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秋雨的毁誉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0:32:14
吕少七日谈:余秋雨与蒋介石的错位 时代很宽容--文化--人民网
    在一个早晨,翻开当天的中国日报,头版赫然刊登央视一名女记者被指为台湾间谍的消息,大吃一惊。国家新闻机构出了反派人物,没有比这更具有新闻性和戏剧性了。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央视女间谍”成为以博客、论坛为主要阵地的网络舆论场的焦点。毕竟,间谍这个词,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让人愤恨又好奇。而台湾间谍,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多么遥远的事阿,大概还停留在电视剧里:那种头戴船型帽、拿着勃郎宁,一笑百媚生的漂亮女特务。

    然而,几个回合下来,似乎证明是条假新闻。只是,中国日报这份报纸主要办给国际友人看的,这可真是开了个国际玩笑。无风或许真的不起浪。

    这年头,动辄说某名人为间谍的事还真不少,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最后大都被证明是假新闻。有的纯粹无知的玩笑,有的恐怕还包藏着别样的祸心。只是,如今,毕竟不是一个阶级斗争、敌我斗争公开化的年代,一个关于间谍的公开传言,无法对人造成致命的打击,反而,增强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从某一方面,也证明这个时代的宽容与宽松。

    提到台湾,难免让人想起蒋介石。有一位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将英文著作中蒋介石的名字翻译为常凯申,招来众多批评。大家控诉得最多的是严谨治学的匮乏,说得都很有道理。

    但在跨语际实践过程中,这样的错误其实是普遍的。特别是近现代史上的中文名翻译,那个时候大多采取的威氏拼音法,与汉语拼音截然不同。比如说,Sun Yat-sen University,现在有多少人知道是中山大学呢?至于Peking University如今也被调侃为Parking University,因为整个校园变成了一个停车场。至于Tientsin(天津),Canton(广州),Chunghwa(中华)等等,咋一看还真是摸不着头脑。

    然而,比这些更复杂偏僻的例子,还有很多普遍存在于英文著作中。这是因为汉语拼音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断裂了国际上的许多历史文化联系。所以,一些学校的名字要改掉旧拼法,阻力重重,一个重要原因是会给国际上的认知带来困难,许多老校友感情上也接受不了。

    比如把Peking University一定要弄成Beijing University,让人还以为是一所新办大学。如果把tsinghua University 改成Qinghua University,则是十足的民办大学了。当然现在,这些称呼慢慢开始通用。

    对于清华那位副教授,其实应该适当给点宽容,别以为搞清楚一个名字真的很容易!

    说起宽容,不得不提到过去一周的文化人物——余秋雨。先是许多人质疑他对灾区诈捐,随后,有关方面回应,的确是捐了20万,只不过不是现金,而是图书。

    暂且不论那些质疑秋雨先生的人,自己到底为灾区做了些什么,单就秋雨的名号引来的非议,足够写一本大书了。

    上世纪90年代流传一个段子,上海滩小姐的包里,一般都会放三样东西:一个安全套、一只口红、一本《文化苦旅》。于是,怀揣一本秋雨的书,就等同于是抹上一层文化口红。

    没过几年,就有人专门写书批判他了。进入20世纪,更是骂声指责与影随行。不过秋雨老师照样我自岿然不动。最值得耐人寻味的,这些骂人者,有许多人正是读着秋雨的书长大的,弄不好一点文学的启蒙,也可能是从那只口红开始的。

    中国人是容易倒戈,容易背叛,容易革命的。一部秋雨的毁誉史,道尽中国人尚不成熟的心智。

    秋雨先生其实是很有学问的,尤其是在戏剧学方面。他写的戏剧概论,我至今还没看到有比其更清晰简洁的。但是大多数人知道他,还是因为那几本散文集。那不过是他的玩票,没想到玩大了,与周国平、陈平原的散文,统统都被归为当代文学史上的“学者散文”。

    学者这个东西,其实是一个去政治化的中庸鸵鸟称呼。同时,也最可能变成欺世盗名。客观来说,到了《千年一叹》,秋雨先生几近才尽。至于如今四处大谈中华文化,更是有点勉为其难。学者这个东西,懂就懂,不懂千万不能装懂,所谓的杂家往往就等同不学无术,正如四周如春笋涌现出的国学大师,你还真不知道他到底是哪路神仙。

    与秋雨一起以散文成名的周国平先生,一直保持着一颗淡泊的心,虽然影响大不如前,但还不断有新的哲思;还有陈平原先生,也是继续弄着自己的学问。唯独秋雨先生仅剩下一个儒雅的电视脸谱。戴着脸谱,端着架子,时刻提醒着自己是站在上下五千年的尖点,未尝不是很累的一件事。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应该给秋雨先生更多宽容。那些质疑他的人,许多在灵魂上,是无法与之较量的,可能也有着不少眼红嫉妒的成分。

    如果给过去一周提炼一个关键词,我想选择“错位”:错位的间谍,错位的蒋介石,错位的大师。许多错位或许都并非本意,套用甘阳的一句话:世间本无对错,姑且将错就错。各位看官也不妨就之一乐,不必过分较真。

    ·【作者介绍】吕绍刚,1979年12月生于湖北阳新,学者,报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职于人民日报总编室。参著《解读鲁迅经典》(花山出版社)、《醉眼看金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江湖·侠客·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毕业时,老师赠言"思考着,美丽的",是为座右铭。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