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 浙江大学 涂序新 湖南大学 南方圆 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_大旗社会_大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9:29:31

39岁海归博士在河滩非正常死亡疑为自杀

    10月28日,各媒体都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海归博士、潜力无限的年轻教授、湖南大学以50万重金引进的特殊人才,在39岁这个人生与事业的“黄金时期”却离开了人世。这个让人扼腕叹息的人就是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南方圆,近日他在湘江河滩上非正常死亡,疑为自杀。而他今年5月1日刚结婚,并买了新房。
  而此时,人们对32岁的“海归”博士涂序新,在浙大“因病坠楼”的讨论的热度还未曾减退。
  两则消息让人读来让人不胜唏嘘。
  虽然人们对徐博士的死因多有说法,但《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这则评论则被众多媒体与博客转载。
  但也有网友指出:人们可以、也应该为一位“海归”青年才俊的去世而惋惜和悲痛,但不应将特殊的问题,当作普遍性、规律性的现象。   无论如何,斯人已逝。我们每一个人都当深刻反思学术界和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海归博士因何而死? 浙大“1311计划”与大师梦

网友说: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
    令人关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这就让人纳闷:引进的“学术骨干”,回国后为何难以开展科研?为何待遇如此之低?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 / 凯迪周刊

2009-10-26 10:17 | 阅读(3225) | 标签: 时事观点  

作者:熊丙奇  

 

  《华商报》10月22日报道,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该博士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这位博士在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回国后没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价……等等,被认为是海归博士自杀的原因。令人关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这就让人纳闷:引进的“学术骨干”,回国后为何难以开展科研?为何待遇如此之低?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网友说:海归博士死于无情、无信、无义的学术圈?
    的确,当下国内高校的高度行政化、学术圈子化,足以让一个长期接受国外自由、独立学术氛围熏陶的海归深感水土不服。正如一位海归学者所说:“圈子,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圈子,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在国外,圈子都是以专业领域集结的学术圈子,国内高校的圈子不但有学术圈,还有行政圈,更有学术与行政相互交融的圈子,其中的利益关系纵横交错,各圈各有利益代表。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下,做学术更像是做关系,没有了学术的纯粹与简单。这也许正是涂序新对国内学术圈现实的解读:残酷、无信、无情,也或正是其申报职称所带来绝望的最终肇因。 海归内心的苍凉
[转贴]浙大博士之死 挑开无数海归内心的苍凉9月17日,浙江大学任讲师的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该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  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从3楼走到11层纵身跃下的。这位今年6月才从美国回到国内的32岁海归,拿到了浙江大学的教职资格,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前程似锦等待着他。然而,仅仅在国内呆了三个月,这位浙大的学术骨干竟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这样一个悲剧的结束。人们扼腕叹息,更疑问重重,究竟是什么让一个青年才俊选择了如此决然的离开?  悲剧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肇因。触摸涂序新的生命轨迹,我们也许更能看清无数海归人的心理路径——从小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保送名牌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直至博士后,是家庭的骄傲与期待。如此履历,回国面对的却是税后两千块的工资,同是博士却无法找到工作的妻子,还有那坚挺的房价和高额的幼儿园学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让这位年轻学人陷入现实困顿。实际上,涂序新身上有相当一部分海归的心理印痕: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教育环境中,留学海外长期接受独立学术、优厚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国内现实缺乏了解,抱着一腔家国情怀归国后,面对巨大的现实落差,无法承受家庭期待与现实负重。  这或正是无数海归们内心的苍凉,也或可归结为涂序新之死的海归群体心理因素。当然,作为一个有志于学术,在SCI核心期刊均有论文发表的年轻学人,现实困境完全可以视为短暂问题,真正压垮他的,或正是他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学术。尽管网络盛传其申请职称失利、学校口头承诺未能实现等问题,我们已无法考证。但从其留下的的遗书中,谈及“国内学术圈现实:残酷、无信、无情”,却似乎已经说明他最后的学术信仰断裂。  的确,当下国内高校的高度行政化、学术圈子化,足以让一个长期接受国外自由、独立学术氛围熏陶的海归深感水土不服。正如一位海归学者所说:“圈子,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圈子,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在国外,圈子都是以专业领域集结的学术圈子,国内高校的圈子不但有学术圈,还有行政圈,更有学术与行政相互交融的圈子,其中的利益关系纵横交错,各圈各有利益代表。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下,做学术更像是做关系,没有了学术的纯粹与简单。这也许正是涂序新对国内学术圈现实的解读:残酷、无信、无情,也或正是其申报职称所带来绝望的最终肇因。  无论从个体因素还是从学术因素解读海归涂序新之死,都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一个生命的逝去,本不应承载太多的猜测与揣度,但却应有对现实人群的关怀,以及对肇因的反思与改进。唯有如此,这样的个人悲剧,才不至成为群体症候延续下去。
-------------------------------------------
涂序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母亲是金华一家三甲医院的医 生。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中毕业1995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2001年获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及法学硕。“9·11”之前顺利拿到签证,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2009年6月受聘于浙大,9月17日自杀身亡,终年32岁。  老婆:何晶(化名),同为留美博士。和涂博士清华大学年级第一的成绩相比,何晶在国内的学习记录毫不逊色。她本科在北方某名校读经济相关专业,毕业后追随丈夫到了美国。她也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并取得了博士学位。这是她第二次跟随丈夫转换自己的生活环境  涂序新遗书内容:遗书部分内容: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时间:2009年9月17日凌晨2点  地点:浙江大学位于玉泉校区的综合楼11楼  人物:涂序新  事件:自杀身亡  原因:“疑因评职称问题”
 附:涂序新博士来浙大建筑工程学院的主要经历  ² 2009年1月,涂博士通过电子邮件与学院岩土所联系,申请教师岗位;  ² 3月24日,由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博士来学院面试;  ² 4月21日,学院将《新进人员聘任通知书》发给涂博士,涂博士于次日通过电子邮件表示“本人愿意接受你们所提供的岗位和待遇”;  ² 6月12日,涂博士与浙大签署聘用合同;  ² 7月28日,涂博士租住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此后,他相继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及会务工作,并担任了2009级本科新生班主任;  ² 9月1日到8日期间,涂博士参加了学校在之江校区举行的新教师岗位集中培训;  ² 9月8日,学校启动了下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9月11日,涂博士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系统”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息;  ² 9月17日,涂博士于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 [转贴]湖南大学一位海归博士跳湘江自杀 引进才一年湖南大学一位海归博士跳湘江自杀 引进才一年 湖南在线湖南在线10月23日讯 近日,湖南大学一海归博士跳湘江自杀,学校于昨天上午为其举行追悼会。死者南某,男,1970年生。今年5月1日刚结婚。据了解,南系以引进人才的方式进入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工程学院的,月薪1万元,工作仅一年。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南某出国留学,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工作,并在海外攻读了博士后学位。
本文来自: 奉贤在线[www.021fx.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021fx.com/thread-43642-1-1.html

 

网友说:海归博士死于官僚化的高校体制?
    很多高校目前还是官僚体制,从争211工程到上百人上千人计划,老师不过是学校领导手里的棋子,他们的论文就跟呼吁亩产万斤的时候一样,不过是给学校的“论文引用数量”上增加一个光辉的数字,乃至于产生一大批有数量无质量,有文字无见解的学术垃圾。所谓尊重人才,也不过是嘴上说说,口惠实不至。如果说美国老师有了终身教授制度,有了教师议会,还有人要“得寸进尺”组建工会维护权益,国内的中青年老师权益得不到维护的时候,难道只能这样以一死来敲响警钟? 浙江大学海归之死,高校工会何时能发挥实质作用?2009-10-28 08:52   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作者:南桥

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的涂序新博士,是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但是回国三个月后自杀。遗书中说:“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的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一个纳入1311计划的海归博士后尚且如此,其他老师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已经不是什么悬念。

受崇尚个人成功的势利文化影响,很多人从海归水土不服不适应社会这些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但逝者已逝,说说浙大的责任似乎更有建设性。涂的遭遇倒是让我想起一些不快往事来。很多年前,我在国内读研,读完回母校。结果校方什么承诺都没有兑现。不要说没有什么所谓的“重用”、补发工资,连分的宿舍还是一危房。对于这些不公待遇,你找校领导找人事处,只会被当成皮球一样踢来踢去,除了一些好心的老师,没人帮你说话。折腾好久,我最终离开了,但是学校索要违约金的时候毫不手软。换言之,他怎么失信都行,但是你不能违约。因此对于涂博士说的“无信,无情”我是深有体会的。

浙大的“1311计划”据传包括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可是如果只引进人才而不给人才起码的环境,那么无异于一场学术界赶英超美的新一轮大跃进。如此靠数字打拼,不过是领导面子上好看,学校形象好看,人才本身则会被严重浪费。出现这个问题,说到底是官僚治校体制在作怪。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J·维克多·鲍尔德莱奇曾撰文论述高校治理的三个模式,其中之一是官僚模式,按照层级关系管理学校,基本上是官本位,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起码没有把学识、专才所构成的软势力纳入决策体系之内,以至于高校不过是一个官僚机器上的小螺丝钉,而不能扮演引领社会发展的一个引擎。还有一个模式是“协商治理”,直译过来是“政治模式”——— 这是指广义的“政治”,亦即在开放、互动、多元的群体内,通过谈判、协商、妥协等方法,形成政策和决策。但是这个模式被人接受的并不多,而他提到的另外一种学者治理模式,则广泛被人接受,也是如今美国大部分高校默认的治理模式。其主张按照学者的社区治理学校,强调人性化治理,将学校的治理者视作一个“学者的社区”。在这种模式下,很多高校都有教师议会,审议学校的各项重大选择。在这种体制下,教师“做大”,行政人员真正成了“公仆”。比如我自己做远程教育,制定的远程教育流程和政策,如果该议会不批准,就等于废纸一堆。由于集体决策作用比较大,个人实质权力小,很多时候,院长和系主任的职务变得很虚。老师出人头地,主要还是看其学术地位,这是一种体制性优势,也是美国高校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便在教师已经做大的情况下,还有老师要组建工会维护权益。据《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威斯康星州州长吉姆·道伊尔允许该州的高校教师组建工会。此举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教师有终身教授体系,并参与到学校治理当中(亦即上文所说的学者治校模式),没有必要再建工会。不然,谁还愿意来学校管理呢?

而国内教师的待遇完全相反。很多高校目前还是官僚体制,从争211工程到上百人上千人计划,老师不过是学校领导手里的棋子,他们的论文就跟呼吁亩产万斤的时候一样,不过是给学校的“论文引用数量”上增加一个光辉的数字,乃至于产生一大批有数量无质量,有文字无见解的学术垃圾。所谓尊重人才,也不过是嘴上说说,口惠实不至。如果说美国老师有了终身教授制度,有了教师议会,还有人要“得寸进尺”组建工会维护权益,国内的中青年老师权益得不到维护的时候,难道只能这样以一死来敲响警钟?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建有工会或教育工会,只是为职工说话的权力有限。是不是该让它们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呢?(作者系旅美教育工作者)

 网友说:海归博士死于这个真实的世界?
  回到真实世界,也就能感叹同为“海归”的丁海森,为何以世界品牌实验室的名义,打着“欧元之父”蒙代尔的旗帜到处发牌授证。回到真实世界,也就并非赞同但多少能理解,几多教师在名牌高校占个位、点个卯,一心一意搞副业搞项目,赚钱营生。回到真实世界,当然也就能看通多少学霸与权贵知识分子因为利益,几无人格几无师道尊严。  

“海归”凄楚一跃 “高大重”时代倒塌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5日 23:37  长江商报

  财经观察之郑子冲专栏

  32岁的“海归”博士涂序新,在浙大“因病坠楼”了,令人不胜唏嘘,更生辛酸。

  梳理了一下涂回国后的困境,迥异国外的学术生态,他出国8年不曾“历练”;博士妻子回国难找教职,他无资源运作;杭州房价高达两万,他月入四千,囊中羞涩——这个悲剧源于学术畸形和生活艰难。

  “海归”自有水平参差不齐者,但涂确为其中翘楚。保送入清华,全额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六年拿到硕士博士文凭,留校两年从事博士后研究。终究还是水土不服,八年海外的学术训练,仅因两个月的国内遭遇而心生绝望,“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经济大环境不好,“海归”纷纷国内跑。教育部预测,今年“海归”人数将超过5万人,而从1978年开放至今的海归总人数也不过30万人。统计指出,海外归国人员中,海带(海待)海藻(海找)者众,海鲜(受重用)海星(明星)者少。

  种种迹象显示,“高大重”(高待遇高职务,大城市大机构,被敬重与倚重)的“海归”时代已经倒塌了。倒塌之后就回到真实世界,比如当下的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有媒体分析了,以涂博士的收入计算,若要买套90平米的住宅,独立支付要不吃不喝将近20年。而并非读书精英的江浙同龄人,已赶在房价狂飙的前几年,安居乐业小有成就。

  我是很能体会那种相对失落感的,几个同学、亲戚高中没毕业,南下广州开小店盘服装做外销,经济过热的前两年,顿成千万富翁,车房俱全。而更多从小就承担太多期望的好孩子,以当下的世俗观念来看,却远未成功,仅一顶“房奴”的帽子就不知要压上多少年。这是一个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迅速实用化、世俗化的时代。

  回到真实世界,也就能感叹同为“海归”的丁海森,为何以世界品牌实验室的名义,打着“欧元之父”蒙代尔的旗帜到处发牌授证。回到真实世界,也就并非赞同但多少能理解,几多教师在名牌高校占个位、点个卯,一心一意搞副业搞项目,赚钱营生。回到真实世界,当然也就能看通多少学霸与权贵知识分子因为利益,几无人格几无师道尊严。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涂博士凄楚地一跃,一个海归“高大重”时代倒塌了,更多人将回归到真实世界,也必须回归。

  (作者系资深财经媒体人)
 

浙大“1311计划”为何会浮出水面

    有网友如此评论浙大的“1311计划”:浙大的“1311计划”据传包括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可是如果只引进人才而不给人才起码的环境,那么无异于一场学术界赶英超美的新一轮大跃进。如此靠数字打拼,不过是领导面子上好看,学校形象好看,人才本身则会被严重浪费。
    既然如此为何“1311计划”又会出炉呢?
可能为了大学排名?
    这些年教育界流行起来一种排名热,把毫无比较意义的大学放在一起顺序排名,分出一二三。那么这些排名依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各高校自己提供的重点学科数、博士点数、硕士点数、本科生人数、教授人数、院士人数、长江学者人数、跨世纪优秀人才数、科研经费数、课题数量、获奖数量、论文数量等等。可能为了“跑部钱进”?
    在一些学术成果评奖和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申报中,学术腐败也很突出。有相当数量的项目、课题经费分配行政化,学术评价体系形式化,造成许多单位乐于“跑部钱进”。这种不正常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一些毫无价值的科研课题得以出现。可能为了教育及科研经费?
    除国拨经费外,目前我国高校学校主要的经费来源包括学费、住宿费收益,科研经费,计划内教学科研以外的培训收入以及部分校办企业收入。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央部委的高校非国拨经费比例相对较高,地方院校则根据地方经济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教育“十一五”:高校投入国拨经费比重将增
本报北京6月4日讯(记者 柴葳 余冠仕)“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在‘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的总体投入中,国拨经费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教育部部长助理杨周复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作出如上表示。


  杨周复介绍说,除国拨经费外,目前我国高校学校主要的经费来源包括学费、住宿费收益,科研经费,计划内教学科研以外的培训收入以及部分校办企业收入。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央部委的高校非国拨经费比例相对较高,地方院校则根据地方经济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这些非国拨经费中,除高校科研经费,特别是中央部委高校科研经费增长速度较快之外,其他收入均增速较慢。”杨周复说,国务院近日发出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规定,今后5年,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标准要稳定在2006年秋季的水平,这就意味着5年内高校学费、住宿费都不得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国拨经费在高校投入中所占比重的增大将是一种趋势。

 

  《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5日第1版      

 

以坚定步伐实现教育“十一五”蓝图(图)

 

教育十一五规划:推进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解读教育“十一五”规划   


 

海归自杀能否唤起学术改革?

    著名学者丁东谈到当今中国的学术生态环境,颇为激愤,他称,当今学术体制有如此基本特征:一是以官治学,权力本位。二是量化管理,这是以官治学的技术管理模式。三是设租寻租,权钱交易。这是以官治学的直接后果。四是压制创新,劣胜优汰。以胡萝卜为主,并不是不用杀威棒。当然,这只是丁东的一家之言,但我们不得不叹息,在许多时候,丁先生所总结的富有针对性和真实性。在这样的学术生态环境下,不谙世事的人确实很难适应,也难以很好地生存下去。     总之,一个海归博士的非正常死亡,让人唏嘘不已,在唏嘘之余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下当下的学术生态环境。不管涂博士的死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当下的学术生态环境都堪忧。
 

浙大海归博士涂序新跳楼之死,为何让人唏嘘?

2009-10-22 17:32:21 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涂序新回国,可看做浙江大学“1311计划”的一部分。

 

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怎么从3楼走到顶楼11层,然后纵身跃下的。这位32岁的海归,今年6月才从美国芝加哥市返回中国。回国之前,他的悲剧毫无征兆,似锦前程在等待着他。然而9月17日凌晨2点,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就在跳楼前6天,他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10月22日《华商报》)

一个青年才俊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离开尘世,于他自己而言,也许是一种解脱,但留给他人的必然是绵绵心痛。尤其让人足堪痛惜的是,涂博士正值当打之年,从今天6月返国,到他弃世,不过3个月时间,在3个月究竟发生了多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导致他忍心抛开幼女奔向天国?我们不得而知。

拘泥于信息的不完整,我们无法猜定涂博士的死因。报道称,跳楼疑与评职称有关,即,他的死可能和他提前知道了评选结果有关——或许他得知自己没有被评上副教授。尽管这只是猜测,并未得到证实,但我们无需讳言职称之恶,日前,中青报报道,职称已成中国之“累”,多数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调查发现,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名额分配中潜规则重重,拉关系等现象层出不穷。凡是洞悉现实语境中的人都知道,这些病灶绝非虚言。

在职称原因之外,其实最该关注的是涂博士的遗书,而遗书中的几句话更让人心惊肉跳、感喟不已。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这几个字,可谓字字如刀,让人不寒而栗之余,备感悲哀。在大家的印象里,学术圈相对单纯,干净,人事斗争少,生存压力相对不大,由于都是学人,都是高智识阶层,彼此之间应该保持尊严,温文尔雅,再不济,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不会那么赤裸裸,更不会撕破脸皮,穷凶极恶。由于大家素质较高,也很少存在坑蒙拐骗,所谓的“性、知识分子和谎言”之类的剧情,很难发生。

但现实告诉我们,如今的学术圈已经不是当年的学术圈,或者说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学术圈,那种干净、单纯的学术圈只是一相情愿的幻觉而已。涂博士所感叹的残酷、无信和无情,想必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亲身体会的,非有切肤之痛,难有如此痛切的判断。事实上,就近年来,我们通过媒体公开报道的信息看,学术圈也早非净土了,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恶,几乎学术圈都有。学术不端,比如抄袭还算等而下之的,学术腐败也让人见怪不怪了,学霸林立,互相倾轧,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欺世盗名。屡屡有人感叹,学术圈已异化成名利场,此话不假,看看一个个学人,为了一点名与利,不惜撕破脸皮打破头,就足以知道名利具有的杀伤力了。还有人感叹,学术圈只有利益,没有学术,不管此说是否夸张,但就我们的观感而言,确实失望

 

著名学者丁东谈到当今中国的学术生态环境,颇为激愤,他称,当今学术体制有如此基本特征:一是以官治学,权力本位。二是量化管理,这是以官治学的技术管理模式。三是设租寻租,权钱交易。这是以官治学的直接后果。四是压制创新,劣胜优汰。以胡萝卜为主,并不是不用杀威棒。当然,这只是丁东的一家之言,但我们不得不叹息,在许多时候,丁先生所总结的富有针对性和真实性。在这样的学术生态环境下,不谙世事的人确实很难适应,也难以很好地生存下去。

总之,一个海归博士的非正常死亡,让人唏嘘不已,在唏嘘之余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下当下的学术生态环境。不管涂博士的死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当下的学术生态环境都堪忧,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到了非整饬不可的地步了。(秦淮川)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

 

关于

博士 学术 涂序新 新闻
  • 论坛热点
    教授博士给工人当学徒 2009/10/22
  • 市社联学会学术活动月开幕 2009/10/22
  • 美专家来蓉交流急救 2009/10/22
  • 发表不重要了 良心更重要了 2009/10/22
  • 全世界最高学术职位易人 2009/10/22
    • 没有相关论坛帖
    海归博士 浙江大学 涂序新 湖南大学 南方圆 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_大旗社会_大旗... 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 熊丙奇的博客 - 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 - 腾讯博客 - Qzone 海归博士涂序新跳楼自杀应该引起社会的反思 | 龙虎网 Longhoo.Net 海归博士暴打过路老人“因为回国落差大”(图) 从海归博士之死看学术圈的“无情” 中国最成功的十大留学海归-海归成功人士 五大成功海归 浙江大学海归之死,高校工会何时能发挥实质作用?/南方都市报_满天风雨 【社会】细数五大最成功的海归 自辱做富婆情人:"挣足"面子的海归博士情归何处 钱学森的天问背后:工人科学家蔡祖泉与海归博士自杀 钱学森的天问背后:工人科学家蔡祖泉与海归博士自杀----------转 浙大海归博士涂序新跳楼自杀 涂序新个人简历 | 龙虎网 Longhoo.Net 海归博士下乡“务农”成风尚 土地里寻文化梦 瑞典海归博士陷受贿丑闻 辨称被警方诱供 知识分子家庭性虐待严重 海归博士家中也打老婆 知识分子家庭性虐待严重 海归博士家中也打老婆 浙大海归博士跳楼续:妻子抱着女儿泣不成声 大"海归"走俏 小"海归"滞销 留学做好职业规划 [ 转]讨论:一个大博士的征婚宣言PK一个打工者的娶妻出师表 _娱 乐_东莞社区_东莞网 博士与小工的区别_ [转]一对上海交大海归博士夫妻在美国拼搏的六年生活,可以有很多种 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工商管理博士(dba)学员通讯录_乱蔷薇的博客_凤凰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