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文财经报道反而看不明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4:04:20
财经报纸每天都看,所以经常看到一些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财经报道。譬如两周前去香港出差,正好赶上电讯盈科出售股份的事闹得沸沸扬扬。当时我在飞机上连着翻了几份中文报纸,都是看得云里雾里,直到后来看到一篇《亚洲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顿时云开雾散,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脉络一目了然。当时我身边的一位NASDAQ上市公司的老总也感叹“还是人家英文写得清楚!”
这样说可能对国内的财经记者不是很恭敬,但是我的确觉得我们国内财经记者的整体水平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同《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这样世界级的财经媒体相比。虽然我也接触过一些非常优秀的财经记者(如《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媒体的部分记者),但是总体来说,大多数财经记者写出来的东西还不够无懈可击。
在这里,谨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为财经记者朋友们提几条简单的建议:
1.        把事搞明白:一件事您完全搞懂了,您是否能写得清楚明白让我们也一看就懂我不敢保证,但是我敢肯定:如果这件事您自己都没真正搞懂,作为读者我们一定就更看不懂了。我也知道财经事件不是所有的都通俗易懂,但是没办法,您选择了这个职业您就得把自己培养成半个专家。而现在有相当一批记者仅仅满足于把事摆出来,看他写的东西你几乎能听见他在说:更具体的俺就知不道了,不过反正有这么档子事别说我没报啊!那感觉有点像几年前国营餐馆里上菜的服务员,把盘子出溜过来就算完。
2.        把数搞明白:我一直觉得,国内财经记者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为了引用数字而引用数字,数字和数字往往是橘子对苹果,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通过它们也导不出任何新的数字,而且这些数字能说明的和记者想说明的往往不是一回事。譬如,类似这样的报道并不罕见:
“G三一是在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中“顺便”提到三一集团的收购意向的。G三一董事会表示,由于2006年上半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良好,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市场活跃,出口市场开拓力度较大,公司经营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公司2006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将增长50%以上。2005年上半年,G三一实现净利润为1.58亿元,每股收益为0.329元。G三一的这一则公告,在某种程度上反驳了徐工对三一产业实力和资金实力的质疑。”
当然,引用数字的混乱有的时候也不能全怪记者,因为我们的数字发布机构往往发布的数字就是含混不清没有内在逻辑的。但是作为记者,你有责任去了解数字背后的故事,去发现数字后面的逻辑。别为了让自己的菜有点味道就随手扔几个数字进来,最后让我们这些吃菜的人不仅没有吃出味道还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
3.        多做功课:小孩上学需要做功课,我们见客户前需要做功课,记者采访前同样需要做功课。什么叫做功课?你能引用你的被采访对象说过的话叫做功课,你能指出你的被采访对象曾经在不同场合说过的自相矛盾的话(或者做过的自相矛盾的事)叫做足了功课。你在采访前是否做了功课并且做足了功课,被采访者三分钟之内一定会一目了然。对做了功课的记者被采访者在可能的范围内会愿意多说一点尽可能配合,反过来对没做功课的记者被采访者一定也是随便敷衍两句就恨不得立即结束采访,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之常情。假以时日,做功课的记者和不做功课的记者写出来东西怎么可能没有天壤之别!
4.        别盲目崇拜:记者必须是中立、客观的,记者不应该崇拜任何人,无论他(她)事业上有多么成功人生有多么辉煌。特别是对那些所谓在资本市场上(尤其是国内A股市场上)长袖善舞的企业家更不要盲目崇拜,因为你几乎可以肯定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早晚要出事,也许你正在采访的这位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粗略的“拇指规则”:一个企业股权结构越复杂,分支机构越庞杂,业务越混杂,这个企业越容易做砸。而在我们国内媒体的报道中,对财经人物不够冷静客观的溢美之词比比皆是,有的时候记者那种溢于言表的崇拜之情会让我们读者都替他(她)难受。
最后告诉我们的记者朋友,只要你们把功课做足把事儿写清楚,作为母语是中文的中国人,我们还是会把《华尔街日报》当成我们的第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