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当过武警?---昌迦禅师讲《论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2:32:41
孔子当过武警?---昌迦禅师讲《论语》[置顶][精华][推荐]
  • 发表于:2009-10-12 12:56:01
  • 作者:年寿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
级别:一级士官积分:169 主题推广:秋茶铁观音上市产地价公开 产地直销铁观音斤斤批发价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叟老不‘唯一’的企求
                                                                       -------昌迦禅师著文




   《论语.为政篇》[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释文]孟懿子向孔子求问孝的内容,孔子对他说:“不许违背了”。樊迟在为孔子驾驭马车时,孔子告诉樊迟:“孟懿子向我求教孝的学问,我只对他说了句‘不 许违背’”樊迟问:“您这句是什么意思?”孔子说:“长辈还生在时,就应以周礼对待他们。长辈逝世时,要以周礼下葬他们,还要以周礼祭祀他们。”

   不违于孝,这于老年孔子是最有切身体会的,此生暮年归国,求国人给予礼遇,他更想葬在鲁国,要求鲁人礼祭他… 孔子他年轻时对鲁国做下的那些恶行,是不是周礼所许可的我们不知,但鲁地百姓对孔子的亲手毁城,记忆还没有忘了这是一定的!老年返乡要获礼遇,估计是很难 的了。但是孔子没有放弃,早年他数十年流浪列国的那种奋斗,于今都不重要了,他现在只要一小块,那怕一小小块不久将至的落葬之地。现在强调“孝”,是他唯 一可逃责归乡的一招了。
 
    孟孙,又叫孟懿子。这个人可不是别人!孟孙与季孙、叔孙三家,是鲁国的新兴政治势力,他孟孙正是孔子五十岁当“中都宰”市长时,被发兵堕毁城池的三家新兴 地主之一。季孙和叔孙两家的邱都与费都两个新城,被孔子毁灭了,而孟孙的成都,抵抗顽强城池坚固,孔子带着鲁兵围剿了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二十年后的现 在,孟家已是鲁国最大的政治势力了。

    显然,这是孔子在归鲁国时访问孟家时说的一番话,孔子在向孟孙求饶。如今,开战过的双方----曾经是官的孔子,与曾被称匪的孟孙,坐在一张铺上,在借“孝”讲和。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释文]孟武伯问孝,孔子对他说:“做父母的最大忧患是年老疾病”
 

    -----嗨,真可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了:老年孔子这时似已放弃了与人的政治争斗,他开始讲“唯其疾之忧”了!难道老人们就无国忧与民忧啦?哦,孔 子已放弃掉了年轻时的国忧民忧,而只“唯其疾”了。然而,要求乡亲对他行孝,就真可逃得掉因果了吗?难道那些被堕毁城池中的鲁国老人们、少正卯的父母们就 没有疾忧吗?城毁了,儿子杀了,他们也曾需要孝养他们的城池和子女啊!孟武伯是成都孟家的老人么?孔子向他将心比心讲开了老年疾患的痛苦,似乎是在用“启 发式”手段诱导孟家来同情他。

    不过,“唯其疾之忧”只是个孔子的缓兵之计,他要的决不是药品食宿和一小块葬地这么简单。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释文]子游问孝,孔子对他说:“今天这些所谓的行孝,最多只是算有能力养活长辈,那些饲养狗马的,也都是在做着养活的事儿。没有对长辈一点尊敬,这与把父母当牲畜养还有什么区别吗?”

    此时,孟孙家中的一访,孟孙向孔子问孝后听了“唯其疾之忧”,就给了他受孝的条件,孔子获得鲁国人的宽容而准许归乡。再想求得鲁国百姓向归乡老人拿出一点 点尊敬--------这孔子果然不简单。孔子图谋在已具立足之地的土地上,要更好的改善自我的政治地位。他这里是借学生子游的问孝,讲出了自己的不满。 他不希望鲁国人只给他以食药住留,他更要尊贵的政治地位。以老人不是牲畜来要求这个“敬”好象也理由很充足的,孔子认为饲养牲畜也都会供有食物药品,但这 不是父母所要的唯一,父母更要给予“敬”的地位。这不,他把自己幻成似孟孙的父母了。

    更求有‘敬’,与他前面的“父母唯有疾忧”,同是发自于一位老人口中,是十分矛盾的事:当还没获得安疾之地时,他讲了“唯有疾忧”,当有了安顿之地后,又 要尊贵地位…这个孔子也真是嘴巴没守信,很会变本加利的顺杆爬。这不是什么智慧,而是一种聪明。其实,鲁国百姓也并没有污辱他这个返乡老人,也许只给了他 一个普通百姓老人的社会地位而已,难道鲁国老人们真的都在过着犬马一样的非人生活

    显然,孟孙并没有授与归乡孔子重要的政治权力。讲自己象收养牲畜一样的被对待了,孔子在向弟子们发牢骚话。这句原话,出自孔子访孟家求饶出来不久。反映出孔子以孝为计,又进而求获尊贵,目的没有达到后的心情。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释文]子夏问孝于孔子,孔子回答他:“老师有麻烦的事情时,做弟子应甘愿在前服侍。做弟子的有酒宴食品时,总让老师先品尝,你们是不是都拿此事做行孝一样来对待了啊?”

    有酒宴食品时,总让老师先品尝----------可见孔子真的是拿自己当做‘学生父母’一样的看待了,这与身老威重的心态有关。孔子家中自己也有子孙, 要学生对老师行孝,这是不是有点过头了!看来,孔子在把父母特权化,更把老师的职权也父母化,进而特权化了。我们只能认为:之前讲的父母之孝,不过是孔子 为‘老师之孝’做下的一个套而已,无非是向人表白做老师的也要享用孝的敬意,从物质上到地位上来占有学生孝父母的一切,也包括在回到了鲁国的故乡后。

    子夏是随侍孔子的学生,孔子这时也老了,想归乡又遇到麻烦,他是怕子夏都想离他而去啊!不过,“有酒食先生馔”的要求,他是不是越老越小孩似的了?

    孔子正在加紧对学生头脑做束缚,也是暗中表示着对孟孙家的不满。

    [原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释文]孔子说:“我对颜回说----‘终日你都不得违背孝道,做一个类似愚钝的人,退场后要常反省自己还有没有私心,能这样做也就是行动于孝道了’。其实,颜回他这个人并不愚纯。”

   孔子要求学生们对老师行孝,孝到什么程度?言中之意,要到“如愚”的程度。把一个不太愚纯的人,教到了如愚的地步,这种对老师行的孝道,能好到什么地方? 不得对他这老师有一丁点的自私了----这才是孔子讲孝的真实用意。孔子这时是把“忠”与“孝”混为一谈,对老师并不适宜用“孝”而只应用“忠”,孔子却 以孝提至不讲是非的地步,无非是要学生对自己做到愚忠的服从而已。由此想到,此时的孔子,已非是在单纯的办民学启民智,用现代组织关系来看,是不是有点搞 黑组织的可能呢?鲁国乡亲的孟孙家,并没有如愚般的授与孔子重要的权力,因为孟家没必要忠于他。

    此言是孔子向子夏、子游所说,这时他们的老同学颜回已病死多年,孔子是拿颜回做学习的榜样,向学生们说教。总之,在老师遇到归途麻烦时,学生们是会私心萌 发逃离而去的,且会视那些不离老师的人为愚忠。而孔子在宣扬要如愚:愚忠就是无私。这句是孔子用计要挟孟孙不成,转而又要挟起自己的学生们,但用的都是一 个“孝”。

    有人把“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错句读成了‘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其实错误句读的原因是没有从历史背景来读《论语》,没有深入的多角度思 考文句的前因后果。用佛理讲,即还没有入“空”。为什么?错句是一个单纯的直述句,是一个没有前后事件关联的文式。而“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句,你就可以看出孔子对孟孙讲过的“不违”,原来也在颜回这里讲过…  所以,这句是孔子借颜回的“不愚”,在向学生表白:他十二分鄙夷孟孙不当场授与他尊贵的那种愚笨。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释文]孔子说:“审视一个人所做过的事,观测他做那些事的起因,察看这些事所达到的安定,人怎么可以说老了就废掉了呢!怎么可说人老了就是废人了呢!!!”

    无疑这是孔子,在为他回乡所得不良待遇,所暴发的一次强烈报怨。鲁国的人们竟把他当废人来看了,都在说他是老而无用。孔子话中这些“视.观.察”的一堆罗 列,无非是提醒人们正视他曾经在鲁国有过的丰富人生经验和政治履历,话中语气里,他对鲁人脸上普遍的嘲讽态度,显出十分的恐慌。是啊!鲁国人怎么可能原谅 他过去做过的,那些杀同行毁新城的坏事呢!总之,孔子正在忿怒于曾是迫害对象的老乡孟孙家,对他的冷淡态度。

    在佛教理论里,因果是不能混淆的,桃因结桃果,李果出李因。一但拿桃果去论李果,如同孔子拿了学生的孝父来要求学生孝自己,这是刻意在混淆不同的因果事件 的内在关系。孝与忠有区别,忠是社会人之间的服务,孝是老少之间的赡养。把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视同家庭老少的赡养关系来要求人,从合同上明显流露出霸王 条款的色彩,孔子是玩弄了一个偷换主题的狡猾把戏。在佛理中,这叫‘拔弄因果’的罪,因为他在两次用“孝”糊弄逻辑,提出非理的非份要求。

    撇开孔子逻辑拔弄的把戏,在落叶归根求乞归乡的背景下,孔子向鲁国的乡亲和学生们提些生活要求,无可非议。但是鲁人不再重用这位七十岁的守旧老人,也是没 什么可以责怪的,孔子连发两句“人焉叟哉”,似乎也太不理解社会了。老人孔子,“唯其疾之忧”之外,又多出个“唯其叟之忧”么?多滑稽的企求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