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个新希望】中国60个新希望(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12:55
【60个新希望】中国60个新希望(上)esquire @ 2009-10-12 18:02 阅读(4390) 评论(6) 推荐值(27)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60个新希望

纪念是回忆,但也可以是一个新的起点,一次新的出发。
当我们来到建国60 年的时间节点,
《时尚先生》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纪念方式,
就是一再地出发,再三地寻找。
以下是我们所寻找出的中国的60 个新希望。
这只是我们为您提供的一些线索,
同时又是一份殷切的邀请,
希望合上这期《时尚先生》的时候,就是你出发寻找的时候。


01 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

文 肖茜

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博物馆扎堆的地方,里面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加起来有25个,虽然不是完全开张了,但断断续续也有十几个开了门。不过它能留名,至少是留在我们的杂志上,并不是因为它大。在中国,我们能创造出任何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的东西,但它不是赢在面子,而是因为它的里子:首先,它颠覆了博物馆在我们这个国度的功能。这堆博物馆的设计者都有来头,这些人并不是想要简简单单设计个房子就交差,他们想要重新定义自己孵化的建筑的用处。在他们的设想里,博物馆可以营业到午夜,不再是夜晚繁华街区里的那个大黑点,而是真真正正融入到了城市生活当中,以后你在下班之后不仅可以逛逛商场,也可以逛逛博物馆。

其次,它对我们一直以来叽叽歪歪的争功问题上,一碗水端平了。它其实也没说什么,也没意识形态地非要向你灌输些什么。它就是设立了一个“正面战场馆”,放在“中流砥柱馆”旁边。从来只听得见两条战线的雷声大,未曾见第二条战线的雨点。在这里,你就可以确证第二条战线确实存在。这种展览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态度了:端正看待过去的姿态,不避讳,不邀功,不矫情,最重要的是不教化。最后,它很放大镜,很微观,很细节,它设立了一个普通人的纪念馆,它叫胡慧珊纪念馆,它是为了纪念一个在汶川地震中消失的小女孩。这座房子外表灰墙冰冷,内里粉红娇美,柔嫩的颜色和是我们时尚大厦18 层里的那座“言论之舌”一模一样,好像时刻大声疾呼: 珍视这一个,珍视那一个,珍视每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

 

02 安金磊

文 陈旭军 图 曾翰

安金磊,曾经的国营农场技术员,在河北枣强管着他的有机农场。作为一个农民,他眼中竟然没有“害虫”-他认为土地是一个和谐的生命系统,蝼蛄、蚯蚓都是重要的一员,甚至是农作的帮手。他不在田里打手机,怕辐射伤害庄稼。他会留一些稻谷在田里招待麻雀。他爱读的书是《庄子》《齐民要术》《本草纲目》。

这样的农作近乎修禅。安金磊以他有异于常人的作为,提请现代人思考:我们可以怎样生存?怎样乐活?如何看待眼前的一切?

 

03 柳州爱农会

文 王英杰

“进入21 世纪后,我们忽然发现,很难再吃到自由恋爱的土鸡了。”2005 年,广西柳州三位先生为了寻找最后的土鸡而结成“爱农会”,开始了“社区支持农业”理念在中国的实践。他们去寻找那些坚持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民,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对方不放农药化肥,不放添加剂的土生良品。工作之余,他们还会去农户家里插秧、收割或是吃土鸡。一种熟悉的友好关系在城乡居民之间复苏,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城里人,和越来越多的合作农户参与进来,爱农会已经成为中国社区支持农业的最好范本。这个可爱的组织还在柳州开了土生良品餐馆,相信我,它甚至值得你专门去一趟柳州。

 

04 白云峰

详见本期《中国梦》专题

 

05 重庆

文 朱晔

美女名片、地产窝案、出租罢运、打黑风暴,重庆始终以疯狂而内爆的气质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而实际上,重庆正在闷身大发展,金融危机的时局使得这里获得了沿海产业转移与承接的良好机遇,而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现实则为重庆的未来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重庆的发展得益于沿江水运之便和深处腹地、依山据险的地利。重庆近代史上有两个时期很重要:一是抗战陪都时期,重庆成为了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是解放后三线时期作为隐蔽的中心。无论是作为陪都还是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重庆的城市价值均在于战略区位。直至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以城市化为主导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才使得重庆的产业空间格局逐步摆脱了大山水的地理限制,而进入了以流动性为特征的城市网络时代之中。

1997 年直辖市的设立,使得这座城市与时俱进地以空间生产作为城市生产的主要方式。2004 年以来,重庆房地产开发投资每年新增100 亿元以上,开发投资每年增速都在20% 以上。薄熙来重庆履新之初就提出了“要用1000 亿进行旧城改造,请国外一流专家对重庆进行规划”,继而“两江四岸”和“旧城改造”成为了重庆城市的建设重点。其要旨,也在于对重庆的城市空间生产的基本资料——土地——进行腾挪整理。“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潜台词,是重庆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必须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再生,促使产业升级和城市面貌的改换。2008 年,重庆提出了建设五个重庆,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的发展目标,并在三年内将围绕“五个重庆”的目标,投资5000 亿元人民币,强力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的信心。在金融危机的时局之下,重庆又以西部中心城市的定位,与成都、西安一起打造“西三角”,以期建立起中国区域经济的“第四极”。对于重庆而言,有趣的恰恰在于宏观愿景与鲜活现实的并置,因为世界在重庆是不平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重庆的城市性格的两个特征:一是山城特征,重庆是堆积的、重叠的、竖向的,城市的时间记忆可以通过空间的垂直组织得以呈现;二是江城特征,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是内陆两江交汇处最大的都市。山和水是重庆这座城市形态在骨子里的决定要素。在文化上,山和水分别给重庆带来了封闭和开放,同时它们也决定着这座城市彪悍与机灵、自卑与包容、及时行乐与相信未来的双重性格。

在社会主要动力系统的更替之中,文化作为持续的作用力,在这座城市沉淀下来并被表述为“码头文化”。这样的文化恰恰是空间性的:伴随着人流、货流、信息流、资本、契约乃至情感在码头上的相遇、聚集与分散,表现为对规则的有条件遵守、对新生事物的包容和易变的流动性特征。随着城市空间的重新塑造和更多的资本注入,重庆江湖的原型被逐渐抹擦和重写,最终导向由自然地理空间、公共权力空间和商业资本空间共同造就的与时俱进的混合互文。

对于时空内爆的重庆而言,它所要面对的未来是多元而复杂的,它面临着以下条件的集体涌现:在城乡差异之下,在市场经济与体制改革并行之时,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较量之中,在公共资源配置与权力层级的权衡之中,在放眼创新与地方文化沙文主义之间,在宏观规划与微观行为的相互渗透之间,在诸多问题自身结构内部的微小关系与广袤的战略空间之间,重庆将如何变幻身姿?恰恰是多元可能的未来,构筑了重庆矛盾而复杂的希望.(作者为《城市中国》执行主编)

 

06 陈志华

文 陈旭军 图 李见涛

1989 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乡土建筑组,系统地开始了对乡土建筑的研究,陈志华先生的《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为开山之作,展示了宫廷、宗教、官商建筑之外的乡土之美。陆续出版的古村落系列,推动乡土建筑研究登上大雅之堂;在“建设性破坏”下迅速毁灭的中国古村落生存现状,也渐为人重视。出生于1929 年的八旬老人,时常戏称自己为“八零后”。每年春秋,一眼已失明的陈老先生仍然和学生一起下乡做田野调查。

 

07《财经》杂志

文 程益中

“公平、公正、公开,独立、独到、独家”——尽管胡舒立大姐并不经常把这句口号挂在嘴边,但它已经深入人心。从文字操作的层面看,《财经》杂志的“三公三独”宗旨,与张季鸾1926 年9 月1 日在《大公报》复刊宣言中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或有某种历史的延续。

《财经》杂志的确是中国媒体的一座孤峰,一贯坚持专业主义和职业精神,用常识惊世骇俗,用底线书写中国媒体的高度。幸亏还有《财经》。(作者为著名传媒人)

 

08 CMJ

文 大豆

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可以给时尚先生看的漫画。直到有一天,CMJ 在网络发表《看上去很美的太阳照常升起》。这种发现不亚于影迷们发现宁浩,甚至于,中年知识分子们发现韩寒。

CMJ 在《时尚先生》发表过一些短篇漫画,这些漫画和他的网络作品一样,不撒娇,不轻薄,尖锐地划过现实的表皮,露出血肉而继续自嘲,愤懑而轻松,荒诞而真切。CMJ 可以期待。我们正在等待他的成长。

 

09 创新工场

文 肖茜

2009 年9 月,李开复离开谷歌中国,宣布下海创业,创办“创新工场”。“创新工场”是个本土天使投资,专门孵化信息产业里热门领域的稚嫩项目。天使投资在美国等国家都已成熟,Google 能有今天的规模,也是拜托了当初天使投资人的慧眼。天使投资人都充满理想主义,而又具有创业激情。在李开复之前,中国天使投资人数量稀少,而又低调难寻。

与中国遍地投资成型企业的投资者不同,“创新工场”致力于扶持正在襁褓中,甚至还只是个胚胎的企业。从此,中国年轻人的创业点子,只要足够好,就可能不会夭折在半路。

“创新工场”是中国天使投资循环的肇始,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人脉、信息与视野,它也将把天使投资的精神真谛传承下去:成功创业的创业者将来也将成长为天使投资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0 大珠三角

文 朱晔

珠三角地区自1793 年马嘎尔尼率领大英帝国使团踏上广州开始,就成了一块不断开放与吸收、混合并杂交的神奇土地。1996 年,库哈斯把对中国城市发展再度“大跃进”的考察定位于珠三角,在这个围绕珠江出海口形成的链状城市群区域,受控于意识形态之下,实现了自由资本主义式的发展,有效地摧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库哈斯以“加剧差异的城市”描绘珠三角的发展模式,而官方的解释则为“错误竞争,统筹并进”。

当珠三角以“改革前沿”、“经济高地”、“世界工厂”等激动人心的称谓提供着中国沿海地区现代化进程的范本的时候,长三角日益成为了一个拥有较高附加值的技术密性型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地,而珠三角则日益成为了低附加值的福特式流水线加工企业的避难地。2008 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际,珠三角首当其冲地倒闭了数千家小企业。而这恰恰是一个契机,整个珠三角都面临着进一步的升级,这样的升级最终将导向区域经济模式的升级,而在空间上则首先是城市结构的升级。

大珠三角的愿景,提出了区域一体化的类似于“世界是平的”的远景:即而通过城市共同体的建构实现整个区域的能量流动。这样的愿景在描绘上是可以成立的,比如广佛一体化,比如内地与港澳之间前店后厂和前厂后店的相互渗透。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城市群的概念,即:在市场化制度的背景下,在地域上邻近而且在经济活动中相互交叉、渗透、吸引、辐射的城市会连接为一个一体化的地区,构成城市群(Megalopolis)。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间网络化的通畅,由资源的共享与流动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随着深圳的发展,珠三角地区已经进入了“广深”双中心的时代,而珠海与澳门的联动将构筑起珠三角的第三个中心,这将使得“大珠三角”的城市群发展体系被进一步加强。依据官方的说法,珠三角的奋斗目标是“十年大跨越”,即: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粤、港、澳的边界消除, “大珠三角”的美好愿景确实符合当下中国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发展趋势。然而制度往往是滞后于社会现实和愿景的,城市群内部的协调机制的缺失,使得科层制的城市等级化管理机制与网络态的市场流动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 “城市群”首先成了一个宏观愿景,其次用于依照区划内城市等级进行利益分配,第三是城市各自为营、各创政绩,最后才进行区域协调。而在制度创新不能一蹴而就的现实之中,推进广佛、深港、珠澳三个中心都市区的双边合作,将是整个区域一体化的基本前提与保障,也是“大珠三角”得以实现的前奏。(作者为《城市中国》执行主编)

珠三角:珠江三角洲的简称。其上游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复合而成,分别以高要、清远、惠阳为顶点,中下游则以南沙出海口为几何中心,以广州、深圳- 香港、珠海- 澳门为顶点,其间发展成为一个由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体系构成的城市聚落群,并成为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同时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并列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三极。

大珠三角:即“珠三角+ 港澳”,即前述珠江三角洲区域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陆地总面积为42795.3 平方公里。

 

11 大董

文 沈宏非 图 李见涛

烹饪之法,重在和味;餐馆之道,贵在平衡。大董开店,从挂炉烤鸭到分子厨艺,由麻酱豆腐而燕窝海参,基础、顶尖齐头并进,普及、提高共冶一炉,北京而中国,中国而世界,老中称道,老外服气。调合中西,摆平南北。味精准,人到位,想象无穷无尽,吃喝有滋有味。因厨师出身而专业,缘专业管理而牛逼。明馈理,知火候,不盲目扩张,不独守一隅。中国气派,国际风范。标志着中国传统厨艺的新生,昭示着中国餐饮之希望。(作者为著名美食评论家)

 

12 德胜鲁班木工学校

文 肖茜 图 陈晔华

这个学校很微型,只有一个专业、两个班;这个学校很牛,它设立了“匠士学位”,还自己设计了匠士服;这个学校很大牌,每年开学典礼上都有各驻沪大使馆的大使们露脸。这个学校其实很平常,它招收的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很多还是“被网瘾”的“夹生饭”,但这个学校真把这些“夹生饭”做成社会上急需的、香喷喷的“白米饭”。
在全中国的父母都是拼命地想把孩子屁股上绑上应试的火箭筒,送到金字塔尖的时候,安徽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逆潮流地站出来,坚持推行平民教育的理念,将职业教育真正扎到实际的教学当中,践行走远。他们堂皇而又坚定地高声宣布:我们要职业教育,要平民教育,要各得其所的教育。

 

13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

文 张焱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是一个民间教育研究机构,2002 年成立,总部设在苏州,原因在于时任苏州副市长朱永新(现为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同时也是一位致力新教育改革的著名教育学者。
现在,它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民间教育智库。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研究院都会邀请代表、委员和知名学者在北京师范大学东门的十二橡树咖啡厅举行“两会教育沙龙”,探讨当前中国教育话题,有效地提高了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的水平。

每每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节点,研究院都以其独立超然的民间身份积极建言教育时政,广纳民智,开启官智,在公众和决策者之间提供有效、信任的沟通管道和缓冲地带,促进公众积极有效地参与教育改革,影响教育决策。例如今年第二次提出的民间高考改革方案,就成为官方与民间均热议的焦点话题。

 

14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

文 张焱

1999 年,马军耗时七年写就《中国水危机》。这是中国“第一次为环境发出的伟大号召”。《时代周刊》评价: “对于中国而言,马军的《中国水危机》的意义就如同《寂静的春天》对于美国的意义。”

又一个7 年后,马军创立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水污染地图”、“中国空气污染地图”数据库相继成立,超过30000 条的企业污染水源纪录和13000 余条违规超标纪录皆公之于众,一条政府信息公开和环境信息公众参与的新思路就此打开。

由此,中心又联合20 家环保组织联合发起“绿色选择倡议”,基于两个污染地图的公开数据,消费者和企业通过绿色选择进行良性互动,借商业力量达到环保目的。比如一个企业既是当地的税收大户,又是污染老大,当地方官员缺乏勒令企业整改的动力时,消费者却可以通过行使手中的购买权利来影响该企业的环境表现,同时全球采购的大型企业亦能通过订单对其提出整改要求。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工作,在政府、企业和民众之间构建了可以缓冲的公共空间,极具示范意义。马军,这位地球英雄去年被本刊评选为年度时尚先生。

 

15 洪湖

文 李杨 图 毛虫

一个污浊过又清回来的湖,5 年前,过冬的候鸟只剩2000 只,现在,已经有30 多万只。

 

16 赫常学免费诊所

赫常学免费诊所(详见本期《中国梦》专题)

 

17 红色推土机音乐盲童计划

文 绿妖

它有一个主题:音乐。帮助盲童的钱来自音乐,对他们的帮助也侧重音乐。总有人质疑:对盲童来说,吃饱饭活下去更重要吧。但显然,周云蓬对生存期望并不仅至于此,人应该拥有审美的人生,应该活得有尊严,应该自由——人活着,从来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吃饱饭。周云蓬自己的生活因为音乐改变,无疑,他希望用音乐照亮另一个仍然黑暗的世界。但他或许没想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的世界都被短暂地映亮了一下:寻找盲童的人们、帮助盲童入学的记者、哪怕只是在网上看帖的电脑后面的我们。
它有一个原则:要帮助的是贫困盲童。“因为他们生活闭塞,没有跟外界交流的渠道”,这本来只是周云蓬的一个固执己见——在明眼人想来,失明本身已是灾难,值得帮助——但这个固执产生了能量:有很多没有上学的盲童浮上来,他们本来生活在众人视野不及之处,处于双重的黑暗。而寻找他们的我们,明白失明是多么平常,我们看不见他们,才叫不正常。失明或者残疾,不应该被掩盖、被遮蔽,一个孩子不应该因为看不见,就在家里躺一辈子;一个人不应该因为看不见,就只能去干按摩——他也可以弹琴,唱歌,恋爱,洗衣服,养花。

也许最终找到的盲童有限,但一个、两个、三个,像在漆黑的大海上,一点一点地亮起了灯。有人在夜路里哼着一首歌,他或许是为了给自己壮胆,却安抚了同样在黑暗中的我们。(作者为红色推土机计划参与者)

 

18 韩寒

文 艾未未 图 周云哲

韩寒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什么都不是。他只是我们经过异常泥泞的、曲折的、阴郁和黑暗的跋涉之后所看到的那一片平原,韩寒是我们穿越没有阳光、空气污浊窒息的铁屋后迎面吹来的那一阵清风,这足以使我们对生命重新心怀感激之情;生命是公平的、是有可能的,善意不会因为我们曾经遭受的痛苦而丧失殆尽。韩寒身上散发出生命给予的快乐和祈愿,这些普通的愿望是我们每一天实实在在的情感。韩寒的眼光、判断、反应、速度、参与感、明确的态度、他身上的普通属性、感知快乐的能力,他的较真劲,已经在改变这个一再被涂抹得乱七八糟的画面。正是这些简单的原则,维护了我们生存最重要的品质,自由的尽情为之吧,它将扶助我们修复昨日的悲苍苦涩和洗涤今日的无力和困倦。

这个民族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来谈论它,奇迹是它的文化仍然和几千年前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可是今天这个文化将走向更加直接的、明白的、没有障碍的、具有速度感的新的可能,这个诱人的变化中,每一个人的品质将是时代的品质,同样也将左右那个国家的品质,我们所生成的将会是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
(作者为著名艺术家)

 

19 华德福

文 吴蓓

“大地妈妈,赋予种子以生命/ 太阳爸爸,让那种子去生根/ 雨儿姐姐,让那种子去发芽/ 风儿哥哥,让那种子去生长。”

这是华德福(Waldorf)幼儿园的孩子每日就餐前唱的感恩歌,从小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恩,这种培养方式不是靠成人的说教,而是唱歌和节日庆祝。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认为,人类如果不能对由外而来的东西心怀感谢、尊敬,便无法真正使外来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

第一所华德福小学诞生于1919 年的德国,至今已有90 年的历史。华德福主张人的智力、艺术和道德应该平衡发展。教师就象艺术家那样帮助孩子发现和热爱他们周围的世界。教学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在适当的时刻,唤醒每位孩子来自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鲁道夫·斯坦纳说:“我们最高的努力是,教育一个人能给予自己的生命意义和方向。因此,教育的中枢神经需要有三股力量,即想象力、真理感和责任感。”

中国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和学校始自2004 年的成都,最初幼儿园只有5 名孩子,小学有3 名孩子,如今的在校生已经超过了100 多名。成都华德福学校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国情,以学校为纽带,使老师、家长、志愿者和孩子一起形成有着共同理念的生活文化社区,成为一个共同学习,开放交流、互相帮助和不断完善自我的平台。目前,全国各地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幼儿园将近20 所。

不乏批评应试教育的呼声,但批评之后怎么办?那些满怀对孩子的热爱和对教育理想追求的老师和家长们,正在努力探索教育之“道”,他们在播种未来的希望。(作者为幼儿教育家,华德福教育理念的积极推广者)

 

20 贾樟柯

文 大豆

十数年前,他就被称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时光在过去,光依然在。

 

(全文见《时尚先生》09年10刊建国60年特辑)

 

© 博客中所涉及版权归《时尚先生》杂志所属,欢迎转帖,但需注明出处,商业用途需支付相关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