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的春秋笔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7:36:04
《建国大业》的春秋笔法 明月如钩  《建国大业》是一部精心设计,政治性极强的电影。是民社派的大作,号召精英阶层大联合的集结号。是他们献给祖国六十华诞的墓志铭(生于民主共和,亡于独裁腐败)。片尾的演职人员表,就是时代新戏《窃国大业》(the founding of A Elite's republic》的序幕。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千古定律

明星串演,一是为扩大影响,二是一种掩护。恰如广告洗脑,他们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数明星上,便轻松实现下意识的宣传。恰如“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广告,绝不会明着说宣传香烟的。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本来是政协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片,应该叫《政协大会》。可是把它的名字改成《建国大业》,将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和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相提并论,本身就是制作人的春秋笔法。

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合法性是建立在人民革命的基础上的;而政协的合法性,是国家制度“民主共和”还是“独裁”的基础上的。简单来说,前者要实现人民民主共和,后者要实现精英代议共和所以电影的英文名,都是“the founding of A Republic”,而不是“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要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普通的Republic,而是people's Republic,“人民”二字前缀是新中国与一切西方“共和国”相区别的特点。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横向分工,军队、工业、农业、商业、学术、种族、血统(贵族)等等。旧的共和,只是针对封建来讲的,不能由血统上的贵族统治国家(君主制),也不能由军队掌控国家的命运(军国主义),而应该建立横跨工业、农业、商业、学术、军队等等各种分工的大联合政府。

然而社会除了横向的分工,同时存在着纵向的分工。在每一个领域内,都有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科层分工、阶级对立。

旧的共和制度,并不是“人民民主”的共和制,而是“精英代议”的共和制。包括美国在内,西方列国直到19世纪还把“民主”视作洪水猛兽。中华民国就是精英代议的共和制,其实是军阀、资本家、大地主、学阀、买办、官僚的大联合政府。

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主张,在西方人眼中,是由一个强势的政府控制军、工、农、商、学一切领域,是反共和、反自由的。在中国人眼中,则是由军、工、农、商、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人民群众大联合,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政府,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对内专政剥削阶级;通过解放劳动者的自由,解放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来建设和保卫祖国。

所以区分“共和国”,一定要看是精英代议的共和国,还是人民民主的共和国


怀着这样的疑问再看电影,就能敏感地抓住编导的春秋笔法。凭观影记忆稍作总结,编导的核心历史观有三:


第一、国共两党是“共和”道路上的兄弟党;
第二、政协建国是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基础;
第三、国民党亡于对精英独裁和内部腐朽,是被自己打败的;

这些是不是本人的诛心之论,根本没必要去争,看了电影每个人心里有数。这三个问题本身,就值得在建国六十周年的时候再次探讨。



第一:国共到底是何种意义上的兄弟党?

电影的第一个情节,毛泽东和蒋介石会见,毛泽东俯身与蒋介石握手,两人都穿中山装,蒋说是中华民国公务员穿中山装,毛说我们本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并回答孙红雷扮演的记者,说两党都是孙中山先生的弟子,这本身就是双方的共同点。

首先这个情节就是杜撰的。重庆会谈,蒋介石会见毛泽东,非但不是穿中山装,穿的是军装。从唐国强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俯身握手也是他们演职人员设计的细节。

国共两党可以说是兄弟党,那是从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角度来讲,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兄弟党。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固然是孙中山的子孙,共产党难道也是孙中山的子孙吗?答案为否。

孙中山在世时,国共两党就是兄弟党。孙中山想用精英大团结的道路实现中国革命,却只得到了一个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的民国,越往晚年走,他越倾向于社会主义道路。才会促成国共合作,把他精英大团结的三民主义诠释为民族问题联俄、民权问题联共、民生问题扶助工农。

在精英(民盟为主的民主人士,主要是知识精英)眼中,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只有两个毛病:法西斯式独裁 和 腐败。但在精英代议还是人民民主的大是非上,这帮民主人士和国民党一点分歧没有。

国民党的政治基础是一切社会精英,他们要为精英的评价负责。但共产党不是,共产党的政治基础是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看待蒋氏国民党,他们不但腐朽无能,而且残酷地镇压和奴役百姓。国民党的生理缺陷,排第一的正是精英路线。所谓豺狼当道、不得复问狐狸,军阀、资本家、大地主、学阀、官僚党这些才是豺狼,那些所谓独裁、腐败,都是狐狸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共之争,是走人民民主道路,还是走精英代议道路,是中华民族两条道路的斗争。走人民民主道路,就要社会主义;走精英代议的道路,就搞资本主义共和国。但相同之处,在两次世界大战、民族国家纷争不断的大背景下,国共都要求建立一个政治稳定的中央政府。

而精英阶层和国民党之争,争的是走开明的精英代议道路,还是一党独裁的精英代议道路。这是精英治国的内部争斗。他们宁要民主但分裂的精英代议共和国(在内战时公开赞同划江而治,为此周恩来大怒;后毛周又斥梁漱溟等人一贯反共),也不要独裁但统一的代议共和国。然而他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人民民主的共和国,相比之下独裁还是开明都不重要。精英阶层六十年前如此(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六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越弱势,精英阶层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就越大。

《建国大业》从第一个场景,就把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定义为精英代议制度下的兄弟党,就把建国大业的合法性定调为“双十协定”中的政协建国,就把国共之争定义为独裁专制和开明专制的两党私斗。这种曲笔可谓心狠手辣,表面上符合史料,却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第二: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是来自于“政协建国”吗?

签订双十协定的过程中,只有国民党、共产党,以及作为社会舆论的广大精英阶层参与。然而共产党的背后,还有近亿解放区的人民群众,几百万民兵和自愿参军的正规军。国民党要对大资本家、大地主、官僚集团负责,共产党要对谁负责?对国民党吗?对民主人士吗?对大资本家大地主吗?对欧美列强吗?对苏联吗?都不是。共产党只要对“人民群众”负责——所以随后进行的解放战争,敢于违背苏联、违背美国、违背国民党、违背民主人士、违背大资本家、违背大地主、违背军阀和官僚,仅仅因为共产党不对他们负责。解放战争,唯有各地人民群众欢声动地。


以人民为主体的历史视野中,国共谈判的合法性不是“共和”、“民主”这些忽悠精英的形而上学概念。重庆谈判唯一合法性,仅仅是八年抗战之后全国人民“反对内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政协建国,无论对国民党而言,对共产党而言,都不是目标,都只是妥协,是为了降低“革命”的历史成本,是对中华民族负责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共产党的诚意比国民党高,但双方都没有所谓“民主人士”那么执着。

共产党坚持政协建国的道路,从来不等于放弃革命,放弃建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更不是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法性放在社会主义革命之上。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历来对内、对敌都有宽仁的倾向,但在革命道路上绝不搞调和。这点新中国前三十年斗争史证明得很清楚。政协建国,是团结-斗争-团结,与后来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相似的,是一种“温和革命”的方法。再说直白一点,是要那些军阀、学阀、党阀、资本家投降,放下抵抗,与人民政府合作,接受和平改造,作为人民一份子共同为新中国建设出力。

蒋氏国民党要资本主义的精英共和国,毛主义共产党要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共和国,这都不是双十协定能实现的。精英阶层、民主人士期待的政协建国、南北分治的道路,正是美国、苏联两大势力发自内心期待的。这种心态,现如今又被民社派为代表的改开既得利益者继承发扬了。《建国大业》正是号召精英阶层再次大联合的集结号。



第三:国民党是被自己的腐朽和独裁打败的吗?

没错,国民党死于腐朽和独裁。但腐朽、独裁不是病因,而是并发症。他的病根在于从孙中山时代就确立起的精英路线。辛亥革命本身,就不是发动群众的、由下而上的根本性革命。而是靠知识精英领导,大资本家和地主支持,联合进步军阀进行的一场精英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国民党的病根就是精英路线。

军阀、学阀、土豪劣绅、买办式资本家、腐败的官僚集团等等……这些全都是在1840之后,经过近一百年的慢性腐败后形成的权贵集团。殖民战争历史对当时的中国精英进行了进化论式的自然选择: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任何人只有依附一种势力,才有可能爬到权贵地位。不妥协的“社会精英”要么自杀了,要么被杀了(谭嗣同),要么有名无实无所作为(张澜)。不换脑子就换人,屁股决定脑袋,这个铁律古今中外千百年来都是不变的。

精英阶层中绝大多数的人,无论是否爱国,无论是否拥护革命,他们都要捍卫自己在殖民地历史进程中获得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一旦革命的矛头指向了自己,指向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他们就立刻在进步和反动之间徘徊,陷入生死抉择。

政协建国虽然反独裁,要民主,但在民主人士的眼中,是不是还打算走精英治国的道路?那么一定仍会走向经济上的残酷剥削,和政治上的独裁。因为老百姓反的,正是你们这些依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势力的社会精英。

于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民族国家战乱不断的大背景下,精英阶层眼前的两条道路,革命就反对自己,丧失权力;不革命就要对内镇压百姓,外忧内患导致亡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走精英道路的国民党,不可能不腐朽,不可能不独裁。抗日战争相对于民国政府,恰如秦国亡于阿房宫、隋朝亡于大运河、元朝亡于治黄河,一到国家利益与阶级利益发生冲突的关键时刻,精英阶层反人民的本质就以腐朽和独裁的形式展现。非但国民党如此,共产党自己也同样如此。所以毛主席在反修时说过,帝国主义不会让你中国顺顺利利走上资本主义强国道路的。一旦共产党变修,必将是最坏的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是官僚买办汉奸挂羊头卖狗肉的伪党




《建国大业》必然被春秋笔法贯穿始终。它本身就是政协策划的。从最初筹划时的《政协大会》,到现在上映的《建国大业》,应该注意到电影的幕后策划者底气越来越足,自信越来越强。这种底气,自然是来自于他们对历史的再次诠释;自信,则是来自于拍摄一部历史大戏所必须的话语权。这部电影能拍出来,本身就足以证明它整合了官方、资本家、社会精英的历史观,建立了精英阶层的新统一战线。否则通不过审查,得不到赞助,更不会有两岸三地的、中国外国的、由不同派系的权贵集团笼络的影视明星共同参演。精英的历史观,怎么也不可能和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队伍相符合。


最后,再举两个特别让人反感的杜撰情节:


1、土改是为了兵源

(书记处会议)
毛泽东:把土地分给农民,使耕者有其田,天下就是我们的。
周恩来:后勤分队走散了,吃穿都成问题。
(毛泽东熄灭半根蜡烛)

唐国强也在有关《建国大业》的谈话中,讲道:

首先,毛泽东觉得尽管国民党有400万军队,共产党军队不到100万,但是从兵源上来说,谁能给农民以土地,谁就将是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所以他搞土改,就有了《土地法大纲》。农民分到了土地,他就要保卫土地,他就会踊跃地参军,这样就保证了兵源。对待国民党俘虏兵的教育也是这样:你帮助国民党打,就是帮助地主老财,打赢了家里还是没有地。你帮着共产党打,打完了就分地。


只要了解反反冒进的历史,了解人民公社的历史,了解毛泽东反对单干风黑暗风……就知道编导设计这个情节时多么阴损。唐国强发言不敢苟同《建国大业》只提政协、统一战线,不提武装斗争和群众路线,可他也接受了土改是为兵源、笼络民心的方法。

从当年包产到户到现在的土地流转,再争土地政策已经没有意义了。这已经不是观点的冲突、理论的较量,而是两种历史观,两条历史道路的斗争。不提也罢。

只是必须指出,“公有制”本身才是共产党人的目的。毛主席对苏联人说过中国农民比工人更具革命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识青年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土改解释为笼络人心,历来都是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人史观,为精英阶层的失败狡辩。这种观点,必然引出“共产党忽悠穷人推翻富人,抢劫富人合法获得财产,从而夺得天下”一类的推论;以及共产党的军队队伍里主要是自利的农民、无知的愚民这类看法。

精英有精英的人性论,人民有人民的道德观,“屁股决定脑袋”,没什么好争的。我们只要明白这么关键的细节,居然是编导居心叵测的再创造,就足够了。


2、新中国没有资本家不行

这也是电影中的一段:

毛泽东转了两条街,没有商店开门营业,买不到烟,大发雷霆,责怪县委书记成俊。
成俊反映:进城后,传言说资本家和商人全是剥削阶级,要革他们的命,吓得这些商人买卖全不敢做了

朱德:这不是个小问题啊,闹革命我们是天下第一,搞经济我们可比不了他们(资本家)
毛泽东:没有商贩,连香烟都买不到,还谈什么市场繁荣啊,要把人家请回来。
刘少奇:现阶段还不能消灭资本家,生产关系的改变不是过家家,不能胡来。一旦搞出问题,那比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还糟糕啊
周恩来:政治协商,协商的对象就是资产阶级政党和民主人士,我们是请人家来共同执政的,不是来消灭人家的
毛泽东:搞垮了人家,自己又不懂经营生产,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这不是砸自己的饭碗吗?这个饭碗我们刚刚端上,砸不得。

电影不演资本家在上海投机倒把,扰乱市场,不演陈毅对付资本家的铁腕,不把共产党治理上海的方略和蒋经国打虎做比较;反过来杜撰了一个毛泽东买烟的情节,就让五大领袖得出保护资本家的地位,就是保护共产党建国合法性的观点。

同土地问题一样。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如何对待资本家,不是观点冲突,不是理论的较量,而是两条历史道路的斗争。这个问题用语言是争论不清的,“屁股决定脑袋”,争论等于与狐谋皮。我们只要明白这么关键的情节,竟然是编导居心叵测的再创造,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