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的墓志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4:10:22
那些即将消逝的名字 [ 须弥一芥 ]  序
    从危机开始到破产清算,雷曼兄弟公司只用了一年时间。
    而从1850年3兄弟聚齐,正式叫Lehman Brothers算起,雷曼兄弟公司已经存在了158年。
    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对华尔街的冲击可能是我们这些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因为雷曼兄弟公司一直是Role models for so many Wall Street firms(100 Minds that made the market,2007 by Kenneth L.Fisher)。
    华尔街一直以来,犹太投行与WASP投行分庭抗礼。雷曼兄弟虽然现在不是犹太投行的老大,却一直是犹太人的纽约金融圈的核心,而且一直是很多犹太公司效仿的榜样----最初以家庭成员为核心,不断加入外人,最终建立了一个持续到现代的合伙公司。高盛(Goldman Sachs ,NYSE: GS)、贝尔斯登(Bear Sterns)以及德崇(Drexel Burnham Lambert)等等都是仿效雷曼兄弟公司模式,并遵循其传统。
    现在,偶像从云端坠落,倒在地上摔碎了。
    那么,墓铭志的开头我们要怎么写呢?
那些即将消逝的传奇 Lehman Brothers

一、名字的演变

    1844年23岁的Henry Lehman,从巴伐利亚移民美国,刚开始起步时只能驾着四轮马车沿街叫卖,幸亏当时美国没有城管,要不把你车子掀了,货砸了,也就没有后来世界闻名的雷曼兄弟公司了。
    Henry Lehman后来定居在阿拉巴马的首府蒙哥马利市,开了一个杂货铺,起名时没花钱请个好名,跟王致和一样没动脑子,就叫H. Lehman。杂货铺什么都卖,玻璃器皿、工具到种子。
    1848年革命前后,反犹浪潮席卷欧洲,很多国家重新恢复了对犹太人的种种限制。留在老家的弟弟们混不下去了,先后来到美国投奔大哥。
    头一个来的是Emanuel Lehman,没说的,有我一口饭吃就饿不死你,兄弟。大家一块开杂货铺吧。
    1847年,公司改名叫H. Lehman and Bro。
    后来随着Mayer Lehman的到来,1850年公司又改名了,叫Lehman Brothers。
    这回来几个兄弟也是它了,所以从1850年至今就叫Lehman Brothers。
    
    1855年老大得了黄热病,去了,三兄弟没来得及合个影。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剩下的两兄弟,左边的是Emanuel Lehman,右边的是Mayer Lehman.    
    可阿拉巴马的杂货铺怎么就能成了纽约的投行了呢?是不是跟Nokia似的,100年后断然改行了呢?

二、从杂货商到券商

阿拉巴马州土质肥美,是有名黑土地带,宜于植棉。
  1850年代还没有发生后来的棉铃虫害,当时在阿拉巴马,棉花是最主要的农产品。
  农民手头没有现金,雷曼兄弟就收棉花抵货款。没多久卖棉花就成了雷曼兄弟的主业。
  由于棉花付款通常采用纽约银行的4个月期票形式,1856年Emanuel为此在纽约开了一个分部,就在花街的旁边,Liberty Street。

  1858年,棉花的交易中心从南方转移到了纽约,Emanuel就搬家到了纽约,当时他32岁。
  之后,美国内战爆发了。
  内战的结果是南方一片废墟,Mayer1868年搬到纽约,加入到他兄弟越来越火的生意中来。Lehman Brothers的总部也就转移到了纽约。
  Mayer比哥哥更激进,他不停地招揽生意,扩展业务;而Emanuel更谨慎,稳定。据传花街当时民谚:“Mayer赚钱,Emanuel存钱”。
  1870年,Lehman Brothers成为纽约棉花交易所(New York Cotton Exchange)的创始会员之一,1883年Lehman Brothers成为咖啡、糖、可可交易所(Coffee Sugar Cocoa Exchange,1882年成立)会员。1998年,这两家交易所合并成为纽约期货交易所(The New York Board of Trade,NYBOT)。
  1887年加入纽交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 ,NYSE)
  之间参与过铁路债券,开展过财务顾问业务。基本属于玩票性质,主业还是在实物贸易上。
  直到1899年,Lehman Brothers投行业务才发行了首个IPO---International Steam Pump Company。
  Lehman Brothers真正转向投行业要等到Emanuel死后,新一代Lehman Brothers接班之时,那正是在The Panic of 1907,也叫the 1907 Bankers' Panic。
  1907年恐慌与今天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没有美联储,但是有John Pierpont Morgan,史上最强的银行家,之后再无王者。现在的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就是因其而名。
  
  History's most powerful financer---J.P.Morgan

三、雷曼与高盛的一段情史

 Morgan这个名字还不属于即将消失的一列,所以我准备单开一个题目,写Morgan三代再串一下Peabody,能写的趣事也很多,暂且埋下伏笔,回头再说雷曼兄弟。
    新一代Lehman Brothers也是三个,分别是Henry的儿子Meyer、Emanuel的儿子Philip和Mayer的儿子Sigmund。Emanuel的儿子Philip被Emanuel指定为新一代的领导核心。
    Philip Lehman与当时高盛的太子监国Henry Goldman是酒肉朋友兼同志(志同道合的同志),两位几乎每天中午都在一家饭店的二楼一起吃饭,都对现状不满,都看好正在蓬勃发展的证券承销业务,共同的理想是将公司发展成为全能的投资银行,差一点一起开个公司,名字都起好了,叫高雷Goldman and  Lehman(很雷吧,可还是没创意,跟他们的老爹们一样,看看人家IBM和AIG多大气)。
   最终还是决定两家合作,共同包销股票的发行,所得利润50:50平分。
   这一合作就是30年,从1906年开始,到1936年分手。期间,Philip Lehman与Henry Goldman先后退休(合伙人的退休是拿走资本,与公司再无瓜葛),两公司也从开始亲密无间,到后来的猜忌和倾轧,就像一对恋人从海誓山盟到一刀两断的一场大戏。
   直到多年以后,高盛公司退休的合伙人仍能回忆起年轻时如何接受有关歧视Lehman Brothers的教育---尽管表面上彬彬有礼,互相尊重。
    高盛与雷曼合作之初,高盛能拉来客户,而雷曼有钱,双方优势互补,正所谓相得益彰。
    雷曼有钱为什么很重要,是因为当时的证券发行还不像现在,经过前期工作后发行期只有几天,100年前发行一只股票的时间按月计,半年发完就算不错。
    1906年,在高盛与雷曼合作报销股票的时候,Henry Goldman创新了股票定价机制,首次引入了市盈率的概念,将那些实物资产少无形资产多的公司的股票销售给之前持怀疑态度的客户(当时定价是按照公司的有形资产价值作为基础的)。直到今天,市盈率依然被广泛应用于评价股票的价值。

    在30年的合作中,高盛与雷曼逐渐成为华尔街最受欢迎的承销团队,为65个客户进行了114次发行。最著名的一单是高盛与雷曼合作包销的第二只股票Sears, Roebuck and Company---西尔斯百货,大家更熟悉的可能是它:
    
    芝加哥的地标--西尔斯大厦Sears Tower。
    
    西尔斯大厦曾经在1974-1998年之间保持世界第一,之后被马来西亚Petronas Twin Towers 超过。
    从塔尖算(Height to Roof),目前还是世界第一。
    按公认标准算目前世界第一是台北101,第二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链接出处,并列第三是马来双子塔,第五就是西尔斯大厦。
    随着1920年代美国股市景气十足,Henry Goldman与Philip Lehman先后退休之后,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高盛觉得自己带来这么多业务,应该得到更高的份额(50%太少了),雷曼兄弟则认为高盛太贪,而且老把名字高高挂在前面。
    到了股市最火爆即将崩盘前的1920年代末,双方已经公开对立,决裂只是时间问题。
    但最终的分手依然拖到了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中的1936年,剩下的60个客户被分割,雷曼兄弟分到19个。那时候的高盛比现在的雷曼兄弟好不了哪去,公司名声扫地,在整个1930年代和1940年代几乎没有什么业务,靠着1930年临危受命的Sidney James Weinberg苦苦支撑才没有倒闭,不过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今后如果讲高盛的时候再展开。
    我个人观点,之所以此次次贷危机大型独立投行只有高盛还能够独善其身,跟其在大萧条时代的悲惨遭遇绝对相关。    
    让我们再回到雷曼兄弟,1925年Philip Lehman退休,他的儿子Robert Lehman接班。谨慎保守地经营,聚焦在风投业务,雷曼兄弟躲过了大萧条时代,二战后迎来了新的发展。

四、三易其名

    Robert Lehman引导公司躲过了1929年的股市崩溃,慢慢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并将公司扩展到法国巴黎,开始了雷曼兄弟的国际化。但他并不以投资银行家著名,使其不朽的是其艺术品收藏,现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有一角Robert Lehman Wing保存着Robert Lehman捐献的3000多件艺术品。Robert Lehman Art Lecture Fund依然在运作,支持文化事业。
    忙着艺术品收藏和赛马的Robert Lehman死于1969年,家族里没人接班,120年雷曼家族统治的终结就此终结。    
    1969年也正是1960年代狂飙时代(有本书the Go-Go years,中文名沸腾的岁月描述就是这段历史)结束的一年,也是巴菲特清光股票退出合伙人公司,开始全力介入BERKSHIRE HATHAWAY(BH)公司的一年,在越战和美国经济衰退的阴影中,雷曼兄弟公司开始走下坡路了。
    Robert Lehman死后雷曼兄弟公司很长一段时间没人主持,雷曼兄弟公司长期内耗的大戏拉开了帷幕。
    雷曼兄弟公司耗到1973年才挖来Pete Peterson,一转颓势,连年盈利大增。在Pete Peterson的主持下1977年合并了Kuhn, Loeb & Co--库恩罗卜公司,华尔街最有名的犹太投行,20世纪初排名第二,仅次于当时如日中天的J.P. Morgan公司。其中最著名的Jacob Schiff(公司创始人Solomon Loeb的女婿)是铁路浪潮中与J.P. Morgan齐名的人物,一个是犹太人的偶像,另一个是WASP的偶像。
    二战后库恩罗卜公司赶不上浪潮,日渐没落,最后发生资本危机,被雷曼兄弟公司并购。合并后的公司名叫Lehman Brothers, Kuhn, Loeb Inc.,是当时美国第四大投行。当时第一是Salomon Brothers, 第二Goldman Sachs,第三First Boston。因为库恩罗卜公司在国外名气比雷曼兄弟大很多,在国际上公司以Kuhn Loeb Lehman Brothers Inc出现。    
    好日子没多久,公司内投行和交易员的冲突愈演愈烈,压不住阵脚的Pete Peterson不得不提拔Lewis Glucksman(COO,交易员出身)作co-CEO,又经过新一轮权力斗争,Pete Peterson出局,Lewis Glucksman独揽大权。
    斗来斗去的结果,大家一门心思拉帮结派,互相倾轧,没人有心思干活了,公司瘫痪了。
    1984年,独揽大权没多久的Glucksman就迫于压力不得不把公司以3.6亿美元卖给Shearson, 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旗下金融服务的公司。
    1984年5月11日,公司更名为Shearson Lehman。
    1988年, Shearson Lehman又和深陷丑闻E.F. Hutton & Co合并成为Shearson Lehman Hutton Inc。
    至此,10年之间三易其名。

五、那些消逝的名字

日兴所罗门美邦(Nikko Salomon Smith Barney)是上篇所述涉及的著名公司除雷曼兄弟外仅存的公司实体,而且还是一个日本公司,日兴证券公司占51%的股份,所罗门美邦占49%的股份。
    奇怪吗?没有 Kuhn, Loeb ,Shearson和Hutton也没有,他们哪里去了?
    他们在历史的大潮中消失了。
    1980年代美国运通当时的CEO James D. Robinson III(1977-1993在位)梦想打造金融服务业的SuperCompany,所以买了一堆投行、证券公司和财务顾问公司,最后把他们打包成了Shearson Lehman Hutton Inc,Kuhn, Loeb先没了。
    1990年,公司改名叫Shearson Lehman Brothers,Hutton的名字没了。
    1993年,美国运通换了个CEO Harvey Golub,公司当时股价暴跌,Harvey Golub把Shearson Lehman Brothers切开来卖了救急,先是把原来Shearson和Hutton的经纪和资产管理卖给Primerica,
    Primerica把买来的Shearson和Hutton并入Smith Barney(1987购买)形成Smith Barney Shearson, 之后又改回原名Smith Barney,Shearson也没了。
    1993年底,Primerica和Travelers Insurance合并成Travelers Inc。
    1997年11月Travelers Group(Travelers Inc在一系列的合并后又改名了)90亿美元购并了Salomon Brothers,然后把它和Smith Barney合并成Salomon Smith Barney,中文名叫所罗门美邦。
    1998年4月6日,Citicorp与Travelers Group合并形成全球最大金融控股公司花旗集团(Citigroup,Citicorp与Travelers Group各取一边而成)。
    2001年所罗门美邦取代美林证券公司成为华尔街最大投资银行,2005年夏,在已经有很多预兆的情况下,所罗门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这个名字从投资银行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叫“花旗全球投资银行” Citigroup Global Markets Inc的机构。    
   1994年美国运通分拆原来Lehman Brothers Kuhn Loeb这部分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就是现在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IPO的价格每股$3.72元,现在你想买都不好买,得到粉单市场(Pink Sheet)上去买,你说得多少钱一股?
   最低一分钱一股,还不打折!
    

    雷曼兄弟股价1994-2006

六、雷曼兄弟之死
    上市之后就没有太多故事了,14年一直在CEO Richard S. Fuld, Jr.的率领下,做着华尔街精英们一直做的龌龊事。
    值得一提的也就是2003年斯皮策罚华尔街14亿美元的时候,雷曼兄弟公司好歹也是混华尔街的,跟着凑份子交了8000万。
    虽然,在次贷危机中雷曼兄弟也受到了损失,2008年第二季度亏损28亿美元,第三季度亏损39亿美元,但比起花旗、大摩来还不是小巫见大巫,为什么市场反映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呢?

    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一、市场卖空者为获暴利捕风捉影、对不利消息推波助澜;
        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JPMorgan低价收购后,卖空者自然就瞄上了第四大雷曼兄弟,可巧雷曼就报第二季度亏损,于是股价连连暴跌,各种不利传闻满天飞,与贝尔斯登被逼着签下卖身契之前如出一辙。
    二、政府代表拒绝施救,暗中落井下石
        韩国开发银行要收购雷曼,要美国政府背书,保尔森打着不能滥用纳税人的钱的大旗,真正大义凛然,让我小民心生敬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可雷曼兄弟一倒,立刻推出天价救市方案,又限制裸卖空,然后又冠冕堂皇找了另一套说辞,黑也是他白也是他,联想到保尔森出身高盛,是不是“君子报仇,八十年不晚”,还有美国银行抄底选雷曼还是美林时,据说又是一个电话断送了雷曼最后的生机,说实话,有了那个方案雷曼美林都能缓过一口气来。
    三、各路人马趁火打劫
        趁你病,要你命是华尔街的秃鹫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具体是谁没证据不能瞎说,要不告我诽谤,要我赔个3000万,这一个字得值多少钱?

        大难临头,方显朋友真假,当你四处求援时,要都是门不让进,没听你说完,就把门当你面关上的主儿,你得多寒那,平时觥筹交错,酒酣耳热时说的掏心窝子的话都TMD随风散了...
        人可以死去但不能没有尊严,雷曼兄弟咬咬牙,举枪对准脑门,“Ping”的一声,世界清静了.....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那些即将消逝的传奇 BOA

七、戏说英雄救美

  话说一男一女站在华尔街的高楼顶上,因为被债主追杀不得不要跳楼清帐。
  男的是犹太血统的雷曼兄弟,女的金发碧眼纯正WASP名叫美人林奇,昵称美林。
  楼下一干观众对着楼上指指点点,七嘴八舌,时不时传来“跳啊,赶紧跳啊”的起哄之音,更有甚者,就两位跳不跳、何时跳和怎么跳摆下赌局,江湖大佬索罗斯暗下重注赌雷曼兄弟不跳,而且信心满满。
  果然,空中隆隆作响,一架直升飞机绝尘而来,就停在要跳楼的2位身边。
  在众目睽睽之下,机上下来一位翩翩中年,古铜色的皮肤暗示着人来自阳光灿烂的加利福尼亚。
  
  中年大哥下了飞机,快步跑向两人,途中张开双臂,雷曼兄弟也张开双臂,两个男人眼看就要拥抱在一起,底下正在观望的索罗斯暗自窃喜,心道“炒股有内幕,傻子也能赚”。
  说时迟,那时快,一阵悠扬的铃声从中年大哥口袋中响起,细听正是“无间道”的主题曲,大哥掏出手机,正是山寨之王--CECT金苹果LV998,接了这个电话之后,中年大哥转向美人林奇,单膝跪下,掏出500克拉大钻戒,含情脉脉地说:“Mary me...”
  被这出人意料的表白震惊的美林,在头晕目眩的狂喜中下意识地说了“Yes”。
  同样被这大逆转雷倒的雷曼兄弟两眼一黑,胸口一阵发紧,一口鲜血止不住地喷了出来,身子向后一栽,直挺挺地向楼下摔去......
  楼下一阵狂呼“跳了,跳了...”,人群一阵大乱......
  “ping”地一声,雷曼兄弟摔落尘埃后,当场并未气绝,含恨说了一句,“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一歪头去了。

八、英雄的前世今生 

   上文所提英雄救美的英雄,指的是Bank of America,目前全美市值第一,是一家有着104年历史的银行。
    说起Bank of America就不能不提起Amadeo Pietro Giannini (1870–1949),他被TIME杂志评为20世纪"builders and titans"之一,是名单中唯一一个银行家。另外,被"American Banker" 杂志评为20世纪5个最具影响力的银行家之一。
    A.P.Giannini名副其实,更重要的一点他从最低层做起,一步一步打拼,并在而立之年为着心中信念创业,建立了不与华尔街同流合污的平民银行,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银行的分行,房屋抵押贷款、分期付款、汽车贷款等都是A.P.Giannini开创的。
A.P.Giannini 1870年5月6日生于加州San Jose,父母都是意大利移民,靠着在San Jose承包旅馆赚到的钱,爸爸Luigi Giannini买了40英亩土地成了农场主。在小Giannini 7岁的时候,因为收一块钱(也有说十块钱)的债与一个工人吵架被杀。
    之后母亲Virginia 托油瓶改嫁 Lorenzo Scatena,一家1882年搬到San Francisco。Lorenzo在North Beach区的一家水果批发公司打工,一年后学成出师,自己也开了一家水果批发公司Scatena & Co。小Giannini12岁起就跟着继父打工,课后和周六都在店里帮忙。很小就显示了商业天赋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17岁时就能独当一面,他的努力为他换来Scatena & Co的一半权益。
    正在冉冉上升的新星A.P.Giannini 1892年结婚,娶了Clorinda Agnes Cuneo,岳父老泰山Joseph当时是North Beach区最富的人之一,发财的主要渠道跟现在中国很多大亨一样--房地产。
    结婚9年后,而立之年的A.P.Giannini退休,卖掉了Scatena & Co的股权,加上房产和积蓄,身价超过十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千万富翁。
    1902年,岳父老泰山Joseph Cuneo去世,家族选定A.P.Giannini接班Joseph的遗产Cuneo holdings。A.P.Giannini由此开始了他在银行业的传奇。
    A.P.Giannini进入银行业是由于岳父的遗产Cuneo holdings参股当时North Beach区唯一的银行Columbus Savings and Loan,由意大利裔的John Fugazi创立和控股。经营思路与现在中国的银行一致,只为大客户服务,喜欢发放大额贷款,对小人物爱理不理猛翻白眼,作为银行的董事,年轻气盛的A.P.Giannini对此大加抨击,指出应该让“小人物”同样借到钱,指出应该积极支持“小人物”发展生意,指出银行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
    这种思路自然在只会“抓大放小”的董事会那里通不过,A.P.Giannini愤而辞职,准备按照自己的信念开个新银行。   
    1904年10月17日,在旧金山North Beach的一个小酒吧里,Bank of Italy开张了,资本15万元(也有说30万元),第一天就存款8780元,开张大吉。“小"也有小的缺点,规模扩张实在太慢了,每天重复着招待兼出纳工作的贾尼尼,心中燃烧着熊熊火焰,对未来充满信心。

目光炯炯的意大利移民之子A.P.Giannini
    贾尼尼一鸣惊人,Bank of Italy一飞冲天的日子没等了多久,很快到来了.....
1906年4月18日清晨5点12分,美国历史上主要城市所遭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之二是卡特里娜飓风)旧金山大地震爆发了,地面像鸡蛋壳一样裂开,又像海浪一样起伏波动;大火连烧三天三夜,消防人员束手无策;2.8万栋楼房被毁,官方数字478人丧生(据说是为了避免造成恐慌大大缩小了实际死亡数字,因为没有人统计和为此负责,事后经历史学家推算保守估计至少3000,多达6千,甚至上万),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旧金山大地震震级为里氏7.8级,自奥勒冈州到加州洛杉矶,甚至是位于内陆的内华达州都能感受到地震的威力。
   虽然也感觉到了地震,但是保持着良好敬业精神的贾尼尼还是象往常一样,9点整开门营业。
   由于烟囱倒塌、堵塞及火炉翻倒,旧金山市有多处同时起火。火势越来越猛 , 迅速蔓延 , 烧毁了大量建筑。由于火势过旺 , 温度不断升高 , 本来耐火的建筑也因内部温度达到燃点而自燃起火 ,而地震中自来水管道破坏漏水 ,大部分上下水道和消防站也完全被毁 ,消防人员只好从沟渠、水塘和井里抽水,有限的水浇上去有如火上浇油 , 适得其反。
  
   从金融区望去的旧金山大火
  
   看到大火越烧越近,贾尼尼赶紧把银行关了门,一路狂奔到了继父店里借了一辆四轮马车,车上的水果都没来得及卸下来,又赶回银行,把银行保险库内价值2万美元的现金、有价证券和黄金望车上桔子堆里一塞,在逃难的人潮中回到了家。家里刚刚烧完,这么一大堆钱往哪儿放啊?贾尼尼艺高人胆大,就埋在自家起居室的灰里,然后救灾去了。
  
   大火之后满目疮痍
  
   几天后,余震停息,火也灭了,逃难的人们纷纷返回,在废墟上准备重建家园。旧金山的银行们发挥了“晴天送伞,雪天扒房”的光荣传统,纷纷在报纸上打出告示:“因....等不可抗力,....损毁严重,.....另行通知",一句话,现在甭找我,有存折也没用。
   只有Bank of Italy在废墟上开张了,存折烧了,没关系,你帐户余额和每一笔交易都在贾尼尼的脑子里,人来就行;想借钱没抵押,没问题,一个签名就行了,贾尼尼知道你的信用......;握一下手,急需的重建贷款就给了,非常简单。从后来的事实来看,好人是有好报的,当时的每一笔贷款都如数偿还,没有一笔坏账。
   "一张面孔,一个签名"就是当时Bank of Italy的口号,这种雪中送炭,患难见真情的做法是有口皆碑,结果是贾尼尼一举成名天下知,Bank of Italy一飞冲天。

    危机这个词真妙,体现古老的中国阴阳哲学以及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它意味着危险与机遇并存。
    所以,现在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于前文所述泪满兄弟、美人林奇和花旗之流是“危”;对于巴克莱银行、野村证券、JPMorgan以及Bank of America是“机”。
    举个经典的例子,川剧演员巴克莱银行假装要收购泪满兄弟,趁尽职调查之机把泪满兄弟摸了个底儿掉,然后狮子大开口要美国政府兜底,保尔森赶紧配合,大义凛然不能浪费纳税人的一分钱,巴克莱银行一扭头就变了一张脸,立刻撤出竞购,多方合力逼得泪满兄弟自我了断。
    泪满兄弟尸骨未寒,巴克莱立刻又变了一张脸,变成了秃鹫,闪电般就咬下泪满兄弟身上最肥最美的肉来,真不愧老牌帝国的金融大家,深得资本主义表面道貌岸然暗地尔虞我诈的精髓。
    对于中国金融界满腹正统美国理论的精英们,是“危”不是“机”。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表面上信誓旦旦损失少而又少,只占总资产百分之零点零零零几,暗地里哭天抹泪数着日益贬值或一钱不值的股票债券。
    1907年恐慌(The Panic of 1907)对于A.P.Giannini来说是“机”不是“危”。
    时来天与地同力,1907年中正在一帆风顺的A.P.Giannini的直觉告诉他有点不对劲,所以他赶快采取了行动:尽量回收贷款和少贷款;大力吸存;购买大量黄金作为储备;保持大量现金头寸等等等等。
    等到10月危机爆发,银行倒闭浪潮一浪一浪传到加州时,Bank of Italy开始也受到了波及,前来提取存款的人排起了长龙。
    A.P.Giannini不慌不忙,应对得当:
    储户取多少给多少;
    让银行职员把储备的黄金堆放在柜台后面大家一眼看得到的地方增强储户对银行的信心;
    本身就人缘好能说会道的他在外面维持秩序,扶老携幼,顺便跟人聊天。
    侃着侃着人潮就散了,一场风波消于无形,这一场景后来在阿瑟黑利的《钱商》里演义了一把,安到了猪脚身上。
    
    1916年,A.P.Giannini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branch banking system,很快分行开遍加州。
    1928年A.P.Giannini跑到Los Angeles,与Orra E. Monnette(President and Chairman of the Bank of America, Los Angeles)进行了友好而又建设性的会谈,双方就两个银行的合并达成了一致性意见。
    合并后银行就叫Bank of America,A.P.Giannini任董事局主席,Monnette任CEO(也有资料说两人一字并肩王,co-Chair)。
    1929年初,合并完成,Bank of America日渐兴旺,分行已经开到了东海岸的纽约。
    A.P.Giannini志得意满,又准备退休了。他选择了在一个华尔街声望很高能力很强的人接班,没想到这个接班人恩将仇报,演出了一幕美国银行业的无间道,差一点把他一手开创的Bank of America带进深渊,沦入华尔街的魔掌。逼得A.P.Giannini耳顺之年重出江湖,力挽狂澜,又演了一场好莱坞的“英雄斗恶棍”的正剧。
     1929年A.P.Giannini的帝国资产超过10亿美元,分行数量超过400家,遍及全美,甚至开向了海外。
    志得意满的A.P.Giannini选中的接班人是Elisha Walker,当时是华尔街顶级PE Blair & Co.(影响力排名第三,第一JPMorgan,第二库恩罗卜)的CEO。
    Elisha Walker当时被公认为华尔街前途无量的明星,与华尔街格格不入的A.P.Giannini之所以选中他,一个是Elisha Walker有5个孩子,让喜欢大家庭的A.P.Giannini印象很好;二是Elisha Walker亲和力强,并善于伪装,把自己包装成认同贾尼尼理想的同志,让贾尼尼相见恨晚,只谈了一个晚上事就定了。
    Elisha Walker接班以后,正赶上1929年股市崩溃,大萧条开始。
    Elisha Walker很巧妙地利用时机,把Bank of America的业绩往下做,为其被华尔街收购创造条件。
    首先消减股息;
    然后,廉价变卖资产给华尔街的关系,比如把Bank of America的不动产抵押卖给JPMorgan旗下的人寿保险公司;
    最重要是抛弃A.P.Giannini为之终生奋斗的“小人物”客户.....
    结果很快股票价格从50美元降到不足30美元,A.P.Giannini大怒,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
    Elisha Walker干脆撕破脸皮,不顾一切快速肢解Bank of America,华尔街拍手称快,因为他们憎恨贾尼尼的创新不停从他们手中抢走生意。
    随着顾客被疏远,股东被忽视,业绩大幅度下滑,再加上宏观经济环境不好,Bank of America股价继续快速下跌,竟然达到历史新低2美元,这时Elisha Walker却出手大力买进,很快就成为了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全面收购一触即发。

    A.P.Giannini站出来,发动了与Elisha Walker以及他的华尔街盟友们的全面战争。
    A.P.Giannini在Bank of America从来不占大股,现在他退休了,而且一向乐善好施的A.P.Giannini把财产大部分都捐了出去,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历史上与华尔街作对的都遭到惨败,贾尼尼能赢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A.P.Giannini控制公司完全是通过千万名信任他并给把代理权托付给他的小股东,这是他有而Elisha Walker没有的关键因素。
    毛主席说的一点没错:“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1932年Bank of America的股东大会变成了一场声望的较量,Elisha Walker被塑造成诈骗股东的恶棍,贾尼尼赢得大多数的代理权。Elisha Walker及其盟友们立即被赶出Bank of America,灰溜溜逃回纽约。
    Elisha Walker之后作为库恩罗卜的合伙人直到去世,再无出众表现。
    Elisha Walker的失败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在工薪阶层与上层精英的较量中,上层精英第一次遭到可耻的失败。由工薪阶层在二战后发展成的中产阶级将登上历史舞台,并统治金融世界。1940年代,Charles E. Merrill抓住了这一机遇,一举将美林变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纪公司。

    
    风烛残年的A.P.Giannini
    A.P.Giannini在确信他的帝国变得和原来一样强大后,让位给儿子Lawrence Mario Giannini,他的女儿Claire Giannini Hoffman作了他在董事会的位子直到1980年代,是美国第一个女的银行董事。
    A.P.Giannini一生没有丑闻,爱工作,爱顾客,代表了银行业最好的一面。
    华尔街神秘高贵的同行们在厚重的木门后的巨大办公室里办公,他在开放式大开间里工作,一天要接待50-100个访客(大部分是“小人物”),用他那特有的大嗓门鼓励大家:“不要投机,和工作一起成长,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并减少烦恼”。
    所以,人民也爱他,从来没有一个银行家象他那样曾受到那么多fans的来信,他的故事永远流传。
    
    1949年A.P.Giannini80岁高龄寿终正寝,葬于他的家乡加州San Mateo县 Colma小镇Holy Cross Catholic Cemetery墓地。

    之后,Bank of America几起几伏,分拆出很多有名的公司,比如VISA,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 and Co。
    直到1998年在俄罗斯金融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后在1998年10月被NationsBank Corporation以648亿美元并购,创出当时史上最大金额并购案,合并后公司名称沿用Bank of America。
    现在Bank of America的CEO Ken Lewis出身于NationsBank,所以这10年Bank of America一系列并购做法来自NationsBank的风格。
那些即将消逝的传奇 “英雄”与“美人” 当我们沿着时光之河向Bank of America的源头回溯到NationsBank这个分支,就不得不提到美国银行业的拿破仑--- Hugh Leon McColl Jr(以下简称小McColl),说他是拿破仑,一因为个子不高(5英尺6又3/4英寸,合1米66不到),跟拿破仑一样比较矮;二是来自南方北卡罗来纳州这个金融业的蛮荒之地,就象拿破仑来自科西嘉;三是“战功赫赫”一手把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的一个小银行通过无数次并购发展成为全美第三大银行。

被誉为“南方之光A matter of Southern honor”的Hugh Leon McColl Jr

    一提起美国金融中心,我们可以搬起手指头数:纽约、费城、波士顿、芝加哥,基本在北方,上文说到后来贾尼尼把San Francisco发展成西部金融中心,而南方是一个也没有。
    直到1980年代前,南方“红脖子”们要大型融资还是要到纽约华尔街受Yankee的白眼,签“不平等条约”,直到激进的小McColl改变了这一切。
    小McColl是土生土长的“红脖子”,一嘴北卡大茬子腔,年轻时从军,以中尉军衔从海军陆战队退役,转业回乡后被他老爸介绍到多年的关系American Commercial Bank(牌子很大,也就北卡一小银行)那儿当个trainee---培训员?
    1960年, American Commercial Bank与Security National Bank合并而成North Carolina National Bank(NCNB), 小McColl的事业起步之地。
    从1961年当上小官开始,一步步在1974年后爬到银行的总裁(named president),成为chief executive(CEO?美国银行业的官制真让人头大)的有力竞争者。
    不过那时可不是个好位子,石油危机导致的通货膨胀使美国银行业储贷利息倒挂(以前放的长债利息低,短期存款利息一天比一天高),当时chief executive Thomas Storrs焦头烂额成天救火,不过在危机中也有收获,就是小McColl表现得很不错。所以1983年Thomas Storrs退休,就让小McColl接班,成为NCNB的chief executive。

    1980年代初正好赶上美国对银行业“松绑”,各种法规废除,银行可以跨州经营,开始了银行业大并购的时代。小McColl抓住时机,进行了一系列并购,其中包括1991年7月小McColl 和C&S/Sovran的Chairman Bennett Brown 签署协议将两家合并成新的NationsBank(刚刚扯回NationsBank)。

    从1983年当上NCNB 的CEO到1998年并购Bank of America之前,小McColl在15年内进行了50次并购,一举把NCNB从一家资产130亿美元的小银行变成了2850亿美元的全美第三大银行,规模扩大了22倍,员工从7600人增加到14万人,当时排在花旗、大通曼哈顿(Chase Manhattan Corp)之后。


    据说小McColl当时兜里揣着一张纸--"enemies list",瞅准机会就毫不留情地“开火”把对手干掉,自称"I was born with competitive blood," 在给商学院同学们致辞时大言不惭:"People say don't be edgy. I just don't know any other way."
口头禅:"Do what you say you're going to do. Get the job done. Get it done right."

   2001年Bank of America的CEO 和chairman Hugh McColl把棒交给 Kenneth Lewis,自己退休了。Bank of America新的一页翻开了……

Kenneth Lewis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比如他名列时代杂志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个人,颁奖仪式他就不想去,因为“本拉登不去”。
   Kenneth Lewis有点像小McColl,都是从NCNB的底层干起,Lewis1969年本科毕业就进入NCNB,第一份职业是信用分析员,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自己的地位也不断上升,在小McColl任内的一系列并购行动中,刘易斯是并购案的主要执行者,充当“清道夫”的角色,集中精力于削减并购后的分支机构的宠大开支,例如负责公司合并后的员工资遣,公司之间的文化整合等,据说是十分严酷不近人情,他的下级曾对媒体说“Lewis血管流的是冰不是血”,也曾有基金经理目睹Lewis当众给其白发下属下不来台,骂人家是“鼻涕小儿”。
   Lewis是个苦孩子,生于美国乔治亚州乡下小镇,自小在一个穷人家庭长大。父母在他10岁时离异,父亲后来在战争中阵亡。母亲靠做护士一天工作两班,把两个孩子拉扯大。Lewis自12岁就开始打工,先后做过档案管理员、钢铁厂工人、加油站跑腿,也挨家挨户卖过明信片,上高中时还卖过鞋子,在乔治亚州立大学的学习也是靠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期间他还干过会计和航空公司售票员。
 梅花香自苦寒来,Lewis出身中下层穷人家庭,吃苦耐劳,有韧性,是他后来成功的重要因素。小McColl说,“挨过饿的人会干得更好。在美国银行,许多出身寒微的人都成了银行的骨干。”
   说Lewis独断专行、冷血或者有纪律、不妥协也好,这些都不重要,小McColl选中Kenneth Lewis做接班人的最大理由是“无论如何,他总能赚到钱”,这一点就够了。
  
   "king of Wall Street" Kenneth Lewis
   2001年小McColl把棒交给 Kenneth Lewis时,Bank of America的资产6420亿美元,年收入330亿美元,利润75亿美元,市值740亿美元。总结小McColl时代的特点就是用资本市场来释放商业银行业务风险,在兼并重组中不断美化财务报表用以支持进一步的并购,当大并购的眼球效应平息后,会发现公司大而不强,客户服务并无改进。
   Kenneth Lewis接班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一口气裁减了美国境内和印度的10,000名员工。然后开始强调顾客服务,一次有人问及他对美国银行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让顾客到银行更方便,花费也更少。”他推动的银行服务改革颇具创意,例如在每月企业的两个支薪日,为改变午餐时间顾客排长龙存款的现象,他特别增雇临时职员。他也在自动取款机和其他新科技方面投入巨资,提高服务效率。
   练好内功后,Kenneth Lewis重启收购的战车,又是一连串的并购:
   2003年以480亿美元兼并FleetBoston、2005年以350亿美元吞并MBNA,确立了美国银行拥有全美最大的分行网络,信用卡、房屋净值贷款以及汽车贷款发债机构。
   2005年6月17日,美国银行斥资25亿美元,按净资产溢价15%的价格从汇金公司手中购入约174.82亿股建行股份和认购期权,又在建行IPO时斥资5亿美元,以2.35港元的IPO价格再次购入约16.51亿股。根据协议,美国银行所持建行股份将从2008年10月27日,即建行IPO三年之后开始解禁。2008年5月27日建行发布公告称,美国银行将行使认购期权,以每股约港币2.42元的行权价格从汇金公司购买60亿股建设银行H股,计划于2008年6月5日完成相关的股份交割。
   美国银行入股建行后来在中国引发“银行贱卖论”,考虑到当时上证指数刚刚跌破一千点,银行实际破产论还在国内流传,入股的价格当时没有可参考的因素,对Kenneth Lewis说是赌博也不过分,只不过他象小McColl说的那样运气总是很好,买在了低点,现在赚了大钱。中国人看见美国银行赚钱了就眼红,“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你看中投入股黑石、大摩赔了多少,做战略投资者风险很大的。
   2006年30亿美元并购US Trust,2007年从荷兰银行以210亿美元并购ABN AMRO North America, LaSalle Bank Corporation 和LaSalle Corporate Finance......
   而2007年底并购Countrywide Financial则最受指责,前后花了61亿,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难道是Kenneth Lewis过于独断,判断失误,走下坡路的开始?
   此次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并购美林,并购美林以后,美国银行的投资理财经纪将超过2万人,资产超过2万5000亿美元。
   61岁的刘易斯称之为“一生难逢的机会”,外界则认为是他七年来最大的一次冒险。
  
   历史已经确定,可任由评说;未来充满选择,却让人迷茫......

   英雄到此谢幕,美人亮相出场。
   之所以能够“英雄”救“美”,个人窃以为还是年纪相仿,门当户对。Bank of America 从1904年算起到现在104年,Merrill Lynch从1914年算起到现在94年,比起158年的Lehman Brothers辈分至少差一代,而且都是WASP血统,所以Bank of America选择Merrill Lynch就顺理成章,老犹太Lehman Brothers被抛弃也算时乖命蹇。
    Merrill Lynch正经音译应该是美人凌迟,太血腥了,所以就被美化成美林。翻翻美林的历史只见美人,不见凌迟,所以美林的故事基本就是美人的故事。
    Charles Edward Merrill1885年10月19日生于佛罗里达,大学辍学,到处打工,直到1914年1月6日在华尔街建立了自己的公司Charles E. Merrill & Co。4个月后,7年前大学毕业到纽约来找工作时认识的Edmund C. Lynch加入了公司,1915年公司改名叫Merrill, Lynch & Co。公司主要业务是承销和经纪。
    在喧嚣的1920年代,公司业务快速发展,被公认为投行领域内的专家,早期最著名的一单是Safeway Inc,现在财富500强之一。Merrill曾经是Safeway Inc最大的个人股东,在他一手帮助下,通过不断的收购兼并,Safeway Inc成为全美第二大食品连锁店。
    在其他经纪人在当时的大牛市中坑蒙拐骗、上下其手时,Merrill预见到了1929年的衰退,在美林的时事通讯中,他警告客户要减少债务,“我建议你卖掉足够的证券来减轻你的债务,最好是把债还清”,建议替他的客户至少减轻了600万以上的损失。

    1930年,Merrill离开了投资银行业,专心打理他的食品连锁生意,经纪业务的客户转交给E. A. Pierce & Co。
    1938年5月12日,Edmund C. Lynch在出差时死于伦敦。
    1940年,Merrill回到投行业,重组美林,与E. A. Pierce & Co.和Cassatt & Co.合并,公司改名叫Merrill Lynch, E. A. Pierce, and Cassatt.
    出于对老友的尊敬,Edmund C. Lynch虽然已经去世,公司名字中Lynch一直没被拿下,最终留到今天,比JPMorgan的老子JSMorgan强的不只一点。

    1941年,美林发布了华尔街投行的第一份公司年报,公布公司经营状况、持有资产以及合伙人投资年报。同年,公司又有人加盟,成为Merrill Lynch, Pierce, Fenner & Beane--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经纪公司,在93个城市有71个合伙人。
    Merrill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将华尔街带到市井街巷”的口号就是他提炼了多年的思路后美林打出的广告,美林在全国性的报纸上打整版的投资指南,鼓励有一两千块闲钱的小投资者投资美国经济。反应极为积极,小投资者挤满了美林的办公室,美林组织的投资推介会气氛热烈。同时,Merrill彻底改革了经纪公司的内部机制,给经纪人提供薪水而不是佣金,还发起了后来成为样本的经纪人培训计划。
    创新的效果十分显著,到1956年10月6日Merrill去世时,美林公司是每个交易所里最大的证券经纪商、最大的OTC交易商,商品期货市场里最大的经纪人,第5大证券承销商。
    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只是使极小一部分富裕起来,华尔街仅仅是精英们的游戏场所。Charles Edward Merrill抓住二战后美国经济腾飞,美国民众进入“中产阶级”的历史机遇,给普通民众提供通过金融手段分享发展成果,开创了在他死后继续流行的方式,把华尔街带给了广大民众,充当了现代金融演变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Good Time Charlie Merrill
    
    Charlie Merrill:well-known philanderer and bon vivant

    Merrill生活奢华,喜爱香槟、美食及美女,一生3次婚姻,3个子女,事业成功,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向往的典范,是小平同志“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理论的最佳实践者之一。
    1971年,美林公司上市,最终发展成为全能的投资银行。
    
    1974年美林公司正式发布沿用至今的公司标志
    近些年来,美林公司的发展与Merrill为普通民众服务的初衷渐行渐远,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渐渐蜕化成一个高杠杆的交易型公司,终于在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中被自己的贪婪所击垮,被迫卖身与Bank of America。

    世间最残忍的事,莫过于英雄老去,美人迟暮。所以我们将英雄美人的传奇到此告一段落,笑看现在“全球崩溃” 的大戏,再决定是否继续这《那些即将消逝的名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d8224e0100baff.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