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9:29:34

和龙市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东麓,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图们江相望,边境线长164.5公里,是图们江、海兰江发源地。市辖8个镇、3个街道,土地面积5068.82平方公里,总人口22.2万人,隶属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2000年成为全国首批3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一,是长白山区23个县(市)中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目录

·                                 • 名称由来

·                                 • 历史沿革

·                                 • 城市简介

·                                 • 行政规划

·                                 • 自然资源

[显示全部]

和龙市-名称由来

 

和龙之名,取于土名和龙峪。和龙峪系满语“山谷”之意。因此地位于群山环绕,山岳合拢的山间谷地、故和龙峪。

和龙市-历史沿革

 

和龙远在上古三代为肃慎地;汉晋时期属挹娄地;北魏属勿吉地;隋代为靺鞨地;唐入渤海;明代属赓金河辖境,清初此地划为封禁地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珲春协领设置后,今和龙县所辖地域隶属于珲春协领管辖。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为办理吉林朝鲜通商事宜,于和龙峪地方设通商局。和龙峪一名始见于此。当时开和龙峪、、西步江为中朝互市地。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置越垦局,光绪二十年(1894年),改设抚垦局,主要管理图们江北越垦地,初由珲春协领兼辖,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延吉厅设置后,由延吉厅管辖,同年于和龙峪设分防经历一员,主管民政事务。宣统二年(1910年),和龙分防经历升置为县,始称和龙县,县治所在和龙峪(现为龙井智新乡驻地)。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国民政府重更道制,将吉林省划分为四道,和龙县划属吉林延吉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仍承旧制,康德元年(1934年)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间岛省公署,和龙县由吉林省划归间岛省管辖,康德七年(1940年)七月县公署由大拉子移驻王道沟。一九四五年东北光复,同年九月成立和龙县临时政府,一九四六年一日成立和龙县政府,一九四九年九月成立和龙县人民政府,一九五三年九月三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后,和龙县直接归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管辖。1993年7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县级)。

和龙市-城市简介

 

和龙市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部,处于东经128度22分-129度24分,北纬41度59分-42度54分之间,市境南北长达100余公里,东西长达70余公里,总面积5068.82平方公里。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延边州南部,长白山东麓,图们江上游北岸,东部、东南部与龙井市相连,西部、西北部与安图县接壤,南部与朝鲜咸镜北道和两江道隔图们江相望。和龙市地处长白山东麓,地质构造复杂,由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等多界地层构成,地貌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地少,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河谷平地、沟谷谷地、沼泽地构成,山地占84%。全市群山环绕,山脉有长山、甑峰、英额、南岗四大岭。县境西南、西北部多为中山;东南部和中部多为低山;东北部有平原、丘陵、台地。牛心山以北,琵岩山以南海兰江流域形成一大片连珠盆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度相对差距大。和龙市西枕巍峨的长白山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最高的甑峰山1676米,处于平岗平原的琵岩海拔最低250米。气候、土壤、植被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气候属中纬度中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年际变化比较稳定,年平均气温波动在4.9℃左右,积温全市稳定通过0℃的日平均气温累积值3049.8℃。降水量西部山区多,东北部平原少,全年降水量一般在535.4毫米,50%左右集中在7至8月。全市下辖十镇五乡四个市辖街道办事处,现有朝、汉、满、蒙、回、壮等11个民族,总人口213970人,其中朝鲜族占55.6%,汉族占43.4%,其它民族占1%。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全市国土面积50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517公顷,草原面积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9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372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分为山区、丘陵、台地、河谷平原、谷地、沼泽地等,山地面积占全

和龙市

市国土面积的83.6%。境内大小河流12条,水资源总量为12.47亿立方米。主要水系为图们江水系,其最大一级支流为红旗河。土壤主要有针叶林灰化土、灰棕壤(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冲积土、沼泽土、泥炭土、石灰岩土、水稻土,其中灰棕壤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79.84%。主要植被有森林植被、天然牧草。森林植被属长白山植物区系,针阔混交林带。主要经济动物有东北虎、金钱豹等20多种。现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金、铜、铅、锌、钼、镍、硅灰石、石英、玄武岩、冰洲石、浮石等31种。历史古迹和文物遍布和龙全市。现存有著名的古渤海王国贞孝公主墓、金代古城、渤海古城、青龙村古墓群等省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朝两国一衣带水。和龙市境内的金日成钓鱼台、李旭诗碑等景观反映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和龙地处长白山腹地,千姿百态的长白山、清澈鉴人的图们江、广袤的原始森林、奇伟的险山峻岭、珍贵的奇花异草、鲜见的珍禽异兽以及神奇的异国风光构成了和龙集自然、边疆、民族特色于一身的自然风光旅游圣地。被渤海国王喻为"天下第一仙景"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仙景台有奇秀景观299处。传说中满族的发祥地,即被誉为天女沐浴生圣子的圆池,风光旖旎,令人浮想联翩。

和龙市-行政规划

 

和龙市

和龙市人民政府驻文化街24号。全市辖3个街道、8个镇:民惠街道、光明街道、文化街道、八家子镇、福洞镇、头道镇、西城镇、南坪镇、东城镇、崇善镇、龙城镇。境内还有和龙林业局、八家子林业局、和龙市林业局。龙城镇,1933年12月和龙镇、龙城乡合并为龙城乡。1999年12月23日龙城乡、富兴乡合并而来,面积1620.7平方千米。人口26635人。辖23个行政村,101个自然屯。八家子镇,八家子名称来自老八家子(河南村驻地),因其他住有八户人家而得名,人口4819人。辖6个村、2个社区,23个自然屯。西城镇,因镇内有西古城子得名,简称西城,面积11.461平方千米。人口11004人。辖7个村、2个社区。头道镇,原名三河镇,为福洞河、长仁江、海兰江汇合处而得名。1910年前后于河谷盆地从下往上数第一道沟而得名。1998年由原龙水镇、头道镇、龙门乡合并而成,面积518.76平方千米。人口29634人。镇政府驻北山街47号。辖16个行政村、2个社区。东城镇,因境内有东古城子饿得名,面积148.99平方千米。人口9940人。镇政府驻大成。辖8个村。福洞镇,建屯初期福洞沟里土地肥沃,五谷丰登,并蕴藏着优质高煤,故人们喜称之福洞,面积188.67平方千米。人口13761人。辖4个村、2个社区。崇善镇,光绪11年(1855年)清政府在图们江流域边疆地区设越垦局时建立,位于和龙县南部距县城62华里处。面积437.192平方千米。人口3604人。辖5个村。南坪镇,光绪十八年(1892)中华民国时和龙县德化社,1936年8月改为和龙县德化村,1946年1月改为德化……原来是德化镇,乡镇合并时改为南坪镇,镇驻地南坪而命为南坪镇,人口3495人。镇政府驻南坪村。 

和龙市-自然资源

 

和龙市

和龙市是全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全市林业总经营面积47万多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84%,森林覆盖率81.5%,盛产红松、白松、美人松、落叶松、椴木、水曲柳、柞木、桦木等优质木材。年原木材采伐量达50万立方米。和龙市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就有690余种,盛产长白山人参、灵芝、天麻、五味子、红景天等名贵中药材。松茸、木耳、蕨菜、桔梗、刺嫩芽等食用野生植物也相当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有马鹿、梅花鹿、熊、林蛙等30多种,是长白山区珍贵的立体资源宝库。和龙现已探明矿藏20多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在3000万吨以上,以大理石、花岗石、玄武岩为主的石材储量10亿立方米,以铁、镍、钼为主的矿石储量也较大。可开发优质矿泉水10余处,矿泉水平水期矿泉群的每日自流量在2000吨以上。和龙市境内生长着以禾木科和豆科为主的野生饲料植物500多种,有天然草场1.5万公顷。市内还有大量的疏林草地、林间草地、灌丛草地和草甸草地等资源,总面积近4万公顷,总载畜量可达近10万多个牛单位,发展畜牧业前景广阔。和龙市境内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条,分属于第图们江和二松花江水系,年径流量10.91亿立方米,人均年占有水量4500立方米。全市现有水利工程102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4座,水能蕴藏量13.2万千瓦。

和龙市-旅游资源

 

和龙市

图们江风光游览区位于和龙镇南30公里处,在游览区内可观赏到被誉为“天下第一仙景”、面积达500多公顷的仙景台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有各种奇异景观299处,以及集自然、人文、民族风情于一体的金日成钓鱼台、满族发祥地圆池、虎岩、古城里、军舰山、中朝界碑等景点。金日成钓鱼台所在地森林茂密,河水清澈,空气清新,风景十分美丽。如今这里已经对旅游者开放,当年金日成主席钓鱼用的木质平台等仍完好地保存着。这里曾有地名,但因为有这段历史,人们将这里称为金日成钓鱼台。圆池也称天女浴躬池,海拔1320米,茂密的丛林中有一片开阔的草地,当中有一块面积很大的水面,水不深,又很清澈,传说这里曾是天女冰浴、生子的地方。有人考证,这里是满族的发祥地。位于和龙镇以北30公里处。景区包括亚东水库、石国水库、关门桥度假村、龙五山庄等自然风景。在这里,游人既可以散步林间水畔,观赏湖光山色的美景,也可泛舟垂钓,水上嬉戏,还可以进行医疗保健。这里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和龙市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ll处。其中主要有唐代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的西古城、贞孝公主墓、延边朝鲜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青山里战斗遗址、东北抗日联军歼灭日本侵略者的红旗河战场等。和龙市冬季时间长、气温低、降雪量大,因此这里还是开展冬季冰雪旅游项目的好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龙市的旅游住宿设施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在众多旅游住宿设施中,条件较好的为和龙宾馆,客房宽大舒适,餐饮、娱乐、健身、通讯等设施齐全,服务也比较好。和

和龙市

龙市的饮食主要以东北风味和朝鲜族风味为主。由于和龙市是我国朝鲜族居住最集中、人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因此这里集中了风味纯正、花样繁多、特色鲜明的朝鲜民族饮食,旅游者可重点品尝。和龙酒厂建于1903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产品富有地方特色,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优质产品奖,旅游者可品尝。和龙市特产非常丰富,野生动植物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就有720多种。土特产主要有松蘑、松茸、蕨菜、沙棘等;药材有人参、灵芝、鹿茸、熊胆粉等。和龙是著名的木材之乡,木制的日常生活用具、工艺品、玩具等,种类繁多、做工精细、样式新颖、物美价廉。这些都可成为旅游者购物的选择对象。和龙还出产许多朝鲜族特需的日常生活用品、民族服装、民族工艺品等,也都是很好的旅游纪念品。

和龙市-当代建设

 

和龙市

和龙市建成了高速便捷的电信传输网络,固定电话达到2.13万户,移动电话达到2.44万户。和龙交通便利,距延吉机场75公里,距珲春长岭子口岸215公里,距朝鲜清津港200公里,铁路经朝阳川进入长图线通向全国,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交通城市。2005年,已启动了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和龙至二道白河段工程建设,完成了和龙至龙井一级公路、和龙至南坪二级公路以及县乡硬质路面公路等重点建设项目,完成134公里的“通村”水泥路,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得到有效缓解。和龙注重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是全国首批文化先进县市之一和全国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单位,市艺术团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乌兰木骑”先进团,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以上,推进素质教育,有各类学校78所,有各类卫生机构24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更加稳定。经济发展类型以农业为主、工业资源开采(林业和煤炭开采)为辅。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开采枯竭、交通闭塞,经济始终处于低谷,处在全州末位。1993年,和龙市被定为省级贫困县,2002年先后被列入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和国家民族贸易县(市),2005年又进入国家外派劳务基地县(市)。2003年,为实现脱贫解困,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市,旅游兴市,特色农业和边境贸易为两翼,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15.3亿元,增长2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21.0:41.7:37.3。财政收入达到1.15亿元,增长23.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5亿元,增长52.9%;市属全口径工业产值达到10.5亿元,增长50%;新口径工业产值达到7.5亿元,增长89%。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工业经济方面:确立矿产建材、木制品加工、食品医药为三大主导产业,大搞招商引资,扩大总量,工业的活力和后劲有所增强,已经培育成德全水泥、

和龙市

天池工贸、海清实业三户产值超亿元、税收超千万的龙头企业。同时,一 批中小项目和企业,也正在发展壮大,支撑和龙经济脊梁的企业群体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方面:提倡特色农业,培育起平岗绿色米业、艾利特有机米业、三农绿色肥业、无公害农产品、长白山禽业、海鸿冷冻等产业化骨干企业,建立了绿色有机水稻、中药材、食用菌、黄牛、养蜂、鳕鱼加工、柞蚕养殖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9.08万吨,增长5.6%,市我市有史以来第三个大丰收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300元,创历史新高。第三产业方面:确定了“旅游兴市”地位,开通了对朝跨国旅游,仙景台国家风景名胜区、仙峰和图们江江源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渤海国历史文化遗迹、朝鲜族民俗以及边境异国风情旅游项目,取得了进展;对外贸易发展势头强劲,铁矿粉进出口贸易量处于全省首位,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同比增长76.2%;全市个体私营企业数达到 5060户,从业人员达到10857人,流通领域日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