夫黎桂桂开了一个豆腐坊,以卖米豆腐为生。胡玉音美丽大方,待客热情,黎桂桂心地善良,忠厚老实,因此小两口的生意很红火。经过几年起早摸黑的劳作,夫妻俩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盖起了新房。落成之日,镇党支部书记黎满庚,南下老干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乡亲们都来祝贺。可这一切却引起了国营饮食店的女经理李国香的嫉妒。不久,“四清”运动开始了,李国香当上了工作组长,一直对胡玉音垂涎三尺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成了运动的“积极”人物,他们二人狼狈为奸,大抓阶级斗争。结果胡玉音家被划成“新富农”,新屋被查封,黎桂桂也被逼自杀了。曾帮助过他们的黎满庚和谷燕山都受了牵连,黎满庚是因为自幼与胡玉音青梅竹马,早年为服从组织要求而与胡玉音分手,这时被认定为阶级界线不清而降职。而谷燕山的问题则是因为曾卖给胡玉音碎米,因而也被撤职了。在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王秋赦又成为运动骨干,当上了镇党支部书记,而李国香却被赶下台,昔日以打击别人为乐的她被在脖子上挂满了破鞋游街,也尝到了受侮辱的滋味。芙蓉镇笼罩在恐怖当中。胡玉音成了富农寡婆后,处处受欺凌。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命令每天和“右派分子”、原地区歌舞团编导,人称“秦癫子”的秦书田一起扫大街,秦书田给了胡玉音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同病相怜的两个人逐渐产生了感情,并不顾一切地相爱了。而此时李国香的问题忽然得到解决,她身兼数职,又恢复了从前威风显赫的嘴脸。胡玉音怀孕后,秦书田请求王秋赦批准他们登记结婚,不料因此惹恼了李国香,厄运又一次降临,秦书田被判刑10年,胡玉音也被判刑3年,因怀孕而监外执行。从此,胡玉音更是忍受屈辱,挣扎求生。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她因难产而险些丧生,多亏谷燕山拦下一辆军车,将她送到部队医院,才救了母子二人的性命。冬去春来,历史又一次发生了逆转,动乱的年代终于结束。秦书田和胡玉音得到彻底平反,一家三口终于团圆了。他们开办了胡记米豆腐店,直起腰杆开始了新生活,米豆腐摊前兴隆如初了。李国香又高升了,而这时运动分子王秋赦已经变成了疯子,他敲着破锣,终日嘶哑着嗓子叫嚷:“运动了,运动了……”《芙蓉镇》里的性史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力作,《芙蓉镇》对历史的反省与指控,对自“四清”至“文革”中人们普遍所遭受的伤害的揭示,都被认为是极具批判力的。而导演谢晋用个体的“性”心理动机来解释历史事件的意识和手法在《芙蓉镇》里也达到了成熟。胡玉音的美貌是《芙蓉镇》里的一个重要的“叙事功能”。只有在红火的米豆腐生意加上“豆腐西施”的美貌,才构成了老处女李国香、二流子王秋赦的嫉妒与艳羡,情节冲突才得以产生。“性”的张力在《芙蓉镇》的故事发展中无处不在。胡玉音与李国香之间鲜明的二元对立自然就是两个女人之间的美貌与丑陋。李国香对退伍军人、现为粮站干部的谷燕山眉目传情,但谷燕山对这个女人似乎视而不见,而对胡玉音则是格外地热心肠。所以对李国香来说,胡玉音是对她作为“女人”身份和幸福的侵犯与阻碍。而实际上,谷燕山因为打仗时伤到了性器官,是个没有性能力的男人,这就是他压抑着自己的性爱而把对胡玉音的感情转化为一种父兄之爱的绝佳反证。所以就不难理解谷燕山被李国香诬陷与胡玉音有肉体交易时感受到的痛苦,这是一种情感隐私、私人领域被侵犯的痛苦。这样一来《芙蓉镇》历史批判力的深度也陡然上升,“四清”也好“文革”也好,种种大革命群众运动的天生缺陷就在于对私人领域的监视和否定。而李国香也在借助政治运动的力量,在合理合法的外壳下,惩罚了“情敌”胡玉音与谷燕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国香在“文革”中被批斗时查抄出来许多“男人的东西”,脖子上挂上破鞋游街,这一段和谷燕山被诬陷的情节恰恰构成一种互文本关系:李国香诬陷谷燕山和红卫兵批斗李国香其实都是对“偷窥癖”的满足的行动后果,但却都是假借正义公正之名。因此实际上最不人道的事情就是对私人情感领域和隐私的侵犯。所以,《芙蓉镇》批判的矛头就绝不仅仅是“运动”了,而是人性。“性”张力同时也集中表现在王秋赦的身上。在故事的开端阶段,在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王秋赦对胡玉音性感的乳房的垂涎,而在正常的社会秩序里,二流子王秋赦是无法得到性满足的,因此通过政治运动改变社会秩序和自身地位是王秋赦的直接目的。所以,在已成为镇领导的王秋赦听说秦书田要和胡玉音结婚时大怒,问秦书田:“难道你和她睡了?!”并恼羞成怒地把秦书田判了刑。而王秋赦与李国香的二度合作也是建立在二人性关系的基础之上,尽管这段情节的交代是模糊的、潜台词的、暗喻的。王秋赦把自己收拾打扮精神来讨好李国香,开始李国香只是矜持地述说革命话语,待二人拥抱后,李国香冒出一句:“没洗脖子。”可见李国香早已经明白王秋赦的心意,两个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政治宽赦和为共同革命事业工作的外衣保护下,老处女李国香和光棍王秋赦的“性渴望”得到了些许的满足,也可以反过来说,李国香和王秋赦的性结合也形成了政治运动上的一股势力,在谢晋看来,政治运动是可以用“性”的问题来做个人化的解释的。记得看《芙蓉镇》时,看到胡玉音和秦书田依偎细语、相拥而眠的时候,一位朋友就说:“爱情还是很美好的嘛!”其实我也觉得王秋赦和李国香拥抱的那场戏也很富于人性味道,对于这两个用冷漠的政治面孔异化自己的人来说,人性底色的外露,哪怕是掺杂了一些猥亵,也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里脆弱的部分。链接☆拍摄于1961年的《红色娘子军》通过女奴琼花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过程,表现了30年代初海南岛一队“红色”妇女“砸碎铁锁链,扛枪为人民”的英雄业绩。影片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编导的构思新颖巧妙,处理手法简洁清晰,曾获首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和最佳配角4项大奖,标志着谢晋导演艺术的日渐成熟,他日后追求的“雅俗共赏”的美学原则,在这部影片中已经有了清楚的显现。☆电影《牧马人》是根据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编而成,由朱时茂和丛珊主演。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老华侨企业家许景由从美国归来,找到了在西北敕勒川牧场工作的儿子许灵均,决定带他去美国继承遗产。而30年来,许灵均经历了孤儿到右派分子的痛苦,他是在牧民的关怀下才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结婚生子,并走上了教师的讲台。这一段无法忘怀的往事使许灵均决定留在祖国的大草原,而许景由最终也理解了儿子,找到了重温父子之情的共同语言。《牧马人》是“文革”结束后,谢晋的又一部“右派”题材的影片,影片上映后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并获第6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高山下的花环》根据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是谢晋执导的另一部脍炙人口的佳片,影片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反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了考验,以及他们一心为国,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影片获第8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被誉为是反映中越战争故事片中的“最有深度、最具逼真感染力度的翘楚之作”。
红高粱
用恶作剧的达观态度来演绎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历史犹如一声霹雳,惊醒了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所持的蔑视与迷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以极端的表现方法表现出过去电影中没敢表现的人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1987年出品导 演:张艺谋主 演:巩 俐    姜 文    滕汝骏·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摄影奖等·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法国第六届蒙特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80年代末,中国电影市场的急剧变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难以为继,于是,中国的中、青年导演在艺术追求上开始走向分化,部分导演拍出了探索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影片,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就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红高粱》是根据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它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明快、紧凑、张弛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生动而浓烈的视觉形象,这一切电影艺术的表现令业界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红高粱》在国际影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的新的开始。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隐秘的故事,他以红色为影片的基调,通过人物的塑造歌颂了自由的生命的真谛——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因而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评论电影《红高粱》画龙点睛,把我的小说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我最下力气的部分选择出来了。我对张艺谋说过,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需要忠实原著,改编我的作品,你愿意怎么改就怎么改,小说无非为你提供了材料,激发了你创作的欲望,你放手大胆地干。电影比小说的影响大多了,1988年春天过后,我走在路上,深夜里也能听到许多人大声唱《红高粱》里的歌曲。我觉得电影确实不得了,我的小说能碰上张艺谋导演,感到很幸运。——著名作家、电影《红高粱》的编剧之一 莫 言  《红高粱》这部电影我看了3遍,我认为这是中国拍得非常好的一部,尤其是在揭露日本兵侵略中国这个战争犯罪的事实上,影片的艺术手段表达得很充分,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日本著名作家 大江健三郎  喜欢张艺谋是因为看了他的《红高粱》,当时我上初中,还不知道张艺谋是谁,但是《红高粱》让我记住了张艺谋。片中那种自始至终的红让我热血沸腾,红高粱、红棉袄、红花轿、红辣椒……黄土高原的空旷,高粱地里热血男女的激情云雨,高昂粗野的西北嗓音,《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那首突破礼教、追求自由的呐喊,着实打动了我。有句话叫做:“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红高粱》就是这样的代表。。——网友留言  梗概本片以第一人称叙事。故事发生在抗战初期的山东高密县的一个农村,“我”奶奶九儿是山东高密县某村一个美丽的姑娘,她对未来一直充满着美好的幻想,可为了换一头能干活的骡子,她却被贪财的曾外祖父嫁给了十八里坡50多岁的有麻风病的烧酒作坊主李大头。李大头的丑陋和猥琐我奶奶早有耳闻,可父命难违,她只好揣着一把剪刀上了花轿。当送亲队伍行至青杀口时,从密密的高粱地杀出一个劫道人,要抢轿夫的工钱和我奶奶。生来胆大的轿头余占鳌瞅准机会扑向劫道人,轿夫们一拥而上,几下就要了他的命。我奶奶在心里暗暗对勇猛的轿夫余占鳌有了好感。见了李大头,奶奶的厌恶感更为加深,而李大头也是个窝窝囊囊的家伙,我奶奶手拿剪刀守了两夜,他硬是没敢近身。第3天,按规矩我奶奶应该回门子了,曾外祖父牵着毛驴来接她,可他们行至青杀口,一只有力的胳膊把我奶奶抱下毛驴,向高粱深处走去。稀里糊涂的曾外祖父竟没有发觉。进了高粱地,那人把我奶奶放在地上,撕下了蒙面黑布,我奶奶发现这人竟是余占鳌,两人相对,激情迸发。从此,他就成了“我”爷爷。几天后我奶奶回家,发现李大头死了。从此,我奶奶撑起了这个烧酒作坊。不久,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忠实的家人罗汉大爷和伙计们东拼西凑了3000块大洋,将我奶奶赎回来。我爷爷跑到秃三炮的狗肉铺,把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饶了他一命。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竟酿成了喷香的好酒,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后来我爷爷和我奶奶终于结为了夫妻,生下了我爹豆官。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用刺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粱,给他们修路,还掳去了乡亲们的骡马牲口。罗汉大爷气不过,乘着夜色到了日本鬼子的营区里,用铁锹铲伤了无数的马腿,结果被鬼子捉住了。为迫使乡亲们服从其统治,日本鬼子惨无人道地逼着狗肉铺的伙计把罗汉大爷剥皮示众。这种极其野蛮的行为激起了村民们强烈的仇恨和反抗情绪。夜晚,我奶奶搬出当年罗汉大爷酿的十八里红让伙计们喝,大家放开嗓子唱着“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斗志昂扬地去打日本鬼子。我奶奶做好了饭菜,在黄昏的时候挑着担子去犒劳我爷爷他们。路上,她被日本人的机枪打死了。愤怒的我爷爷和众伙计像疯了一样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敌人的一辆军车被炸飞,可其他伙计们也死了。我爹豆官找到了我爷爷,看见他痴痴地站在我奶奶的尸体旁。夕阳如血,高粱如血,我爹唱起了古老的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殿……”情欲的温床1985~1986年间,作家莫言完成了他的中篇小说杰作《红高粱》,并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红高粱》令人耳目一新,迅速震动文坛,评论界的反响十分热烈。莫言的名字也从此广为人知。遇到《红高粱》也是张艺谋的幸运。小说中对于红高粱的灵性化的描述,很容易激发像张艺谋这样的第5代导演的表现欲望,因此电影版的《红高粱》也深深地烙上了“张记”的印痕。在影片里,张艺谋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将原作藏匿于深处的情爱扯到前台,不惜笔墨地加以强化铺陈、表现,莫言小说原作里对情爱的赤裸裸的爆炸性描写,使得他共振地燃烧起来,出神入化地在高粱地里上演了一场撼动中国银幕的媾合场面,这使他压抑已久的情欲的想像真实地曝光在银幕上。倒塌的红高粱形成了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里设置了帷帐的屏障,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进去,顺着姜文阳刚而伟岸的躯体,完成了对女性的俯视与压迫的情欲的主观角度再造。值得注意的是,莫言从来不讳言他不过是借他的高密东北乡的地域位置来表现他的想像中的世界,而实际上,他一炮走红的《红高粱》继承了《静静的顿河》中的偷情描写,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从而使得他在小说《红高粱》中的爱情描写既是中国的,同时也是舶来欧洲异域民族的。他的小说中如火如荼的爱情描写,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电影的爱情
走向。当《红高粱》中振聋发聩的野合场面震撼着东方人传统的温情脉脉的爱情观时,其实我们未尝不可以看做这是对西方人的爱情观的一次东方改写。也许从这方面讲,很难说第5代导演张艺谋的《红高粱》中的爱情是真正传统的中国意义上的,这种取自于西方传统民风的爱情风格再返回到国际影坛上后获得反响,就显得并不是一件什么奇怪的事情。你可以说是一种迎合,但不如说是一种回归。当你把西方人心目中的爱情以东方的面孔送回去的时候,东西方理解上的差异的壁垒可以说是不攻自破了。中国电影就是以这样的形式获得了西方评委的青睐。链接☆影片《活着》是张艺谋根据著名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该片对于人物的刻画深刻而细致,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辛酸遭遇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历史风貌,其间对平凡的生活悲剧发出了拷问,在普通的人生中体现出了另一种积极。☆《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的又一部农村现实题材的作品,影片讲述了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到只有10几岁的女孩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于是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班上10岁的张慧科因家中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他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在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开始了在茫茫人海里的寻找……影片选用的所有演员均未经过专业的培训,但却以其真诚质朴的表演,演绎出了震撼人心的故事。全剧感人肺腑,扣人心弦,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拍摄于2002年、花费了3000万美元制作的《英雄》是国内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电影,也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大制作的商业影片,影片由杜可风摄影,程小东任武术设计,黑泽明电影的服装师、来自日本的和田惠美担任服装设计,汇集了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甄子丹、陈道明等大牌明星,阵容之强大在国内无人可及。《英雄》在上映10多天内即刷新了中国国产片的各项记录,并最终以超过2亿人民币的票房创下了国产影片的最高记录。在美国第60届金球奖中,《英雄》还获得了“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在影片中,张艺谋以自己独特的角度给了“英雄”以新的定义,在他看来,英雄并非是雄姿勃发、阳刚惨烈的形象,而是那个承担得最多的人,用他的话说:“英雄就是胸怀天下的人。”
十诫
电影史上伟大的经典之作透过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生契约引出满含悲悯和质疑的精神命题,探寻现代人是否能称量自己偶在生命的重负1988年出品导 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关于杀人的短片》和《关于爱情的短片》蝉联两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奖·美国人必看的十部现代经典作品之一“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十诫》语出《圣经》,据《圣经·出埃及记》载,十诫是耶和华所授,并命摩西颁布施行,其主要内容有: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当将安息日守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他人的一切所有。多少年来,摩西十诫被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奉为生活圭臬,成为四海通行的人生铁律。波兰伟大的作家式导演基斯洛夫斯基拍摄的电影《十诫》所讲述的并非上述摩西所传的上帝的诫命,而是离经叛道地将其演绎为10个以波兰为背景的现代故事。在影片里,基斯洛夫斯基为故事中的人物设置了种种极端的困境,让他们面对永恒的道德难题和棘手的选择,挑战古老的十诫。《十诫》是对现代人崇拜的科学理性、人道主义、享乐拜金主义、自由伦理以及各样偶像的一次深入且广泛的质疑。伴随着彻底的绝望和撕心裂肺的痛苦的,是无比悲悯人的情怀和博大的心胸。评论我称得上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忠实影迷,尤其是每次看完他的《十诫》之后,都感动得一塌糊涂。——著名作家 史铁生  基斯洛夫斯基善用命运中的偶然来最集中最突出最充分地揭示出一些人们习惯了的人生价值观的谬妄和虚无,以及人在生存困境中的软弱无力,无出路,无帮助,迷茫……仿佛让人听见个人自己在人的智慧能力尽头处,苦难中向神发出的呼号。——著名影评人 乐 歌  我太喜欢《十诫》了,其实最先看的是基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看了以后也没觉得这个导演有多伟大。但是看了他的《十诫》以后,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就不同了。——著名作家 皮 皮  《十诫》的成功有赖于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具有让观众理解其中哲学的条件。要是电影不借助用这些哲学源出的某种世界做背景,实现这一点就很困难了。原因是:类似阴阳五行、十诫、玄道、轮回、生死等带宗教的哲学是很抽象的,而电影是具体的。人们很难用具体表达抽象。——佚 名  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是观影史中一个流连忘返的驿站,同样也是一个迷宫。它可以被视做基斯洛夫斯基从早期的纪录片导演转为后期的剧情片导演的分水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笔。——绿 茶  梗概《十诫》实际上是由10个短片构成。第一诫:小巴伯的父亲很迷信电子技术,相信一切都能够用电脑方程式运算出来。当小巴伯在滑冰之前按照父亲的教导问电脑冰面厚度是否可以撑住自己时,电脑的回答是“Yes”,而正当他欢快玩耍的时候,湖上的冰破了,巴伯葬身湖底。第二诫:讲述了妇人瓦伊达在两难境地中做出的选择及由此带来的出人意料的结果。第三诫:雅努什已经结婚了,但他有一个情人艾娃。在他们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雅努什幡然悔悟,决定离开艾娃。可在圣诞前夜,艾娃却来到他的家,要求他陪着自己去找失踪的丈夫,雅努什只好答应她的要求,而他不知道,这也正是艾娃对生命的赌注……第四诫:讲述了关于一个家庭——早已死去的母亲、父亲、暗恋父亲的女儿之间扑朔迷离的血缘关系的故事。第五诫、第六诫此处略。第七诫:梅依卡上中学时同老师波伊特尔有了私生女,但最后被老师抛弃了,为了自己的前途,她把女儿玛嘉交给自己的母亲抚养,所以玛嘉从小就一直喊外婆为妈妈。几年过后,当梅依卡想要回玛嘉时,却发现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第八诫:伊丽莎白的心中一直有块阴影——她是犹太人,二战中父母都被关进了集中营,而一对年轻的夫妇拒绝救助她……多年之后,伊丽莎白才知道事情真相,原来那对夫妻之所以放弃救助,是因为有情报说伊丽莎白是盖世太保设下的诱饵,而他们事后才得知情报是假的……第九诫:凸显了夫妻间的信任与人类本身所固有的怀疑痼疾之间的矛盾。第十诫:亚瑟和杰西的父亲死了,留给他们的财产是生前最钟爱的一堆邮票。可不久之后,他们却发现家中的邮票不翼而飞,兄弟俩开始互相猜忌,各自向警探流露出对对方的怀疑。可当他们最终发现真正的盗贼时,不禁羞愧难当。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生契约人的一生无法离开法律或契约的规范和约束,传说中,《摩西十诫》是上帝留在世间的惟一文字,它被誉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30份文献之一。如今它已超越了宗教上的意义,对人类的道德和法律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传说上帝耶和华将10条诫命用指头刻在了玛瑙石板上,传给了摩西,要求希伯来人时时事事都必须遵照这10条诫命,对其中任何一条诫命的违反都会被认为是对整个诫命的侵犯。摩西按照上帝的吩咐让希伯来人12支族都设立了祭坛,并且建造了约柜,以此供奉十诫。摩西还把羊血撒在众人身上,以示他们同上帝耶和华立下了誓约。摩西十诫虽然只有短短的10条基本的诫命,但字字珠玑,蕴藏着丰富的生活智能和哲理,涵盖了人类的信仰、交际、生活等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十诫的含义已超越了宗教的层面,得到多方升华,我们可以从宗教和现代的双重角度对古老的十诫进行新颖的阐述:生活中充满着诱惑,随波逐流有时会让你感到轻松,但那只是表面现象,无论如何你还是要有信仰;你崇拜他人、你听从领导者,这些没有什么错,但无论如何你要分清是他的伪装还是他的本质吸引了你;打着他人的旗号会让你感到威风八面,众人也会对你另眼相看,但无论如何狐假虎威的行为会让你跌得更惨,你要顺应生活;你拼命工作只是为了追逐金钱,自以为找到了安全感,但无论如何忙碌不代表你生活的全部,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认为父母的关爱永远是束缚个性发展的绳索,无法说出这想法有多么幼稚,无论如何家庭的和谐才是成功的一种重要标准;你若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必须爱惜他人的生命,无论如何你要爱人如己,亵渎他人等同亵渎自己;一切都是平衡的,放纵于肉欲的快感必然引起精神的堕落,无论如何都要守护好身心的纯洁;巧取豪夺会让你很快地获得丰厚收益,但你也要知道无论如何不当得利不能长久;或出于一己私利,或屈服于强权,你可能会说出虚伪的言辞,但无论如何作伪都不能让你获得最终的胜利;你有企图心是无可非议的,你有进取心也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无论如何你不能忽略贪婪与上进之间的分野……当电子时代到来时,人们一味地追求不受限制的“自由”,可最终却发现自己的生活缺乏一个真正强有力的信条和原则作为支撑,殊不知所有的自由都应该在一定的规范下才会有意义,缺少正确约束的自由只能让人落入生活的泥沼之中。摩西十诫中的诫命不应被理解成束缚人们身心成长的条框,相反它更像一条引导你通向真理、通向美好幸福生活的人生之梯,它的上面是一片清澈广阔的天空,而你是在其中自由飞翔的永恒之鸟。在1993年至1994年间,基斯洛夫斯基与多年搭档的好友编剧波耶谢维兹律师一起,完成了著名的电影三部曲系列——《蓝》、《白》、《红》,立刻轰动国际影坛。影片的立意源自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它们分别是代表“自由、平等、博爱”。在这三部曲中,基斯洛夫斯基依然发扬了《十诫》以来的一贯宗旨,用包蕴着宗教哲学精神内涵的戏剧性故事情节表达了自己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链接☆影片《蓝》获得了199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等3项大奖,它一直用音乐在向观众谱写一个关于自由的主题,这是一种灵魂上的自由,情感上的自由,而决不局限于表面。它在深层次上表现出基斯洛夫斯基对于欧洲和平和团结的向往,是一部成功的现代作品。☆《白》的故事也许具有某些幽默感:理发师卡洛和妻子多明尼克在巴黎离婚,卡洛的财产被剥夺一空,为了回到故乡波兰,他不得不在地铁里行乞、卖艺,终于被好心的同胞米高拉藏在皮箱里偷渡回国。回到故乡后,卡洛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并发了财,于是用自己的假死亡骗来了前妻,并把她送进了监狱。☆《红》可谓是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一部——美丽纯洁的女模特瓦伦提娜开车无意间撞伤了退休老法官的狗,从而走进了法官冷漠孤独的世界。法官早年感情受挫,于是他便以偷听别人的电话来证明人世间充满了欺骗和不信任。瓦伦提娜的介入让法官看见了世界的纯洁和光明,于是他幡然醒悟,重回真实世界。《红》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封箱之作,也是最具他独特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关怀的一部。这三部曲就像一幅幅经典名画,是可以反复观看、思索玩味的,它们吸引人不断深入再深入,进入再进入,去一同体验和经历主人公爱情理想的被毁、精神的阴郁,从而深沉地不断地对人生,以及对人性进行思索、探究并产生对真、对美、对爱和对光明的盼望。
人鬼情未了
集浪漫爱情与惊险冲突于一体的现代爱情片在一段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中探寻阴阳相隔的神秘世界,再现了生死不渝的真情境界1990年出品导 演:杰里·朱克主 演:帕特里克·斯维兹    黛米·摩尔    乌比·戈登堡·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一九九○年全美最卖座影片之一·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悄然兴起了道德复兴运动,这股浪潮迅速波及到了好莱坞,于是敏感的电影人迅速推出了一批既能迎合大众心理,又能顺应时代潮流的电影作品,如《人鬼情未了》。《人鬼情未了》是一部杰出的爱情悲剧。影片别出心裁地将故事的发展放置到一个独特的边缘地带——阴阳界之间,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现代人鬼恋情故事,在银幕上再现了为传统道德观念所褒扬的真挚爱情,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力,弘扬了人们期待已久的真善美。男女主人公苦苦相爱,但终因阴阳陌路不能相见,无法互吐衷情。影片正是借鬼魂幽灵产生了一系列的悬念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让观众沉浸在虚幻与真实之中,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时而为正义所鼓舞,时而又被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奔放的旋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插曲,它既增强了故事的形式美感,又为真挚的爱情增添了无穷的浪漫色彩,因而至今盛行不衰。评论《人鬼情未了》中男女主人公的隔世情缘会让每一个人感动,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界的一大盛事,因为它使沉迷于血腥暴力和失常性乱之中的美国观众感到耳目一新,或许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身边或自己正在进行着的某种爱情。——《时代》周刊  你不能否认乌比·戈登堡是个伟大的、天才的演员,她身上确实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喜剧表演的禀赋。有了她的表演,这部爱情悲剧似乎就不那么叫人悲伤了。——第63届奥斯卡奖评委会  《人鬼情未了》讲述了一段超越生死的恋情,堪称是爱情片的经典。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多重电影元素的和谐统一,《奔放的旋律》的出现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即使时隔多年相信很多人依然会哼唱出它的曲调和歌词。而影片中特技的运用对观众来说也是很新鲜的,男主人公的穿墙而过、他所拥有的冥界的魔力,这一切确实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影评人 吴玉超  偶然看了一部美国片《人鬼情未了》,整夜未眠。我从不知道还有这样沉静的爱情,缠绵、温暖,却绝口不提爱你,待到肉身不再,空余一副灵魂,才千辛万苦,一路找寻,只是为了再触摸一次爱人的肌肤,亲口说一句“我爱你”……那种震撼是不仅仅关于爱情的。——吴 晶  梗概萨姆是纽约华尔街的一位股票经纪人 他的女友莫莉是一位艺术家,两个人深深地相爱着。卡尔是他们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卡尔的帮助下,萨姆和莫莉搬进了一座旧阁楼,他们把它装修一新,进行着结婚前的准备。在一次看戏归来时,萨姆和莫莉受到了歹徒的抢劫。萨姆在搏斗中中枪身亡,莫莉悲痛欲绝。萨姆的肉体死亡了,然而他的灵魂却作为他的另一种形式存在着,他可以看见一切,但谁也看不见他。萨姆发现了谋杀自己的凶手威利,为了报仇,他找到通阴阳的灵媒——黑人女巫奥达,恳求她的帮助。于是在奥达的努力下,莫莉相信了萨姆灵魂的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萨姆发现卡尔竟然和威利在一起,原来,卡尔利用电脑盗窃巨款从事毒品交易,被萨姆无意中发现,临时改变了密码,为了得到这密码,卡尔雇威利杀死了萨姆。萨姆悲愤极了。卡尔又来到萨姆家,他诱惑莫莉,情急之下,萨姆的灵魂撞倒了同莫莉合影的镜框。莫莉顿时恢复了理智。在萨姆的指引下,奥达取出了巨款,并捐给了修女。萨姆惩罚了凶手威利——他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死了,一群厉鬼立即把威利的灵魂拖进了地狱……萨姆和奥达把一切都告诉了莫莉,莫莉却将信将疑。这时卡尔追来了,他用枪逼着奥达要支票,并以莫莉为人质,萨姆用自己的力量同他搏斗着,这是幽灵对恶人的复仇。卡尔倒下了,破碎的玻璃刺穿了他的胸膛,他死了,厉鬼们把他的灵魂也拖进了地狱……萨姆终于完成了心愿,他要前往天堂了。在消失之前,莫莉终于见到了显出身形的萨姆,两人紧紧地相拥在一起……穿越时空的爱恋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是天空中飘过的云朵?还是涨潮后留在沙滩上孤苦无依的贝壳?或许爱情是一种亲身的体验,需要两个人的真切付出和感悟,它是一种任谁都说不出的感觉,100对恋人沐浴在爱情中就说得出100种感觉:有浪漫的,有痴缠的,有绚丽的,有伤感的,有隽永淡雅的,也有人鬼殊途的……世事沧桑,人潮汹涌,相信爱情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乏味庸常的现实生活和多姿多彩的银幕爱情使爱情的信仰者常常不得不面对一个悖论:橘红的温暖和粉色的浪漫只存在于虚幻的光影世界中,越多的美丽色泽和感人画面,越反衬出这种爱的虚拟性质,即便不虚伪,起码也遥不可及;如果身边有爱,那绝不是电影中的样子,在大多数情形下,它呈现的是电影不愿表现的苍白和平庸。然而,看过电影《人鬼情未了》后,你还是这样认为吗?还记得影片的结尾处吗?当萨姆的灵魂即将升天时,他的原形显现了,“萨姆!”莫莉含泪呼唤着她的爱人,现在她能够如此真切地看见萨姆了。这是上天的美意,是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上天。萨姆深情地亲吻着莫莉,现在的他不再怯于表白自己的爱了,他终于说出了“我爱你”,然后他的肉体毁灭,灵魂飞升,升入一片光体之中……从自然界的角度来说,刹那的光辉是不能够代表永恒的。然而在寂静的夜晚,在风尘仆仆的望不断的天涯路上,在心灵深处发出的震颤,刹那间便成为了永恒。人鬼情未了,既然人是有灵魂的,那么生生世世的守候,就成为爱人们誓言的延续,人鬼恋情,灵魂之约,那一刻,即使阴阳相隔,缠绵的爱情依然无法阻断。《人鬼情未了》体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男女双方深情相恋,但一转眼却又生死两茫茫。片中的超现实的爱情故事并不罕见,可是从没有哪部同类影片拍得如此情深意切、让人回味无穷。爱情的温馨气氛完全驱散了人们对幽灵的恐怖,让人感觉到的惟有超越生死的柔情。链接☆《隔世情缘》是一部温馨浪漫的爱情喜剧,它描述了一对相隔了100多年的恋人之间的旷世奇情。19世纪奥尔巴尼郡的第3代贵族公爵利奥波特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打开了一条时空隧道,并且身不由己地通过这条隧道降落到了100多年后的21世纪。时空的转变把这个生活在19世纪的大男人搞得晕头转向,就在这时,他在街头巧遇纽约某大公司的主管凯特,善良的凯特竭力试图安慰这个从天而降的陌生男人,在发生了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事情之后,两个人之间发生了爱情……而两人之中,无论让谁放弃过去的一切去适应对方的生活似乎都是不公平的,而惟一能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的,就只有彼此心中的爱恋,他们将如何面对这份跨越100年的缘分?他们的爱情将何去何从?☆由关锦鹏执导,张国荣、梅艳芳主演的影片《胭脂扣》是一部阴阳相隔的爱情悲剧。影片根据著名女作家李碧华的原著小说改编,背景是30年代香港的塘西风月区和50年后已经变得十分现代化的城市,藉着两段相差半个世纪的爱情的相互比较,令人产生“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慨叹。梅艳芳饰演的名妓如花与张国荣饰演的富家公子十二少产生了爱情,但如花不为男方家长接受,两人相约吞食鸦片殉情。不料如花的阴魂50年后才发觉十二少未死,而是在垂老之年落魄地当了一个临时演员。于是如花的阴魂重返阳间,一个在报馆上班的编辑与女友无意中知道了她的身世,便帮助她寻人,也因而在这一过程反省了他们自己的爱情关系。本片十分细腻动人,塘西风月的部分拍出了港片罕见的颓废美感,洋溢着浓厚的哀怨缠绵气息。
 与狼共舞
多元化地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的复杂主题将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情调融为一体的伟大史诗世界电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1990年出品导 演:凯文·科斯特纳主 演:凯文·科斯特纳    玛丽·麦克道尼尔·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等七项大奖·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奖·全美电影评论家联合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个人成就特别奖《与狼共舞》是凯文·科斯特纳的导演处女作。该片耗资1800万美元,动用了3500头野牛、300匹马、130多名技术人员和400名临时演员,堪称是一部大型的西部史诗巨片,同时,它也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配有印第安语字幕的影片。在《与狼共舞》的首映式上,科斯特纳邀请了许多印第安人观看影片。3个小时过去了,电影院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在此之前,西部片早已不受重视,甚至有人宣告西部片的时代再也不会到来,而凯文·科斯特纳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涵为《与狼共舞》注入了新鲜而强劲的活力,使之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影片成功的真正原因应归结为其深刻的主题内涵。随着二战的结束,人道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被提到了相当的地位,历史的反思使战争题材和西部开拓史成为电影的两大主题。《与狼共舞》反映的就是这种极难把握和表现的西部拓进的历史和思考,它提出了民族间应放弃斗争、和平共处的理想,奏起了友爱、平等、和平的旋律。这些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最终使影片在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评论凯文·科斯特纳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电影大师,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真正坚持原则的人,他关心和同情身处困境里的努力奋斗的人们,并且乐意帮助他们。就是这样,他才有勇气在西部片不景气的时刻拍出电影《与狼共舞》,他说:“我所要表现的是印第安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是一部土著人的历史。”他自信它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和关注、支持,果然,他成功了。——《时代》周刊  这部影片在形式上是一部西部片,而在内容上却是一部历史文化片。它展示和颂扬了印第安人的灿烂文化和优秀品质,揭露了白人在西部拓荒过程中对印第安人进行的种族灭绝的血腥罪行,同时通过一个白人背叛自己原有文化的历程,热情讴歌了跨越两种文化的友谊与爱情。总之,它是多元主义文化观在电影界的一次成功折射。——《新闻周刊》  《与狼共舞》以“修正主义”的角度演绎了一段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影片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值得人们反思。——影评人 吴立申  梗概南北战争中的英雄邓巴中尉为了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骑着战马西斯科来到了神奇的西部。大草原的壮美深深吸引了邓巴,他决定在无人的哨所中住下。邓巴独自过着平静而单调的生活,这无边无垠的苍天原野仿佛就是他的天堂。他发现总有一只狼在周围出没,但它好像并无恶意,而是好奇地关注着这里的一切。由于它的两腿前端呈乳白色,好像套了一双袜子,于是,邓巴便称它为“双袜”。在这荒野上,双袜和西斯科是邓巴最忠实的伙伴。有一天,邓巴正在河里惬意地游泳,被一个印第安人——苏族人的巫医“踢鸟”发现了。回到苏族的营地后,踢鸟向部落首领“十熊”报告了看到白人的情形。部落里对于如何对付这位白人反应不一,踢鸟认为此人能单独在此地立足必有某种法术,或许可以通过他与白人达成约定,而勇猛的武士“风中散发”则不愿容忍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到白人的出现。邓巴决定主动去找苏族人。在途中,他救起了一位想要自杀的苏族女人“挥拳而立”,她原先也是白人,但自小就失去了亲人并被苏族人收养。在把挥拳而立交还给苏族人之后,邓巴骑马离去。邓巴的来访极大地震动了苏族人,他们一致同意去回访邓巴。就这样,双方开始了缓慢而友好的接触。渐渐地,邓巴成了苏族人的朋友,他还有了一个印第安名字,叫做“与狼共舞”。与此同时,邓巴与挥拳而立之间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在凶残的帕尼族人来袭时,邓巴倾其全力,将哨所里的枪支弹药分给了苏族人,帮助他们战胜了仇敌。邓巴再次成为苏族人的英雄,所有的苏族人都很敬慕邓巴,他们祝福邓巴与挥拳而立的相爱和结合。邓巴深切地认识到了印第安人的朴实、善良和友好,他决定同苏族人一起生活。然而,就在邓巴想要去哨所取回日记本,永远地住到印第安人中间时,他发现那里已经驻扎了一队白人士兵。对方看到印第安人装束的邓巴就开枪射击,爱马西斯科死了,邓巴也成了囚犯。邓巴为印第安人的辩护招来了一再的虐待和毒打,他们认定邓巴是叛徒,并派一队士兵押送邓巴回海斯要塞。苏族人发现了这一情况,他们消灭了押送队,救出了邓巴,双袜也受了伤。严冬来临了,苏族人在深谷中住了下来。为了不连累苏族朋友,邓巴谢绝了挽留,带着妻子挥拳而立离开了苏族人的村落。18年后,苏族人被迫与政府签订了协议,放弃了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一首对美国西进历史的挽歌西部片曾经在好莱坞甚至世界电影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以金戈铁马的豪情和气吞山河的魄力贯穿在美国的电影发展史上,重现了一段又一段的辉煌历史和篇章,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但在80年代后,新好莱坞时代似乎不再青睐西部片,而城市警匪片、太空科幻片等新的类型片,则接过了西部片的题材与手法,争取了年轻一代的观众。1990年,勇敢的探索者凯文·科斯特纳首次执导并主演的《与狼共舞》在西部片逐步走向衰落的时候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横扫当年奥斯卡,震惊世界影坛。它不但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西部英雄的缅怀和关注,更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点,把旧西部电影中被忽略和丑化的印第安部族作为主要角色,重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和真挚情感。影片在银幕上第一次完整地再现了一个世纪前印第安人质朴纯真的生活,对美国政府犯下的灭绝种族、毁灭印第安文化的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对好莱坞西部片的叙事主题进行了革命性的冲击,科斯特纳抛弃了西部片的怀旧色彩,全片张扬着一种全新的自我意识,使西部片在好莱坞重振雄风。在接近4个小时的激情演绎中,凯文·科斯特纳表现出令人敬佩的专业操守和专业水准,他不但在影片的取材上大胆颠覆以往白人至上的西部电影传统,更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彻底打破了种族界限,以平等的角度对少数民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对淳良质朴、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进行了赞美,并对和平共处、友爱互助等民族相处之道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使充满浪漫主义的跨种族爱情故事感人肺腑、意义深远。影片中甚至对西部开拓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疑问,对野蛮的战争和争斗进行了控诉。《与狼共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
和深刻内涵不但得到主流社会的高度评价,在少数部族中,尤其是印第安土著中引起的反应更是空前激烈,凯文·科斯特纳也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链接☆《走出非洲》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伦理片,影片根据丹麦女作家艾萨克·丹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拍摄,由美国演技派女星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最富于魅力的银幕偶像罗伯特·雷德福主演。这是一部描写从获得到丧失的影片——丧失了像田园牧歌般美好、淳朴的生活。影片描述了非洲土著人的生活,将迷人的非洲奇观同动人的爱情故事完美地融为一体,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天地无限》是凯文·科斯特纳自《与狼共舞》问世13年后的又一部西部片,科斯特纳在片中同样一人身兼制片、导演、主演3职,此片被认为是《与狼共舞》的姊妹篇。19世纪80年代是放荡不羁的牛仔时代,蛮荒而美丽的北美西部平原是一片既自由又混乱的土地,在这里,拓荒者可以任意占有西部平原上任何一块无主的土地,并选择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辛勤的劳作与坚实的草原之上。不过与此同时,也有着喜好自由的蛮荒骑士,他们以放养牧牛为生,在自由的平原上畅游。查理、苏、莫斯和老板斯皮尔曼就是这样一支生存在蛮荒时代尾声的拓荒队伍。对于没有边界可言的新西部,放牧本是自由的工作。但是随着更多拓荒者的到来,土地有了自己的价值,放牧者渐渐成为不受欢迎的对象。但查理和他的伙伴们却还对这些莫名而来的敌意毫无戒备。直到队中的莫斯在前往附近的小镇采购补给品却一去不返时,伙伴们才发现自己的处境已经不妙。当他们赶到时,镇上的“土皇帝”巴克斯特已经联合警长设下了圈套,将莫斯以破坏秩序为名揍了个半死,并且还毫无隐讳地放下话来:只要斯皮尔曼等人再出现在小镇周围,他们就决不会再让他们活着离开。于是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西部牛仔们拿起武器并肩作战,发誓要为蛮荒的西部时代留下自己的血泪与热情……
情人
一段伤感而唯美的异国之恋一段大胆、炽烈、郁闷而又无奈的叛逆恋情一堵无法逾越的经典叹息之墙1991年出品导 演:让·雅克·阿诺主 演:梁家辉    简·玛琦·法国戛纳电影节入选影片之一·法国一九九一年度《电影手册》佳片之一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在她曾经的中国情人去世12年以后,写下了小说《情人》,她以饱含深情、疯狂而又肆无忌惮的文字回忆了自己16岁时的那段异国之恋,小说在1984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情人》是杜拉斯的巅峰之作,它对性爱故事和其他生活的描写具有音乐一般的韵律美,使这部小说成为了备受推崇的现代小说范本,后来此书又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风行世界。1991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影片由曾获香港金像奖及台湾金马奖的影帝梁家辉和法国年仅15岁的模特简·玛琦主演,其艺术性的性爱镜头令人叹为观止,上映之初即打破了法国影片的票房记录,并入选戛纳电影节,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情人》讲述了一段注定没有归宿的爱情,这段感情被演绎得如诗如画,如痴如醉,到头来却又让人痛彻心扉。它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世间男女的关系——男人和女人都是要在对方的瞳仁里才能看见自己的,世界只有在男人和女人的对视中才能达乎完整。评论杜拉斯的《情人》聚焦于个人的心灵史,折射着人生与社会的现实,具有着洞烛世事的人性的亮度与意义。其间的情感力量充满着巨大的活力,在时间的长河里生生不息,令人惊叹。肉体的欢爱是短暂的、瞬间的,而情感的审美在时间与距离中显得恒久、真实而又可贵。——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  凭良心说,除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几年来没读到过什么令人满意的小说。我喜欢过不少小说,但这些小说是帮我解决人生中的一些疑惑的,而《情人》解决的是有关小说自身的疑惑。这本书的绝顶美好之处在于,它写出了一种人生的韵律。书中的性爱和生活中别的事件都按一种韵律来组织,使我完全满意了。——著名作家 王小波  法国电影一直以其骨子里的优雅、细腻成为世界电影中的贵族,虽然这个贵族一度艳丽精致的蕾丝外衣如今已暗淡了不少,但绝没有人在提及世界电影时会遗忘法国。法国电影有时真实得近乎赤裸裸的风格使得它自身走向人性的极致,就像《情人》那样,它绝对是一部惊世之作。——佚 名  《情人》描述了一段颇具东方情调的异国之恋,它以其悠远如诗的抒情风格再现了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分离的无望爱情。影片公映后,梁家辉扬名世界,在法国,在英国,在日本,不计其数的女性为他痴迷,把他封为“法国王子”。梁家辉是这样笑谈“王子”这个称号的:“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过一个30多岁的白马王子呢!”——影人评论  梗概川流不息的湄公河,宽阔的河面,喧闹的渡口……这一切都是1929年越南码头的情景。当时的越南还是法国的殖民地,因此在越南的土地上有很多法国人。在开往西贡的渡轮上,一名15岁的法国少女头戴一顶很奇特的男式礼帽,凭栏而立。她在西贡女子寄宿学校读书,每逢假期便回家,假期结束再返回学校。她的家境很不幸,没有父亲,母亲的收入也很少,大哥皮埃尔吸毒成瘾且横行霸道,二哥保罗生性懦弱,这种家庭环境常常使她感到窒息。一辆黑色的豪华轿车驶上了渡轮,打断了少女纷纭的思绪。从车上走下来一位阔少爷——东尼,他是华侨富翁的独生子,刚从巴黎归来,奉父亲的命令完婚。东尼已经注意了少女很久,他缓缓地来到她身边,用流利的法语同她交谈,他们相识了。东尼用车将少女送到了学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每天都守在少女的学校门口。一个星期四的下午,黑色轿车又来到了学校,少女终于上了轿车,随东尼疾驰而去。东尼把少女带到了一幢幽暗的住宅里。他并不掩饰地告诉少女,这里是他经常同女人幽会的外宅。从此,两个人陷入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情欲纠葛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约会,一次又一次地结合。由于少女常常夜不归宿,校方通知了她的母亲,但母亲太需要钱了,少女向东尼要钱给母亲,母亲则告诉校方给女儿自由。东尼真心地爱上了少女,虽然少女经常说她不爱中国人。东尼向父亲提出结婚的要求,却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他强迫儿子娶门当户对的中国妻子,否则就要把他赶出家门。受到打击的东尼从此开始酗酒、吸毒,彻底地颓废下去。不久,他同一个并没有感情的中国女子结了婚,盛大的婚礼完全按照华人的传统,分外热闹、排场。少女在远处目睹了婚礼的全过程,沉默无言。东尼为少女的大哥皮埃尔还清了鸦片烟馆的债,还为他们预定了船票,送他们一家回法国。少女在临行前约东尼再去他们从前约会的那幢屋子,但东尼没能赴约。人去楼空,少女孤独地躺在那张大床上,心中泛起莫名的惆怅……在回国的渡轮上,少女突然潸然泪下,不再自信地认为自己不爱东尼,因为她突然醒悟到,东尼恐怕将是她一生中最挚爱的情人。链接☆ 孙周执导的《周渔的火车》改编自北村的小说《周渔的喊叫》,并将原小说中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改为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延续并深化了小说的爱情探讨主题。周渔(巩俐饰)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性,她每周都要乘火车到省城看望她那带有自闭倾向的诗人丈夫(梁家辉饰),对丈夫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服从,使她觉得自己失去了独立的人格,爱情变成了一种负担。这时她遇到了一位粗犷且具有男性魅力的出租车司机(孙红雷饰),在他的追求下,周渔对丈夫的爱情发生了动摇,于是她每周在丈夫与情人间穿梭,火车上经常出现她的身影,火车似乎成了她心灵栖息的地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997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的《甜蜜蜜》讲述的是一对恋人之间的真情故事。内地青年黎小军告别了女友小婷,一个人从无锡来到香港,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等有了钱能把小婷接来成婚。在香港,他认识了来自广州的女孩李翘,两个孤独的人成了朋友,而且偶然地,他们发现对方都很喜欢邓丽君的歌曲。直到有一天,他们发觉其实对方并不是自己来香港的理想所在,于是他们分手了,小婷终于成了黎太太,李翘也跟了在黑社会做事的豹哥。日子仿佛就应该这样继续,但他们在内心深处始终是惦记着对方的,也慢慢醒悟到自己其实一直爱着对方。多年以后,一场变故使两人再次相遇,他们在纽约唐人街一家商店的橱窗前一起听到了邓丽君去世的消息,当四目相对时,耳畔传来的又是那首他们在香港时经常唱过的《甜蜜蜜》。
沉默的羔羊
一部让人惊心动魄的侦破片一部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心理分析片好莱坞最令人激动的恐怖片之一1991年出品导 演:乔纳森·戴米主 演:朱迪·福特斯    安东尼·霍普金斯·第六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五项大奖·美国百部经典影片之一恐怖片是好莱坞最令人激动的类型片之一,然而长久以来,它却难登大雅之堂,与奥斯卡等电影大奖一直无缘,不过好莱坞的电影大师从未放弃过对理想恐怖片的追求和对奥斯卡的冲击。终于,在第6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好莱坞电影导演乔纳森·戴米以恐怖片《沉默的羔羊》当之无愧地赢得了5项奥斯卡大奖,使好莱坞的恐怖片在奥斯卡角逐中扬眉吐气,争得了应有的地位。《沉默的羔羊》根据著名小说家哈里斯·托玛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刻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影片故事继承了好莱坞恐怖片的传统,然而影片的叙事方式却突破了恐怖片的模式,它颇具匠心地将恐怖片与侦探片巧妙地结合成一体。虽然影片的场景设置以封闭的室内环境为主,缺乏激烈火爆的动作性,但由于采用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手法和现代恐怖片的心理分析方法,使得整部影片的情节扑朔迷离,将观众引入了一个象征性的人类潜意识的世界。影片通过探索人物心理疾患,试图探寻当代美国社会恐怖的根源,这使得影片的主题得以深化,寓示了好莱坞文以载道的策略。评论《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具有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影片,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娱乐片。它的艺术性也很为人称道,那种精神上的对抗、那种“天使和魔鬼”的鲜明对比、那种建立在较缓慢节奏上的内在哲理性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所以它能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第64届奥斯卡奖评委会  除了恐怖气氛的营造,影片的社会命题也很有嚼头。警察为了捉一名杀人狂魔而不得不求助于另一名杀人狂魔,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荒诞与讽刺意味。影片一直在寻找人类社会的恐怖之源,最后得出了一个“由于秩序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反过来危及秩序的犯罪病例”的结论,这使得影片从另一层面上讲又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华盛顿邮报》  说《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恐怖小说”并不为过,在100多天的翻译中,我就历经了噩梦的折磨,几度在半夜醒来而感觉着恐惧的缠绕。人是奇怪的动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偏要去闻去见,这也就是大家明知其为恐怖小说却依然要来阅读的原因吧,其情形大致与小孩子既怕又渴望听鬼怪故事相仿佛,都是感觉着一种异样的刺激或颤栗。——《沉默的羔羊》小说翻译者 杨昊成  梗概克拉丽斯是联邦调查局的见习特工。她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系列的命案,凶手是一名专剥女性的皮的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迄今为止,受害的女性已达5人。克拉丽斯的任务是去一所戒备森严的监狱访问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同他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此获取罪犯的心理行为资料来帮助破案。汉尼拔被关在地牢里,他是一位智商极高、思维敏捷但有些精神变态的中年男子,并且是个食人狂,他要求克拉丽斯说出个人经历供自己分析以换取他的协助。克拉丽斯的思维能力完全不是博士的对手,她临阵败逃了。不久,警方又发现了一具女尸。根据验尸分析:凶手使受害人活了3天,死前没有强暴或虐待的迹象,凶手喜欢身材较胖的女子,常常把她们饿得皮肤松弛之后才杀死。克拉丽斯又发现了两个新的线索:其一,死者背部被剥去了两块菱形的皮;其二,死者喉咙里有个小手指大的虫茧。据昆虫专家分析,这是源于亚洲的一种蛾,被称为“地狱昆虫”。又有一位女子被绑架了,这一次是参议员的女儿。克拉丽斯向博士求助,博士仍对她进行心理分析,克拉丽斯说出童年的最痛苦的回忆是父亲去世后的一段日子,她寄住在办牧场的姨母家里,可是两个月后就逃走了,但从此常常听到羔羊的惨叫……博士提示克拉丽斯,蛾的特征是变,由虫变成蛹,又由蛹变成蛾,“野牛”比尔也想变,由于童年时遭到过继母的虐待,比尔产生了一种变态心理,他去过变性手术中心,但是遭到了拒绝……他们的谈话被主治医生齐顿窃听去,他想抢头功,于是对汉尼拔进行严酷的审讯,然而一无所获。克拉丽斯闻讯赶来,经过一番心理分析,汉尼拔了解了克拉丽斯为什么总会听到羔羊的惨叫,可正当博士要说出凶手的名字时,齐顿带卫兵赶来把克拉丽斯架走了。不久,博士利用齐顿丢下的圆珠笔做成钥匙打开了手镣,杀死了卫兵,逃之夭夭。克拉丽斯一个人继续寻找线索,逐渐把对象锁定在一个叫詹米·冈的人身上,因为他曾在海关提过一箱来自苏里南的活毛毛虫,还去过变性中心。克拉丽斯找到了“野牛”比尔的住处,她和凶手在阴森的地下室里发生了激烈较量,最后克拉丽斯击中了比尔,救出了参议员的女儿。“野牛”比尔被击毙了,然而更危险的人物却又出现了。在庆功会上,克拉丽斯接到了汉尼拔博士的电话,电话挂断后,汉尼拔戴着墨镜,无声地进入人流,寻找他的猎物——齐顿去了。为什么是羔羊看过电影《沉默的羔羊》,一直心存着这样一个疑虑,就是这么一个恐怖的故事,为什么竟取了“沉默的羔羊”为名呢?影片虽然在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中几次提到“羔羊”一词,可自始至终“羔羊”的影子一次也没有出现过。所以直到翻译此书之前,对此一直不甚了了。前不久拿到小说,花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后发现,“沉默的羔羊”实际上应当译做“羔羊的沉默”,也许从女主人公克拉丽斯的身世来分析“羔羊”更为妥帖。克拉丽斯的父亲是家乡小镇上的一名巡警,后以身殉职。于是,克拉丽斯被送往姨母家中寄养,当时她只有10岁。姨母和姨父是牧场主,主要饲养羊和马,可这些牲口大多有些毛病,不是腿瘸就是眼瞎,它们宰杀后被做成胶或肥料,活着拉走的则将成为狗的食品。克拉丽斯发现这一切后,一颗童心受到强烈的刺激,羔羊凄厉的叫声从此便长久地萦绕在她的耳边和心里。这一情节在全书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但它却是克拉丽斯童年生活的一个创伤。在同博士汉尼拔接触的过程中,博士要她“投桃报李”,即要她提供经历给自己分析,以此作为追捕“野牛”比尔的条件,于是克拉丽斯深埋在心底的那段往事就这样被博士一点一点地挖出来。汉尼拔是心理分析的高手,他知道克拉丽斯现在心中时不时听到的羔羊的尖叫声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它代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征了这些人在孤苦无援中所发出的呼号。尤其当克拉丽斯看到被凶手杀害的女性后,所有的一切便凝聚到一个声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只要这声音一天不止,克拉丽斯就不得安宁,就会做噩梦。自然,克拉丽斯最终成功了,她逮住并击毙了“野牛”比尔,所以她终于可以“睡得很沉,很甜,因为羔羊已经安静了”。这大致就是这个令人发怵的故事与“羔羊”之间的联系。电影的片名“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更令人深思,请注意其英文名称使用了复数,即lambs。《圣经》中说,众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影片正是借这一典故告诉观众,羔羊不光是寓示着某一个单个的人,所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亦都如是,而在那沉默背后则也许正潜伏着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恐怖与危机!链接☆在亚历桑纳州凤凰城上班的玛丽恩·克兰打算携公司的40万巨款同情人萨姆到加州重新生活。当夜色降临时,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于是他们决定在路旁的贝兹汽车旅馆休息一晚。吃完晚餐之后,玛丽恩回到房间准备洗澡,当她进入浴缸拉起浴帘时,一个恐怖的故事随即发生……由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精神病患者》40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恐怖惊悚片的代表作。在1960年的当时,这部影片可谓好莱坞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当年有不计其数的观众被片中的变态杀手和那场脍炙人口的浴室杀人戏吓得不敢一个人洗澡。该片被美国电影机构选为最重要的100部美国影片之一。☆用短短的75天就成功拍摄完成的恐怖片《正义守望者》由著名影星基努·李维斯主演,在片中,他是一个杀人狂,基于扭曲的变态心理在芝加哥恣意向年轻女孩下毒手,而这并非他的目的——他真正的目的竟是要让FBI探员坎贝尔走向崩溃的死路,这猫追老鼠的过程正是他精心设计布局的游戏。全片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氛,直捣人心最深层的恐惧:你永远不知道凶手在哪一个角落窥探着你,你确切地知道下一个受害者是谁,却还是逃不开变态杀人魔的魔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的真实结合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1991年出品导 演:杨德昌主 演:张 震    杨静怡     王启赞·第二十八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奖·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三十六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第三十八届《电影旬报》电影奖最佳外国导演奖·第四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评审团大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以青春为载体的影片,它所蕴涵的少年的罪恶是有边缘性的,自觉的;里面没有毒品,没有性,没有体验,但却有着不成熟却要做出成熟的样子来的爱;里面没有足够酷足够性感的故事与镜头,它甚至不是一个关于“成长”或者“堕落”哪怕是“变化”的电影。导演杨德昌只是从少年小四的生活中拈出了一段,很是平滑,但就是在这不疾不徐的叙述中,一切都随着他那刺向女友小明的刀而结束,小四最终走向了极端,他的青春也结束在牯岭街上。在影片里,杨德昌设计的是一种现实的残酷,一种针刺破气球的瞬间的停顿,一种把悬在半空的理想剥个一丝不挂的血淋淋。所以当他把这幅60年代台湾的社会图卷以另一种方式展开的时候,人人都震惊于那灰暗绝望的年代。杨德昌也许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但那毕竟是他成长过的年代和他深受影响的氛围,于是透过光影的魔术,他重新去检视回顾,那政治的、文化的、两性的、同侪之间的各种压抑与亟欲突破的挣扎,都在片中重构的世界里仿佛活了过来。评论影片中的小四多少有着杨德昌本人的投影。小四对60年代的台湾社会的观点正好代表了杨德昌本人的观点,小四父亲所经历的白色恐怖,也就是杨德昌本人要传达的一点政治讯息。本片中不时出现的坦克车,就正有上述的暗喻,电影里的美国流行曲,少年帮派举办的舞会,显示了60年代台湾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之深。片中的大部分情节都在夜间发生,主角好比身处于一个蒙昧不明的黑暗时代,身处于一个黑暗的社会。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本片的话,导演的用心也许更见明显吧。——香港《明报周刊》  杨德昌常常以非常的距离处理全面物化社会下的人际冷漠感,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出现一大批纯真而不冷感的青少年,藉着逝去的60年代,杨德昌投射出对过往不可复见的纯洁性的追怀,而小四等人在片中秉持的道德要求与纯真梦想都一再为迈向利益世故的社会所摧毁,成为时代的祭品。“少年杀人”此时已演变为“时代杀人”,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主题于是再现,小四只是被推向暴力极端的牺牲品而已。——著名影评人 焦雄屏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叙述手法严峻而含蓄,电影语言丰富深邃,以复杂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浓烈的心理分析色彩和表现强度。导演杨德昌以熟练巧妙、似散实密的技法把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少年串联在影片中,纵横交错而达到内容和结构上的平衡。影片疏离而压抑,深入都市文化心态的内核,与之前几部影片相比更加老辣成熟。——网友 黄小邪  梗概60年代初的台湾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浑浊的空气里也流动着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绝望的情绪笼罩在城市上空。来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操着他们各自浓重的口音,山东话,上海话,苏北话,四川话……在这个城市奔波忙碌着。随军逃到台湾的家眷们形成了一个个被人们称为“眷村”的小村落,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小四、小明、小马、老二、小猫王、飞机、滑头、小虎、小翠……他们成长着,并且拉帮结派地出来混,“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逐渐成了势不两立的对头。在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的男生小四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家里共有5个孩子,大姐为了帮父母承担家庭重担,放弃出国的愿望;二哥和小四一样,沉默寡言;三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谦卑忍耐;张震是家里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里最小的小妹是个发育迅速的小女孩。小四与家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尼也倾心于小明。小明父亲早逝,母亲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她过早地成熟,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由于帮派之间的纷争,哈尼一个人去对抗“眷村帮”,结果被对方的老大山东推到了火车轮下。小四参与了围剿“眷村帮”替哈尼复仇的行动,山东被杀。小四父亲涉嫌政治被迫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经质;母亲受牵连被免掉了教职。小四因为冲撞校方被勒令退学,转学日间部。小明的母亲到马司令家帮佣,马司令的儿子小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个变形的早熟的少年,小明又移情于小马。家庭和学校所发生的事件让小四难以承受,而小明与小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中,他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的旧书市上,小四看见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迹,而小明却断然拒绝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被判了16年徒刑。小猫王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却被警员随手丢进垃圾桶。不是偶然“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的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体框架。主人公小四一开始徘徊在各种争斗的边缘,基本上处于旁观状态,在各种力量的左右下,他一步步被动地卷入了矛盾的核心,直至成为最后的杀人者。影片中的故事看似很偶然,但杨德昌是位极有野心的艺术家,他并不满足于线性地描写一起青少年犯罪的偶然事件,而是以此为借口一刀捅入社会的心脏,鲜血淋漓地刻画了60年代台湾转型期的社会风貌,由此构成了影片的另一主体框架,即以小四一家为代表的自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上一代和土生土长的下一代台湾人。有能力表现这一主题的台湾影人不止杨德昌一人,但大概只有杨德昌能拍出既热血奔涌又犀利冷酷的惨烈味道。小四的兄弟姐妹总觉得杨德昌不是在用胶片拍电影,而是拿一架放大镜冷静观察,所有细节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示,他却仍旧躲在暗处不动声色。他很少用煽情的特写和背景音乐,对少年人的爱情和青春也几乎没有任何外露的渲染,只是静静填在一个个零碎的镜头里。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长裙,流利的英语,戴手表的姿势,还有教训弟妹的家长口气,就像是她妈妈留在上海的韶华。二哥的青春混沌而压抑,在家里永远处于被忽视被责罚的位置,流连于弹子房也可解释为内心中被接纳被承认的渴望。三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献给了上帝,她的声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静的,但最后得知小四杀人时歇斯底里的尖叫却充满了对神的愤怒和绝望。小妹衣服上的钮扣总是掉,裙子总是嫌短,那是她迅速成长的青春。  小 四对于小四来讲,周围的一切都是残酷的。家庭,本来奉公守法的父亲却突遭横祸,一个完好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学校,官僚的训导处长(那个最让人恶心的老头)不公正的对待;朋友,最铁杆的朋友之一小马居然同自己的女友小明好。这一切不是哪个少年人承受得了的,于是他想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对抗这个世界。小明很聪明,她死之前最后一句话说得很好:“我就好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你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你不改变你自己,好了,你去死吧。于是,小四一头撞向了这个世界充满各种游戏规则的铜墙铁壁,或者说这些铜墙铁壁挤掉了他每一寸生存空间,把他活活地压死了。     小 明小明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杨德昌加在她身上的已远远超出十几岁少女的负荷。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对残酷现实的体会远比小四透彻,贫穷、动荡、寄人篱下,时刻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不稳定状态中,这使得小明身上体现着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纯羞涩,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同小四家热闹温馨而相对稳定的气氛相比,小明和母亲总是在为明天的落脚点担心。母亲曾忧伤地说:“你一定要快快长大。”这沉重的期待和严酷的生存环境剥夺了小明真正享有青春的权利,她在最单纯的年纪就迅速地被这个世界同化了。如果说在小四由明转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后的亮色;那么,在小明早已暗淡无光的青春里,小四也是她惟一的亮色,而这惟一的一星光亮,最终还是被她自己掐灭了。青春?青春!小四终于用匕首杀了小明,被判入狱16年。小猫王拿了自己录制的磁带去看他,却被看守随手丢进垃圾箱。空气中传来小猫王细声细气模仿猫王的歌声:“Are you lonesome tonight?Do you miss me tonight ”歌声稚嫩,是他们单纯而认真的青春。我怎能不为青春的死去痛哭?在杨德昌鲜血淋漓的青春里,有谁能够不失声痛哭?链接☆边缘学生小马与新志无所事事,便做了“逃学威龙”,最后被逐出校门,小马被昔日欺负过的学生围殴,既羞且怒,遂找家小型拳馆苦练身手,永远相随的新志也随他去了,谁知踌躇满志的小马却发现新志的拳击天分比他高,教练也为之侧目,鼓励新志参加新秀拳赛。小马顿感不是味儿,悄然引退,其后他摇身一变,已是山口组的人气古惑仔……这是日本首席电影大师北野武的半自传式作品——《坏孩子的天空》,它把少年人的理想及迷惘尽化在拳手的蛮劲与悠悠的单车路上,其中的少年情与暴力风的结合达致完美,被看成是北野武最具情怀之作。☆“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青春都是极其伤身的。”日本著名导演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影片通过对姐姐由纪和妹妹真琴不同人生和对立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青年被欲望冲击着的颓废行为及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奋斗与挣扎。然而,他们的青春始终在夜晚在道德和法律都照不亮的地方狂奔着、迷乱着,最后沦落到社会边缘直到崩溃。☆《小毕的故事》讲述了私生子小毕的妈妈为了生计,嫁给了大自己20岁的毕父,毕父对小毕视如己出。但小毕国中时期十分叛逆,并和一些不良少年时有来往。一次,小毕偷了钱并顶撞父亲,毕父口出重言,毕母心痛难过竟开煤气自杀……经过此次的惨痛事件,小毕挥别懵懂的少年时光,投考军校开始另一种生活。影片是根据著名女作家朱天文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透过旁观者以第一人称女性的倒叙手法来呈现这个以成长为主题的故事,其清新生动的写实风味带动了80年代同类型文学电影的流行。
 霸王别姬
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反映着新旧社会的梨园血泪和梨园风气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一部绚烂、令人陶醉的史诗1992年出品导 演:陈凯歌主 演:张国荣    张丰毅    巩 俐·第四十七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费比西奖·第五十一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片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霸王别姬》是导演陈凯歌的第5部影片,它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细腻地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两岸三地电影人合作拍片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电影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影片充满激情地叙述了一个延续半个世纪的故事,内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极具张力地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灾难时期的多面性和丰富性。不仅具有纵深的历史感,更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掺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盘旋纠错地展现出来,兼具细腻的男性情谊与史诗的格局。“霸王别姬”本是一幕历史逸话,而在这里,它演变成一段梨园的血泪,一缕梨园的风气,一幅时代的画卷,一个历史的烙印。主人公也由两个痴情男女变换为两个相互重叠的男人——段小楼与程蝶衣,他是花脸,他是青衣,他的坚毅和他的温柔,他的唇吻轮廓刚毅凝固,他的眼角眉梢爱意满溢,他是叱咤纵横的霸王,他是从一而终的虞姬。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那一个苍凉的手势——天黑前最后一幕灰蓝,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花雪月,是那些随风飘远的红颜遗事……评论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很聪明而独到的。《霸王别姬》一片深刻地挖掘了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内蕴也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国际影评联盟评委  很多大导演都拍过同性恋题材的片子,这些严肃的艺术家并非猎奇,而是因为他们探索人性找到了一个新的现实的起点,因为艺术关注的是人类视野之内的一切事情,对于艺术来说,从来没有表现的盲区。在《霸王别姬》里,同性恋题材的展现可以视为电影艺术对世俗禁区的突破,也可以反过头来,视做社会开放所带来的边缘空间的进一步扩大。无论如何,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国际反响之强烈,所体现的异质的声音之高扬,必将带来传统行为方式与道德观念的裂变,对社会的进步和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都会起到推动作用。——《新闻周刊·让爱变得真切勇敢》  《霸王别姬》的成功来自故事,来自人物,来自导演,来自戏里戏外不能分割的爱恨纠缠。这样的电影看一次就是一次消耗,回头张望自己和命运的连接时,前生来世的惊觉轮回是不能用言语描述的。——台湾青年网络作家 藤井树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新高峰,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旷世巨作。——《纽约时报》  梗概《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原著小说,描述的是新旧社会梨园里一段凄婉悱恻的“爱情”故事,影片并不着重记述风云变幻的世事更迭,而是以野史般的笔触渲染近半个世纪的一段情愫……它描述了老北京的两个京剧艺人在时光流转的岁月中,在艺术上、心灵上的阴晴圆缺,以及那被情感爱恨纠缠的欲说还休的迷离人生……20世纪20年代,9岁的小豆子随着做妓女的母亲来到关家科班,恳求关师傅收留他学京戏。小豆子眉清目秀,却长了六指。六指是不能当京剧演员的,母亲狠下心来用刀切掉他那根畸形的指头,因疼痛和惊惧而惨叫的小豆子被按倒在祖师爷的香案前完成了入梨园行的仪式。同科班的孩子虽然都出身贫寒,却都歧视这个妓女的儿子。惟有大师兄小石头对他怜悯关照,豪情仗义的小石头成了小豆子的偶像和保护神。关师傅让小豆子学坤角,让他念“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虽然对于这种性别颠倒的意识他曾做过本能的抗拒,但在戏院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下,小豆子最终接受了“女娇娥”的角色。在棍棒的威逼之下,小石头、小豆子的技艺有了长足进步,第一次在太监家唱堂会合演《霸王别姬》获得满堂彩。不久他们都成了红极一时的名角,小石头艺名段小楼,小豆子艺名程蝶衣。他们的演出也获得了热衷于“捧角”的权势人物袁四爷的青睐。慢慢地,程蝶衣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混淆之感,“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他对师兄的友情逐渐发展为同性之爱,在他的心里,段小楼就是霸王,自己就是虞姬。他和师兄相约要演一辈子《霸王别姬》。可是,一个青楼里的风尘女——菊仙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她对段小楼以身相许,使程蝶衣的理想被践踏,他把自己用屈辱换来的、师兄向往已久的名贵宝剑赠给了段小楼,并声称同师兄分道扬镳。然而在关师傅的召唤下,师兄弟二人再次合作。抗战胜利了,国民党伤兵大闹戏院,抓走蝶衣。为救蝶衣小楼和菊仙四处奔走,但由于误解,二人再度分手。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段小楼成了牛鬼蛇神。在群众斗争大会上,师兄弟和其他挨斗者一律戏妆示众,小楼忐忑不安,蝶衣却宛如当年那样精心为霸王色脸。在造反派的威逼审讯下,师兄二人相互揭发“罪行”。段小楼首先被迫揭发蝶衣,将他历史上的丑行和美丽的幻想都作为“罪行”抖露出来。震惊而惶惑的蝶衣以牙还牙,他认为小楼背叛的根源在于菊仙,大骂菊仙是“臭婊子”。段小楼又被迫表白:“她是妓女,我不爱她。”菊仙承受不了打击,最终上吊自尽。时光总要流逝,一切都成为往事,“四人帮”被打倒了,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分离了22年的舞台上最后一次合演《霸王别姬》,程蝶衣唱罢最后一句,用他送给段小楼的那把注满他感情和幻想的宝剑自刎了,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最终实践了他的人生和艺术理想,虽然那理想是已经破碎了的。当爱已成往事当年作家老舍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而自杀时,得到过许多人的理解和同情,同是作家的冰心说:“我觉得(老舍自杀)很可能,因为他这个人脾气很硬。我总觉得他一定会跳水死,他的小说里死的人差不多都是跳水。我想,他这个人受不了多少委屈,他受欢迎时,听的全是称赞的话,他也惯了,他被人打是受不了的。所以我听说他死,一点都不奇怪。”所以陈凯歌在听说张国荣自杀的消息后痛哭失声,说:“他真的成了程蝶衣了。”或许张国荣一生都没有出戏。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从容、坦荡,而又惊世骇俗,他对人们公开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可丝毫不影响女人对他的眷恋,男人被他征服。他唱着自己的心声,演着自己的戏梦人生,生动,又恰如其分。他追求完美,所以他永远不悔地追寻。他好像是那样一种人,不像有的人那样认真,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独立,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纯粹,也许还是一个徒劳的人,一个孤立的人,一个被自己弄得身心俱疲的人,一个怕被别人抛弃的人,一个掩盖住自己的内里不让别人去看,自己也不想看的人……可是这个世界本不如想像得那样美丽,或许根本就追寻不到他所要的纯粹,在苦苦追寻过后,张国荣终于无能为力。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写过一首小诗,叫做《落叶的爱》:大的黄叶子朝下掉,慢慢的,它经过风,经过淡青的天,经过天的刀光,黄灰楼房的尘梦。下来到半路上,看得出它是要,去吻它的影子。地上它的影子,迎上来迎上来,又像是往斜里飘。叶子尽量慢着,装出中年的漠然,但是,一到地,金焦的手掌,小心覆着个小黑影,如同捉蟋蟀——“唔,在这儿了 ”秋阳里的,水门汀地上,静静睡在一起,它和它的爱。或许张国荣就是虞姬,就是程蝶衣,就是——那片落叶。还记得他在《阿飞正传》中说过的话吗?——“你知不知道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的一生只能在天上飞来飞去,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2003年4月1日,在飞了46年之后,张国荣飞过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铿然落地。那千古的唱词,仿佛依然在耳边萦绕——“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链接☆《茅利斯》是掀起反映英国青少年心理与生活状态风潮的导演詹姆斯·阿尔玻利的又一部表现情欲的作品,只不过这次是同性。故事讲的是受大学朋友的影响,茅利斯有了同性恋倾向,可后来他又爱上了另一个青年,于是故事就围绕着这3个年轻人展开。☆《春光乍泄》是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一部生活伦理片,它突破了一般同性恋电影对同性恋的偏见或反面渲染,或者以“宗教”、“社会”等因素作为测度的剧作考虑,而是以两个率性而为流落阿根廷的香港人的爱情为主线,细腻地展示了浪漫化的人物情感。影片中较多生活化的对白设计和情节安排,鲜明地表达着现代爱情的真切和勇敢。☆关锦鹏的《蓝宇》改编自网络小说《北京故事》,也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影片,讲述的是游戏情场的公子哥儿捍东与东北男孩蓝宇之间的情感纠葛,他们的爱情本来是从不平等的性交易开始的,但时光如流,当无可抗拒的真情冲破一切束缚与压力之后,悲剧的结局却无可避免。《蓝宇》是一部奇怪的言情戏,它的奇怪不是因为相爱的双方是同性,而是因为它并不将笔墨着重于“爱情的火花”,用“冷”来形容它恰如其分。《蓝宇》就像是一个口若悬河的说书人,虽谈不上动人心弦,但却在行云流水之间把一个纯净的、感人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它的价值就在于大胆突破禁忌,诠释了一对同性恋人的命运,这在中文世界有一定的开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