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小岗村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7:02:41

106日《小岗村的故事

晚饭后闲逛新知图书城,书山文海,仅凭个人兴趣和取向,随便翻翻一两个小时就不知不觉过去了。看到同一本书有那么多的不同版本,有时莫衷一是,买哪种好,更多时候则替出版商担心,全国读书人有几个?能卖掉几本?看到一大排中外名著,特别标明易中天教授指定阅读,易中天都读过这些书吗?就是钱钟书先生指定阅读,名人效应也未必奏效,再说钱钟书先生是不屑于搞这类玩艺的。还有课标指定读物,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如山,而课余不是玩QQ就是沉溺网络游戏,偶有阅读,也多是快餐式的浅阅读,又有几个同学少年能潜心于那些名著呢?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草民认为读书也要趁早,早早打下精神底色,终身受益。成年后能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书呢?很多过来人都心知肚明。

扯远了,回到标题《小岗村的故事》。

这是一本政治读物或产物。

准确地说,它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歌德”版。封面标榜:从这里读懂中国,继《中国农民调查》后的又一力作云云。随便翻了一下,“严”字出现的频率自然较高。

想起几个月前,中央领导冒冒失失走了一趟小岗村,全国舆论哗然,小岗村立刻被拉到太阳底下曝晒,并且油炸黄闷火烤,知情网民口诛笔伐,揭秘小岗村。喜笑怒骂的文章如滔滔淮水,泥沙具下。真是不翻石头不出虫,严某某人不为己天天诛地灭的人生哲学,成为众矢之的,十八位农民按血手印,据说是后来造的假,小岗村纪念馆,国家砸进了几百万,小岗村的道路、水利、房屋等很多公共设施也是上面不惜代价砸钱修建的,三十个过去,小岗村依旧是一个“穷”,发展好像再也弄不出什么名堂,无以为继了。草民没有去过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这方“圣地”,但从很多农村小打小闹搞单干走到今天的现状可想而知小岗村的“辉煌成果”。

那段时间,各大报争相转载一篇叫做《江淮大地话金秋》的报道,但更出名的是那幅压题照片,场面颇似话剧舞台,背景是一堵粉刷过的墙,道具不多,就是墙上挂了两串玉米。台上人物笑容可掬话丰收。网上人多嘴杂,议论纷纷,草民的几位同事看了后也嘻嘻哈哈的,说那两串玉米算表示丰收?那话金秋的地方难道找不出一个更体面的?

中国人最喜欢对比,以对比来彰显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远的不说,就是前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同心同德大张旗鼓进行忆苦思甜,前后三十年对比。说起前三十年,大有“万恶的旧社会,穷人血泪仇”的味道。就是小地方的电视台,也是从网上下载来一些民不聊生的图片移花接木加以对比。

在闲话小岗村时,网民们也大话华西村、南街村,力挺走社会主义道路前景广阔,以此对比小岗村。中国的广大农民可能对华西村南街村不甚了了,听知情者描述,那种集体化共同富裕还真令人向往。

领导走访小岗村,为小岗村张目,意在为后来的农村土地大流转造势,后来因网上反对甚众,土地流转暂时搁延。但网民们又模仿日本鬼子的口吻捅破了玄机:“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村。”

草民出生农村,每回故乡,常与乡亲闲话生产生活状况。问他们,三十年来最大的好处是什么?他们说就是更自由,想做就做,不想做就闲着玩耍,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当然要有钱才可以,没人过问。不好处呢?回答:做集体公益事困难,比如,修路,人畜饮水工程。就说饮水,一个社,四十几户人家,六七家人相约用塑胶管压水进家,总共压了六七个管道,但还有六七家人没水喝,原因是找不到水源了,有水源,但是属于某某家的山。为什么不全社统一,集中压一管进村共亨水源呢?一盘散沙,各顾各的怎统一得起。过去修建的大沟,一年四季清水长流,灌溉,人畜饮水,持续了三十多年,现在早已堵塞,甚至挖断了。问他们,以后有什么发展计划?“发展计划?”他们笑笑,发展什么啊?我也觉得对他们高谈什么“发展”简直有些天真可笑,就说有什么打算。他们摇摇头,脸上一片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