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樁拳师——沱南大侠韓其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46:13

韓其昌是第一個把梅花樁這支奇葩移栽到北京的著名拳師。

我國近代著名的梅花樁大師韓其昌先生於1988年9月1日謝世,年94。韓先生早年以「沱南俠」聞名冀京津,並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大學以上文化水平的徒弟,對梅花樁的弘揚發展作了很大的貢獻,不愧為一代武術大師。

 

「沱南俠」聲震沱南

    韓其昌,字世杰是河北省滹沱河南深縣北院頭村人。他小時候就身體強壯,脅力過人,受家鄉習武風氣的薰陶,一向喜歡舞槍弄棒。還是在他12歲的時候,就開始拜了兩位保鏢多年回鄉的戳腳拳師(王玉棟、韓玉庭)為師。當時由於家裡貧窮,父親不同意他練武,認為練武吃的多,又費衣服,不如多給別人打打短工,掙幾個錢家裡用。所以天一黑父親就將大門鎖上,不許他出去練武。他只好把槍棍藏在房頂上,等深夜全家都睡熟了,悄悄起來再練。幾年之後,他打聽到師爺叫李來遂,還曾傳有一套「奇槍」,又叫「五虎神鉤」,可是兩位老師又不會,便推薦他到十五里外的桑原去打聽打聽。

    到了桑園,果然打聽到一個叫李題名的老人。此人本領非凡,曾做過鏢頭,統領二百多人,後來因年紀大了,耳朵出了毛病,便被辭退回鄉。從此,韓於拜李題名為師。經過精心指點,逐漸掌握了五虎神鉤奇槍。

 

    這年冬天,一次和弟弟對練,他運用老師教的招法,宛如龍蛇般飛舞,雨點般向弟弟身上扎去。過去他常常敗在弟弟手下,這次弟弟不但沒有還手之力,就連招架之功都沒有了,竟把弟弟的棉衣扎得如篩眼全是窟窿,可是,沒有一槍傷到皮肉。

    三年之後,一天老師把他叫到跟前,挺神秘地對他說:「其昌,我還有一樣東西,叫八卦連環套刀,過去有個戰班想出二百兩銀子,要我傳給他們,我都沒教。我見你為人忠厚,勤勉好學,就交給你吧!」於是又傳給他這套唯獨老師僅有的絕技。

    1911年,韓其昌十六歲的時候,聽人說深縣城裡有一位形意拳名師,叫李存義,曾參加過義和團,單刀上陣,所向披靡,人稱「單刀李」。但韓離他住的村子有幾十里遠。他想:山大石多玉缺,世上師眾名師少;不得真正的名師指點,就是練到棺材蓋頂武藝也上不了身。於是決定去,不料,剛剛拜過師,又被父親知道了,結果被申斥一頓,不許他再去練武。

    夜深了,他躺在炕上,怎麼也睡不著,幾次想拉開大門拴溜出去,又怕驚動父親。他忽然瞥見屋腳放著的一根大杆子,不由眼睛一亮,立即起身下炕輕手輕腳拿過來,踮著腳走出屋門,來到院子裡,輕跑幾步,用大杆子一柱地,嗖地便翻出牆外,用前腳掌落地,一點聲響也沒有。

    踏著月光,用雞形步,趕到師父家裡,已經是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師兄弟們已經練了好半天了。他只好以實相告,師父感嘆地說:「實在難得阿!」

    練完拳,韓其昌再往回趕路,等回到家時,已經雞叫頭遍了。接著,就抄起扁擔去挑水,父親聽到往缸裡倒水的聲音,還以為兒子睡了一宿覺,第一個起床呢。

    韓其昌天天如此,從不間斷,因此功夫大長,可是他練功的事,父親竟然一點兒也不知道。有一次他父親進縣城,在一家飯舖吃飯時與別人閒談,對方偶然問起他的「貴府」,他一說是本縣北院頭村,對方大喜,便向他問起該村綽號「沱南俠」的拳腳好手。他父親一聽愣住了:

「沱南俠?什麼沱南俠?」

「他的原名叫韓其昌,功夫屬這個!」對方翹起大拇指說。
一聲「韓其昌」三個字,他父親哈哈大笑起來,「你不是在開玩笑吧?韓其昌根本不會練拳!」

    對方也笑了起來說:「你這位老先生怎麼連你們村的把式高手都不知道呀!」接著講起了韓其昌的功夫如何如何好,名聲如何如何大述了一遍隨著講起了綽號的來歷。他說,附近鄉親們遇到疑難之事都願意找他商量,每到這時韓其昌總是樂於相助。有一次,庄內一輛滿載麥子的鐵輪瓦車陷到泥溝裡了,當時找不到一點磚頭墊路,他就將袖子一捋,把胳膊墊上,使麥車駛出泥塘,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送了他外號「鐵胳膊韓其昌」,後來傳為鐵臂韓其昌。又他為人正直,樂善好施,行俠仗義,很受鄉親們敬重,大家送了他個綽號「沱南俠」,接著又談到深縣城煌廟新塑了佛像,要舉行開光大典,想邀請各地武林高手進行武術表演,韓其昌是必不能不參加的。

    「原來是這樣,」韓其昌的父親恍然大悟,「那好辦,我寫上一張條子,你直接去找他就行了」。

「這,這。。。。。」那人十分猶疑,還信不准。

「沒問題,你儘管放心好了!」韓其昌的父親滿有把握地說,就是沒告訴他與韓其昌的關係。

從此韓其昌父親再也不反對兒子練武了。

羨奇技 苦練梅花樁


    1913年,深縣大尹村舉行一年一度的廟會,照例有武術大會。韓其昌表演的虎頭雙鉤,深受觀眾的歡迎。

    他剛表演完畢,兩個十幾歲的孩子上了場,表演對打。之間他們圍身靠打,跌扑滾翻,挨膀擠靠,忽閃忽戰,忽張忽合,寓樁、行、技擊于一爐,腿法尤其厲害。韓其昌不禁暗暗驚羨拳路的新穎;一打聽,原來是北溪村的,練的是梅花樁。北溪村離深縣45里,離北院頭村12里。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來到北溪村,找到拳師尹墨池,尹墨池一見面就稱讚他的虎頭雙鉤、奇槍練得不錯,鉤無空去,槍裡傳神。但是韓其昌更加嚮往的卻是他們練的梅花樁,特別想看看應用手。尹墨池叫來對練中的一個孩子,說:「四多,其昌想看看咱們的應用手,你就和他動一動吧!」韓其昌和四多相比,高出一頭,在比歲數,比他大兩歲,但是兩人動起手來,再變招法,結果進,進不去,封,封不住,沒走兩個回合,又被打倒在地。


    尹墨池讓他們再試試器械,兩人各執單刀,你來我往,韓其昌用的是老師傳的絕技─八卦連鐶套刀,因此佔了上風。

尹墨池誇獎道:「你的器械很不錯嘛!」

韓其昌上前雙膝跪下說:「今天我才知道,我的功夫差的很遠,您收我做個徒弟吧!」

尹墨池不答應,他就不起來,最後只好說:「你有決心就跟著練吧!」

    從此,韓其昌每天跑十二里路來學梅花樁,因為他不算正式門徒,所以只能交基本功,不教應用手,就這樣他也毫無怨言。

    學習中,韓其昌逐漸了解了梅花樁的來龍去脈。

    梅花樁大約起源于明代,早先時是在樁子上練,要栽一百根樁子,拳按天干地支分為五式,五式宛如梅花開放,行步三法又宛如梅花枝干,所以又有千支五式梅花樁之稱。後來,因栽樁花費太大,又很麻煩,練功時便不再栽樁,但仍保持了他的動作和上、中、下三盤練法。在名字上加「落地」二字,叫「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樁」。

    這梅花樁在河北民間雖有流傳,但規矩極嚴,一般都是只傳子侄,不傳外姓,人稱父子拳,因此外面很少見。直到明末清初,才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省流傳開來,但是收徒仍然十分嚴謹,一般入門前必須先經過苦練三年基本功的考驗,老師通過三年考驗看你為人正派,尊師好學,在有一定基本功底後方可以正式拜師入門。拜師也有一種特殊的方式,由上一輩師爺,看你的性格、功夫程度,適合做誰的徒弟,徵得同意後,就叫你拜誰為師。引你入門學藝的老師稱為引師。只要是正式入門拜師,你的上輩老師不論是師爺、師大爺、師叔,都會認真教你,像一家人一樣。

    關於它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河北武強王家莊有個大拳場,設在村頭大廟裡。有一天來了個自稱是過路的老先生,在廟中求宿,因其姓李,人們就稱他李老頭。後來他就在這裡賣油條和火燒度日,晚上也看看練拳。

    有一天,大家正在練拳,忽然兩個賣布小販慌慌張張跑進廟來,說他們的布被強盜在村外橋頭給搶劫了,苦苦哀求他們去奪回來。

    拳師聽畢就對徒弟說:「我們練武就是為了護村,你們帶上傢伙,趕緊去追!」

    李老頭正在旁邊,見大家都走了,便對拳師說:「我也去看看熱鬧。」說罷,遍找兵器,已被拿光,只好去牲口棚隨手取了副牲口套枷,也去了。

    可是誰也沒有料到,徒弟們氣喘噓噓剛跑到半道,卻見李老頭挑著布匹手提一副牲口套枷正往回趕呢!大家驚問怎麼回事,李老頭說:「三個賊人都在道邊上躺著呢!」

    眾人跑過去一看,果然不假,有一個抱歉頭斜仰,有兩個橫躺在地上哼咳直叫。

    回到廟裡,徒弟們向師父交差,師父問誰先交的手,個個瞠目結舌,不知所答。師父好生奇怪,經再三追問,一個徒弟才如實說了情況。師父聽罷,拍著腦門說:「啊呀,我簡直有眼無珠了,這人肯定有奇功,隱姓埋名于此。」

    可是問及李老頭時,李老頭卻說什麼功夫也沒有,只是常看他們練武學了幾招罷了。拳師見他不肯露真相,便心生一計。第二天徒弟練武時間不長,個個佯說有事要提前走,最後剩下李老頭。面對空蕩蕩的場子,他不由手氧,便先走了幾趟拳,接著便向關公神像行禮,從周倉神像手中抽出青龍偃月刀,練起春秋刀來。忽然房上響起一片喝彩聲,才知大家並沒有走,心知中計,忙將大家請下來。

    雙方施禮,拳師擺宴,再三懇請,李老頭才答應在此教拳。原來這人叫李庭吉,山東威縣翟家莊人,深得梅花樁精傳,曾因打抱不平打死了地主護院,才逃亡在外。

    光陰如梭,轉眼又是幾年。一天,李吉庭的徒弟任俊杰在家中練拳,矮牆外走來一位顛腳人,看了一會兒說:「你練得還可以,只是有些招式還用不上。」任俊杰一聽,不禁暗暗大驚,隨即仍給他一根桿子,立個門戶,可是剛一交手,就被打翻在地。這時,任俊杰才知道,老人確非凡人。於是納頭便拜,老人見他心誠,就說:「好吧,我就收你為徒,但只教你一人,你誰也不許告訴,否則,我就不再教你了。」從此,任俊杰除繼續向李吉庭學拳外,每天還向顛腳老人練功。

    不覺一個多月過去了,這天,李庭吉正指導徒弟練功,發現任俊杰所練的招式與眾不同,便再三追問,最後任俊杰才說出了實話。李庭吉聽完,頓著腳說:「你怎麼不早說,那是我兄弟呀,快快帶我見他!」

    兄弟見面,抱頭痛哭。大家才知道,他叫李庭桂,正是出來找哥哥的。因當時李庭吉用的是化名,李庭桂一時沒敢前去相認。

    李庭桂告訴哥哥,狗地主已經死了,官司事官府也不再追究了,請哥哥回家去看看,家裡人都在想他。哥哥說:「是啊,我也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家裡,只是我正在教他們拳,已經教了套路,眼下應教育應用手法了,怎麼離得開呢」

    高量結果,弟弟留下代教,哥哥先回去。就這樣,李庭桂又做了這裡的拳師。在諸徒中,以任俊杰功夫為最好。後來任俊杰又把功夫傳給了尹墨池和趙英廉。

    韓其昌從尹墨池學梅花樁,僅練架子就練了三年。

    一天尹墨池對徒弟們說: 「明天要到武強縣王家莊任師爺那裡去打公拳,大家回去做好準備。」什麼叫「打公拳」呢,原來這梅花樁練好架子以後,就可以按照基本套路進行對打練習,叫做打成拳;套路熟悉以後,可以隨意變化進行對打,叫打贏拳;最後大家都上場,進行群戰,誰獲得最後勝利誰就算練成了,這叫做打公拳

    第二天,尹墨池到王家莊拳場,師弟趙英廉蒸了兩鍋饅頭,並殺了一口豬,擺下宴席,請師父上首坐了,觀看徒弟們打公拳。

    席間,任俊杰把韓其昌叫到跟前說:「這幾年你肯下功夫,尊敬師長,不惹是非,我看你是個好苗子,準備請我的徒弟趙英廉教你應用手了。」

    接著,趙英廉向師父行禮;韓其昌向師爺、師父磕頭,向師兄們行禮,才算正式做了門生。過去學拳,師父不願意把東西一下子全教給你,往往每個人教幾樣,不能學全。每學一手,都要跑地求師,等師父高興了才教你.韓其昌虛心好學,把膝蓋當腳走;每學新招都要日夜習練,直到精熟,因此竟能後來居上。在師兄弟中他的招術掌握最全,練就了一身梅花樁的好功夫。

走江湖 國考獲銀樽

    過去沱南有名民諺:「滹沱河年年發大水,碌碡十年不翻身。」一九一七年滹沱河發大水,沱南各縣顆粒無收。韓其昌在家鄉實在無法謀生,就去找到師父李存義,想請他介紹到天津去混碗飯吃。

    單刀李存義是個豪爽的人,說:「好吧,我陪你一同到天津,去找你師和張兆東去!」

    張兆東就是大名鼎鼎的張佔魁。他與李存義同師形意大家劉奇蘭。這時候,李存義的高足尚雲祥,張兆東的高足韓慕俠早已名譟武林,其昌也想與這些師兄弟見見面。

    來到天津,張兆東見他的功夫不錯,先是推薦他護院並教家館。到了一九二零年,又推薦他到保定在曹昆的武術營做教官。

    一九二九年,全國十四省的兩千多名武林高手齊聚杭州比武打擂,當時稱為「國考」,韓其昌做為河北省代表應邀參加。這次國考由李景林主持,張兆東擔任總裁判長。

    打擂是一個臨時搭起的很大的方檯子上進行的。第一個和韓其昌對陣的是一位山東大漢,打一手漂亮的長拳,已經擊敗過好幾名對手。而韓其昌充份發揮了梅花樁腿法好的特長,接連把他掃倒在地,獲得了第一場比賽的勝利,接著又過關斬將,連敗數人,最後榮獲銀樽一座,上刻「賽孟賁」三字(孟賁是戰國時齊國的英雄,力大無窮,能生拔牛角)。從此,韓其昌的威名,傳遍武林;而梅花樁也開始為世人所識。

    擂臺比武之時,韓其昌老師從不使用使人致命致殘的招法,關鍵之時,點到而止。有時,白天打完擂臺,晚上他還抽空到住地去看望被他打倒擊敗的人是否被自己誤傷。他的舉止使許多對手很受感動以致結為好友。每次擂臺賽後報紙刊物就會轟動一時,當人們向韓其昌老師打聽擂臺賽時的情景,他總是很謙虛地向人們講:「天下把式功夫好的有的是。」從不向別人透露被他擊敗者的姓名。

闖京都 首傳梅花樁

    一九三二年,韓其昌到了北京。先在志誠中學、師大女附中、貝滿中學等校教武術。這時北京還沒有梅花樁。他想:這是民族武術中一枝奇葩,我有責任使它發揚光大,於是決定成立「北京健族國術研究社」,他親自在擔任社長。

    韓其昌深知自己的武藝學來的不容易,以他在授藝時,恨不民自己的本事都教給徒弟,因此徒弟不但多,而且長進快。有的送匾「弟子遍天下」。有的送匾「誨人不倦」。


    解放後,韓其昌雖然年紀大了,但人老志不衰。抗美援朝時期,他親自帶領徒弟參加損獻飛機大砲的義演活動。之後,又受聘但任北京大嘗,是否這在北京公安學校教課。同時,為毛主席的警衛二師講授拼刺要領。……直到現在,許多體育院校的教師和武術研究者還經常向他請教。

    一九八零年,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在太原舉行。他的兒子韓建忠的兩個徒弟魏微和安家臣代表北京隊參加,都奪得金牌歸來。隨後兩人隨中國代表團赴日表演十幾場,受到日本武術界和觀眾的熱烈歡迎。日本空手道道長稱讚說:「這是真正的中國武術!」

    現在,韓其昌的兒子韓建忠及其師兄弟王志中、李念周、李培基和陸其仁等,正著手協助他整理《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樁》,準備出書,以使梅花樁得到更廣泛的普及。

    古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