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去年8成城市家庭收入无增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0:10:23
[转帖]中国去年8成城市家庭收入无增长2009-10-28 15:28

中国去年8成城市家庭收入无增长

10月27日上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金融危机以来,八成城市家庭的收入无增长,且今年前5个月的收入下滑趋势比去年更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家庭中,与2007年相比,2008年家庭总收入减少的占27%,基本不变的占52.6%,两部分相加,2008年接近八成的城市家庭年总收入无增长。

此外,2009年1至5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家庭总收入减少的比重上升到31.0%,基本不变的占54.4%,也就是说,今年前5个月以来,85%左右的城市家庭总收入无增长。由此说明,今年以来城市家庭收入下滑的趋势更明显。

调查结果还显示,自金融危机爆发到今年5月止,平均30%的城市家庭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消费支出。

据悉,此次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青岛等10个城市,对24至45岁的城市居民进行了定点拦截访问,有效调查人数为3295人。

来源:法制晚报

零点报告力证居民收入“被增长”

针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增长数据与百姓实际感受存在较大出入的现象,“收入被增长”的言论近期一直不断。昨日,一则来自零点调查显示,2008年近8成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无增长,这一调查结果再次引发网络热议。

同日,国家统计局召开通气会。会上传出消息,相关部门将从今年起正式建立年度私营单位工资统计抽样调查制度,将私营单位纳入工资统计调查的范围,从而挤干目前工资统计的“虚高”水分。

零点调查:

近8成城市家庭收入未增

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负责此次调查的黄勇介绍,前段时间,围绕着金融危机以来居民收入的变化情况出现了较大的争议,“一面是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最新统计数据称,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另一方面网民纷纷晒工资,声称金融危机之下收入‘被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于今年5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对24-45岁的城市居民进行了定点拦截访问,共获得有效样本3295个。

调查显示,与2007年相比,2008年接近8成的城市家庭年总收入无增长。此外,今年前5个月,85%左右的城市家庭总收入无增长。

这一调查结果在网上公布后,不少网友纷纷跟帖称,零点的调查报告才是符合真实情况的。国家统计局:

私企工资将纳入统计范畴

事实上,早在“收入被增长”言论出现之初,国家统计局就曾召开通气会进行过阐述。国家统计局称,目前城镇居民收入的统计样本主要来自一些国有、事业单位,一些城镇私营企业的员工收入并未纳入到统计范围内。

根据统计,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较低,只相当于现行统计制度下的平均工资的58.4%。少了这部分样本,平均工资“虚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昨日召开的通气会上,国家统计局透露说,将从今年起正式建立年度私营单位工资统计抽样调查制度,将私营单位纳入工资统计调查的范围。

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最近两年,国家统计局已在全国进行了城镇私营单位工资调查试点,并取得了2008年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的通气会并未公布增加了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后的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只是表示新的全国平均工资水平,肯定比原先的数字低,对养老、医疗、公积金等涉及百姓利益的基础数据有影响,“国家统计局预计将在明年公布这一数字。”专家观点:

工资数据下调不用担心

“应该说,这样的改革有助于决策层及民众了解居民收入的真实情况。”对国家统计局的上述举措,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王泠一表示。

王泠一认为,统计范围的客观缺失证明了国家统计局数据存在信息失真的情况,并对民众了解客观真实情况造成一定的曲解。“作为承担很大一部分居民就业的私营企业,其收入水平更具有代表性。”

王泠一认为,虽然增加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会比现在低,对养老、医疗、公积金等涉及百姓利益的基础数据有影响,但这可以寻求某种协调机制予以解决。“无论对于决策层还是普通百姓,能获得一个与实际感受一致的客观数据更为重要。”

来源:全景网

“收入无增长”比“保八”更需要关注

10月27日,某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金融危机以来,八成城市家庭的收入无增长,且今年前5个月的收入下滑趋势比去年更明显。据悉,此次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对24至45岁的城市居民进行了定点拦截访问,有效调查人数为3295人。(法制晚报10月27日)

虽然调查是抽样的,不是全面彻底的,但是随机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性,随机抽样有一定的科学性。“八成城市家庭的收入无增长”隐藏着哪些或然性的信息呢?意味着绝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没有增长,没有增长有两种情况,一是持平,二是下降。笔者自身的情况怎样的呢?就是收入没有增长,而可支配收入下降了。原因是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项的扣除比例提高了,拿到手的钱变少了。

不必去证明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是否与金融危机相关,或者相关系数是多少。反正是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甚至是下降了。因为现实中的收入没增长或者下降,而未来预期的收入没有可以乐观的信号,而房价却在“茁壮生长”,米、肉、蛋等菜篮子的价格在滋滋生长。那么没有机会接受调查而人口占比成绝对优势的农民兄弟们怎么样了呢?估计情况只会比城市居民要差,而不会好些。没有失业的农民工收入至多是没有增长,极有可能是下降或者被拖欠,被找借口扣罚。失业的农民工就别说了,当然是减少到最少。

和老家联系得知,今年的养猪户是亏定了,死掉的猪很多,兽医说不出确切的病名,医药费付出去了,疫情没有好转,一头一头的猪倒下去,扔掉了。二弟弟一家亏掉1万多元。棉花今年大大涨价了,但是家乡大多数农户都没有种,因为去年种棉花的都亏本了。今年的年还不知道怎么过。幸亏前一阵,6个中央常委都到地方的社会底层进行调研,会了解老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否则,在各个部门“保八有望”的报喜声中,民间的焦虑和愁苦会被弹冠相庆的报喜声所淹没。

绝大多数家庭“收入无增长”,这个消息,远远比“保八有望”更需要关注。“保八”目标,也就是保障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衰退的目标,最终还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至少不至于下降的目标。现在根据社科院、统计局、发改委等国家机构的调查研究预测,“保八”目标有望实现,甚至GDP会超过8%的增长,明年还会超过9%的增长。这些消息固然十分鼓舞人心。然而为什么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够同步实现增长?为什么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实现同步增长?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无论从哪一条执政理念来看,这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

来源:柏文学

私企工资纳入工资统计难解工资“被增长”之惑

国家统计局27日举行通气会,介绍平均工资统计改革情况。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国家统计局决定从今年起正式建立年度私营单位工资统计抽样调查制度,将私营单位纳入工资统计调查的范围。(10月27日《中新网》)

国家统计局每一次统计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都会引发媒体的质疑以及公众的冷嘲热讽。原因在于统计数字和实际的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统计上的收入增长变成了数字游戏和纸面画饼。“倍增长”的公众呛声也影响到了国家统计局的公信力。在此情势下,国家统计局决定改变统计方式,将私营单位纳入工资统计调查的范围,无疑是顺从民意和确保统计数据更契合民生实际的做法,稀释了平均工资水平的泡沫,值得肯定,但这远远不够。

根据现行统计制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尚未包括城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并且,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不要小看漏掉了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少了他们,平均工资水平会虚浮许多。因为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较低,只相当于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平均工资的58.4%。加上这部分人权,统计分母的绝对值在加大,得出的平均工资水平才会更加符合实际收入。

不过,即使将私企工资纳入工资统计范围,也只是稀释平均工资的泡沫,而并非全部挤去。据悉,城乡职工总共4.1亿,而纳入上述统计范围的职工只有1.1亿。不仅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民工也没有统计在内。如果按照这一基数,原来统计的平均工资缩水将近4倍。以2008年为例,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229元,日平均工资为111.99元。如果“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包括了私企和个体工商业户和农民工,实际的平均收入不过7800元左右。实际工资和统计数据相差如此悬殊,不难理解人们会有“被增长”的感觉了。

当然,也不排除公众在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觉。对公众而言,所理解的收入是打到工资卡和放到钱包里的实际数字,而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不过,这丝毫遮掩不住统计方式存在的硬伤。因为即使统计范围再扩大,涵盖了所有在岗甚至动态下岗的职工群体,公众还会对平均收入充满存疑。这是因为----

一是行业收入差距在增大。据统计,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最高与最低的比值近年来呈逐渐扩大的趋势,最高的证券业是全国平均的5.9倍,行业收入最高与最低的比例扩大到了11∶1,而在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这一比值仅在2:1左右。而且,高收入阶层往往是因为占了国家政策的便宜而分享的垄断利润,并非多劳多得,是不公平的财产分配的结果。

二是两极分化严重。10%的新富者阶层占有了城市财富90%的财富,中国的基尼基数在08年达到0.47,远超0.4的警戒线,这一数字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缺乏中产阶级稳定收入阶层的中和下,中国在岗职工工资增长数据的公信力就大打折扣。所谓的平均工资增长的据就像彩票的中奖率,虽然彩票的发行者宣称平均中奖率高,但这样的平均中奖率往往是一注大奖稀释而来的,彩民们若紧盯彩票率而投注,显然缺乏理智。

三是中国在岗职工面临着多重的生活压力。一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三座大山”成为国人最现实的生活隐忧;另一方面,中国房价居高不下,工薪阶层倾其所有奋斗20-30年才能拥有一套住房。显然,收入上的捉襟见肘和市场上的疯狂物价以及保障民生制度和机制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

在这些现实的忧虑面前,平均工资增长的数据对普罗大众而言是毫无意义的。平均数字和并不均富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反讽,而这也是造成公众从物质到精神都无法感触幸福感的主因。因此,私企工资纳入工资统计只不过是平抑了统计上的数字泡沫,即开了一个实事求是的好头。公众最期冀的,是通过制度构建、体制更新和系统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确保收。

来源:山西晚报

城乡居民收入30年增长40倍,该笑还是该哭?

曾经多次想探讨一下30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数据和实际生活水平变化评价问题,可每次写下题目,欲言又止。因为这个话题实在过于敏感和沉重,因为在别人看来取得了伟大成就,甚至让前30年“黯然失色”的“特别是”的30年,在我眼里并不怎么光辉和伟大。我的指尖始终无法流淌出有人期望的赞美,我的语汇干巴而吝啬。  

只要用百度搜索一下“3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一词,我们便不难发现,无论西部东部,无论城市乡村,无论发达落后,只要说到30年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统计数据几乎象约定好了似的齐刷刷地显示出40倍左右的增长,而且舆论口径高度一致地认为,改革开放的30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的30年。  

从数字上讲,我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这个倍率的虚假。但至今让我无法释怀的是,在涉及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报道中,没有一篇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没有一篇考虑到人民币贬值了多少。更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当我跟某些自认为“智力超常”的高级知识分子谈起这个话题时,他们大都不假思索地接受收入“大幅增长”的说法。可是,当他们暂时忘记这个收入增长倍数时,却又不得不愁眉苦脸地面对现实的嘲讽: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难上加难,一切都难。为什么统计数据与真实感受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在收入增长40倍后人们的生活还不如30年前那样轻松愉快?这其中的奥妙或许全在于30年来人民币的大幅贬值。  

几年前,有一位学经济学专业的网友曾经在考虑家庭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医疗、教育、住房及其他主要必须消费品的物价指数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物价指数进行加权比对时发现,过去1元钱相当于二十多年后的300元(希望收藏了这篇文章的网友把它再贴出来)。按照这个贬值倍率,现在3000元/月的工资仅相当于过去10元/月。  

这个计算结果你信吗?不仅你不相信,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这个“10元”带给我们的震憾不知是来源于“1元等于300元“的误算,还是来源于现实分配政策的荒谬,但我又实在找不出怀疑这个“300倍”的理由。既然如此,在这里我还是想对这不堪入目的“10元钱”进行初浅理解。  

假如“1元等于300元”成立。这“10元钱”就相当于过去在不需要负担高学费、高房价和高医疗费用的前提下,主要用于吃饭穿衣的费用,不过,还得养活2个孩子(过去平均每户有四个孩子)。“10元钱”用于三个人的吃饭穿衣难不难?难!这种“难”正是现在的教育、医疗、住房负担带给我们的感受。这种“难”如果完全用吃饭穿衣的感受来比喻,就是个个食不裹腹、衣不蔽体。不过,大家普遍觉得现在的收入虽然只有“10元”,但现在还是比过去吃得好、穿得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农产品涨价最少(10倍,也可以说相对教育、医疗、住房反而降价了)。这涨价最少的部分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广大农民日益相对贫困化(有的是绝对贫困化),同时又能较容易地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加上人类科技水平的必然进步带来的手机、电视等新产品的增多,这就很容易让人们形成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的错觉。这种错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教育、医疗、住房涨价千倍万倍的荒谬,以及这种荒谬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涨价最少的部分相对于教育、医疗、住房等大宗必须消费所占比重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忘记了所谓生活水平的“提高”,完全是科技进步的时代必然和人们的日常开销挤占了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费用,而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费用又大大地透支了几十年的未来(贷款按揭)的结果。  

过来人都知道,过去刚参加工作的学徒工工资是29元/月,这是不是说过去一个学徒工的生活水平相当于现在月收入3000元者的三倍呢?在我看来,尽管我们无法用纯物质标准来准确描述这个“三倍”的情形,但我还是要说,至少过去29元/月的工资收入带给人们的幸福感(或幸福指数)相当于现在的三倍。  

如果有人还不能理解现在与30年前的生活水平差距或幸福感的变化,我还想提供一种理解方法,就是假如现在仍然没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都有4-5个孩子,这3000元钱还能让你吃好穿好吗?显然不能。这些钱给孩子交学费都不够,而且有病不能上医院,住的 方面有个地方遮风挡雨就算不错了。由此看来,现在即使有人感觉生活条件变好了,那也有省去了几个孩子的抚养教育费用的功劳。  

总之,改革开放30年,城乡居民收入(平均)增长40倍,并不见得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相反,如果“1元等于300”成立,现在的所谓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倍数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降低的证据。如果是这样,面对40倍的收入“增长”,我应该哭而不是笑。30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倍数值得好好研究。  

我特别希望那些权威经济学专家对3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给出科学准确的评价。为此我还想提出几个问题:  

1.过去1元钱到底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应该怎样计算才算科学?  

2.与30年前相比,你的收入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3.从国家的钢铁、煤碳、发电等数据来看,整个国家的财富应该是真实增加了,但老百姓3000元/月的收入(大多数人没有3000元/月)只相当于过去的10元/月,30年来国家的大量财富到哪里去了?  

4.过去农民仅仅靠土地就能满足吃饭穿衣、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开销,30年后,土地产出仅仅能保证吃饭一项,而其他一切开销几乎都要靠给资本家打工才能勉强应付,这个打工部分算不算是最近30年整个社会(包括国内国外)对农民的净剥削? 

来源:无为无思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