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话时髦 则信用日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5 21:01:56

鬼话时髦 则信用日衰  

兼挤兑“财政收入60年长千倍”  

      春 秋 行         

《求是》旗下月刊《小康》的“信用小康”调查有几年了,08~09年度结果称: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91.1%;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个比例是79.3%。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度直降10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失信问题相当严峻。并称:最近的十年被认为是人际信用关系最差的时代。将近九成的人将原因归咎于“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  

窃以为,鬼话时髦,是“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的典型表现,更是政府信用日衰的“毒药”。新式鬼话是继“假、大、空、套”话的又一“创新”,似乎是专为证明“特别是…”而时髦起来的。  

啥叫鬼话?定义起来,颇有“只能意会,难以言表”的尴尬。只能试着举例解释一下:就统计忽悠和调查欺诈的数字游戏而言,真真假假,似真掺假;虚虚实实,如实却虚;藏头露尾,云里雾里,胡编乱造,胡攀乱比的均属新式鬼话。言者台上信口开河,只有哗众取宠之心,全无实事求是之意。听者心知肚明,便奉以:讲鬼话!那宣传效果是适得其反,信用日衰便是自作自受,然官府主媒乐此不疲,不知悔改。当然,鬼话不止流行于“数字家”们,其他的如:满肚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分田单干“血手印”18人,竟成了“复兴之路”的排头兵;私有化强抢恶夺国资民财,叫做“产权明析”、“改制重组”;“打肿脸充胖子”,谓曰“韬光养晦”;明明法律禁娼,权威官媒却随心怀叵测的西崽起舞,冠妓女以“性工作者”合法身份称号,并居然“调查”出娼妓群体信用位列殿军,在军人、学生之上。啥时候中国“娼妓如云,嫖客如雨”了?添堵作乱乎?为淫业合法化鼓噪乎?我虽常针贬时弊,少留情面,但对此项心机诡诈的“调查”命题、结果,就是存疑、不信;众目睽睽下的央视新楼:跪女“大裤衩”+指天细“男根”的性隐喻,招来一片怒谴声,精英云,“留到100年后再去评说”(《环球时报》08.26日)…真是俯拾即是,一言难尽哪。只好专在高官“数字家”里头找个典型说说,挤兑挤兑“财政收入60年长千倍”的鬼话。  

本来嘛,建国一甲子,大张旗鼓宣传六十年光辉成就,理所当然!摆前比后、横向比较,赞发展、夸进步,鼓信心,更无可厚非,大量事实也摆在那里。对于“特别是…”,人民是懂得讲“一分为二”的,群众的责难及意见无非是:为谁“改、开、接”?谁所有?花落哪家,果在谁手?灾降何处,难临哪方?中国快速惨烈的两极分化冠于全球,人民消费占GDP比例排在最不发达国家之后尾。这一切,在大喜庆日子可以少提免议,但鬼话连篇就让人受不了。  

财长如是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推进财税改革,形成了良性、健康、可持续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62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66230亿元,60年间增长1000倍。全国财政收入从1950年62亿元开始,到突破1000亿元,用了28年时间;从1000亿元到1万亿元,用了21年时间;从1万亿元到6万亿元,用了9年时间。”其他的什么XX地区、YY贫困村…“改、开”后收入增加几十、百、千倍的报道不绝于耳。如此说词,草众侧目,方家齿冷,徒增逆反心理,帮倒忙。用GDP糊弄国人,已经极难。用财政收入、个人收入增长XXX倍忽悠民众,只能招致蔑视反感。  

先不说50年与09年有无此等可比性或应怎么比。首先,分币早已在市场消失,央行也早不发行了,人民币最少贬值十倍,绝无异议吧?你那“1000倍”的准确率头一个折扣,就得至少打掉九成,剩下“100倍”了。六十年,百倍增收,足可惊天地泣鬼神,倘避开如何分配这个要害,怎么歌功颂德都不为过份。但这“增百倍”是货真价实的吗?经得起验证推敲吗?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十月一日,至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期,1953年国家统计局颁布了《1952年工业产品不变价》,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后才有人民币币值、物价可比性。  

自此,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和农业产品不变价,即:1949年至l957年使用1952年工(农)业产品不变价,1957年至1971年使用1957年不变价,1971年至1981年使用l970年不变价,l981年至l991年使用1980年不变价,从1991年开始使用l990年不变价。以上五个不同阶段的年份,因使用不同的不变价格,在比较时还需要用价格指数换算成可比价格。原应制定的2000年不变价,偏偏在价格翻跟斗的年段突然不设了,信口开河起来,更忘了“可比价格”一说。  

货币的现实价值体现在其实时购买力,这点常识,连只要能上街买零食的童稚都明白,精英们果真是鬼迷心窍!  

稍稍回顾一点币值史事。  

中国学者研究结果表明,自北宋以降一千年来,黄金的国内基本生活资料购买力基本持平。  

1971年8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元——金本位制”,终于完全崩溃。时黄金价123.5万美元/吨,1.234美元/克。至近日,金价涨至1000美元/盎司,折3520万美元/吨,35美元/克,。贬值约28倍。同期石油价格1.5~2.0美元/桶,目前如按70美元/桶计,实际涨价仅25~75%。  

黄金依然是当今国际最硬的通货,  

前三十年,国内黄金虽不能自由流通,但也是有价的,以下是人民银行黄金收购价。  

公布时间  

  黄金收购价格  

  元/克  

  元/两  

1949-10-1  

 3.04-3.528  

  95-110.25  

1957-10-1  

 4.16  

  130.000  

1960-07-01  

 5.44  

  170.000  

1963-01-01  

 7.68  

  240.000  

1973-06-01  

 8.40  

  262.500  

1979-11-01  

 12.50  

  390.625  

1980-07-15  

 16.00  

  500.000  

1985-02-01  

 22.40  

  700.000  

1985-09-01  

 28.80  

  900①  

1986-12-01  

 32.00  

  1000.000  

1988-06-01  

 38.40  

  1200.000  

1989-01-01  

 48.00  

  1500.000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元——金本位制”时期,美元对人民币汇兑结算(含侨汇)自1955~1970年是固定的,始终为2.4618,1971年“美元——金本位制”崩溃,随后对黄金不断贬值,人民币坚挺,随之对美元升值,1971年为2.2673;1978年为1.4962。  

如果勉强比之,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元——金本位制”崩溃之日黄金价1.234美元/克,与同时国内黄金价7.68元/克折算,人民币/美元汇率可折算为6.22,与当前汇率约6.82~6.83竟惊人的相近。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相近?笔者无此功力作答。自2004年央行不再公布黄金收购价,随行(国际)就市了,目前金价约200元/,约近1950年的60倍,1978年的24倍。  

在初步工业化之前的农业国家,尤其中国,粮价是“万价”之本,1953年10 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同年11月19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务院194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并于11月23日发布施行,粮食“统购统销”于1954年全面实施,粮、棉、油购销价全国相近,随经济发展分阶段调高。笔者无能,未能在网上查得历年粮食购、销价,记忆中最低籼米价是0.06~0.07元/斤,大约在55~57年间(?有资料的同志请指正),至1978年,是0.142元/斤,20年间涨约一倍,同期人行黄金收购价由4.16元/克涨至8.4元/克,为2.02倍,粮、金价格涨率相同,良性平稳。食品粮销价和原粮收购价是严格挂钩的,绝无投机倒把之虑。按金价计,每克黄金在五十年中期可买米约65斤,至1978年降为59斤,粮价相对增长10%,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2008年底,上海金交所AUT+D收盘在186元人民币每克,可买籼米110~120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了,事实上,不断嚷嚷的调高粮食收购价,远远抵不上人民币的真实贬值率,这正是“三农”困境的秘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对事关国计民生的人民币价值——物价的管理、监督、统计是极为重视、忠实、透明的。为食盐每斤曾涨价一分钱的事,都惊动了周恩来总理,并亲自过问。  

虽然前三十年币值坚挺,价格平稳,但良性通胀还是健康展现,以金价为例,50~78年涨价2.38倍,29年年均涨幅为1.03%。为为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农、工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干部职工低工资确实长期存在,群众是有意见,“改、开、接”正是从物价开刀的,但问题反倒激化了。“双轨制”让一些“好汉党”(“老子革命儿好汉”之渭)抢得“第一桶金”。三十年间,中国基尼系数从0.21猛增至0.47,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除美国维持在0。4外,日、德、法均在0。3以下,日本更是低至0。25(1990年)),亚洲第二;职工薪资三十年前是美国的4%,如今也是,更别提什么新的“三座大山”了;内需消费占GDP从超过一半降至35%,居最不发达穷国之末尾,可怜的内需消费还包括了世界第二大的权贵奢侈品市场呢。  

“改、开、接”的天量财富到底被谁“拿”去了?你那“财政收入60年长千倍”赶得上官家消费长万倍的步伐吗?更别说0.4%或5%“新阶层”的欲壑难填,与美霸“同舟共济”的数以万亿美元计的“搭船费”了。草民虽愚,可事关切己之利、国家得失,还是明辨是非的。  

可这一切,当家人总得有个说法,夺利者也得有个托词,鬼话于是应运而生。X“收入增长”Y十、百、千、万倍…统计数码现成供货,欠缺由“调查”补齐,信手拈来,顺口而出,公私兼顾,痛快淋漓,绝无犯忌违法之忧,却有邀功请赏之利,信不信由你,不信又奈我何?而物价指数、人民币实时币值,此刻就成为揭穿鬼话的要害,免提是为上策。  

币值对于不同阶级、阶层的影响和含义有天壤之别。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其劳动收入与他生存、繁衍需求和个人、家庭的发展基本要求之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和文化教育等负担的比价,才是真实的。保生救命钱和购别墅、买豪车、养二奶、上赌场、嫖名妓的开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按前者测算,人民币60年贬值约60倍,前三十年贬值约2倍,后三十年贬值约30倍,似是顺理成章的事。笔者非此道之行家里手,所得结果欢迎批驳更正,但也绝不相信都臭了大街的主流“经济学者”西崽骗子败类们。所以,财长的说法,宜有点实事求是的修正,比如:2009年计划财政收入预算XXXXX亿元,60年名义增长1000倍,按1950年不变价计算,实际增长约17倍。  

“60年增长17倍”其实是很了不起的,就是考虑到60年间人口增长2.4倍,折算人均增长,也有七倍之高,如果国民收入的50~60%(比前30年稍高,居世界中等水平)用于国内消费,而不是残忍的35%;基尼系数由0.21提高到0.3左右,而不是惨痛的接近0.5,中国人民早已安居乐业,全面“小康”了。  

说到“小康”,唠叨几句,错误之处,请网友批评指教。“小康”之世的原始含义是相对于“大同”世界而言的,是个“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贬义词,后世却增赋予温饱有余人家之意。建国土改后,一些农村干部、农民出身的军人,只想“三十亩地一头驴,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城的干部不少人想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总之,革命成功到头了,该各管各的享受革命成果了,革命理想、斗争意志、工作热情消退,被党批评为“小康”思想。D老爷子不知出于什么心思,居然找出这个词儿,作为“改、开、接”的奋斗目标?  

“小康”之说,不管你怎么忽悠解释,总而言之是私利挂帅,自家为先。私有制存在几千年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的心思作为,无需提倡鼓吹,水平便可淹死人了,连宗教都劝说了二千年,何必由你共产党出面,反其道而行鼓吹“小康”之说?要倒退到何处才是个头?作为口号,“小康”之说与呼吁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极难相容;作为目标,“小康”世界与共产党宗旨更是背道而驰。“小康”之说算不算鬼话?请诸君评判。  

中国历史早已证明,“小康”世界,必定鬼话连篇!  

鬼话讲不通,就说“兽”话,为动刀子造舆论。比如,茅以轼就在其《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对立面是什么》,明白无误地自问自答道:“改革后的近三十年,中国已经有了几千万个有钱人,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为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总人数不算少,但是在十三亿人口中大约只占5%。他们生活宽裕,意识形态接近西方,比较有独立的想法,希望社会安定平稳,个人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实行代议制政治,他们是形成主流思潮的中坚力量。但是在今天的政治中,他们的声音还很难成为主流。如果拿人数来讲,恐怕怀念毛泽东是当前的主流。那是一个非常有破坏力的思想,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对立面。” “族毛冲锋队”更干脆,直截了当向政府“大领导”建言,“狙杀毛左,族灭毛家”(对毛新宇是验证DNA后再杀),作为“破冰第一步”“进一步的改革突破口”。  

鬼话时髦,信用日衰只是表症,实将遗患无穷!